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6 10:3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开封市第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
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书学也是如此。
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书学还是有关人生体悟的学问。它不但需要对古代书论进行研究,更需要亲自实践。美感体验,或者说有关书法美的积淀,是在长期的笔法实践中培养出来的。而笔法的获得,又在于对人生、生命与自然的体悟,即唐人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也就是要有向外和向内的追求。向外追求最后都归于向内追求。向外追求自然,于自然万物中获得关于笔法的学问,譬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悟笔法等,都是这方面的典范。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这方面,古代书论多有描绘,但过于玄虚。当然,笔法也可通过读书尤其是阅读古代书论获得,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等于吃饭而不细嚼,必定是“囫囵吞枣”。
所以,虽然书学与国学息息相关,但国学只是方法和途径。研究美、探讨美,是书学研究的终极旨归。但这美,是基于中国本土的美学,而不是西学体系中的美学,故美学又必须建基于国学之上。国学也不是贴标签,而是实实在在地坐冷板凳,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
(选自朱中原《国学与书法》,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学属于美学范畴,而国学是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二者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B.孙过庭《书谱》中用“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八个字,将“既看到古人,又写出自己”的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透了。
C.书学的基础是字学,字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的作用,而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作者反对读书者“囫囵吞枣”,意在表明在笔法的获得途径中,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文章开头即表明观点,然后对书法和国学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解说,引出了后文的论述。
B.作者在第三段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
C.文中举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黄庭坚观荡桨而体悟出笔法的例子,强调了书学需要向外追求自然。
D.文章结构属于“总—分—总”模式,最后一段给出结论,再一次说明书学和国学虽有联系但并不等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学和国学是息息相关的,国学是书法研究最终探究的美学的基础,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
B.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书法作品至高境界的“烂漫”用在书法上指笔法不好,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
C.书学不仅是关于智识的学问,还是关于人生体悟的学问,对其研究既要加深认识,又要实践体悟。
