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辛亥革命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辛亥革命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22:4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辛亥革命
【课程标准】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教材分析】
本专题有两个学习要点:一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必然性和伟大历史意义,即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国家政权一一中华民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而是要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即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资本主义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运动很快归于失败。血的教训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这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在中国掀起了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的一个里程碑,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它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但却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闻门,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仍以失败而告终。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便夭折了。
总之,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已成为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袁世凯等试图恢复封建王朝的倒行逆施,都被历史大潮无情地席卷而去。在中国近代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的业绩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流传;经受过这场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分子和中国人民继续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新的、更为深刻的革命浪潮即将到来。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展现社会的巨变而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历史关键时刻“人”的“抉择,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辛亥革命后革命的困局、革命的破局感悟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史料实证:通过展现文字材料,图像史料等方式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通过展现不同时空的辛亥革命历史叙述,提高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理解历史解释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历史认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时空观念:通过运用历史地图、不同时空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叙述,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与评价。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感受到民族卑弱之殇,叹今强国复兴之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一是这场革命不是少数人主导,是统治者逼迫出来的,反映了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
二是它虽然未能改变近代中国的性质,但为即将进行的历史变革准备了前提。
难点:
一是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二是通过《清帝逊位诏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理解民族和解、民主妥协、和平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精神。
【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史料教学法。史料研读,总结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革命迷局:历史背景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聊聊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结束距今多少年了?108年,感觉是不是离我们很远?
(师)其实辛亥革命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北海就是一个富有辛亥革命气息的城市。我们在享受着辛亥革命带来的成果。前段时间我去了一个地方。
(师)赵声?何许人也,廉州也就是合浦新军,1907年1908年,配合黄兴,在钦北防发动了起义,大家看看,参与起义的政治势力有哪些?
(生)会党,新军,人民,革命党
(师)为什么在此时,会党,新军,人民,革命党,立宪派北海的村民们为何厌倦了帝制,革命成为大概率事件呢?
(师)让我们进入第一部分,革命的迷局,辛亥革命的背景。
设计意图:
历史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视野和经验,必须通过趣味性和好奇心的包装进行诱导。先从身边的历史谈起,聚焦微时空中的北海,从一城之现象入手,实施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解剖式分析,见微知著,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为什么革命会以这样的面目出现?为什么革命又会以这样的结局落幕?此时空中的事件是一个孤立的个案吗?钦州,北海,防城的辛亥革命如此, 其他地方又是怎样呢?通过上述材料及其引发的思考,我试图显示辛亥革命中躁动与保守、革命与反动缠夹不清的迷局,营造出思维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寻找历史解释的欲望。
(师)我们把时间的广角聚焦到1840年到1901年,一系列的条约签订,
(生)政治: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
(师)为了救亡图存,洋务派的自救运动失败了,维新派的和平改良被慈禧太后残忍的镇压了。辛亥革命领导人中山先生,深知改良道路不可能挽救中国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师)我们再把把目光聚焦到革命的前十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
劫难之后,清政府决定实行改革,当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上了三个重要的奏折,史称,江楚会奏变法三折。清末新政就在此基础之上展开。新政的内容涉及到哪些方面呢?你预计改革的效果如何?
(生)政治的、教育,军事,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级:资产阶级壮大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知识分子。
(师)我们以这几个举措为例。
(师)科举制的废除。
(生)科举制废除是中国社会此后持续动荡的重要原因。
(师)兴办学堂,选派留学生成效。
(生)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崛起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师)来观察一下有一张合影,我们看下1905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05年8月,中山先生和黄兴,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阐发为三民主义。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而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的成立,有力的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为辛亥革命的爆发提供了什么基础?
(生)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的建立。
(师)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师)我们再来关注另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比较特殊,是清廷体制内,主张君主立宪的改革者,这个群体被称为立宪派,1906年朝廷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欢欣鼓舞。但是没想到这个立宪准备期为9年,为此,他们组织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但是清政府的回绝了他们。他们对清政府的态度出现了什么变化?
