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文化 课件(共32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明清时期的文化 课件(共32张PPT)--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0:4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2024年
历史一轮复习
2023/7/26
1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上卷:中国史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明清文化
2023/7/26
2
课标要点: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
2023/7/26
3
阶段特征:
文化:承古萌新。
理学仍占统治地位,但出现了反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
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反专制反传统色彩,
传统科技依然领先继而转为停滞,
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西学东渐带来冲击。
①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近代自然科学未有发展,中西方差距逐渐拉大;
②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③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
④文学艺术繁荣,古典小说鼎盛,并深刻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
⑤戏剧进一步发展,京剧形成。书画艺术上,山水、花鸟画在明清画坛占着统治地位,书画艺术的商业化气息越来越浓厚,多样化、平民化、世俗化趋势明显。
2023/7/26
4
基础知识:
1.陆王心学
(1)背景:程朱理学获得官方尊崇后,逐渐失去活力。
(2)主张:以“致良知”为核心;“良知”就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发现、扩充和践行,以达到圣贤境界。
(3)评价
①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②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③带有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2023/7/26
5
基础知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背景
政治:
经济:
思想:
阶级:
外部: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趋于衰落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根本原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扼杀人的天性,八股取士导致思想界因循守旧。
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壮大
西方科技传入(西学东渐)
2023/7/26
6
基础知识:
李贽的进步思想主张:
针对正统理学家“存天理,去人欲”,他提出“穿衣吃饭既是人伦物理”主张,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
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批判封建礼教,主张男女平等
影响:
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震动。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内容:
2023/7/26
7
基础知识:
黄宗羲的主要思想内容:
(1)批判君主专制;
(2)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3)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4)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认为工商皆本
对后世影响: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
2023/7/26
8
基础知识:
顾炎武思想主张:
斗争锋芒指向”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对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进行深刻揭露
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亡国:王朝改朝换代
亡天下:是民族国家的沦亡
梁启超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23/7/26
9
基础知识:
王夫之的“孤秦陋宋”批判
对先秦至清初的文化遗产予以批判总结,在一定意义上,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作法;
哲学思想:发挥了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
2023/7/26
10
基础知识:
 小说与戏曲
1.背景
(1)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2)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3)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2.表现
(1)小说:
水浒传、
三国志通俗演义、
西游记、
儒林外史、
红楼梦
2023/7/26
11
基础知识:
 小说与戏曲
(2)戏曲
①传奇: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清朝孔尚任等。
②昆曲:长期流行。
③京剧:清朝道光年间,以徽班为基础,融合徽、汉二调,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戏的艺术成分而形成,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京剧成熟期:1883年一1918年,京剧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为时称“老生后三杰”的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京剧鼎盛期:1917年以来,京剧优秀演员大量涌现,呈现出流派纷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发展到鼎盛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
2023/7/26
12
基础知识:
科技
1.传统科技
作者 著作 主要内容
李时珍 总结性著作 《本草纲目》 对古代医学进行总结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对古代农学进行总结
宋应星 《天工开物》 对古代手工技术进行总结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 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023/7/26
13
基础知识:
科技
2.西学东渐
(1)背景:从明朝后期起,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
(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利玛窦等。
(3)表现
①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
②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清廷绘制了较为精确的全国地图。
2023/7/26
14
归纳补充: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原因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没有发展为启蒙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政治 封建专制高度强化,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 封建专制相对较弱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较好
阶级 工商市民阶层壮大 资产阶级尚未形成 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文化 程朱理学走向僵化,文化专制禁锢士人思想 传统文化占据统治地位;文化专制抑制进步思想 资产阶级文化广泛传播,产生近代科学
2023/7/26
15
明清进步思想和传统儒学的关系
(1)批判、继承
①黄宗羲批判旧儒家的“君为臣纲”思想,继承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
②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
③王夫之批判理学宣扬的“天命论”和“神道论”。
(2)发展
①提出的一些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是前人未曾提出的,具有民主色彩。
②这些思想影响了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归纳补充:
2023/7/26
16
归纳补充:
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特点及表现:
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主张限制君权,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023/7/26