D.书学向内追求内心的自证圆融,但因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还需要向外追求自然,亲自体验。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自然界中每一种生命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繁荣自己的种群,植物的种子集中于亲本植物附近会加剧竞争和加速死亡,为了寻找适合定居和生长的生境,开拓和占领新的领地,在种子成熟的季节,大自然会顿时喧闹起来,植物们迫不及待地一展才华,施展着各自的看家本领,为种子准备一次奇妙的旅行。
果实是被子植物的传承策略和手段,它们是献给种子传播者的报酬。果实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除了形态与结构上的变化外,还伴有复杂的生理变化。果实的色泽与果皮中所含色素有关,里面主要有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的含量与种类不同,果实所呈现的色泽也不相同。通常较强的光照与充足的氧气,有利于花青素的形成,果实向阳的一面往往着色较好。果实质地逐渐由硬变软,原因是果皮细胞壁中可溶性果胶增加,原果胶减少,使细胞间失去了结合力,致使细胞分散,果肉松软。成熟果实的气味的主要成分包括脂肪族与芳香族的酯,还有一些醛类,比未成熟时更为丰富。柑橘中有60多种香气成分,葡萄、苹果中则有70多种。植物果实的颜色、质地、气味会促进动物嗅觉的发展,最终吸引动物食用。
不会咀嚼的鸟儿们是植物种子旅行的上上之选,很多植物在种子成熟时果实由青色变成显眼的红色或者黑色,硕果累累的果树成了鸟儿们举行盛宴的殿堂,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经过一番盛宴的招待,鸟儿们带着成百上千的种子飞翔到很远的地方,果肉会被消化吸收掉,但是无法消化的种子则会被鸟儿们排放到远方。
除此外,种子还会自己插上飞翔的翅膀,驭风而行。风无处不在,为植物提供了名符其实的顺风车,聪明的植物们当然不会放弃这一大自然的恩惠。兰科植物的种子以小而闻名,当种子成熟时,果荚开裂,轻微的空气流动就能将这些种子带向数公里外的地方。勤劳的植物喜欢自力更生,它们进化出特殊的细胞和组织结构,在特定的条件下依靠自身的机械力量就能够将种子很好散布出去。我们常见的豆荚在种子成熟时,湿果皮失去水分,干燥而坚硬的果皮在太阳的烘烤下,会在果皮上产生不均匀的应力,当应力达到一定阈值时,果皮在缝线上突然打开、扭转和炸裂,种子就会像飞出枪膛的子弹,被弹射到远处。
(节选自张家荣、亚吉东《种子的生存智慧》)
材料二:
种子传播是决定植物种群空间结构的一个重要过程。许多研究表明,70%~90%的热带雨林和亚热带雨林植物,其种子都是依靠脊椎动物进行传播,尤其是鸟类。这是因为鸟类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消化道中的植物种子能伴随其移动距离的增加而被传播到适宜萌发的微生境中,并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从而降低子代与亲代间对光照、水分和营养等资源的竞争,减少后代因密度制约效应造成的死亡率。
(选自汪国海、李福燕等《食果鸟类对秋枫果实的取食和传播研究》)
材料三:
植物的传播和繁衍是通过繁殖体实现的,繁殖体经由多种媒介作定向或非定向运动散播到远离母体的区域是固着植物实现物种迁移的主要方式。植物繁殖体自母体脱落后,在多时空尺度中发生的输运过程是其完整生命周期中最为基本的生态动力学过程,在植物个体的生存、生长及繁衍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是发生群落演替的先决条件,能增强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并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对植物种群及群落的组成、结构与动态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对掌握植物物种的延续、进化以及地理空间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繁殖体传播方式在动力机制上可分为主动与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具有路径单一与传播范围小的特点;被动传播的动力来源主要为运动的生物与非生物媒介,具有传播范围广及路径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风媒、水媒及动物媒传播。
(选自曾玉红、刘小光等《植物繁殖体水媒传播研究进展》)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自己的方式来繁荣自己的种群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规律,而让种子“旅行”就是植物的独特方式。
