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习目标】
1.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3.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重难点】
1.结合“开国大典”的相关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巩固人民政权的必要性及影响。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成就,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外交领域的开创性。
4.结合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相关史实,从“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学习过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核心议题:讨论新中国的成立。
(1)召开: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
(2)内容:①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它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规定新中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3.意义:推翻“三座大山”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2)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新中国成立时,人民解放战争尚未完全结束
1.土地改革实质是调整农村生产关系
(1)背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尚有约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3)意义
2.稳定物价
(1)原因: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导致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2)措施
(3)结果
3.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邱少云等英雄;《谁是最可爱的人》
(1)背景
(2)过程
(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影响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体包括“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2.参加日内瓦会议(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1)时间:1954年4月。
(2)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3)结果:因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作用:显示了新中国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2)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4.参加亚非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
(2)特点: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
(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时间:1953年,中共提出。②内容: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①概况: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全行业公私合营。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3)实施“一五”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1953—1957年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1)召开一届全国人大:①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②内容: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会。确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构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3.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57“思考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提示:民主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土地改革使农民分到了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
2.阅读教材P159“学思之窗”: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际问题的基本原则,各国应该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
3.阅读教材P160“思考点”:为什么国家要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提示:(1)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3)通过集体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发掘教材·读一读
1.观察图片“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155)
信息解读:1949年10月1日15:00,在北京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仪式,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2.观察图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P156)
信息解读: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3.观察图片“分到土地的农民”(P157)
信息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图示反映了农民分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4.观察图片“工商界代表向毛泽东呈送喜报”(P160)
信息解读:1956年元旦后,北京市出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月15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在20多万民众的欢呼声中,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登上天安门城楼,代表北京工商界向毛泽东主席献上北京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的喜报。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意义
史论要点
1.奠基: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时间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
内容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通过了国名、国歌、国旗等,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3)选举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作用 为新中国成立准备了条件。
2.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2)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3)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对点训练
1.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
A.创建新中国 B.实现祖国统一
C.进行土地改革 D.恢复国民经济
解析:由“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可知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创建新中国。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2.下图诗歌的创作背景是( )
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 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 …… ——黄炎培《天安门歌》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解析:观察题干图片“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可知,这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故诗歌的创作背景是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二、探究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巩固政权的主要举措
史论要点
1.对内
(1)政治
①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武装残余力量,剿匪反霸,镇压反革命。
②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健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巩固新生政权。
(2)经济
①接收帝国主义在华资产,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②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
③开展“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市场秩序。
2.对外:在成功完成繁重的土地改革、经济恢复任务的同时,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胜利,为国内开展经济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对点训练
1.新中国成立后,为完成对旧乡村的改造,彻底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中央人民政府( )
A.推行土地改革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掀起“大跃进”运动 D.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析:1950年,为满足当时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为工业化发展开辟道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其他三项均不涉及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此答案:为A。
答案:A
2.“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这段话中的“敌人”是指( )
A.美军 B.日军
C.八国联军 D.英法联军
解析:依据题文材料的“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知是抗美援朝战争。因此,题文材料的“敌人”是指美军。故答案:选择A。
答案:A
三、探究三:(核心素养)中华人民共和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素养解读
1.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一五”计划的开展
史料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在“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下,就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而不是分散力量去进行基本建设,要求我们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特别是地质勘察、设计和施工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发展我国的五金、燃料、机械、电力工业与国防工业,使1957年的工业生产比1952年提高一倍到二倍半。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1952年12月22日)
解读史料是中共中央在1952年年底所作的重要指示。毛泽东的讲话和中央的指示明确指出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任务。
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社会主义改造
(1)形式:①农业:通过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步骤,实行合作化。②手工业:通过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等方式,实行合作化。③资本主义工商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以赎买的方式,走公私合营道路。
(2)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对点训练
1.毛泽东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落后状况,做了描述:“……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这一落后局面的改变开始于(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解析: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于1953年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就是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实行,形成了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从此,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A
