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中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选择题
1.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
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
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
2.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3.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5.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
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6.清朝末年北京出现“近支排宗室(皇族近支),宗室排满,满排汉”的民谣,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已经众叛亲离
B.民族矛盾成了主要矛盾
C.清政府政治集权不断加强
D.满汉官僚间矛盾尖锐
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8.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 )
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
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9.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0.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嘉庆发布该上谕的目的是( )
A.协调军机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B.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C.扩大军机处的权力
D.准备废除军机处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
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
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白白寿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清朝中前期的鼎盛与危机
选择题
1.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 )
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B.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
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
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内务府是管理皇室事务的自成体系机构,但是它的收入与支出却是既有皇帝也涉及国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皇室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中央机构,C项错误;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清政府对赴台湾的移民实行禁止携眷的政策。官员蓝鼎元建议:“欲赴台耕种者必带有眷口,方给照载渡,编甲安插。台民有家属在内地,愿搬取赴台完聚者,许县呈给照赴内地搬取,文武汛口不得留难。”雍正九年(1731年),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清廷对台政策的变化( )
A.有利于中央政权对台湾的管控
B.发挥台湾地区的海防前哨作用
C.反映清廷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
D.传播了中原地区先进生产方式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清廷实行凭照携眷入台政策”,凭照入台,体现了清中央对台管控的一面,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携眷入台问题,不体现台湾的海防作用,B项错误;“全面解除了海禁政策”,与历史事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入台人员的原居留地,D项错误。
3.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
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选C项。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对法律的弱化,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吏治腐败,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D项错误。
4.有学者研究发现,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譬如常以“汉”“宋”“日”“月”之类代指明代,“秦”“金”“胡”“虏”等指清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说明( )
A.清代文人骚客附庸风雅
B.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
C.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D.八股取士使文人思想僵化
【答案】B
【解析】材料“清代文人在作诗过程中,有一个相当清楚的隐语系统存在”反映了在清朝文字狱的高压之下,文人用隐语作诗,这说明政治因素渗透到文化领域,故B正确。ACD排除。
5.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强制要求土司应袭子弟就近进官学(或司学、儒学)读书,否则就不准承袭土司之职。这些做法( )
A.促进土司阶层对国家认同
B.反映了商业发展冲击儒家思想
C.促进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
D.标志着中央政府推行改土归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明清政府要求各地土司子弟进入国子监读书,学习儒家文化和礼仪”政府要求少数民族首领的继承人必须接受儒学等官方思想才能继承土司,通过学习中央王朝主流思想强化他们对国家的认同感,故A项正确。
6.清朝末年北京出现“近支排宗室(皇族近支),宗室排满,满排汉”的民谣,反映了当时( )
A.清政府已经众叛亲离
B.民族矛盾成了主要矛盾
C.清政府政治集权不断加强
D.满汉官僚间矛盾尖锐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近支排宗室(皇族近支),宗室排满,满排汉”得出清末政府加强集权排挤宗室、排满,故选C项。A项表述不足以表达题意,排除;题干体现的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民族矛盾无关,B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近支排宗室”无关,排除。
7.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
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A项。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B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牵涉,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中材料不相符,D项错误。
8.在18、19世纪之交成书的《御制五体清文鉴》,是清朝特地撰修的一部满、藏、蒙、维、汉五种语言对照的分类辞书。撰修辞书( )
A.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B.达到“书同文”的目的
C.强调各民族文化平等 D.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清朝撰修辞书,有利于民族间克服语言障碍,与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无关,故A项错误;清朝撰修辞书,保留民族语言,没有实现“书同文”,故B项错误;清朝撰修辞书,有利于民族间克服语言障碍,促进民族交流,与实现民族文化平等无关,故C项错误;辞书有利于民族间克服语言障碍,便于各民族文化交流,故D项正确。
9.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
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
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A
【解析】乾隆时对不同官员退休的不同规定,将不称职的官员尽早更换,同时褒奖优秀官员,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A项正确。政府决策的科学性与官员退休无紧密关系,B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对官员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做出法律规范,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信息,D项排除。
10.庆四年正月初八日谕:各部院衙门文武大臣,各直省督抚藩臬,凡有奏事之责者,及军营带兵大臣等嗣后陈奏事件,俱应直达朕前,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各部院文武大臣:亦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嘉庆发布该上谕的目的是( )
A.协调军机处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B.限制军机处的权力
C.扩大军机处的权力
D.准备废除军机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俱应直达朕前”可知嘉庆帝是为加强皇权而非协调各部门关系,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许另有副封关会军机处”“不得将所奏之事,预先告知军机大臣”可知是压制和限制军机处的举措,故B项正确;由材料可知是限制军机处的权力,故C项错误;军机处从设立一直延续到清末,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二十二年(1674—1683)间,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康熙十年
准噶尔汗噶尔丹出兵占领了天山南路,将当地的“回部”(维吾尔族)首领阿布都什特扣押到伊犁,并对当地的维吾尔族人民实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康熙三十五年
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白白寿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平定噶尔丹以后,康熙帝对准噶尔部仍采取非常宽大和笼络的政策。他继续坚持满蒙贵族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噶尔丹之侄孙丹津阿拉布坦于康熙四十一年来朝降清,康熙帝即优礼相待,封为多罗郡王。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他们在中国边缘犯下的这些暴行最终使中国皇帝极其恼怒,他于1685年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把俄罗斯人从整个阿穆尔河流域清除出去……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经过许多争论,《尼布楚条约》于1689年8月27日签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康熙帝)从登基之日始,特别是他亲政后,每日“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即使有病,“亦勉出听政”,有时半夜来了紧急奏报,必“披衣而起”。每次出巡,不论在何地,也是日日处理政务,他坚持当天的事当天处理完。康熙帝曾对心腹之臣高士奇表露他的苦衷:“朕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据材料一、二,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概括材料四对康熙帝的评价。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答案】(1)民族分裂势力;外国敌对势力。
(2)平叛;和亲(联姻);册封。
(3)军事斗争和外交谈判。
(4)勤政;勤于思考;处事深思熟虑,作风严谨。方法: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人物活动,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生产力标准,将历史人物活动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认识历史人物活动的主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噶尔丹几乎每年都派人与沙皇俄国相勾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分裂势力、外国敌对势力等方面概述当时造成中国西北边疆不稳定的因素有哪些。
(2)本题据材料一“噶尔丹被清廷击败,阿布都什特得以解脱,清廷护送其返归南疆叶尔羌,管辖南疆回部事务”、据材料二“联姻的传统作法,把宗室之女嫁给准噶尔王公贵族……封为多罗郡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平叛、和亲(联姻)、册封等方面指出康熙帝在处理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所采取的措施。
(3)本题根据材料三“派一支远征队北上。中国人夺回阿尔巴津……与此同时,两国政府为解决边界问题开始谈判……《尼布楚条约》签订”,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军事和外交等方面指出康熙帝在处理与俄罗斯的关系时所使用的手段。
(4)本题据材料四“昧爽视事,惟恐有怠政务……日日处理政务……于政事无论大小,从未草率。每在宫中默坐,即以天下事经营筹画于胸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勤于思考、处事深思熟虑、作风严谨等方面概括材料对康熙帝的评价。再从将历史人物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等方面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