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选择题
1.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
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
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反映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养蚕收入超过种粮收入,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浙江嘉兴一带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较,故D错误。
2.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这反映出了清代( )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
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
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答案】C
【解析】据题干可知,土地易主、买卖频繁,说明清代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故选C项。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就是合法的,并不是从清代开始趋向合法化,A项错误;土地的易主、失去和获得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衰退,且清代农业生产继续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土地兼并所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D项错误。
3.考据之学致力于整理、校注、辑佚古籍,清代前期尤为兴盛。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这主要是由于( )
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兴盛
B.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
C.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思想界经世之风盛行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的现象,结合所学,南宋以后,随着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至南方,中国的文化重心也随之转移至南方,故选A项。
4.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
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可知明中后期不同地区手工业特色不同,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故选B项。
5.明代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这反映出( )
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
B.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信息,结合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推动了对商人的认识的变化,故选D项。
6.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只是要求开明君主统治,并有贤吏辅助,故选D项。君主立宪是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仍属于儒家思想,并未接受西方的启蒙思想,B项错误;黄宗羲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但并未提出恢复宰相制度,C项错误。
7.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明清著作多是总结性巨著,体现了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故选B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A项错误;材料巨著内容没有体现儒学内容的影响,C项错误;材料中明清传世著作多,但不能体现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D项错误。
8.“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调和情理”“时而偏向载道”反映明清时期理学主导,故选D项。离经叛道,与材料中“时而偏向载道”不符,A项错误;张扬个性,与材料中“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不符,B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明清传奇”,但未涉及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C项错误。
9.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答案】D
【解析】据题干“‘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均是对统治思想的修正或批判,故选D项。
10.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 )
A.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
B.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
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可知徐光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的总结,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要素,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2年来华,此后三十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作为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也把有关中国的知识及其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绍给了西方。
——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材料二 下图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绘制)局部
材料三 他(利玛窦)评论这一点说:“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很骄傲,但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利玛窦(意)金尼阁(比)著《利玛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背景与在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当时国人这种世界观出现的原因,这对后续的历史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答案】
(1)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宗教改革后天主教积极向海外传教;西欧国家开始对外扩张;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
作用:介绍西方天文历法、算术、舆地、水利和火器等知识,如几何知识、地圆学说、日食月食观念等,开阔中国的视野;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
(2)原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先进地位;中国一直都是区域内的大国,周边国家发展都不及中国;长期专制主义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长期小农经济的存在;受传统的“天下”世界观及“华夷之辨”思想的影响;明朝相对封闭,时有“海禁”,对世界其它地区相当无知,夜郎自大。
影响: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不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导致晚清对世界的无知。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经济、思想、科学(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作用,可以从对中国人的视野、自然科学、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中国的地位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中国的世界观、对世界潮流的把握、中国的社会转型的角度进行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经济与文化
选择题
1.明末清初学者张履祥在《补农书》中描述了浙江嘉兴一带植桑的情况:“一亩可养十数筐,少亦四五筐,最下二三筐”,“米贱丝贵时则蚕一筐即可当一亩之息”。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桑蚕业是农民基本收入来源
B.开始成为重要的丝织业中心
C.栽桑养蚕收入已可超过种粮
D.经济作物种植超过粮食作物
2.据史料记载,在清代,“土地则屡易其主,耕种不时”;“人之贫富不定,则田之去来无常”;“有田者或自有而之无,无田者或自无而之有”。这反映出了清代( )
A.土地兼并日趋合法化
B.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C.土地私有制高度发达
D.农村贫富差距加大
3.考据之学致力于整理、校注、辑佚古籍,清代前期尤为兴盛。有学者对清朝180种重要的考据学著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近90%的作者是江南人,有92%的作者得过科举功名,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是进士。这主要是由于( )
A.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兴盛
B.八股取士制度的推行
C.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D.思想界经世之风盛行
4.明代中后期,松江府的棉纺织业,苏州和浙江湖州、杭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江西铅山的造纸业以及景德镇的制瓷业闻名全国。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范围扩大
B.区域经济分工特点明显
C.官营手工业生产水平高
D.经济的重心进一步南移
5.明代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了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群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这反映出( )
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
B.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
6.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黄宗羲( )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7.明清传世著作颇多,有《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也有《徐霞客游记》和《天下郡国利弊书》;还有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与《红楼梦》。这些著作体现了( )
A.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进入总结阶段
C.儒学渗透社会各个方面
D.明清社会的繁荣与危机
8.“从文以载道的桎梏中挣脱出来的明清传奇文人作家,表现出两种创作倾向:一是张扬言情,一是调和情理。他们文学观念的波动犹如钟摆,时而偏向载道,时而偏向言情,但终归保持着一种超稳定的平衡状态。”这表明明清文学( )
A.具有离经叛道的时代特色
B.以张扬个性为其主要目标
C.以传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
D.仍然受到理学的较大影响
9.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这反映了当时( )
A.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 B.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
C.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 D.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
10.徐光启《农政全书》系统地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棉花栽培经验,内容涉及棉花的种植制度、土壤耕作和丰产措施,其中最精彩的就是他总结的“精拣核、早下种、深根、短干、稀科,肥壅”的丰产十四字诀。徐光启( )
A.弘扬了著书立说的光荣传统
B.吸收了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
C.改变了传统农业的种植结构
D.秉承了精耕细作的生产理念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士。1582年来华,此后三十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作为来中国的第一个西学代表人,他不但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西方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并且也把有关中国的知识及其历史文化第一次正式介绍给了西方。
——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材料二 下图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绘制)局部
材料三 他(利玛窦)评论这一点说:“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很骄傲,但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
——利玛窦(意)金尼阁(比)著《利玛窦中国札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背景与在华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当时国人这种世界观出现的原因,这对后续的历史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