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习目标】
1.搜集五四运动的部分史料和视频,从“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爆发的必然性和历史意义。
2.结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
3.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史实,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4.掌握国民革命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
2.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学习过程】
一、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1919年1月,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参加了会议,提出了废除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等,遭到拒绝;和会还将德国说明“弱国无外交”。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间的妥协和勾结
(2)过程
(3)结果:北洋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时间:俄国十月革命后。
(2)中心:北京与上海。
(3)表现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1)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2)政治: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
(3)外部因素:共产国际的帮助。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代表到中国,与陈独秀、李大钊商议建党事宜。
(4)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8月,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10月,北京建立共产党小组。
2.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1921年7月23日。“红船精神”
(2)地点: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
(3)内容
3.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国共合作
(1)背景
(2)实现: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3)意义: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推动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国民革命区别于北京的中华民国政府,即北洋军阀政府。
(1)准备: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两次东征消灭陈炯明势力。
(2)高潮: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北伐,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三个敌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结果:失败
①原因: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加剧。
②标志: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15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P122“浙江嘉兴南湖红船”。思考:什么是“红船精神”?
提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2.阅读教材P122“学思之窗”:这个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提示: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私有制。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3.阅读教材P124“史料阅读”: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决定?
提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4.阅读教材P124图片“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示意图”:指出北伐的三个主要敌人,说明北伐战争有什么影响?
提示: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教材图片“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P120)
信息解读: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印发号外,专门报道4日学生运动的情况。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阅读图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P122)
信息解读: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1921年7月23日,来自各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秘密汇聚在上海市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会址),举行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指明了革命的方向。
3.阅读图片“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P123)
信息解读:1924年1月20日至2月6日,在广州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包含: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进行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础。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五四运动的性质和意义
史论要点
1.五四运动的性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革命运动,表现了工人阶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斗争精神。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
(1)五四运动既是一次爱国的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同时还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觉悟。
(2)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3)五四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分水岭,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与以往的任何反帝反封建斗争一样,都具有爱国的一面,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
对点训练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下列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B.取消“二十一条”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取消对德和约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的口号“外争主权”指的是在巴黎和会上要争取自己的权利,意味着反对帝国主义;“内除国贼”是指要惩罚北洋军阀的三个卖国贼,北洋军阀代表着封建势力,故五四运动也反对封建主义。故选C。
答案:C
2.1921年,李大钊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这段话表明李大钊的主张是( )
A.建立中国同盟会 B.成立无产阶级政党
C.宣传马克思主义 D.实现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依据材料中“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主张成立政党以代表民众势力。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因此,答案:为B。
答案::B
二、探究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和意义
史论要点
原因 (1)中国共产党吸取二七惨案的经验教训,团结革命力量。 (2)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3)国民党召开一大,确立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最低纲领基本一致,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 (4)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帮助和推动。
意义 (1)使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推动了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迅速开展。 (2)以国共两党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
对点训练
1.“清廷虽覆,而我竟陷于为列强殖民地地位矣”,“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害也”。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这一主张有利于( )
A.结束清朝专制统治 B.成立中国同盟会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领导辛亥革命
答案:C
2.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 )
A.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B.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D.彻底结束了袁世凯的统治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信息“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从此,国民革命兴起,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6~1927年,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三、探究三(核心素养)国民革命的内涵和历史作用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革命的概念
国民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其高潮是北伐战争。
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国民大革命的历史作用
史料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解读国共两党的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发展,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对点训练
1.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武昌起义
解析:1926年7月,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湖南、湖北是主战场,北伐军消灭了吴佩孚势力。题干中发生的事件主要是由于北伐战争。
答案:C
2.下表反映的是1926年12月广东省中国国民党党员的职业统计。这一职业分布应出现于( )
职业 农民 工人 学生 商人及其他
比例 40% 25% 25% 10%
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北洋时期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运动时间是从1924年1月到1927年7月15日,开始标志是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结束标志是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而题干中职业统计时间是1926年12月,因此,这一职业分布应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
3.五四运动期间,上海学生会建立“讲习团”,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毛泽东则提出应定期给学生提供世界各从全球视角,关注世界发展地的报道。这些现象反映出( )
A.南方学运注意与工运相结合
材料未体现
B.五四运动实际是新文化运动
二者有“关联”但并不“等同”
C.五四运动放眼于全球的特征
与材料主旨相符
D.五四运动呼唤了共产党诞生
材料未体现
明立意以五四运动中学生的宣讲内容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五四运动的特点。
抓关键题干信息“宣讲朝鲜、越南、印度等国衰亡史,以及山东、日本介入中国及巴黎和会等问题”“提供世界各地的报道”等体现了从世界局势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问题。
排干扰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工人运动、新文化运动和共产党的诞生,因此都不合题意。
答案::C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
阶级属性不同
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和处理问题,但在20世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结论。
国共双方都反对帝国主义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
体现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强调各革命阶级的联合、建立统一战线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
体现了对国民大革命结果的期盼
——国民革命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组织方面是怎样做到“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的?
