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学习目标】
1.识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史实,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复辟帝制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从“历史解释”角度理解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3.搜集民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掌握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4.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独裁专制与民主共和的斗争,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的斗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准备
(2)称帝:1915年10月,参政院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虚伪的袁世凯。
2.护国战争:维护国家的共和体制
(1)背景
(2)概况: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3)结果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1)原因: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难以产生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2)表现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3)影响: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2.“府院之争”
(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
(2)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3)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3.护法运动: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重新建立共和的民主法统。
(1)原因: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逆时代潮流,失败是必然的。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3)结果: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担负起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
(1)原因
(2)表现: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面粉厂和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主要是轻工业
(3)影响: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阶级基础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共和政体的建立和南京临时政府的努力。
(2)表现: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1.原因: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2.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
3.主张
(1)拥护“德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指民主,来自democracy的音译
(2)拥护“赛先生”,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指科学,来自science的音译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4.影响:鲁迅的《狂人日记》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15“思考点”:你怎样理解孙中山的这则“通电”?
提示:我国大的祸患,没有比武人争雄更大的了,南方和北方都是一样的。这句话说明孙中山认清了封建军阀的实质,南北军阀争雄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全国百姓之生计,这些南北军阀仅是借“共和”之名行独裁之实而已。
2.阅读教材P116“学思之窗”:结合这段材料,并联系课文,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提示:中华民国的成立;政府颁布了兴办实业的措施;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侵略。
3.阅读教材P117“史料阅读”:陈独秀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4.阅读教材P118“问题探究”:谈谈中华民国建立后围绕“国体”问题所发生的种种争端。
提示:面对有人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而鼓吹实行“君主立宪”,改变现有的“共和政体”的做法,梁启超进行猛烈抨击。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见教材P113)
信息解读: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为换取日本的支持,袁世凯于5月9日接受了除第五号“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外的全部要求,史称“中日民四条约”。它的签订,使日本侵略势力在满蒙、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
2.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见教材P115)
信息解读:北洋政府对德奥宣战后,向欧洲派遣了高达14万劳工,以弥补协约国因征兵而造成的劳动力缺乏问题,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3.阅读图片“清华学校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
信息解读:1919年5月9日,清华大学举行“五九国耻纪念会”。会后,学生在操场焚烧日货,这是一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表达了我国人民反对日本侵略的决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阅读图片“蔡元培、陈独秀等与北大文科哲学门师生合影”(见教材P117)
信息解读:1918年,蔡元培和北大文科哲学门毕业班师生合影。从图片可以看出:既有新派知识分子,也有旧式狂儒。这充分体现了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能力提升】
一、探究一:袁世凯复辟帝制
史论要点
1.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
(1)革命派反封建不彻底及其自身的软弱性与妥协性。
(2)民国初年的国民熟悉帝制而陌生共和。
(3)国家的现实状况亟需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央政权。
(4)古德诺等人对帝制的大力鼓吹。
(5)帝国主义为了自身利益而支持袁世凯称帝。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对点训练
1.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价的是(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黄花岗起义 D.武昌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等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评价的是护国战争。故选B。
答案::B
2.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护国军力量强大
C.没有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
D.北洋军力量分裂
答案::A
二、探究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及特点
史论要点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的北洋军阀反动政权。
2.北洋军阀统治的特点
(1)政治
①实行军阀官僚的对内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
②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2)经济: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欧战期间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3)思想
①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纲常。
②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开始出现、推广。
(4)社会习俗: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等。
对点训练
1.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实现共和 D.军阀割据
解析::这三个人物都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军阀割据”。
答案::D
2.1912~1919年时值北洋军阀统治中国,这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是( )
A.开始产生 B.迅速发展
C.日益萎缩 D.陷入绝境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12~1919年”,这一时期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春天”,在中外有利因素的促使下,得到迅速发展,故选B项。
答案::B
三、探究三:(核心素养)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2.从“家国情怀”角度体会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影响
(1)开启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斗争的序幕,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各种新思想不可遏制地涌流、传播。
(3)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3.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远未完成,革命必须向新的阶段发展。
对点训练
1.《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解析::民主和科学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它依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答案::A
2.陈旭麓认为:“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而存在明显的偏向。”这里“偏向”主要表现在( )
A.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B.坚决批判专制独裁
C.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解析::据“未必算得上百分之百的正确”,可知“偏向”是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故选C项。
答案::C
3.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说明社会习俗变化,不是个别现象(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实质:恢复和维护封建纲常礼教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一股“社会思潮”而非“社会习俗”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注意“程度词”使用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明立意:以民国成立以后朝拜泰山娘娘的变化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生活新气象。
抓关键:题干材料“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说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朝拜者的认可。
排干扰:材料体现的是一种新习俗;题干“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反映了废止妇女缠足得到朝拜者的认可,属于社会习俗的内容;民国成立初期,妇女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
答案::D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二者绝对的对立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你说要打破偶像,他就连学生值得崇拜的良师益友也蔑视了。你说学生要有自动的精神、自治的能力,他就不守纪律、不受训练了。……你说要脱离家庭压制,他就抛弃年老无依的母亲……长久这样误会下去,大家想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想,是青年的进步还是退步呢?”
