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6:47: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学习重难点】
1.结合“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
2.结合“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危害,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3.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和外交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学习过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方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①召开:1956年。
②内容
③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2)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
①时间:1957年春。
②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2.探索失误
(1)表现: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炼钢铁运动生产关系变革超越生产力水平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3.政策调整
(1)表现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
(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2)1969年4月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
(3)1970—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
(4)1972年和1975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5)1976年9月,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10月,被粉碎。
3.认识: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认识: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从总体上看,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要成果。
2.原因
(1)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带动作用。
“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好战士雷锋等。
3.成就
(1)工业
(2)科技和国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通过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教育和医疗: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5)外交:打开新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①建交国数量:由1965年的49个增加到1976年的111个。
②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结束了长期敌对状态,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63“思考点”: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各项调整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克服了困难,使国民经济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
2.阅读教材P166“学思之窗”:结合这一材料,思考为什么说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那个年代的时代精神?
提示: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基础薄弱,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在这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下,中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
3.阅读教材P167“学思之窗”:为什么说毛泽东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
提示: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
4.阅读教材P167“问题探究”:通过邓小平这一结论,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
提示:国家民族独立;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图片“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在一起”(见教材P163)
信息解读: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代表共7118人。人们习惯地称这次会议为“七千人大会”。这是我们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了积极的作用。
2.阅读图片“首都群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集会和游行,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见教材P165)
信息解读:1976年10月24日上午10时,150万军民欢欣鼓舞,豪情满怀,在天安门广场举行隆重庆祝粉碎“四人帮”的胜利大会。一方面说明“四人帮”不得人心,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3.阅读图片“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见教材P166)
信息解读: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史论要点
1.中共“八大”的内容和历史地位
(1)主要内容:会议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历史地位: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确立了主要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社会主义建设的失误
(1)表现: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出现“左”倾思想,表现在“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2)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反客观经济规律,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伤人民劳动积极性,造成1959~1961年国民经济严重困难。
对点训练
1.中共“八大”为我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八大”作出正确决策的基础是( )
A.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分析
B.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D.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订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并且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2.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从1957~1960年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1957年我国出现“左”倾错误,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给我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二、探究二: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关系的突破
史论要点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①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的提升(根本原因)。②美国霸权地位的日益动摇衰落。③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力量增强。④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2)影响:①宣告了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和中国外交事业的重大胜利。②奠定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基础,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大大地增强了第三世界在联合国的力量。
2.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影响
(1)缓和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提供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契机,加速了统一大业进程。
(3)破解了建国以来外交困局,打开了与西方交往大门。
(4)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掀起了国际上与中国建交热潮。
对点训练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就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进行投票表决,结果该项提案以压倒多数票获得通过。该项提案的议题是( )
A.谴责美国对朝鲜的侵略
B.解决印度支那问题
C.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
答案:C
2.下图显示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进入热潮,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大事记
3月13日英国 5月18日荷兰 6月05日希腊 9月29日日本 10月23日联邦德国 11月26日卢森堡 12月21日澳大利亚 12月22日新西兰
A.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B.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经济危机
C.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
D.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解析:根据图片材料,1972年中国与西方国家建交热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此后中国与日本等国建交。故选A。
答案:A
三、探究三(核心素养)“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素养解读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
(1)思想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内“左”倾错误的发展。
(2)主观上:毛泽东错误地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3)具体原因: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1)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2)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3)必须健全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而不能倡导无法无天。
(4)必须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对点训练
1.小说《平凡的世界》描述20世纪70年代初,主人翁孙少平“不关心无产阶级政治,光看‘反动书’的行为很快就被人揭发,每天被人监督”。小说的故事背景是( )
A.“文化大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改革开放以后
答案:A
2.口号反映时代特色,“老子反动儿混蛋”、“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砸烂公检法”。这些出现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口号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B.国家政治体制建设倒退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答案:D
3.右图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新闻照片。
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潇洒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体描述为:“震碎了议会大厦的玻璃!”乔副部长开心大笑是因为( )
意义重大
A.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香港回归祖国
以新闻照片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史实。抓关键材料信息“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新闻照片”可知,题干主旨与重返联合国相关。排除干扰明确选项时间是解题的关键。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标志着中日关系正常化;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答案:A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共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粮、棉、钢产量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担 1050~1200万吨
第一个方案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个方案又降低,但比较适中。