(生)愤怒,绝望,密谋革命。
(师)一首凉凉送给清政府,立宪派也倾向了革命。
设计意图:
从时空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短短一个半月,在中国南方甚至北方的星星之火竟成燎原之势,清政府统治已然土崩瓦解。再去聚焦大清帝国关于王朝倾覆之际活跃的人,传统教学特别关注旧官僚、立宪派的投机性,强调革命阵营内部的分裂和革命潜伏的危机。但再换一个角度想:如果没有旧官僚、立宪派的参与,辛亥革命能有这样的声势和效果吗?
很多人会以后来的事实逆推参与者的主观动机,动辄给他们打上阴谋论的烙印,这不是一种真正的历史学态度,与其猜测,不如把视野放得更加开阔一些,从令人眼花缭乱的1911年往前推,用广角镜头去搜索,为什么旧官僚,立宪派这些体制边缘甚至体制内的人也会参与到革命中来?瞬间爆发出来的革命能量究竟又是如何累积起来的?
借助史料明晰短时空观念,引导学生基于史料进行多元化、发散性的探究,在不断追问中强化历史解释的冲动,同时也从时空视角放大的角度给出历史解释的出路。
(师)那么老百姓呢,大家可以看到这幅图。
(生)人民的生活不好过,人民也起义了。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三个群体与清政府的关系
(师)可以看出,人民离心离德,他已经失去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师)所以清政府做什么措施都应该谨慎,理性,但清廷却在这个时候,连续做了两件令天下人寒心的事。责任内阁。13名内阁大臣中,有9名是满族权贵,被讥讽为皇族内阁。而在第2天清廷又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名为国有,是为出卖国家主权。一个让天下士人寒心,第二个让天下百姓寒心,最终引发了激烈的社会矛盾,四川出现了保路运动,造成湖北的防务空虚。
设计意图:
将时空拉回清末新政时期,凸显清廷力行改革的意图与离心离德的结果之间的“大反差”。在这一反差的解读中,以“微观”视角切人,选取了三个不同阶层的群体:留学生代表、立宪派人员、人民。通过史料解读与论证,在清廷改革意图与结果的“大反差”中,嵌入三派与清廷的“小冲突”。学生感受到新政时局下,留日学生受清廷恩惠,却反噬倒戈,立宪派积极请愿,却遭清廷冰冷回绝;民众但求生存,却遭清廷血腥镇压,三个群体“诉求”与“回应”形成了强烈对比,“小冲突”最终酿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感受“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深化了对革命背景的认识,总之第一环节,所有史料的选取中,体现历史中“个人”或“群体”的“情感”与历史关键时刻“人”的“抉择”,从而让历史中的“人”鲜明饱满了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有“血肉感”的历史瞬间。
(师)进而为革命提供契机,武昌起义之后,紧接着一个半月不到,各省闻风革命,大清帝国土崩瓦解为什么会这么快?说明了什么问题啊?
(生)清政府完全丧失了民心。
第二环节:革命结局:南北妥协、政治让步
在袁世凯内有实力外有列强支持,革命派悠游寡断的结果之下,革命出现了南北妥协的结局。清帝接受了优厚的退位条件。体面退位。而孙中山先生被迫的让出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到了袁世凯的手中。
第三环节:革命困局:历史局限
(师)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现象呢?袁氏当国,军阀混战好奇怪啊,回顾一下,辛亥革命目标是什么?解决了什么?没有解决的是什么?
(生)推翻帝制,没有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
(师)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让学生读一遍)。那么当时人是怎么记忆这段历史的呢?失败了还是成功了呢?当时人是咋想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截然不同的评价?
(生)历史的评价,叙述,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历史的认识,叙述,是一个静态的还是动态的过程?
