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清初加强君主专制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了解清初经略边疆的史实,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
3.认识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历史意义。
【学习过程】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背景:康乾盛世
(1)时间: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100多年的鼎盛局面。
(2)表现: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
2.表现:
(1)皇帝独断大政:三位皇帝都以勤政著称,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于地方具体事务也总是详加过问,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2)奏折制度:①内容:康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②影响:这种迅速、机密的联系方式,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3)中枢秘书机构的变化:①军机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处官员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②内阁:负责处理一般文书。
(4)文字狱:①概况: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5)深化理解:对清朝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认识
清朝前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对粉碎内部分裂叛乱和外部入侵、巩固国家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因此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作用方面:一方面统治者采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措施,违背历史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其作为上层建筑,所维护的是即将崩溃的旧的经济基础,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呈现出了明显的腐朽性。
二、疆域的奠定
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得到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巩固。
1.东南版图的奠定——台湾的收复和统一
(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3)判断正误: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设府,具有相同的历史作用。(√)
2.东北版图的奠定——签订《尼布楚条约》
(1)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
(2)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
(3)结果: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4)判断正误:雅克萨之战后,中俄签署《尼布楚条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提示:雅克萨之战是中国抵御俄国侵略的正义战争,在取得战争胜利的基础上,康熙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这是一个平等条约,从此两国保持了长期的和平。
3.北方版图的奠定——平定蒙古
(1)背景:①明朝末年,鞑靼分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瓦剌被称为漠西蒙古。②清朝入关前,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漠北和漠西蒙古也遣使朝贡。③17世纪后期,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占据天山南北,又向东进攻漠北和漠南蒙古。
(2)与漠西蒙古的斗争:①清军与噶尔丹及其后继者进行了长期的斗争,最终在1757年将准噶尔部彻底击败。②不久,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起兵反清,很快被平定。
(3)结果:①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②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4)判断正误:清朝前期,漠西蒙古是最主要的分裂势力。经过长期的斗争,在雍正时期,彻底解决了漠西蒙古分裂国家的威胁。(×)
提示:漠西蒙古是清朝前期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最主要的威胁。对漠西蒙古分裂势力的斗争,贯穿康雍乾三代,直到乾隆时期,清朝战胜大、小和卓,才彻底解决了漠西蒙古分裂势力对国家统一的威胁。
4.西南: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1)清初,西藏最有影响的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被清廷册封以“达赖喇嘛”尊号;五世班禅在康熙时被赐予“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
(2)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3)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
(4)判断正误:从1727年开始,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提示:为强化对西藏的治理,从1727年开始了朝廷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
5.边疆统治的特点
(1)清朝政府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2)对于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6.清朝的版图与区划
(1)清朝的疆域: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现代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
(2)地方制度:①在清朝疆域内,内地分立18省,分设巡抚或总督治理。②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1.背景:清朝由盛转衰
(1)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
(2)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2.政治危机
(1)原因:①清朝人口膨胀迅速。②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③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
(2)表现:①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②四川、湖北、陕西等省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了十年。③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还攻入了北京皇宫。
(3)问题思考:
①材料:然变起一时,祸积有日。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实中外之所同。朕虽再三告诫,舌敝唇焦,奈诸臣未能领会,悠忽为政,以致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思及此,实不忍再言矣!
②思考:嘉庆帝认为天理教起义的原因是什么?他的认识有何不足?