17
归纳补充: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工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壮大了市民阶层,形成了要求表现自己思想和生活的广大读者群。
2、传统的宋元话本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得到继承发展,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
3、社会识字率的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
4、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迅速发展。
5、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强,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023/7/26
18
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观点共性:
(1)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分君权,复相权
(2)经济:工商皆本(商品经济发展)
(3)思想:经世致用
归纳补充:
2023/7/26
19
思想文化的特征
1.特征:
①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
②思想、文化的发展与时代、社会条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总体: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具体:(1)对中国传统文化要珍惜、保护
(2)继承传统文化时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归纳补充:
2023/7/26
20
明末清初的儒学家跳出了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尽管李贽和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都激烈地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但他们的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他们并不完全否定儒家思想,而是批判与继承并行,与时俱进,不断为儒家思想增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明清之际绝大多数儒学家虽然在各自学术领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或侧重经学,或侧重史学,或侧重哲学,或侧重实用,但有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那就是他们大都是从朱学或王学中分化、脱胎而来的。据材料可知,明清儒学( )
A.继承与发展了传统儒学 B.强调回归先秦原始儒学
C.注重对传统儒学的否定 D.学派分化思想争辩激烈
易混易错
A
2023/7/26
21
李贽反对盲从孔子,否定孔子的思想
李贽敢于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他并非彻底否定孔子的思想及传统儒学的价值,而是反对盲从孔子,鼓励人们独立思考。
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材料表明李贽( )
A.全面否定程朱理学
B.带有唯物主义色彩
C.主张正确看待孔子
D.努力追求个性解放
C
易混易错
2023/7/26
22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未推动社会转型,因此也没有启发近代的民主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但只是着眼于黑暗现实的披露,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更没有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故未能推动社会转型。但它对晚清先进知识分子改造社会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余英时认为,明清儒家的政治社会思想产生了一种新倾向,而这一倾向则对晚清儒家接受西方观念发挥了暗示的作用。据此可以推知( )
A.明清儒家政治社会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B.明清儒家思想背离了传统的孔孟之道
C.明清之际的新思想与西方观念一致 D.明清之际的新思想暗含时代的进步因素
易混易错
D
2023/7/26
23
高考真题:
(2022年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2023/7/26
24
高考真题:
(2022年浙江卷1月)乾隆帝营建的畅音阁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康熙至嘉庆年间,宫廷专门命人编纂大量宫廷大戏,如根据目连救母故事撰《劝善金科》.根据《西游记》撰《昇平宝筏》,根据《三国演义》撰《鼎峙春秋》,根据《水浒传》撰《忠义璇图》。下列项中,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民间故事和古典小说影响戏曲的创作②统治者的喜爱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推手
③畅音阁坐落于颐和园内的政治活动区④这些剧本的编排标志着京剧正式形成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2023/7/26
25
高考真题:
(2022年浙江卷1月)中国古代有位思想家在论及君臣关系时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该思想家还提出
A.“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天地之化日新”
D."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D
2023/7/26
26
28 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 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 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 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 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C
湖北2023年5.科举及第人数是衡量区域社会流动、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等程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明代湖北进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况。由此可见( )
A.人文环境与人才选拔相互影响 B.交通条件制约人才分布的格局
C.政区等级与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与人口升降密切相关
A
2023/7/26
28
(2022.6·浙江高考·7)论及自己的学术旨趣,顾炎武说:“《春秋》之作,言焉而已,而谓之行事者,天下后世用以治人之书,将欲谓之空言而不可也。愚不揣,有见于此,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由此可知,其“学术旨趣”在于(  )
A.无为而治 B.经世致用 C.再续《春秋》 D.中体西用
【答案】B
2023/7/26
29
清康熙初年,政府下令禁止演戏中出现孔子及诸贤;至雍正五年,增加了关帝。政府还规定:如有当街搭台悬灯,唱演夜戏者,将为首之人,照“违制”律,杖一百,枷号一个月。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清初诸帝拒绝汉文化
B.儒学正统地位有所下降
C.统治者强化乡村教化
D.清朝文化专制色彩浓厚
【答案】D
湖南 5.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D
2023/7/26
31
(2022年江苏卷)黄宗羲的学问和品行堪为楷模,后人敬仰其学行,屡有纪念之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吾邑号称文献之邦,代有名贤,社祭相望,独至黄宗羲先生,尚无专祠,无以崇礼先哲、讽励人民也。先生言“天下为主,君为客”,近人目之为东方卢梭。其为学也,上承阳明,知行合一;于经史历数之学,无不贯通。观乎方志之传记,著述之留遗,盖可想见其为人焉。查黄公学行风节,卓绝千古,晚清之季,从祀文庙。姚邑为公故里,理应设立专祠。
——摘编自《余姚知事请建先贤祠宇》(1917年)
材料二县长林泽,为崇敬先贤起见,特发起组织黄社。黄宗羲先生道德文史,彪炳千秋,明社既倾,力谋匡复,其悲愤忠义之气,充塞宇内。当此学术衰歇、民气消沉之际,极宜集社崇奉,以资表扬,而昭激励。
——摘编自《余姚县长发起组织黄社》(1936年)
(1)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学行表现,指出当地人了解其学行的途径。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地方官倡导纪念黄宗羲的动机及其时代背景。
【答案】(1)表现:提出进步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倡导人们的基本权利得分);知行合一;博学多才(知识渊博);崇尚气节。
途径:地方史志、先贤著作(著述、遗作)、文庙、社团(集社)
(2)动机:劝勉时人、振兴学术。
背景:民主思想的传播;君主专制的覆灭;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23/7/26
32
未完待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