(2)“打倒列强,除军阀”是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革命取得的成果。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于材料一和教材所学知识;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源于教材基础知识。
提示词 第(1)问,说明——简单分析,第(2)问,“归纳”——全面阐释。
限制词 第(1)问,时间限定——辛亥革命后;内容限定——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一致;第(2)问,时间限定——20世纪20年代,内容限定——国民革命。
核心词 第(1)问,“理论和组织方面”;第(2)问,革命成果。
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20世纪20年代”“和帝国主义作斗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三民主义发展和国民党改组等角度回答。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工农运动高涨、北伐战争的功绩等角度回答。
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
(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
【基础过关】
1.1919年5月2日,北京《晨报》发表《外交警报,敬告国民》一文指出:“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在北京爆发了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 )
A.义和团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 D.新文化运动
解析:由材料中的时间“1919年”和“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可知,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
答案:B
2.习近平主席指出,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下列能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变法图强,维新变法”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解析:依据题干“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掀起了五四运动,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为口号。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20世纪初期,中国有一人满怀信心地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五四运动时期他写了( )
A.《文学改良刍议》 B.《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C.《狂人日记》 D.《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解析:这是李大钊的话,结合所学知识,五四运动时他写的文章是《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4.“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会议 D.国民党一大
解析:由董必武20世纪60年代写的一首诗中“四十年前”、“南湖泛舟”、“会上逢”的信息,通过计算可以推断出应为1921年召开的中共“一大”。
答案:A
5.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的“会议”( )
A.标志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B.通过了民主革命纲领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
解析: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答案:C
6.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下列主张出自该纲领的是( )
A.“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B.“我们加入国民党,但仍旧保存我们的组织”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等生产资料”
答案:A
7.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是指中共二大(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 B.决定参加共产国际
C.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 D.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二大的内容和意义。D项是在中共三大时提出。A、B两项是在中共一大时提出。
答案:C
8.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者所得而私也。”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
A.民权是指具有平等普遍民权
B.国民党已成为统一全国的执政党
C.指出西方资本主义民权弊端
D.重视工农的力量
解析:《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孙中山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揭开了国民革命的序幕。B项史料无从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故选B项。
答案:B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1925年广州出版的《商报》上载:“不扰民间一草一木,老妪妇孺喜而挤观……谓民国以来,仅此次所见,乃是真正革命军,真正为国保民之革命军。”他们的研究课题最有可能是( )
A.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B.北伐军胜利进军
C.广东革命根据地巩固 D.人民军队的创建
答案:C
10.下图为某一时期的标语口号(落款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政治部印行),该标语口号对应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
A.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国民革命:打倒列强,除军阀
C.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D.辛亥革命: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解析:由图文信息“国民革命军”“工农商学兵”等信息可知该标语出现于国民革命时期。故选B项。
答案:B
11.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
答案:B
12.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罗家伦说:“自从受了‘五四’这个大刺激以后……无论是谁,都觉得从前的老法子不适用,不能不别开生面,去找新的,这种潮流布满于青年界。”由此,可以看出,五四运动最直接的影响是( )
A.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促进了中国教育的改进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社会广泛传播,故C项正确。
答案:C
13.1922年,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在北京创办《先驱》刊物,发刊词中指出“本刊第一任务是努力研究中国的客观实际的情形,而求得一最合时宜的实际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其中“最合时宜”的方案是指( )
A.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实现革命阶级联合
C.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解析:A项为中共一大的纲领,但不切实际,排除;20世纪20年代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最大敌人,因此要联合各革命阶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要目标是实现民族独立,故D项错误。
答案:B
14.下图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相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打倒孔家店”
解析:由图片材料中从广州到“九江”“武昌”的发展路线和三大军阀势力范围,可判断这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路线图,故选B项。
答案:B
15.“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有进无退,为国效忠;实行主义,牺牲个人;丹心碧血,革命精神。”在这一誓词激励下掀起的革命运动( )
A.使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D.取得近代史上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可知是指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故C项正确。
答案:C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学生运动,可分为以傅斯年、梁实秋为首的爱国者和以杨晦、匡互生为主的以情感宣泄为主的暴力爱国者。对于杨晦、匡互生这样的火烧赵家楼,并且痛打所谓“卖国贼”的学生,许多学者认为他们表现了毫不妥协的战斗精神。
1919年6月,陈独秀在题为《我们究竟应不应该爱国》的文章里写道:自从山东问题发生,爱国的声浪更陡然高起十万八千丈,似乎“爱国”这两字,竟是天经地义,不容讨论的了。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
——摘编自黄广明、杨潇《启蒙是最好的爱国——新文化
运动健将的觉悟》等
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有关“爱国”的观点加以讨论。(要求:提取材料观点,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表述准确)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五四运动的现象为例,分析爱国的方式,并通过陈独秀先生的著作提出观点“感情和理性,都是人类心灵的重要部分,而且有时两相冲突。……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分。有时竟全然不合乎理性,爱国就是害人的别名”得出观点:爱国主义是感情与理性的统一,并结合材料进行综合论述。
答案:示例:观点:爱国主义是激情与理性的统一。
讨论:首先,爱国主义是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民族利益受到严重危害,能够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是一种爱国行为。山东问题发生后,爱国学生奔走相告,唤起了民众的觉醒;抗战时期为国捐躯的将士们,他们都是爱国英雄。同时,激情爱国往往又极不理性,导致无政府主义倾向加剧。五四运动中,学生用暴力惩治了他们眼中的“汉奸”。这样的结局就是暴力赢了,文明输了,情感赢了,法律丢了。激情爱国往往破坏了社会理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示例仅作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