B.被子植物用自己的果实回报那些帮助自己传播种子的动物们,自己的种子才得以离开亲本植物远行。
C.“大自然会喧闹起来”“一次奇妙的旅行”“各路食客纷纷相聚”等语言生动形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D.风、水等传播媒介能使种子的传播范围更广,路径更多样,因而成为植物种子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6.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有哪些智慧?请根据材料进行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甄家贾家 梁有劳
贾家面馆出了人命,轰动了青阳城。
汉江边青阳县青阳镇码头西街,南北相向,有两家饭馆。街南是贾家面馆。老板贾甫仁,生得粗壮魁梧,肤黑竖眉,看着有些怯人。他靠着祖传的打卤面手艺,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每当卤子出锅,那味儿便飘得一江半城的香。
贾甫仁人长得粗壮,却心细如发。但凡客人来店,唱迎唱送,招呼备至。那面条碗大汤宽量足。卤子有七八种,如红烧肉卤、排骨肉卤、炸酱肉卤、肥肠肉卤、西红柿鸡蛋卤、韭菜鸡蛋卤、洋芋芹菜卤等,任由食客自取。五个铜板一碗,赚些蝇头小利。一到饭时,肥爷阔少,贵妇小姐,凡人苦力,官家学子奔着味儿竞相而来,厅堂满座。遇有钱紧者或乞讨者,则赊账赠食。贾家面馆,在十里八乡口口相传,名气很大。
街北有家酒馆,经营川湘菜品,号真味酒家。老板甄兹善,生得白皮嫩肉,书生模样,说话微笑在先,一脸殷勤。开业之日,锣鼓齐鸣,鞭炮震天。镇上权贵,名流商贾,携妻带子,揖手相贺,鱼贯而入,分大堂雅间坐了。所聘高厨拿出看家手艺,鸡鸭鱼肉,烧炖蒸煮,煎炒烹炸,红白黑黄青绿紫,八凉八热十六道菜,味正量足。再配上西凤老酒,把来客伺候得脑晕肚圆,扯着嗓子叫好。
时光如梭,一晃半年,这个真味酒家食客渐稀。为什么?听说菜品量少味淡,饭碗也由大变小了。甄老板本意为省菜赚钱,菜是省出来了,客人也省得没几个了。甄老板坐在店里,瞅着对面贾家面馆红红火火的生意,心火烧到嗓子眼儿。一段时日后,计上心来。他给掌堂师傅说,老家有事,回去两天,把店儿看好。
时值农历三月三,镇上闹城隍庙会。水上来的,陆上走的,摩肩接踵地赶会。赶会的人多,吃饭的人就多。贾家面馆门脸儿小食客多,吃碗面还得等位儿,忙得店里一干人等晕头转向。就在这当口儿,突然有人喊肚子疼,紧接着,众食客皆喊肚子疼,还有人上吐下泻。怎么回事?怎么回事!这场面吓坏了贾甫仁,他一下瘫倒在地。慌乱中店小二看见一年轻人没事儿人一样从店门里出去了。有人告了官,说贾家面馆图财害命。县太爷差两衙役拘了贾甫仁。贾甫仁回头朝柜台上喊:“别管我,快找郎中救人!”家人急寻郎中施救,仍有两人不治而亡。
县太爷三审贾甫仁,贾甫仁否认投毒,直呼冤枉。县太爷思忖,依贾家平日做事口碑,不可能自毁其名;报案人甄三儿……未经检验,他一口咬定众食客是中毒!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县太爷告知甄三儿,不得远离,委人监视客栈住宿,随时听招作质证。便与师爷商量解案之法。
次日,县太爷命衙役鸣锣巡街,招呼四方,在城内大街小巷贴出布告:青阳镇贾家面馆,投毒于卤,致多人中毒,两人死于非命,罪大恶极。店主贾甫仁主担其罪,予处以极刑。拟明日午时三刻,于南门外小坝行刑!师爷暗中布下眼线,于布告前观色闻声,以察端倪。众人为贾家打抱不平,仅有一白脸嫩面之人笑而离去。县太爷闻报,说:“知晓了”。
次日午时,贾甫仁被押赴刑场,一路高喊冤枉。县太爷和师爷观行刑台下众人颜色,皆神态惊恐严肃,唯甄兹善与甄三儿喜形于色,正私下嘀咕。甄兹善将一小包物什交予甄三儿,又附耳低语几句,甄三儿离去。师爷报县太爷,甄三儿要逃!县太爷点头。午时三刻即到,县太爷宣布行刑。刽子手举刀瞬间,围观百姓齐刷刷跪于台前,为贾甫仁求情,唯甄兹善独立于众人之中,左张右望。县太爷有令:“把那个站立之人押上前来!”甄兹善吓得面如土色,嘴却死硬:“抓人为何?”县太爷大怒:“好一个甄兹善,妄得你爹起名!来人!把证人带上来!”衙役押上甄三儿。县太爷问:“你可知罪?”甄三儿:“小的知罪,望老爷宽恕。”并递上一包碎银。甄兹善见状,跪求县太爷饶命。县太爷大喝一声:“还不快如实招来!”
甄兹善知难逃其罪,如实招道:“小的财迷心窍,饭菜偷工减料,以谋大利。哪知越短斤少两,食客越少,生意越不景气。看贾家面馆生意火爆,心生妒忌,遂去汉阳,购得巴豆油一瓶,回老家指使本家侄子来青阳,乘人流拥挤,伺机将巴豆油撒入贾家卤盆,造成食客中毒,毁其名声。原想本家侄子无人识得,报案得手即离青阳回乡,谁知却被县太爷老爷识破留做质证。小的糊涂,犯下大罪,万望老爷饶命!”
围观百姓齐喊:“杀了他,杀了他!”县太爷“啪”地一拍桌子,厉声道:“投毒者甄三儿,服苦役十五年。甄兹善,设毒杀人,其恶不赦,立斩!家财充公,以济受害之民。被告贾甫仁,遭人陷害,无罪释放!”
