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难点】
1.废丞相、建立内阁的史实,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
2.从郑和下西洋到沿海形势日益严峻的变化。
3.明朝经略边疆的史实,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学习过程】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的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后来,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同年,明军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
(4)判断正误
①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从此成为明朝的首都。(×)
提示:明成祖于1421年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
②1368年,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提示:元朝被推翻后,蒙古势力退回草原,与明进行了长期的对峙,明并未实现完全的统一。
2.废除宰相制度
(1)目的:加强皇权。
(2)废除:朱元璋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3)影响: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4)问题思考:
材料: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5)思考:①大量奏章送达皇宫,是因为朱元璋对内外诸司作了哪些改革?②这次改革带来了什么问题?此后,明王朝进行了怎样的制度性补救?这则材料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什么特点?
(6)提示: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职能部门。
(7)问题:政务过于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补救:设置内阁制度。
(8)特点:皇权进一步强化。
3.设立内阁制度
(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设立: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
(3)运行机制:①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4)地位的提高: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极大,被比喻为宰相。
(5)辨析比较:宰相制与明代内阁制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皇权加强的重要表现,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①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中央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内阁是非法定的咨询机构。②从职权上看,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而内阁仅充任皇帝个人的助手和顾问,无决策权。③在对皇帝的影响上,宰相制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宦官专权的出现
(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2)表现: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皇帝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②17世纪20年代,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实施恐怖统治。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评价:①积极: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②消极: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后来未能持续。
(3)深化理解:从外交史看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4)问题思考
①材料:《明史》记载,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赀:计算)”。
②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其所确立的国家之间交往的不成文准则是什么?这次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③提示:目的: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成文准则是“厚往薄来”。影响:扩大了明朝的影响,但也给明朝带来了较大的财政负担。
2.倭寇之患
(1)原因: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②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表现: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造成巨大破坏。
(3)戚继光抗倭:①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②在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在福建、广州与抗倭将领俞大猷合作,连续重创倭寇。③后来,朝廷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
(4)隆庆开关:
隆庆开关指隆庆元年(1567年),隆庆皇帝(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海禁的解除打开了中外贸易与交流的新局面;为张居正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为日后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明朝提供了延长寿命的资本。
3.西方的侵扰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2)表现: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②稍晚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明蒙朝贡关系:
(1)背景:①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②为防御蒙古人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2)朝贡关系的建立:①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②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3)中华朝贡体系:
中华朝贡体系是最为典型的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国际关系体系。东亚朝贡体系乃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朝贡体系的“意识形态结构”由三个层面构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观、华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体系内经济繁荣、维护地区稳定”。通过中华朝贡体系,中国文化逐渐被传播到了中国的邻近和周边国家,东亚地区最终形成了儒家文化圈。
2.经略西藏
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明廷封授给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判断正误:明朝在西藏采取“以藏治藏”的方针,重用藏族上层人士。(√)
3.招抚东北: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4.明清易代:
(1)清朝建立:①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②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③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2)明清易代:①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②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③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④经过20多年的战斗,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3)判断正误:明清易代的根本原因在于新兴清朝的强大。(×)
提示:明清易代根本上是由于明朝统治黑暗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和民族矛盾尖锐。
(4)知识图示
【能力提升】
应用:上图为明朝疆域图,据图指出明朝中央政府处理与东北、蒙古、内地、沿海等地关系的方式。
提示:(1)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2)蒙古:建立朝贡关系,实行朝贡贸易;(3)内地:分省为三司,强化中央集权;(4)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一、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明神宗实录》
应用:这段材料表明,阁臣仅限顾问的职责,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皇权,还会招来灾祸,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洪武皇帝十分在意朝觐纳贡。每一次使臣入朝,都是皇帝向大明疆土之外的君主们,也是向那些目睹外国使臣入都的大明子民,宣示自己的统治权之时。……他对任何的轻忽和不足也十分警觉。洪武十二年,高丽进贡黄金百斤,白银万两,因其远远超过了入贡约定的数额,却之不受。——《哈佛中国史·挣扎的帝国:元与明》
应用:依据材料说明朝贡贸易的作用,对于超额的贡金明朝为什么“却之不受”。
提示:(1)作用:向海外显示中国富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向臣民宣示统治权,提高君主的威信。
(2)原因:①高丽的做法违背了宗藩体制。
②皇帝对权威始终保持警惕。
③根据“厚往薄来”的原则,默认将在经济上加重中国的负担。
二、家国情怀
《马上作》
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解读: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的崇高襟怀;用一个“笑”字,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
针对练:“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其历史功绩是( )
A.荡平东南沿海倭寇 B.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
C.平定瓦剌和鞑靼 D.抵抗清军入侵
答案:A
解析:题干中“戚家军”“转战于闽浙粤沿海诸地”可知是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故选A项。
三、疑难讲解
1.(P73)思考点: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提示:(1)以炫耀国威为目的郑和下西洋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难以为继。
(2)面对沿海严重的倭患,明朝中期,朝廷严禁对外贸易。
(3)海禁未能消除倭患,反而加剧了海上走私活动,同时抑制了明朝海外贸易的发展。
2.(P75)学思之窗:《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提示:肯定《大明会典》,对维护统治的作用,但认为需要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变化进行修订使用。
