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纲要(上)第26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3.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22:4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目标】
1.能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2.能够概括新中国为巩固政权而进行政治、外交、经济等各方面措施。
3.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新中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各项措施的必要性和对新中国的意义。
4.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及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培养学生追求民主的科学精神和为国家民主制度建设而努力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人民政权巩固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内容提要】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站起来的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行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承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果,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其后,外交上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为内容,开创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在内政上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1956底前后,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教学过程】
时间轴导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21-30日
(2)地点:北平
(3)内容:
①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等几个重要文件;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为副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内容: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
③周恩来任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
④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
4.伟大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1.肃清反革命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2.土地改革(1949年-1953年春)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过程: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3年春,全国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
(3)结果:
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土地;
②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3.稳定物价
(1)背景:
①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②国家财政困难;
③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手段:①“银元之战”;②“米棉之战”。
(3)结果: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4)发展: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背景:
①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侵略朝鲜;
②美国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经过:
①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
②经过5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到“三八线”附近;
③1953年7月,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意义:
①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三大外交方针
(1)三大方针: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
(2)结果:
①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芬兰先谈判再建交;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
(2)联合确认: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缅甸。周恩来在同两国总理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了这五项原则。
(3)国际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4.“求同存异”方针
(1)会议: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
(2)提出: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3)成果: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进展。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经济基础
(1)总路线: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三大改造:到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一五计划:到1957年,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多数经济指标超额完成。
(4)意义:过渡时期中,我国成功开辟出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
(1)颁布宪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与在此前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思想引领
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本课小结】
一届政协定纲领,开国大典齐欢庆。
人民做主方向清,中华民族路光明。
土地改革农高兴,稳定物价市场静。
抗美援朝战友情,政权巩固民安定。
三大方针底线铸,五项原则和平促。
日内瓦会形象树,求同存异免歧路。
过渡路线受鼓舞,一化三改变基础。
五四宪法定制度,思想指导明前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