刽子手刀起头落,县太爷突然摘下顶戴,褪下衣袍,面对苍天叹道:“皇天在上,责在下治理一隅。本官不才,治理无方,出此败类,有负民望,辞官去也!”(有删)
7.下列对小说内容、艺术分析鉴赏的,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家面馆与甄家酒馆的地理位置不同,一处街南,一在街北,两家生意先前都很好,都赢得了顾客的称赞。
B.文中对比了贾家与甄家半年间的经营之道的变化,前者一如既往,后者日渐量少味淡,侧面表现了两家老板的为人。
C.“赶会的人多,吃饭的人就多”,所以甄三儿能顺利投毒还从容离去,庙会背景的设定也为后文其被发现埋下了伏笔。
D.小说人名姓氏饱含深意,反用《红楼梦》中“贾是假,甄是真”之喻义:贾甫仁为真,甄兹善为假。
8.本文采用了双线运行的叙述方式,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9.请探究本篇小说中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智伯请地于魏宣子,宣子不与。任增曰:“何为不与?”宣子曰:“彼无故而请地,吾是以不与。”任增曰:“彼无故而请地者,无故而与之,是重欲无厌也。彼喜,必又请地于诸侯,诸侯不与,必怒而伐之。”宣子曰:“善。”遂与地。智伯喜,又请地于赵,赵不与,智伯怒,围晋阳。韩、魏合赵而反智氏,智氏遂灭。
智伯从韩、魏之兵以攻赵,围晋阳之城而溉之,城不没者三板①。絺疵谓智伯曰:“韩、魏之君必反矣。”智伯曰:“何以知之?”对曰:“夫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未没者三板,城降有日矣。而韩、魏之君无喜志而有忧色,是非反何也?”明日,智伯谓韩、魏之君曰:“疵言君之反也。”韩、魏之君曰:“必胜赵而三分其地,今城将胜矣。夫二家虽愚,不弃美利而背约,为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是疵必为赵说君,且使君疑二主之心,而解于攻赵也。今君听谗臣之言而离二主之交,为君惜之。”智伯出,欲杀絺疵,絺疵逃。韩、魏之君果反。
齐欲妻郑太子忽,太子忽辞,人问其故,太子曰:“人各有偶,齐大,非吾偶也。《诗》云:'自求多福。’在我而已矣。”后戎伐齐,齐请师于郑。郑太子忽率师而救齐大败戎师齐又欲妻之太子固辞人问其故对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救齐之急受室以归人其以我为师婚乎终辞之。
吴王夫差破越,又将伐陈。楚大夫皆惧,曰:“昔阖庐能用其众,故破我于柏举,今闻夫差又甚焉。”子西曰:“二三子,恤不相睦也,无患吴矣。昔阖庐食不贰味,处不重席,室不崇坛,器不彤镂,宫室不观,舟车不饰,衣服财用,择不取费。在国,天有灾疠,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食熟者分而后食。其所尝者,卒乘必与焉。是以民不罢劳,死知不旷。今夫差,次有台榭陂池焉,宿有妃嫱嫔御焉。一日之行,所欲必成,玩好必从,珍异是聚,观乐是务。视民如仇而用之日新。夫先自败也已,安能败我?”
(节选自《说苑·权谋》)
【注】板:修筑土墙使用的夹板。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郑太子忽率师而救/齐大败戎师/齐又欲妻之/太子固辞人问其故对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救齐之急/受室以归人其以我为师婚乎/
B.郑太子忽率师而救齐/大败戎师/齐又欲妻之/太子固辞/人问其/故对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救齐之急受室以归/人其以我为师婚乎/
C.郑太子忽率师而救/齐大败戎师/齐又欲妻之太子固辞人问其故/对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救齐之急/受室以归/人其以我为师婚乎/
D.郑太子忽率师而救齐/大败戎师/齐又欲妻之/太子固辞/人问其故/对曰/无事于齐/吾犹不敢/今以君命救齐之急/受室以归/人其以我为师婚乎/
11.下列对文中部分短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重欲无厌也”与“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厌”含义相同。
B.“无喜志而有忧色”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两句中的“色”含义相同。
C.“齐请师于郑”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两句中的“师”含义不同。
D.“无患吴矣”与“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患”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无缘无故地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在任增建议下给了他。智伯又向赵国索要土地,遭到拒接,智伯攻打赵国。韩、赵、魏联合起来灭掉了智伯。
B.絺疵认为韩、魏两国必反,向智伯进言,智伯将此事告诉了两国君主,二人说絺疵是为赵国游说,离间智伯与韩、魏关系,智伯听信了,要杀掉絺疵。
C.齐君想把女儿嫁给太子忽,太子忽认为齐国与他门户不相当,推辞了。后来太子忽帮齐国摆脱危机,齐君还想把女儿嫁给他,他用相同的理由推辞了。
D.吴国日渐强大,楚国大夫都很害怕,可子西认为吴国并不可怕,他将吴国两代国君所作所为相比照,指出吴国情况已发生变化,吴国最终会自行溃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二家虽愚,不弃美利而背约,为难不可成之事,其势可见也。
