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纲要(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纲要(上)第22课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23:02: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学习目标】
1.结合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等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国民党统治在全国的确立及其性质。
2.知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确立及其意义。
3.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长征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1.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2.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
3.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1.政治
(1)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
1926.12.5—1927.8.25,以汪精卫为核心
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济南惨案”,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五三惨案
(3)1928年底,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北洋军阀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
(1)除原有的纺织和面粉等行业外,民族工业中的新兴部门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国民政府的建立;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聚敛巨额财富。
二、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1.必要性: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2.武装起义和重大会议
(1)南昌起义
(2)八七会议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3.开辟革命新道路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1)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①创建: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会师:1928年,朱德、陈毅率领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③意义: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2)建立红色政权
①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②意义: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
三、红军长征
1.背景
(1)1930年10月—1933年3月,红军先后四次打退国民党军队的“围剿”。
(2)1933年9月,蒋介石“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由于共产国际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长征的直接原因
2.过程
(1)开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左”倾错误领导人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红军损失巨大。
(2)转折: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3)结束
3.意义: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最显著的特点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阅读教材:想一想
1.阅读教材P126“思考点”:南京国民政府发动的“北伐”与国民革命时期的“北伐”有何不同?
提示:国民革命时期“北伐”的目标是反帝反封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是讨伐军阀张作霖,统一全国。
2.阅读教材P129:结合相关史实,思考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
提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有利于打破国民党对农村根据地的经济封锁。
发掘教材·读一读
1.阅读图片“《南昌起义》(油画)”(P127)
信息解读:《南昌起义》(油画)为黎冰鸿1959年创作完成。画面描绘了黎明时分,周恩来在总指挥部大楼前宣布战斗胜利的情景。人物紧握的拳头和慷慨激昂的神态,极大地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2.阅读图片“革命根据地农民获得的土地分配证”(P129)
信息解读:1931年2月,各地工农民主政府发布公告:农民已经分得的田地归农民个人私有,可以自主租借买卖;生产的产品,除向政府缴纳土地税外,均归农民个人私有,任凭自由买卖。此后,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并踊跃参加红军或支援前线。
3.阅读图片“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P130)
信息解读: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开始长征。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最终在会宁会师,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一全面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史论要点
1.政治上,逐步建立对全国的统治
(1)1927年秋,南京、武汉两个国民政府合并,实现了“宁汉合流”,成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的建立。
(2)1928年4月,国民政府派兵北上,讨伐奉系军阀。1928年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
(3)1929~1930年间,新军阀之间爆发混战,最后蒋介石集团取得胜利。
2.经济上,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
(1)措施: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特点:民族工业显著发展;官僚资本迅速膨胀;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对点训练
1.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的历史事件是( )
A.“宁汉合流” B.济南惨案
C.张学良“东北易帜” D.国民政府“北伐”
解析:审题时注意本题关键信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因此C项正确。
答案:C
2.民国初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增长速度达到年均8%;1927~1936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黄金十年。这两个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B.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
C.政府扶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D.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
解析:民国初年,政府颁布了奖励实业的法令;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探究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形成
史论要点
1.原因
(1)必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农村统治相对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可能性: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国民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等。
2.意义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奠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础。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孕育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对点训练
1.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2.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九二七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可以理解为( )
A.发动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
B.建立中华苏维埃政府
C.找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D.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答案:C
三、探究三(核心素养)红军长征的意义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实现了把党中央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在西北、红军主力转移到抗日前沿阵地的战略任务,为党和红军的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建立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以陕甘宁抗日根据地为基点,将革命辐射到全国。
2.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长征的意义
史料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解读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消灭红军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对点训练
1.毛泽东曾说:因为困难的时候不动摇,长征后不到三万人的队伍,要比长征前三十万人更强大。毛泽东强调的是( )
A.反“围剿”积累了斗争经验
B.遵义会议作出了正确决策
C.长征锻炼了红军的基干力量
D.红军三大主力得以胜利会师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毛泽东强调了长征对红军基干力量的锻炼,经过长征,队伍更加坚韧和顽强。因此,答案:为C。
答案::C
2.一位西方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伟大传奇”是指(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红军长征
解析:1934年10月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吴起镇。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师,长征胜利结束,实现了战略转移。因此,答案:选D。
答案:D
3. 1934年4月,国民政府规定对“应用机器或改良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工制造货物,在国外市场有国际竞争力者,减低或免除出口税,减低或免除原料税”。这一规定( )政府的政策有所调整
A.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
B.是为了抵制美国的商品倾销;抗战结束后
C.便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材料强调减免或降低税收
D.服务于全面抗日战略的需要;全面抗战始于七七事变
明立意以国民政府税收政策的调整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
抓关键题干信息“减低或免除出口税,减低或免除原料税”有利于减轻民族企业的负担,增强民族工业竞争力。
排干扰解答选择题时首先要正确分析选项的基本史实以及与题干的关系。如本题的选项要么不符合基本历史史实,要么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
答案::A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
强调长征过程的艰难
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长征不仅胜利结束,而且使共产党赢得民主革命胜利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
请回答:
(1)根据长征路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时间和地点。长征初期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这一局面改变的事件及其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根据长征路线示意图及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示意图和所学知识;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答案:来自材料和教材知识。
