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6:38: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汉、东汉朝代更替的基本史实。
2.结合秦速亡背景,能够解释“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等概念,提高自身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利用表格,归纳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措施,认识其对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历史意义,培养民族认同感。
4.结合史料,能够概述“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基本历史概念。体会其蕴含的社会矛盾,概括两汉崩溃的历史原因与经验教训。
5.通过学习两汉时期的文化成就,体会“特定时期的文化是特定时期经济、政治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
2.难点: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意义;东汉衰落及表现。
【学习过程】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到东汉大一统国家继续巩固的一段历史。
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主要讲述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到景帝时,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2.“汉武帝时代西汉的强盛”主要讲述汉武帝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推动了西汉走向强盛。
3.“东汉的兴衰”表述了外戚王莽篡权致使西汉灭,东汉刘秀缔造“光武中兴”的历史进程,而东汉中后期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灭亡。
4.“西汉的文化”讲述两汉医学、文学、史学的主要成就。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PPT“一带一路”
教师:谁知道“一带一路”?
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这个惠及亚欧非三大洲、几十国家、几十亿人口的倡议中。这充分体现了东方大国中国在维护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增长方面的强劲动力。你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什么时候开始连接东西世界的吗?
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二、讲授新课
1.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PPT。
(1)西汉的建立
教师出示PPT,讲授西汉建立的过程: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引发了一系列农民起义,天下民不聊生。而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夺取楚汉战争胜利后成功建立了新的王朝——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也成为了两汉的第一位君主——汉高祖。
(2)汉初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教师出示PPT,讲授西汉建立后,在制度上继承了秦朝一系列的制度,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等,史称“汉承秦朝”。
教师提问:在地方制度上,汉初实行什么制度?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汉朝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为了让汉室江山永固,兼采西周分封制与秦郡县制,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国并行制。共封了七个异姓王(梁王彭越、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韩王信和长沙王吴芮。)和九个同姓王他们在王国内可以任免官吏,自征租赋,自铸钱币,自集军队。不久,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汉高祖又逐渐剪除异姓,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以备不时之需西汉立国之后,刘邦又先后借口消灭了一些异姓诸侯王。
问题:随着地方诸侯实力的不断增强,地方侯国成为中央的重大威胁。最终,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汉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前154),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先后下诏削夺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这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由于梁国的坚守和汉将周亚夫所率汉军的进击,叛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
教师出示PPT,提问:汉初实行怎样的统治思想呢?
教师出示PPT,讲述黄老学说。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属于道家思想的一个流派。汉初盛行黄老学说的主要原因就是,西汉刚建立时,人民流离失所,大片土地荒芜,饥荒、战乱导致人口锐减,社会动荡。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生活得不到温饱。
表现: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学生阅读材料,说明材料体现了统治者怎样的作风?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提倡节俭、减轻刑罚。
材料引导:
教师出示材料,思考:汉初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师古曰:“黎,众也。醇,不浇杂。”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
——《汉书.景帝纪》
学生回答。
教师进行总结:影响:经济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PPT,讲述:文景之治是在汉朝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三、汉武帝时西汉的强盛
教师出示PPT,汉武帝。
教师讲解: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7位皇帝,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汉武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呢?他当上皇帝后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使西汉达到了鼎盛局面呢?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结合教材P23,概括汉武帝即位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学生展示。
教师总结:政治举措:
1.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
作用:加强皇权专制。
2.颁布“推恩令”,基本消除王国问题。
3.增设“州刺史制度”,完善地方检察体系作用:加强中央集权。
4.建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选官制度。
5.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社会不法行为;
作用:整顿社会治安。
教师出示PPT,汉代的中外朝: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武帝为了加强集权而削弱丞相的权势﹐对于重要政事,依靠一些亲信在宫廷之内作出决策,中朝由此而得以形成。有了中朝,自然会有和它相区别的外朝。外朝是指属于丞相、御史大夫和九卿所构成的官僚体制。
教师出示PPT,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在汉代察举常科中,「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教师播放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汉武帝的推恩令。
教师出示PPT,汉代的刺史制度:全国划分为13个州,每个州设刺史一名,专职监察地方。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后来,刺史级别提高,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了。
6.合作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建立刺史监察制度?