(2)昔阖庐能用其众,故破我于柏举,今闻夫差又甚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赤壁怀古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险,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①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②,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觜距(zījù):禽鸟的嘴和爪甲。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②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所写之事与《赤壁赋》“破荆州,下江陵”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一二联以描写为主,三四联以议论为主,具体分析了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C.第三句紧承上句士气如云的场景,写千艘战船横布长江,突显曹军雄壮气势。
D.“安知赤壁焚”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15.请从内容、表达方式、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分析本诗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空缺部分。(本题共3小题,6分)
(1)李白《蜀道难》中“,”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2)《扬州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茂反衬荒凉衰败。
(3)《陈情表》中,李密写自己进出寡人一个、非常孤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今年42岁的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国科出生在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驰名中外的“中国苹果之乡”。
或许已经习惯了与安静的文物打交道,陈国科不是一个话多的人。但每当谈起野外考古发掘的经历时,他的肢体动作会变得格外丰富,还会不自觉笑出声来。他总是①_______地带过那些外人眼里的辛苦,执着地谈论新发现带来的惊喜。
“参与田野工作越深入,我越觉得考古博大精深,逐渐感觉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够用了。”陈国科说,因此他萌生了提升研究能力的想法。2008年陈国科考取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考古方向的研究生。
走上领导岗位后,陈国科一如既往坚持苦干。他带领全所就1986年以来已开展的147项考古工作进行资料梳理出版,几代人积攒的材料②_______,一个项目的文物资料就足以建起一座博物馆。陈国科带着同事们一个一个项目“啃”。现已出版考古报告、图录、论文集17部。同时,他还借助VR等技术手段,探索复原遗址现场,“活化”曾经存在档案里的历史数据。
“历史不能锁在柜子里。”陈国科说,让当代人认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是新时代赋予考古人新的使命。
十多年来,陈国科先后参与完成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50余项,在丝绸之路考古、早期矿冶考古等领域颇有建树。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在他的办公室,历史考古类书籍塞满了两面墙的书柜。陈国科在③_______告诉他们什么是当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将画横线部分改成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画波浪线的句子,请结合材料简析语言特点及其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筷子是我们的一大发明。原始人吃东西用手抓,比不会用手抓的禽兽已经进步很多,而两根筷子则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树枝弄东西又进一步。①_______,能夹、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剥,凡是手指能做的动作,筷子都能。没人知道筷子是何时何人发明的。如果史记所载不虚,“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箕子忍泣吞声的叹气,象牙筷子的历史可说是很久远了。箸原是筴,竹子做的筷子;又作梜,②_______。象牙筷子并没有什么好,怕烫,容易变色。假象牙筷子颜色不对,没有纹理,更容易变色,而且在吃香酥鸭的时候,拉扯用力稍猛就会咔嚓一声断为两截。倒是竹筷子最好,湘妃竹固然好,普通竹也不错,髹油漆固然好,本色尤佳。作祖父母的往往喜欢使用银箸,通常是短短细细的,③_______,这只为了表示其地位之尊崇。金箸我尚未见过,恐怕未必中用。箸之长短不等,湖南的筷子特长,盘子也特大,但是没有长到烤肉的筷子那样。
20.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有理。