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说明党中央已经意识到急躁冒进倾向。但超过现实可能和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很危险。……决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衡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主张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以上均摘自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回顾》
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的指标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变化的原因。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所学知识。
提示词 第(1)问,概括——扼要说明;第(2)问,分析——全面归纳。
限制词 第(1)问,时空限定——1955年、1956年;内容限定——粮、棉、钢产量的指标。第(2)问,时空限定——“二五”计划酝酿中,内容限定——指标起落变化。
核心词 第(1)问,变化;第(2)问,原因。
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三个方案中“粮、棉、钢”产量的指标来直接概括。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计划必须建立在平衡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概括。
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
(1)第一个方案,粮、棉、钢产量较低;第二个方案,粮、棉、钢产量较高;第三个方案,对粮、棉产量作了下调。 (2)1955年,三大改造进入高潮阶段,一些部门在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的第二个方案。周恩来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的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课后评估】
1.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过渡时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沈阳凭借机械制造、成套设备制造、军工生产等支柱产业,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沈阳机床、变压器、风动工具、泵阀及重型设备已打造为知名品牌。沈阳成为“共和国的工业长子”是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了东北沈阳的重工业基地。
答案:B
2.右图是《中共八大史》,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并制定主要任务。
答案:A
3.“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某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反映违背经济规律的浮夸风,出现在“大跃进”运动中。
答案:B
4.时任山东范县党委第一书记的谢惠玉曾说:“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为建立此“新乐园”,全国开展了( )
A.农业合作化运动 B.“大跃进”运动
C.“一五”计划 D.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D
5.“从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两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这则材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
A.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B.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经济结构极不合理
D.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文化大革命”对我国工业总产量、钢产量、财政收入等都造成严重损失,说明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答案:B
6.当代作家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从“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我们应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
A.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重视民主、法制建设
D.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最应该吸取的教训是重视和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答案:C
7.我国古代嫦娥奔月的传说、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孙悟空的腾云驾雾,都表达了古代人们探索宇宙苍穹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开始探索宇宙苍穹的伟大壮举是( )
A.“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B.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C.“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
D.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是探索太空的开始。
答案:A
8.“铁人”王进喜克服重重困难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焦裕禄为改变兰考面貌献出生命,邓稼先完成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他们的事迹出现在( )
A.新中国成立时期
B.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王进喜、焦裕禄和邓稼先的事迹出现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故选B。
答案:B
9.“这是世界历史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及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结合右图,材料中的“转折点”是指( )
A.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B.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D.中日关系正常化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1971年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冲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层层阻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成立以来被美国操纵的局面,成为中国外交的转折点。C项符合题意,故选择C。
答案:C
10.1972年3月6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这组图片传递的信息是(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
C.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依据图片信息“尼克松的中国之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双方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由此可见,题干图片传递的信息是中美关系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故B符合题意;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故A、D不符合题意;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是在尼克松访华之后,故C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1.《人民日报》社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指出:“他们(山东省寿张县农民)的庄稼真长得好,一片黑乎乎的要压塌地。虽然下面提出的万斤指标,今年不一定完全实现,但万斤社、万斤乡一定出现,可能不止一个。全县亩产三四千斤是有把握的。粮食单位产量从百斤到千斤,是个质变,从千斤到万斤,是更大的质变……”该社论可能发表于( )
A.1950年 B.1953年
C.1958年 D.1966年
答案:C
12.1958年的《红旗》杂志转引了毛泽东的一句话:“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政府( )
A.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希望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解析: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失误,其失误之处是: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主观地认为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所以,这反映出当时政府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答案:D
13.我国古代逐步发展起来的集市贸易,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度销声匿迹。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B.农村中的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C.农村中“左”倾错误部分得到纠正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经全面完成
解析:“但在1962年到1965年间,城镇中重现集市贸易,农民也有了自留地,一些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说明农村发生了改变,联系时代背景可知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自然灾害、“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1959~1961年的三年困难时期,1960年冬天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重点是调整“大跃进”等“左”倾错误造成的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因此有材料中现象,故选C。
答案:C
14.1976年10月6日晚12点,于光远将确认可靠的“小道消息”传给国务院政研室的同事李昌夫妇,大家都兴奋得许久没睡。“小道消息”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四人帮被“粉碎”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日邦交正常化
答案:B
15.1971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表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时,虽然美国不断游说,但西方阵营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加拿大、意大利、葡萄牙都投了赞成票,美国控制下的拉丁美洲除古巴、智利外,另有7个国家也投票赞成。这说明( )
A.西欧各国已摆脱美国的控制
B.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
C.中国结束了被封锁孤立的困境
D.联合国成为中国反霸斗争的舞台
解析: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二战后初期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局面到70年代发生改变,说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即美国的霸主地位面临多种挑战。所以答案:选B。
答案:B
16.建国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问题上,有成功的探索,也出现过重大的失误,最终找到了一条新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57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统计表
年份 项目 1949 1952 1957
工农业产值(亿元) 466 810 1241
粮(亿吨) 1.1 1.63 1.95
钢(万吨) 15.8 135 535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除了调整时期注重市场机制等一些制度创新外,改革开放前我国仅有两种典型的发展战略模式,即“一五”建设模式和“大跃进”模式。
(1)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试分析出现材料一中1957年经济状况的主要原因和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模式的主要特征,各有何弊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的数据可以得出工农业产值呈增长趋势;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二者特征和弊端。
答案:(1)1952年我国工农业产值呈增长趋势,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1957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制定了正确的总路线,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影响:一方面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同时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2)“一五”建设模式:即苏联模式,以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特点。
“大跃进”模式:强调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
弊端:前者易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后者则易违背客观经济规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