(师)那么改革开放后,对此又怎么看,朗读总书记的话
(师)现代化视野下的辛亥革命又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
通过展现不同历史阶段的辛亥革命历史认识。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往往强调辛亥革命是失败的,并以此作为党史叙述的背景,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全球化迅猛发展,对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使得新时代对辛亥革命、对孙中山的评价也日趋客观、理性,通过对比使得学生认识到历史认知过程是动态的结果,明白:“历史学处于时间和空间之中……并不存在什么永恒的其特质历久而不变的历史学,却有着被某个时代的人们一致认为是历史学的各式各样的作品。”
人的历史记忆往往打上了具体时代的烙印,我们不能以他人的认知代替自己的认知,准确评价辛亥革命,不妨回归历史的广阔时空,以免昧于细节,疏于大义。
第四环节:革命破局:
1.历史意义
(师)钦定宪法大纲,清帝逊位诏书。
第1个突出了什么。第2个突出核心精神与基本原则?。
(生)皇权至上,共和思想
(师)清帝把政权交给谁?而且委托给谁去建立?
(生)清帝逊位让与的对象(接受方)只能是中华民国一一人民的共和国,委托袁世凯。
(师)大家可以看到这份诏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被迫退位,而是一份双方都接受并具有约束力的建国契约,具有宪法性法律的意义,对于中国来说,避免流血牺牲和破坏的烈度。使中国的政体转型,平稳落地,这难道不是一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嘛?
(师)然后大家可以再看一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正是基于这一基本原则与精神。看下,从内容上,体现了什么思想?。同时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就是架构了中华民国的权力结构是什么?
(生)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权力制衡。责任内阁制。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比较——三民主义与民国的日历牌。
(师)公元纪年是,世界通用的,是文明民族的象征,采用公元纪年体现了中华民国主动融入世界的过程。从驱除鞑虏到满汉蒙回藏五族共和。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生)民族和解、民主妥协、和平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精神。
设计意图
通过对清帝逊位诏书的解读,使学生了解这份逊位诏书其所具有的意义是巨大的,它彻底打破了古代千年盛行的王朝帝制之循环更替的传统,实现了中国政治的古今之变,促使中国从王朝专制统治转变为一个现代的立宪共和国,而且这个立宪共和国还不是君主立宪制,而是人民的共和制,是诏书明文确定的“共和立宪国体”。这份诏书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被迫退位,而是一份双方都接受并具有约束力的建国契约,具有宪法性法律的意义,即通过这份诏书,一举证成了基于民心的人民共和国之宪法性的根基。对于清室来说,这是一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了解临时约法的基本内容,巩固基础知识。通过讲述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到五族共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达到落实家国情怀的教学目标。
(师)刚才我们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分析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我们看下经济上,工厂的增多。
(师)再来看一组图片。有什么感受
(师)风尚的转变,离不开人的转变,社会思潮的转变。
2.历史的选择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文化文明化。但是中山先生包括其他人,由于时代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想象,他们觉得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救不了中国,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反而对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和反对资本主义更加的感兴趣,历史就在这时打开了另一扇门,历史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了20世纪的革命甚至是现在。
设计意图
1.通过材料的阅读,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资本主义发展、文化教育、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全面推动了近代化的发展。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封建势力的异常强大且根深蒂固,中国广大农村的生产关系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革命还远没有渗透到中国的广大乡村。苛求革命在当时有一个彻底的解决,即彻底地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简直是乌托邦式的革命幻想,是超越历史发展阶段不切合实际的天真想法。历史选择并非由一个理想化的愿望所决定,任何事后的讨论都应该回归历史现场,观察其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其影响,而不应脱离具体时空作臆测与推理。从中国当时的国情出发,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资产阶级是无法完成的,这是由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所决定。资产阶级的局限决定了他们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应该由新的阶级来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落到了无产阶级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势力顺应历史潮流,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一新三民主义思想,积极与共产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国民大革命运动。中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无疑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这一伟大进程,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前后相继、波澜壮阔、共同书写了中国革命的壮丽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