B.著名的《岳阳楼记》就出自他的笔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被后人广为传诵。
C.若“搬到新家”的基因“水土不服”或“原住户”不认它,把它“赶”出去,这项转基因技术就算失败了。
D.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学者认为,《西游记》里所呈现的孙悟空的成长史,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孙悟空“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但随着这种“自在”发展到极致,他被压在了五指山下。戴上金箍,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看似脱离了个人的绝对自由,然而也正是孙悟空收敛心性,走向“成人”——最终成佛的道路。
“自在”和“成人”,是成长中的青年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他们一方面渴望个体拥有更多的自由,另一方面又随时要去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规范和约束。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解析:选D。由原文倒数第二段中的“笔法也可通过……但读书也需进行人生体悟,读书而不体悟……必定是‘囫囵吞枣’”可知,作者意在表明在通过阅读古代书论来获得笔法的途径中,人生体悟是必不可少的,而并没有“人生体悟比阅读古代书论更重要”之意。
2.解析:选B。B项中“说明书学是靠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从这一点来说它属于国学范畴”分析有误,文章第三段中举孙过庭《书谱》的例子,说的是古书论需要用文献学方法,这种用文献学方法研究书法的学问属于国学范畴。
3.解析:选C。A项,“书法是国学研究的对象”错误,从文中来看,“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B项,“说明当下已没人关注古书论”错误,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说明辑校和注疏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D项,强加因果。虽然文中在解释向内追求时指出古代书论的描述过于玄虚,但并未涉及其与向外追求之间的关系。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4.C5.D
6.①植物种子在传播过程中尽力远离亲本植物附近,以占据新的生态位,扩大种群的空间分布,减少竞争加剧、死亡加速的情况;②有的种子主动借助重力与植物自然弹射力进行传播;③有的种子借助动物或者风、水等传播媒介把种子传播到远方。(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7.C项.“这一背景设定也为后文其被发现埋下了伏笔”分析不当。通读小说相关情节可知,“赶会的人多,吃饭的人就多”是甄三儿投毒成功的原因之一,但与甄三儿被发现并无关联。
8.线索一(明线):贾甫仁经营面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结果遭人陷害,因县太爷明察秋毫,最终无罪释放。(2分)线索二(暗线):甄兹善经营酒馆,生意由盛转衰,因而嫉妒贾甫仁,设计陷害,最终自食其果,被判立斩。(2分)
9、①对贾甫仁诚实经营的肯定与欣赏;(2分)②对甄兹善心术不正的憎恶。(2分)③对民主正义、敢于承担责任的官员的赞美。(2分)(4)对恶人受到正义审判的欢呼。(2分)(答出任意一点即可得2分。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D(解析:“郑太子忽率师而救齐”的意思是“郑太子忽率领军队来救援齐国”,从前文来看“齐”应是“救”的宾语,故此应断在“齐”后,排除AC。“人问其故”的意思是“有人问他推辞的原因”,“其故”是问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
11.B解析:(A项,两个“厌”都是满足的意思,本项正确:B项,脸色、神情/容貌,两个“色”含义不同;C项,军队/老师,两个“师”含义不同,本项正确;D项,担心灾祸,两个“患”含义不同,本项正确。)
12.C(解析:太子忽第二次拒绝的理由与第一次不完全相同。)
13.(1)我们两个虽然愚钝,也不会抛弃丰厚的利益,违背盟约,去做那种危险的、不可能做成的事,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美利、背、为、见各1分,句意1分)(2)过去阖庐能够驱使他的人民,所以在柏举打败了我们,现在听说夫差更厉害。(用、破、状语后置、甚各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智伯向魏宣子索要土地,魏宣子不给。任增说:“为什么不给他?”宣子说:“他无缘无故就来索要土地,因此我不给他。”任增说:“他无缘无故就来索要土地,我们无缘无故地给他土地,这样会加重他无法满足的欲望。智伯高兴了,一定又会向其他诸侯索要土地,诸侯不给他,智伯一定会生气进而讨伐其他诸侯。”魏宣子说:“好。”于是就给智伯土地。智伯很高兴,于是向赵索要土地,赵不给,智伯很生气,派兵包围晋阳。韩、魏联合赵国反攻智伯,于是智伯被灭掉。智伯胁从韩、魏的军队一道进攻赵国,军队包围晋阳城引河水淹城池,城墙没有被淹没的部分只有三块夹板的高度。郄疵对知伯说:“韩、魏两国的国君肯定会背叛我们。”智伯问:“您怎么知道的?”