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7:34: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选择题
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3.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
4.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5.朱元璋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员(  )
A.享有行政决策权 B.有举荐人才之权
C.对朝政有谏议权 D.对政事有终审权
6.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  )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7.2017年,国际联合考古团队在非洲的曼达岛挖掘出了拥有中国血缘的人骨遗骼和“永乐通宝”铜钱,还在附近发现了自称是中国水手后代的“瓦上加人”。这可证明
A.孝文帝改草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郑和下西洋到达非州海岸
C.郑成功打败了荷兰的侵略者
D.戚继光远赴非洲抗击倭寇
8.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西方国家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
9.下图是古代榜葛刺(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国王向明朝进献长颈鹿的图片。当时国人将其视为瑞普麒麟。这反映了
A.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市舶司的设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谊
D.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10.“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开进北京城”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选择题
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A
【解析】明初,为防止宦官专权乱政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明中后期皇帝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使宦官读书识字从而达到宦官参政,牵制内阁的目的,说明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A项。明朝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B项错误;皇帝重用宦官参政是为了牵制内阁,C项错误;宦官虽然权力增强,但是最后的决策权仍在皇帝手中,D项错误。
2.明朝宣德年间,内阁有了官属,“置诰敕、制敕两房,皆设中书舍人”,凡奏章和建议,都由通政使司汇总,呈交皇帝过目,再交到内阁,内阁负责票拟,再由司礼监将条旨呈交皇上“批红”,最后发回内阁下发各部。阁权进一步强化。英宗德宗时期,内阁票拟权逐步完善。明朝中枢机构的这些变化说明(  )
A.内阁具有了制度化的参与决策权
B.标志着明代宦官专权的开始
C.内阁成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工具
D.内阁制度发展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内阁的机构逐步完善,通过一系列制度化的规定,内阁的票拟权逐步加强,故选A项。材料没有表明宦官掌握独立的权力,B项错误;明太祖时期已经废丞相制度,C项错误;D项应该出现在内阁权力达到鼎盛时期,材料缺乏依据,排除。
3.宋代读书人无论在位与在野都敢于品评朝政,力争“正君心”“得君行道”,但明代知识分子很少议论时政,王阳明就要求门人恪守“君子之思不出其位”。这主要由于明代(  )
A.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C.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政治环境的逐渐恶化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政治命运联系在一起,故而敢于批评时政。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对读书人采取八股取士等政策,使得知识分子失去了以往儒家的进取精神,不得不采取独善其身的办法,故选D项。
4.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信息,可知题干反映的现象导致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故选A项。
5.朱元璋吸取元朝覆亡的教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员(  )
A.享有行政决策权 B.有举荐人才之权
C.对朝政有谏议权 D.对政事有终审权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中“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提及了监察官员的胆识和职权范围,故选C项。从材料可知台宪之官是言官,非行政官员,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监察官员有举荐权,B项错误;政事的终审权是皇帝,故D项错误。
6.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这一事件凸显出(  )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 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 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空印案”的缘起是“欺君罔上”,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强调是贪污,A项错误;没有体现地方独立倾向,B项错误;财经程序上的问题,不是制度上的问题,C项错误。
7.2017年,国际联合考古团队在非洲的曼达岛挖掘出了拥有中国血缘的人骨遗骼和“永乐通宝”铜钱,还在附近发现了自称是中国水手后代的“瓦上加人”。这可证明
A.孝文帝改草促进民族的融合
B.郑和下西洋到达非州海岸
C.郑成功打败了荷兰的侵略者
D.戚继光远赴非洲抗击倭寇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和题干“永乐通宝”“瓦上加人”可知: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郑和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故B符合题意。孝文帝改草促进民族的融合、郑成功打败了荷兰的侵略者均和非洲无关,故AC均不符合题意。戚继光远赴非洲抗击倭寇不符合史实,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梁启超在谈到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发出这样的感慨:“哥伦布之后,有无数哥伦布;郑和下西洋之后,竟无第二个郑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的航海技术远比比中国先进
B.明朝的国力已远远落后西方国家
C.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性决定的
D.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航海技术不是影响航海事业的根本原因,故A不合题意;明朝的国力仍然比较强大,故B不符合史实;中国自然经济具有封闭的特点,郑和下西洋是政治意义为主,所以后来没有出现第二个郑和;而西方的新航路开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故C符合题意;中国人热爱和平西方热衷海外殖民,不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故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9.下图是古代榜葛刺(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国王向明朝进献长颈鹿的图片。当时国人将其视为瑞普麒麟。这反映了
A.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
B.市舶司的设置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开明的民族政策增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友谊
D.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巩固了我国的东南海防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古代榜葛刺(在今孟加拉国和印度孟加拉邦一带)国王向明朝进献长颈鹿的图片”,可知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开进北京城”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
A.陈胜、吴广起义 B.黄巾起义 C.黄巢起义 D.李自成起义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同年二月,农民军以疾风暴雨之势,从陕西经山西直捣北京……十八日,农民军进占外城,十九日晨,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而死。农民军胜利开进北京城”可知,此内容反映的事件是李自成起义。明末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1643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占西安,建立大顺农民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了。故D符合题意;陈胜、吴广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清]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宰辅年表一》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三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中央官制演进的基本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分析对明代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央官制的发展趋势。
【答案】(1)特点:制度传承和体制创新相结合。
说明:传承了宋代殿阁制和元代中书省制;革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设内阁制。
(2)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顾全大局,熟悉政令),处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各部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基本特点,据材料一“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归纳;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政治措施的继承与发展角度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地位变化,据材料二信息从内阁权力和地位角度回答;第二小问参政优势,据材料二信息从内阁成员组成及能力角度回答;第三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明代的政治建设对君主专制、国家政治统治的影响等方面归纳。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各部的权力、皇权发展趋势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