3.(P76)问题探究: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提示:(1)理由不充分。明太祖认为宰相多专权乱政,激化与皇权的矛盾;古代并没有宰相,秦设宰相短命而亡。他只看到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的矛盾,而没有看到宰相制度能起到集思广益、限制君权等保证王朝正确决策的积极一面。
(2)黄宗羲从君臣关系、君臣礼仪、宰相作用的角度批评废相之举。
【随堂演练】
1.《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答案:B
解析:明太祖朱元璋杀掉丞相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直接目的是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强化君主专制,故选B项。
2.“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B
解析: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度,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故B项正确。
3.下图所示是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 )
A.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宫殿宏伟壮观的景象
C.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D.紫禁城建筑的时代感
答案:C
解析:由题干图片可知明朝都城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分区,这种设计意在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故选C。
4.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外贸的绝唱。郑和下西洋是典型的朝贡贸易,这种贸易形式( )
A.通过商品平等交换完成交易
B.是“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体现
C.以政治目的为主
D.以经济目的为主
答案:C
解析:朝贡贸易是在开放的政策下以赏赐与朝贡的方式进行的,突出了对国威的炫耀,不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故C项正确。
5.“永乐三年,有海军三万七千人,携罗盘针,乘大船六十二艘,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泛海经福建,南达占城,以次遍历诸国”。该历史事件指( )
A.戚继光抗倭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回国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永乐三年”“苏州刘家港”等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历史事件反映的是郑和下西洋,故选C。
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西藏( )
时期 机构或重大事件
唐朝 文成公主和亲
元朝 宣政院辖地
明朝 乌思藏都司
A.和亲是交往的主要形式 B.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
C.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D.注重藏族上层人士作用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三代中央政府通过和亲、设立机构等方式加强了西藏与中央的联系,说明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
【课时对点练】
题组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是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此后明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 )
A.设置三省六部 B.废除宰相制度
C.设置二府三司 D.废除科举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的基本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B。
2.明太祖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为减轻负担,他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中书省
C.殿阁大学士 D.参知政事
答案:C
解析:明太祖废丞相后,处理全国政务感到力不从心,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选C。
3.“(明)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材料反映了内阁( )
A.地位提升权力扩大 B.获得统领六部的权力
C.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成为法定的中央机构
答案:A
解析:从“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内阁权力重大,地位提升,故A项正确。
4.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 )
A.秦代的三公 B.唐代的三省长官
C.元代的行省长官 D.明代的内阁大学士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本无相名”“票拟”“六部”中可推断出其为明代的内阁大学士,故选D。
题组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5.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小勇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最恰当的应是( )
张骞通西域 鉴真东渡 玄奘西行 郑和下西洋
A.抵抗侵略 B.祖国统一
C.民族团结 D.中外交往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张骞通西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图二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图三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图四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所以图片最恰当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选D项。
6.“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答案:A
解析:材料中“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余人”说明规模较大;“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说明技术先进;而“只要不抢掠宝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武力的”则说明郑和远航是和平交往。从材料看并没有提及利润丰厚,事实上郑和下西洋也不是追求丰厚的利润,更多的是为了传播友谊。故本题答案为A。
7.明清时期,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沿海也受到了外国的骚扰,这时涌现出一些爱国将领,下图中“威震海疆”四字,赞扬的是( )
A.朱元璋 B.郑和
C.戚继光 D.俺答汗
答案:C
题组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8.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守草原,继续骚扰明朝北部边境,为此明朝采取的措施是( )
A.和亲修好 B.军事讨伐
C.重修长城 D.榷场贸易
答案:C
9.明朝迁都后,坚守“天子守边”的理念,为反击蒙古人的骚扰,而御驾亲征却被俘的皇帝是( )
A.明太祖B.明成祖C.明宣宗D.明英宗
答案:D
10.明朝末年,政局动荡,政权并立。下图反映了明末形势图(局部),其中推翻明朝政权的是( )
A.大顺B.大西C.大清D.喀尔喀
答案:A
1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明朝中后期皇帝让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这使得识字成为宦官的必要素质,这是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异变的结果,A项正确。
12.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原来的三司分属三个机构,各自为政,权力分散;后来的巡抚成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权力相对集中,可以防止三司鼎立而造成的互不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提高了办事效率,故选B。
13.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材料反映的本质是( )
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机构 B.内阁大臣等同于宰相
C.内阁强化了君主专制 D.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
答案:C
解析:“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可见其强调对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
14.明朝内阁制在我国政治史上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内阁”是( )
①内侍机构:②君主专制产物:③决策机构:④制约皇权工具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
答案:A
解析:内阁是辅助明朝皇帝处理政务的临时性机构,属内侍机构,故①正确;内阁服务君主,加强君主专制,故②正确;内阁不具备决策权,故③错误;内阁有利于强化皇权,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15.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辅可以制约皇权
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
答案:D
解析:明朝内阁入阁的官员初期官位较低,中后期官位较高,故A错误;内阁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故B项错误;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故C错误;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故D正确。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明代内阁制度作为议政、咨询与秘书功能并兼的辅政机构,对皇权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也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内阁具有票拟、草拟诏书、平章政务、论思和备顾问的职能,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仍然对皇权形成了制约,尤其是在万历初年张居正当国的10年里,内阁制度发展到了顶峰。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内阁把辅政职责和秘书性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协助六部诸司等机构维持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浅谈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特点及地位》
(1)用明朝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内阁制度的主要特点和作用。
答案:(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2)特点:辅政范围广泛;具有非法定性;没有行政决策权。作用:对皇权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合理性;促进了国家行政体制的正常运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