郄疵回答说:“战胜赵国,三家瓜分赵国土地,现在城墙没有被淹没的部分只有三块夹板的高度,人和马一起吃马的草料来充饥,晋阳城投降指日可待。可是韩国、魏国的国君没有高兴的的心思,反而有担忧的神色,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要造反又是什么呢?”第二天,智伯对魏、韩两国君主说:“絺疵说你们要反叛。”二人说:“我们一定会战胜赵国,并且我们三家瓜分赵国的土地,现在晋阳城即将攻下。我们两个虽然愚钝,也不会抛弃丰厚的利益,违背盟约,去做那种危险的、不可能做成的事,这形势是显而易见的。这是絺疵为赵国游说您,并且让您怀疑我们,从而放松攻打赵国。如今您竟听信奸臣的谗言,而离间韩、魏两国的邦交,我们真为您感到惋惜。”智伯出来,想要杀掉絺疵,絺疵逃跑了。韩、魏两国的国君果然反叛。齐国国君想要把女儿许配给郑太子忽为妻,太子忽推辞了,有人问太子忽推辞的缘故,太子忽说:“人各自有自己的配偶,齐国是大国,不是我的配偶。《诗经》里说:'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还是得看自己。”后来北戎攻打齐国,齐国向郑国请求军队援助。郑太子忽率领军队来救援齐国,大败北戎军队,齐国国君又要把他的女儿许配太子忽为妻。太子忽还是坚决推辞,又有人问他推锌的原因。太子忽说:“对齐国没做什么事的时候,我还不敢答应这门婚事。现在带了君父的命令解救齐国的急难,再接受妻室回国,恐怕人民会认为我就是为婚姻去打仗吧?”最终辞掉了这门婚事。吴王夫差打败了越国,又准备攻打陈国。楚国的大夫们都很害怕,说:“过去阖庐能够驱使他的人民,所以在柏举打败了我们,现在听说夫差更厉害。”子西说:“你们只忧虑自己内部不和就是了,不用担心吴国。当年阖庐吃饭时不吃两道菜,坐下时不用两层席子,房子不建在高坛上,器具不用红漆和雕刻,宫室中不造亭台楼阁,车船不用装饰,衣服用具,选择不糜费的。在国内,天降灾疫,亲自安抚那些孤儿寡妇,为他们提供缺少的东西;在军队中,熟了的食物要等到士兵都有了自己才吃。他吃的东西,都要分给士卒共享。因此,百姓不疲累,死了也知道不是白白送命。现在夫差,住宿有楼台池沼,休息有嫔妃相伴。即使一天在外面,想得到的东西也一定要得到,珍爱赏玩的东西,一定要随着带走,积聚珍宝,一心玩乐。把百姓看得象仇人一样,没完没了地驱使。这样是自己先让自己处于败地,怎么能战败我们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曹操刚刚拿下荆州这个长江重镇,又获得了众多的水军,正大张声势地杀向夏口,气势如虹。此时的曹操,不但拥有上千艘的战舰,(因为占领了荆州)已经和孙、刘同样掌控了长江天险。此时此刻,百战百胜、踌躇满志的曹操哪里知道会在赤壁被烈火焚烧而功败垂成?他的眼中只能看到自己实力大增,似乎已经具备决胜的武力,正要和孙刘联军一决雌雄。他却没有看到对手孙、刘虽然实力弱小,但是君臣同心大计早定。知己而不知彼,结果不但没有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而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幕布。古往今来,征伐敌国不但要自己做好准备,更要窥伺敌人的间隙来寻找机会。否则,想着突然一下子成就功业,这是没有听闻过的事情。)
14.B.(一二联以记叙为主。)
15.(1)内容:①聚焦的历史人物不同:苏辙诗聚焦于曹操,苏轼词聚焦于周瑜。②情感不同:苏辙诗从曹操的失败中得出结论,认为自古以来攻伐他国需要等待时机、准备充分,想要突然成功是不可能的;苏轼借追忆周瑜的功业来抒发自己年华老去、功业未成的感慨。(2)表达方式不同:苏辙诗以记叙、议论为主;苏轼词以描写、抒情为主。(3)风格不同:苏辙诗朴实无华,理性客观;苏轼词雄浑豪放。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6分)(1)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2)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3)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①轻描淡写②浩如烟海③身体力行(每处1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得分)。第一空,根据文意可知,本句的意思是每当谈起野外考古发掘的经历时,陈国科总是轻轻带过那些外人眼里的辛苦,不做过多描述。所以可用成语“轻描淡写”,解释为:原指描绘时用浅淡的颜色轻轻地着笔。现多指说话写文章把重要问题轻轻带过。第二空,根据“几代人积攒的材料”可知,该成语的适用对象是“材料”;根据“一个项目的文物资料就足以建起一座博物馆”可知,此处指材料非常多。所以可用成语“浩如烟海”,解释为: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第三空,根据上文“如今,他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可知,陈国科是在用自己的亲身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是当代考古人的初心使命。所以可用成语“身体力行”,解释为:多用来表示努力实践,亲身体验。
18在丝绸之路考古、早期矿冶考古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十多年先后参与完成5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的陈国科如今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4分)或:十多年先后参与完成50余项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工作的,在丝绸之路考古、早期矿冶考古等领域颇有建树的陈国科如今依然坚持每年到考古一线,动手翻土。(4分)