2.在中国百年现代化历程中,私营企业在1956年集体消亡,这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是最彻底的“国进民退”。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原因是(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B.全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
解析: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是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的方式,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出现了私营企业“集体消亡”的现象,因此A项正确。
答案:A
3.下面的示意图是根据《中国经济年鉴(1949~1959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导致示意图所示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
(读表题需要关注时间)
重工业平均增长远远高于农业和轻工业
A.国家投资的侧重点差异 B.新中国生产关系的变革
C.对资本主义改造的创新 D.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明立意 以统计数据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一五”计划的特点及影响。
抓关键 根据题干信息,社会总产值、工农业产值、农业产值、轻工业产值、重工业产值等的平均增长率数据,可知重工业产值增长突出,反映了国家投资重点。
排干扰 材料主要考查建国初期不同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的原因,这与生产关系变革、社会主义改造、计划经济体制等因素无关。
答案:A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明确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私有制的属性未变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到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完全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就是中国农业逐步实现社强调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性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到1956年底,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事情,现在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前完成了,操之过急,速度过快。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在不同时期实行的农村政策及其产生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国家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教材知识。
提示词 第(1)问,概括——简明扼要;第(2)问,分析——回答全面。
限制词 第(1)问,时间限定——“不同时期”,内容限定——农村;第(2)问,内容限定——关心农民生活、重视农业发展。
核心词 第(1)问,政策及影响;第(2)问,主要原因。
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根据材料一信息“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以及“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回答政策及影响。根据材料二“1953年”“《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可知,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根据“原本计划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事情,现在不到一个五年计划就提前完成了”可以看出速度过快。第(2)问,从国情、党的领导及三农问题的重要性来回答。
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
(1)政策与影响: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运动把农民组织起来走社会主义道路,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
(2)原因: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利益;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多数;农业的发展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课后评估】
1.“七时三十分,执行主席刘少奇宣布选举结果。他一字一句地说:‘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五百七十五票。’全场代表一致起立,热烈鼓掌。”这一场景应出现在( )
A.中共七大
B.中央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C.开国大典
D.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答案:B
2.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是指中国实现了( )
A.全境解放 B.社会主义
C.国家富强 D.民族独立
答案:D
3.20世纪50年代初,分到土地的农民们欢天喜地地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材料表明土地改革( )
①使农民获得了解放②得到了农民的拥护③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④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反映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了解放,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到1953年春,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排除④。
答案:A
4.下图是《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土地》,农民能分到土地的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共“八大”决议
解析:图中农民正在分地,依据是与土地有关的法律,故选C。
答案:C
5.“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促进朝鲜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了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解析:从材料中“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故本题答案:为C。
答案:C
6.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文中“最可爱的人”是指( )
A.中国工农红军 B.八路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 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7.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的方针
D.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解析:本题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考点。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在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B
8.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外交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下列周恩来外交语言与下图相符的是( )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
A.“我们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
D.“各国之间一定能找到共同点”
解析:依据图片所给信息“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发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9.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是中药行业著名老字号。1954年同仁堂响应国家号召,顺利实现了“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出现在( )
A.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国家实行的形式是公私合营,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故选B。
答案:B
10.到1957年,595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五年合计钢产量1656万吨,煤产量达到1.31亿吨。工业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在这五年,中国实施了( )
A.社会主义改造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土地改革 D.“大跃进”运动
解析: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1953年到1957年,“一五”计划使中国初步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材料涉及工业发展,A、C与材料无关,“大跃进”运动是1958年,排除D。
答案:B
11.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
A.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B.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D.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此D项正确。
答案:D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③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④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从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可以看出,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A
13.“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结合材料根据所学知识,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土地改革与“三农”问题有直接关系。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
答案:C
14.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相关知识的掌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和平解放西藏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新政权的措施。结合图示中的文字可知,最适当的标题是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答案:B
15.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答案:D
16.近代以来,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来到凡尔赛,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但是,他们热情澎湃的乐观情绪迅速转变为沮丧,因为他们被冷淡地告知,和会并不是为了调整昔日所有的国际间的恩怨而召开……为了拉拢日本参加国际联盟,威尔逊牺牲了中国。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第五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哪次会议?结果如何?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
(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请结合新中国的外交历程,以“中国声音唱响国际舞台”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一中的“中国代表团来到凡尔赛,发誓要寻求收复山东,彻底废除不平等条约”可知,“中国代表团”参加的是巴黎和会。其结果是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的落后,即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二中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可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在回答时一定要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述。
答案:(1)巴黎和会;会议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中国外交失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略。(论述的史实以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外交成就为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