提示词 第(1)问,指出——简明扼要。第(2)问,理解——全面分析。
限制词 第(1)问,内容限定——中央红军;第(2)问,内容限定——“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核心词 第(1)问,时间和地点、事件及原因;第(2)问,赢得了中国。
第二步读材料:提信息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的起始点回答;第二小问,结合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来回答。第(2)问,材料二强调“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因此应该结合史实,说明长征的意义,以及中共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第三步列要点·组答案:
(1)1934年。瑞金。事件:遵义会议的召开。原因:毛泽东正确的军事指挥。 (2)长征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蒋介石的围剿,转危为安,在前仆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长征精神激励下,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课后评估】
1.关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宁汉合流”标志着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的确立
B.“东北易帜”标志着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统一
C.国民政府的建立,为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D.官僚资本形成,逐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
答案:B
2.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中国轮船统计表: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B.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
D.全面抗战时期运输物资的需要
解析:据图片中的时间1928~1935年,可知这一时期属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在于国民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故选C。
答案:C
3.右图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某次重大历史事件的领导人群像,他们从左起分别是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这座群像最有利于纪念(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红军长征胜利
C.南昌起义
D.湘赣边秋收起义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提供的年代和人物:20世纪20年代,贺龙、朱德、周恩来、叶挺和刘伯承,综合分析判断可知是南昌起义。因为他们都参与发动南昌起义。A、B、D三项并没有这几个人相聚的场景。
答案:C
4.下图是某次起义中部队的最终行动方向。这表明当时工农革命军( )
A.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义
B.目标是攻打敌人中心城市
C.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D.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
解析:由图中秋收起义部队、南昌起义部队转移路线,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遭到严重损失,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决定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胜利后,部队撤出南昌,最后朱德、陈毅率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师,可知,当时工农革命军的目标是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
答案:C
5.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毛泽东在某次会议的发言中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次会议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八七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D.遵义会议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思想,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选项B符合题意。
答案:B
6.习近平曾用“五个创造性”总结毛泽东在党的历史上所作的重要贡献,强调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这里的“中国革命道路”是指(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解析:采取暴力革命、领导工人运动都不是中国革命所独有的,国共两党合作不是中国共产党单方面实行的,所以A、B、D三项错误。
答案:C
7.1928年4月,朱德、陈毅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南昌 B.会宁
C.井冈山 D.吴起镇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暑假到了,某校将暑期“研学旅行”基地定在遵义。你认为下列最能体现遵义红色旅游特色的是( )
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C.武装反抗,创建军队 D.生死攸关,伟大转折
解析: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因此,答案:选D。
答案:D
9.“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后胜利的标志是( )
A.井冈山会师 B.会宁会师
C.吴起镇会师 D.遵义会议
答案:B
10.有学者评价:“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分界线”喻指的是长征( )
A.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
D.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红军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故长征是中国革命的分界线,故选D。
答案:D
1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由此可知( )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
B.兴办实业成为当时中国主流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逐步被扫除
D.国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
解析:“《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与民族工业发展相关,故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所颁布的政策不能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故B项错误;“被扫除”太过绝对,故C项错误;“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不能体现“全面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
12.“经过艰难探索,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找到的正确革命道路开始的标志是( )
A.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
B.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C.南昌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的开始,选项A符合题意。
答案:A
13.某文告写道:“民众自动武装起来,打倒投降帝国主义的国民党!建立民众自己的苏维埃政权!创造民众自己的武装力量!到红军中去,进行革命的民族战争!”这份文告最可能是( )
A.辛亥革命时期武昌起义新军的宣传
B.北伐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的宣传
C.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D.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苏维埃政权”“红军”可知,这份文告最可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故选C。
答案:C
14.下列是一些国际著名记者、作家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
斯诺 “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
索尔兹 伯里 “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令人振奋的大无畏事迹”
史沫 特莱 “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
安东尼 “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
①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一大批骨干③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④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红军长征。“根本上改变了”表述太绝对,①错误;根据材料“是锻炼以后中国领导人的熔炉”,②正确;红军长征是国共对峙的表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③错误;根据材料“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巡回宣传”“事实、数字和一路上千山万水的名称,都不足以说明其历史意义”“是现代历史中最重要的事件”,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5.给下图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
第10课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 第11课北伐战争 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
A.侵略与反抗
B.近代化探索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具体事件包括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及红军长征等。因此,本题图中所示内容最适合的单元主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故本题选择C项。
答案:C
16.根据下列提示,完成有关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探究任务。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下面表格的提示,写出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
重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的性质 主要历史意义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辛亥革命 孙中山 B C
南昌起义 周恩来、 贺龙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 D
(3)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的道路的?
(4)你从上述材料和民主革命的重大事件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及重大历史功绩。第(1)问考查了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两大任务——独立与民主,根据材料可概括出来。第(2)、(3)问考查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贡献等,迁移所学知识即可作答。第(4)问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无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道理等。
答案:(1)主题:外争独立,内争民主。(或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
依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的统治)
(2)A:太平天国运动;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C: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答: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4)中国人民为了争取独立和民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阶级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