19.①这几句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啃”字,将考古项目比拟为“难啃的骨头”,既写出了考古项目的难度,也表现出陈国科及同事们攻坚克难,执着肯干的科学精神。(2分)②“活化”一词,将历史数据比拟为“生物细胞”,反映了历史数据的特点,同时也表现出陈国科善于运用多种科学手段进行科学考古。(2分)
20选B。(A表着重强调,C表特殊含义,D表讽刺,B表引用,与原文相同)21.解析:①筷子运用起来可以灵活无比,②本头做的筷子;③怕分量过重
四、写作(60分)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孙悟空西天取经的过程,是他从“自在”走向“成人”的过程,也是他逐渐摆脱兽性,意识到人类社会的种种规则,磨练自身,不断获得人性的过程。而从材料中对孙悟空经历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材料对“自在”与“成人”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完全无拘无束的自在,让孙悟空失去了自由。而脱离了个人绝对自由,收敛个性,遵守规则后,他却最终得以立地成佛。而关于我们青少年的“成人”与“自在”来说,如果我们追求一味的安逸自在,自由闲适,每个人都不去上学,都不去工作,都不去为了理想辛苦打拼,那么我们始终是那个无知的顽童,我们的社会也将面临崩溃。而正是在我们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有了必要的约束,必要的束缚,那些胡乱生长的生命才有了努力的方向,才有了向阳的决心和毅力,整个社会才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所以,写作过程中,要对个人自由与社会规则进行思辨性的讨论,而且这个讨论要结合我们自身的成长历程来进行。首先可以明确提出,我们身为人类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对此还可以紧跟时事,结合如今疫情封锁,出行不便时,人们如何遵守网络社交的规则这一时代话题进行思考。可适当引用相关事例论述不遵守公共秩序和规则对我们个人成长的不良影响。但同时,也应该适当论述部分过分陈旧的、死板的规则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散和人们灵活地处理事务。在此基础上,也可适当论述我们在遵守必要的规则秩序的基础上,也不能因规则而束缚头脑,丧失创新能力和突破自我的勇气。
【参考立意】(1)积极的规则需要我们遵守。(2)要勇于打破消极的规则。(3)规则与创新同行,现实与梦想齐飞。
【优秀例文】
自由与规则
规则是前提,自由是需要。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自由,才是规则和自由之间的最本质的关系和联系。
“自由”是什么?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自由,却仍有一个“不逾矩”的限制。所以,庄子眼中的“自由”意味着不依赖于任何内在或外在的条件、不受一切内在或外在因素的限制;而孔子的这种自由却是有“限制”、有“束缚”的,他眼中的“自由”是一种秩序伦理下的自由,即只有符合“礼”的约束才是真正符合内心要求的,才是真正自由的。
可是,很多人提起自由就喜不自胜,提起规则便觉苦不堪言。其实不然,事实上,规则即自由。
自律,是我们个人意志上对规则的“成人”。比如早睡早起就是自律的一个方面,一个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物钟,自然也就在精力上达到了和谐。学习与工作也会更加富有激情,也有精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心流”状态,这也是自律的充分体现,意思是在学习时,达到了百分之百的专注,从而心无杂念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在这种状态下,你仿佛找到了与知识的一个连接点,带着内心对知识的向往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徜徉,从而能够享受精神方面的自由。
一个有序的社会,始于规则。林肯说:“规则是显露的道德。”规则本身,旨在引导美德回归。你看,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礼让、先来后到要排队……一切井然有序。在遵守规则的同时,在害怕处罚、曝光的戒惧心理下,人们知耻明理,学会谦让,尊重生命,敬畏公平与正义……公序的背后,其实是人民良俗、善念、美德的外化。而这,也让我们每一个公民由一个普通的人成长为一个高尚的人。
人生是一场修行,经历了“山重水疑无路”的痛苦,才会有“还来就菊花”的欢喜。人生的美丽风景并不是那些快乐玩耍的时光,而是那些富有意义的瞬间。而规则,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消沉与自我怀疑的阴影、种下一丛丛美丽的花草,蓦然回首,那段时光,自己才感受到了真正从心的自由。
每个人生来便是一颗自由的灵魂。束缚我们的,从来不是规则,而是自己那不应起的欲念。尼采曾说过:“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当你真正做到遵守规则,甚至能因此形成无意识的自律时,你就达到了更高的一层境界——自由。在这层境界中,你几乎能看清自己内心真正渴望什么真正控制自己,与内心那份纯粹走向统一,做到自我实现,这才是最大的自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