③提示:嘉庆帝认为起义原因为大臣因循守旧、懒政怠政。其不足之处是没有看到清朝中期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的阶级矛盾尖锐。
3.外部危机及其对策
(1)表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
(2)对策——闭关自守:①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并规定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③严厉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
(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4)易混易错:“海禁”与闭关自守
“海禁”政策允许外国人来华贸易,只是要求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如郑和下西洋,不仅运载大量货物到亚非各国进行交易,而且广泛招徕各国商人来华贸易。而闭关锁国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在清朝闭关自守政策下私商不能出海贸易,外国商人被限制在固定的贸易场所,一切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
(5)知识图示
(6)归纳总结: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漫长的原因
经济上,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中国自古以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无力冲击自然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迟至明代中晚期才产生,但仅限于江南地区,且遭到封建制度阻碍,发展缓慢。
政治上,自秦至清,几乎都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政治上强大的反作用,有利于延迟封建制度的灭亡。
思想文化上,封建统治者长期以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禁锢人们的大脑,并大搞文化专制主义,阻碍了科学发展,有利于延续封建统治的时间。
【能力提升】
一、时空观念
应用:据材料指出清朝的疆域地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为有效治理广阔疆域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1)地标: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包括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措施:内地设立18省;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
二、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屡次作出总结。他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
——《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
材料二:清朝因为防护西藏起见,乃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令其在体制上和达赖、班禅平等。又颁发金奔巴两个:一个藏在北京雍和宫,一个藏在西藏的大昭寺。达赖、班禅和大呼图克图出世有疑义时,就在这瓶中抽签。
——节选自张荫麟《中国史纲》
应用:材料一表明清初三位皇帝,都能够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君主专制体制发展到新阶段。
材料二反映出清政府通过提高驻藏大臣地位和建立金奔巴制度,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权。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世宗时,因西北用兵,设立军机处,后遂相沿未撤。从此以后,机要的事务,都归军机,唯寻常本章,乃归内阁。军机处之权,就超出内阁之上了。六部长官,都满汉并置。而吏、户、兵、刑四部,尚侍之上,又有管部大臣,事权不一。
——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中国史纲》
应用:据材料指出清朝中枢机关的特点。
提示:军机处与内阁并置;军机处参与决策,内阁成为文书机关;中枢长官满汉并置;机构重叠,事权不一。
三、国家统一是历史的主要趋势
从时间上看,统一长于分裂;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不断增强。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要趋势,这是因为
(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地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中国独特的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条件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历史上多数重大的政治活动都具有明显的内向性,二是中国地理条件之整体的统一性具有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3)文化传统。古老的中国文化,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历经儒家学派的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一再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对维护和促进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4)民族融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与统一国家的发展至为密切。由于民族融合,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民族间凝聚意识不断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不断扩大和深化。正是因为有历史文化的认同,才有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正因为有了这种凝聚力,才有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5)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针对练:以下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整理的资料卡片。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东南: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西南:1727年,清朝开始设置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 西北:清朝设置伊犁将军。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侵略与反抗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答案:B
解析:从本题资料卡片内容看,清政府设置台湾府、设置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台湾、西藏和新疆的统治,其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本题答案为B。
【疑难解答】
1.(P78)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提示:奏折具有严格保密的特点,其所涉双方为大臣和皇帝,此外无任何中间环节,这就使皇帝能直接、广泛的获取信息,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P80)思考点: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提示:清朝中期,疆域辽阔,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在清朝疆域里,内地分立18省,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实现了中央有效地管理和统治,对中国的版图作出了贡献。
3.(P81)问题探究: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
提示:(1)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视他国为臣属;把正常的中外交往视为对清朝的效忠。