学生合作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各封国被拆分为了大量受郡县管辖的封国,此举虽然瓦解了诸侯国的势力,但却加大了朝廷监管各地的难度。由于中央直接管辖的一级行政区过多,开始逐步滋生管理混乱、吏治腐败的情况。
教师讲解汉武帝在经济方面的措施。
1.经济举措:①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②盐铁官营,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③均输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④算缗告缗,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
2.作用:抑制商业发展,增加财政收入;为反击匈奴奠定基础。
教师出示PPT,汉代的五铢钱。
五铢钱是中国古铜币名。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113年)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西汉五铢钱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始铸,至隋朝的隋五铢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
教师出示视频,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汉武帝的盐铁官司营。
教师讲解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
1.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2.公元前135年,设五经博士;前124年,建立太学;
作用: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教师出示图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了解其实质都属于文化专制。
1.战略反击匈奴,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
2.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
3.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
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教师出示汉朝疆域、卫青、霍去病、丝绸之路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西汉灭亡与东汉的兴衰
教师出示PPT,讲述西汉灭亡与新朝代汉的基本过程。
强调:公元9年—23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出示PPT,讲述王莽“托古改制”,结果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
启示:改革一定要立足实际、循序渐进!
教师出示PPT,讲述东汉建立的史实:东汉建立。
教师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结合教材,概括东汉光武帝的主要措施。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东汉光武帝的主要措施:
1.政治:
(1)平定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
(2)“事归台阁”,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3)裁并机构,裁减地方官吏,提倡节俭;
(4)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2.经济:三十税一;释放奴婢;清查全国田地、户口;
3.文化:提倡文教,重视儒学;以“柔道”治天下。
4.结果:光武中兴。
五、东汉灭亡
教师出未PPT,讲述东汉灭亡的原因:
1.背景:(1)统治集团矛盾尖锐;
2.表现:外戚、宦官专权;党锢之祸;
教师补充:党锢之祸:党锢之祸指中国古代东汉桓帝、灵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前后共发生过两次。两次党锢之祸都以反宦官集团的失败而结束,反宦官的士大夫集团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党人被残酷镇压。当时的言论以及日后的史学家多同情士大夫一党,并认为党锢之祸伤汉朝根本,为黄巾之乱和汉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伏笔。
3.背景:(2)阶级矛盾尖锐;
教师出示PPT,讲述东汉阶级矛盾尖锐的表现:土地兼并严重;
教师出材料:(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
(永兴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
——《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
4.结论:自然灾害频发,民不聊生。
教师出示PPT,讲述东汉灭亡的过程。
5.过程:184年,张角领导黄巾军大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黄巾起义后,地方官员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就此出现,它动摇了东汉王朝统治基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6.合作探究:
结合教材P27“问题探究”材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的关系。
学生合作讨论并展示。
教师总结:东汉政权依靠豪强势力建立。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势力迅速膨胀起来。疯狂兼并土地,广占田园,与政府争夺人口,贪图享乐,恶化社会风气,激化社会矛盾,还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加速东汉政权的衰亡。
六、两汉的文化
教师出示PPT,讲述两汉时期在文化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
1.史学成就:《史记》、《汉书》
2.文学成就《汉赋》、《乐府诗》
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
——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云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行行重行行》
谈谈你对上述诗赋的感受。
学生阅读并展示感受。
3.医学成就
(1)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2)东汉《神农本草经》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
4.科技:
(1)在代数、几何学上的贡献突出;
(2)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3)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
(4)农业著作。
5.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合作探究的任务:想想两汉时期文化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繁盛的局面?
提示:从政治、经济、统治者、教育等方面概况。
学生讨论并回答。
6.教师总结:
(1)政治:当时政治稳固,国泰民安;
(2)经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统治者对文化发展的重视;
(4)教育: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