——陈独秀《青年的误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依据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观点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陈独秀列举的“青年的误会”与新文化运动有怎样的关系?综合上述材料,试分析这场道德伦理革命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所学教材知识。第(2)问,“根据材料”说明答案:来自材料内容。
提示词 第(1)问,第一小问,概括——扼要阐述;第二小问,分析——具体阐述。第(2)问,说明——简单概括,分析——具体阐述。
限制词 第(1)问,时空限定——陈独秀所处的时代;内容限定——历史原因和直接原因。第(2)问,内容限定——新文化运动。
核心词 第(1)问,观点和原因;第(2)问,关系和作用。
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第一小问,据“共和立宪制”“保守纲常阶级制”“绝对不可相容”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儒学的历史地位与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角度来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从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出发,思考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与材料二中的现象联系在一起;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的“独立、平等、自由”进行概括。
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
(1)观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共和政治不能相容。 历史原因:儒家思想重视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维护统治。直接原因: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关系:新文化运动存在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倾向导致材料二中“青年的误会”。作用: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传播了自由、平等、独立观念。
【基础过关】
1.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独裁统治,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 )
A.总统制 B.内阁制:
C.君主立宪制 D.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内阁制,排除B项。此时皇帝已经退位,排除C项。袁世凯此时尚未称帝,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A
2.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二十一条”
解析::由题目中的“20世纪初”可排除A项和B项,A项是1842年签订的,B项是1895年签订的。C项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是日本在1915年提出的旨在灭亡中国的条约。
答案::D
3.“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解析::材料“覆民政而复帝制”反映的是民国初年的复辟帝制。20世纪初期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但最终失败,“民国乃得中兴”,故C项正确。
答案::C
4.因反对“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率召外侮,警告迭来,干涉之形既成,保护之局将定”而采取的行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护国运动 D.复辟帝制
解析::结合材料“元首谋逆,蔑弃《约法》”可知此行动指的是袁世凯称帝后,革命党人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护国运动,故选C项。
答案::C
5.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掌握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 )
A.直系军阀 B.奉系军阀
C.桂系军阀 D.皖系军阀
解析::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的是皖系军阀。
答案::D
6.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 100 153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表中的“?”)最有可能是( )
A.2 B.31
C.73 D.193
答案::D
7.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欧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D.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答案::B
8.右图是一幅民国四年的讽刺漫画:戴着清朝官帽,象征着帝王的龙,用其爪子钳住了象征着新生民国的青年。这幅漫画反映了( )
A.清朝残余势力卷土重来
B.立宪制度得到民众支持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D.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雄厚
解析::民国四年(1915年)的这幅讽刺漫画说明了专制思想在中国依然势力强大,因此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
答案::C
9.1936年胡适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文中省略的是( )
A.《申报》 B.《时务报》
C.《民报》 D.《新青年》
答案::D
10.“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1967)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与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解析::由溥仪的生平年代和“17岁”可知这首诗写于1923年。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和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能力提升』
11.“照得中华民国,成立已历岁月。……不图袁贼世凯,竟敢自为帝制。……本军应天顺人,用特仗义讨袁。各省闻风响应,袁贼覆亡无日。”材料中的“本军”是( )
A.太平军 B.北洋军
C.护国军 D.护法军
解析::结合材料“不图袁贼世凯,竟敢自为帝制”看出,“本军”指的是护国军。袁世凯称帝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了护国运动。
答案::C
12.袁世凯死后,中国出现军阀割据局面的社会根源是( )
A.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军阀拥有武装
C.帝国主义扶植军阀
D.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
解析::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有关。因为当时的中国经济主要是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各个地方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这为军阀割据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采取了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它们分别在中国扶植各派军阀作为自己的代理人。这样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矛盾也就促使中国各派军阀割据纷争不断。
答案::A
13.下表为华资企业增长表(据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编制)。华资企业增长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时间 厂数(家) 创业资本数(元) 工人人数(人)
1913年 698 330824000 270717
1920年 1759 500620000 557622
A.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为辛亥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社会基础
C.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有利于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传播
D.为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转入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识记能力。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表现为促进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故选D。
答案::D
14.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答案::B
15.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解析::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这是做此题的前提。由此判断A项错误,因为1917年胡适和陈独秀已经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此后形成文学革命的高潮;本题的题眼为“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徐志摩对“相对论”感兴趣无疑是受到当时“赛先生”(科学)的影响;他对“民约论”感兴趣则是受到了“德先生”(民主)的影响。此题的主旨不是讨论重理轻文的话题。据此,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的批判,D项亦可排除。
答案::B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共和制度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是那样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的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束缚着,缺乏民主与科学的觉悟。
材料二:陈独秀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李大钊针对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马尚斌《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三:陈独秀领导发起新文化启蒙运动,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发展转变的过程。先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和科学为口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继而学习宣传十月革命,以俄为师,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五四之后进而发展转变为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的思想文化运动。同时随着新文化启蒙运动内容的变化更替和丰富,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性质也由其初期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转变成了为新的革命斗争服务的新文化运动了。
——李世俊《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的现代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导致“中国的状况依然那样黑暗”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了实现中国人民觉醒和社会进步,陈独秀等新文化运动健将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其表现。
答案::(1)儒家伦理道德束缚了国民的思想,阻碍了民主科学的实现。
(2)提倡民主,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提倡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特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表现:从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批判封建伦理道德,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由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