(2)评论:乾隆嘉庆时期,西方已开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他们的认识表明清王朝闭关锁国,盲目自大,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这说明一个国家的落后首先是思想的落后,只有与时俱进,解放思想,顺应时代潮流,才能促进国家民族的发展。
【随堂演练】
1.康熙做皇帝后,先后擒鳌拜、平三藩、收台湾、治黄河、服蒙古、击沙俄、定西藏、移风俗,这表明清朝初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帝王勤政 B.大臣清廉
C.将士用命 D.加强集权
答案:A
2.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故A项错误;题目中是“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并未说明官员随时增减,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强调的是君主对军机处控制权限的不断增强,并未牵涉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的问题,故D项错误。
3.据下图可知,清朝初年最主要的边患来自( )
《尼布楚条约》满文、俄文文本
A.英吉利 B.法兰西
C.沙俄 D.荷兰
答案:C
4.康雍乾三朝平定西北等边疆叛乱后,不仅遵循汉族凯旋礼仪,告成于太庙和祖陵,还立告成碑于太学之中,全国各地文庙纷纷仿效。到了乾隆年间,类似的造碑运动达到了高潮。这使得清代( )
A.民间叛乱日趋沉寂 B.文人竞相从军建功立业
C.传统礼仪革故鼎新 D.大一统意识进一步发展
答案:D
解析:造碑运动不能对民间叛乱有实质性作用,故A项错误;清朝循汉族军礼,对文人广泛从军并未产生重大影响,故B项错误;遵循汉族军礼,不能代表整个传统礼仪的革新,故C项错误;材料中平定叛乱受到广泛宣扬,地方造碑运动响应了中央造碑,有利于加强国家的凝聚力,故D项正确。
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时期 机构
西汉 西域都护
唐朝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清朝 伊犁将军、行省
A.西藏 B.库页岛 C.新疆 D.南海
答案:C
解析: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唐朝在西域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清朝在新疆地区设立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由此可见,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C符合题意。
6.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 )
A.经济凋敝 B.宗教信仰
C.人口膨胀 D.民族矛盾
答案:C
解析: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导致人口急剧膨胀,出现资源危机,并进而激化了社会矛盾,故A错;白莲教是组织起义的方式和手段,但不是社会根源,故B项错误;民族矛盾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对点训练】
题组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1.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自己鲜明的时代主题。如果把“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那么这个单元的主题应是( )
A.特务统治的强化 B.思想控制的加强
C.文化专制的加强 D.专制集权的强化
答案:D
解析: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阅同意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从材料中的关键词“锦衣卫、东厂、西厂”“军机处”“文字狱”可确定该主题为专制集权的强化。因此,答案选D。
2.康熙帝曾经说,大臣将皇帝视为驾车之马,没有人主动“怜恤”,让皇帝可以“休息”。下图起居注,记载了康熙每天聆听奏报、处理政务的情况。这表明清代帝王的突出品质是( )
A.清廉 B.疲劳 C.勤政 D.高效
答案:C
3.史学家佐伯富说:“所谓奏折,系臣工所上之报告……此类奏折臣下缄封直达御前,天子亲拆亲阅,旁人不得与闻……故可称之为奏折政治”。这表明( )
A.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民主
B.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C.促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激化了皇权与官僚的矛盾
答案:B
解析:奏折为皇帝和官僚之间交流信息提供了秘密途径,这拓宽了皇帝了解官僚信息的渠道,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故选B。
4.清朝人李祖陶说:“今人之文,一涉笔惟恐触碍于天下国家……人情望风觇(看,窥视)景,畏避太甚。见鳝而以为蛇,遇鼠而以为庇。消刚正之气,长柔媚之风。”上述社会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清王朝实行( )
A.君主专制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特务统治
答案:B
解析:我国古代的文字狱以清代最为残酷暴虐,清代皇帝大施文字狱,目的在于压制汉族人的民族独立反抗意识,树立清朝统治的权威,加强中央集权,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文化凋敝,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答案为B。
题组二:疆域的奠定
5.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85年,清朝设置台湾省。对这些措施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B.巩固了东南海防
C.使台湾开始纳入了中国的版图
D.促进了台湾开发
答案:C
解析:元朝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是台湾纳入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故C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6.与下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左宗棠收复新疆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叶,沙俄大举入侵我国东北地区,强占了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皇帝决定用武力捍卫祖国边疆。先后两次组织开展雅克萨反击战,重创俄军。1689年,中俄两国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了双方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因此,与上图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雅克萨之战。故本题选C。
7.清朝修建永安寺(位于今北海公园白塔旁),寺内供奉达赖和班禅的塑像,这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与某边疆地区的联系。这一地区是( )
A.西藏B.台湾C.新疆D.东北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达赖、班禅”可以知道是清代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辖。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皇帝时期设置了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统治。故A项正确。
8.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维吾尔各族原有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而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这体现了( )
A.宗法制度的变异 B.中央集权的加强
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新疆军、民分治,而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拥有广泛权力,两者殊途同归,都加强了中央集权。A、C不符合史实,D材料没有体现。
题组三:统治危机的初显
9.乾隆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累积,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关于这些起义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B.通过秘密宗教发动
C.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D.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答案:B
解析:这些起义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造成的资源不足,故A项错误;起义通过秘密宗教白莲教发动,故B项正确;这些起义依然是旧式的农民斗争,没有反映出新的时代特点,故C项错误;起义对清朝的统治有所打击,但没有动摇其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
10.18世纪时,轰鸣的机器把西方社会带入工业化时代,而古老的中国却对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仍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在对外政策上实行( )
A.重农抑商 B.君主专制
C.闭关自守 D.对外开放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实行闭关自守导致清政府与世隔绝,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不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故C项正确。
11.明清中央集权制度日益成为古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障碍,备受批判。但如今却有不少学者对这个延续数千年的制度赞赏有加。其原因是它有利于( )
A.控制人们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B.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C.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
D.建立宽松良好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中央集权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没有顺应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明清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对人们的思想控制,社会环境并不宽松良好,故D项错误。
12.秦朝,三公九卿的官署在禁宫之内。东汉,尚书台被置于禁宫之内,三公九卿的官署被归于外朝请出了宫城。唐长安大明宫内,门下中书二省分列宣政门左右,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明清官署除了军机处均被移到紫禁城之外。以上变化表明( )
A.家事与国事逐渐分离 B.官制变化影响城市布局
C.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 D.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加强
答案:B
解析: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与家事国事逐渐分离无关,故A项错误;官制变化带来官署位置的变化,进而影响城市布局,故B项正确;以上官署的变化服务于君主专制的需要,并不能反映出中央行政机构的完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体现出中央集权的变化,故D项错误。
13.清代的木兰秋狝(秋天打猎),是在入关前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入关后顺治各朝经常出猎的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项国家大典,可谓清朝的“秋季运动会”。康熙帝在某次行围时强调,从前有人“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乾隆宣称其行猎目的有三: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由此可见木兰秋狝( )
A.是直接统治蒙古的方式
B.有其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
C.主要满足君主的娱乐需求
D.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答案:B
解析:清朝对蒙古的统治是间接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行猎的目的为“一是遵循祖制,二是习武练兵,三是怀柔蒙古”,并非娱乐需求,而是有特定的军事政治意图,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君主强化权力,故D项错误。
14.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国政府曾颁发给部分商人海外渡航证明书。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严格管制对外贸易 B.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废止重农抑商政策 D.服从于列强的侵略
答案:A
解析:清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闭关并非完全隔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因此,本题材料说明了当时清政府严格管制对外贸易,故正确答案为A。
15.有学者对“忠”在官修史书中出现的频次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在汉代纂修的史书中,“忠”所占的比例为7.97%,宋代为15.89%,清代为22.71%。这反映出( )
A.伦理教化逐步加强 B.专制主义日益强化
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 D.史官思想日益僵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伦理教化和思想控制更多地体现在“三纲五常”对百姓的控制上,而题目中强调的是“忠”,强调的是对君主的“忠”,故A、C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体现史官的思想,故D项错误。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代时期,理想中的天下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政治共同体。春秋时期,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多个政治实体并存的格局,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并未动摇对“天下共主”的追求,而是在规划并指点着中国历史如何重新迈向大一统。
——摘编自闾小波《共识依赖:中华政治共识之传承与更张》
材料二:迨始皇吞六国,统一宇内,统治时期虽极短促,于“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官僚政治研究》
材料三:清代的雍正皇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
——摘编自刘晓东《“华夷一家”与新“大一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代”是哪三代?身处乱象时代的孔子提出的政治主张及其政治目的分别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的表现。
(4)概括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主题。
答案:(1)“三代”是指夏、商、周。政治主张:主张“天下共主”和“礼治”,讲求大一统。政治目的:维护西周的统治。
(2)历史事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影响: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创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袭了2000多年,影响深远。
(3)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西藏成为我国的正式行政区;1727年,清雍正帝设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区事务。(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西北边疆;伊犁将军的设置,对达赖、班禅的册封等史实亦可)
(4)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