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1:0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国家 制度
夏朝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禅让制转变为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
分封制、宗法制
阅读课本第2页,完成表格填写。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郡县制、官僚制
开始产生。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
——《礼记》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
——《礼记》
公天下:
国家共有、共管、共享;选贤;
原始社会。
家天下:
国家为一家所有;血缘;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大邑商
天邑商
内服:“王畿”之地,商王直接控制的中心区域;
外服: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外服由何直接控制呢?
答:外服由部落首领直接控制。
商王对外服的管控力如何?
答:内外服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联盟关系,因此商王对外服的管控力不强。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最高统治者
分封对象
诸侯义务
分封目的
周天子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
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供税、朝见述职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分封出去的土地由何直接控制呢?
答:由诸侯直接控制。
·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如何?
答:由于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因此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随着周天子的势力变化而变化。
·内外服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最高统治者都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同点:书第2页第2段。
如何评价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为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促进社会稳定,加速全国经济发展。
·分封制促进西周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分封制使西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衰弱,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嫡长子
诸子
大宗
小宗
大宗
·宗法制的核心?
答: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答:互为表里。
·宗法制的意义?
答:在王位继承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财产等问题而产生的争斗。
在思想上,注重血缘,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山西霍州),朝政由召公和周公代管,这个代管称为“共和行政”。国人暴动一事加速了周王朝的衰亡。
·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
·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1.(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
2.(2021.6·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
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
B
A
·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文书
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
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
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
积极:
1.有助于政权稳定。
2.加强了君权神授,同时加强了皇帝的权威。
3.成为小农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保障。
消极:
1.国家命运系于皇帝个人。
2.统治阶级内部因争夺皇权而造成矛盾激化。
·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文书
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
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
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
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
主要是纵向集权、横向制约。
影响后代中央官制发展。
·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文书
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
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
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
1.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
2.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3.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多民族国家大一统。
4.中国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
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基础上,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
官僚政治
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秦朝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
文书
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
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
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
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
1.为有效推行文书制度,统一文字、语言、官职、法律、名称等,同时修建道路,有利于国家管理。
2.文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工作更加规范化。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中央官制
中央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体制
地方层级单位
郡县制
三公九卿
专制主义(皇权-相权)
中央集权(中央-地方)
专制主义是中央集权的前提,皇帝制度保证专制主义,三公九卿构架合理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郡县制摆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加强集权,选官制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等通过各方面加强集权,两条线相辅相成,以保证国家运行稳定。
·秦朝的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特点?
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以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为主要特征,这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3.人治色彩浓厚。
影响?
1促进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对巩固祖国疆域、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维护了历代王朝的统治。
3.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百姓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
1.(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
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2.(2015·海南高考·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A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朝代 中央行政体制
汉 汉初
汉武帝时期
西汉晚期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结合教材第4、5页,完成表格填写。
汉承秦制——三公九卿
设中(内)外朝
中朝尚书权力增大
尚书台
三省六部
二府三司
中书省
废宰相,设内阁
军机处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
尚书台
三公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皇帝
三公
九卿
中朝
【决策】
【执行】
三公
九卿
皇帝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
——《汉书·刘服传》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以。然政有不治,犹加谴责。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贪残牧民,挠扰百姓······。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曹魏】
【西晋】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章印,在送往尚书省施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
(2)相权三分,职权分明;
(3)集体宰相制(群相),节制君权。
作用:
(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2)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隋唐三省六部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
1.宰相权力被分化,皇权得到加强。
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
宋朝二府三司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元朝实行一省制
为什么元朝实行一省制?
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史·高鸣传》
1.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水平相对落后。
2.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
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局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
——《元史》
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一省制有何弊端?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
皇帝
六部
内阁
公务递交
“批红”
“票拟”
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
皇权不断加强。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清朝设军机处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
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过155年。
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
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
思考:皇权加强的两种方式?历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
方式:
1.任用身边亲信之人,形成决策核心。如,西汉中外朝、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
2.独相变群相,分割相权。如隋唐三省六部、宋代二府三司。
趋势: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
1.[广东2021·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
B
2.[河南郑州2021预测]廷议和廷推是明朝独特的决策机制,至天顺五年,应阁臣李贤之再请,内阁不再参加庭议。宪宗曰:“内阁儒臣,所以辅朕裁处万几者,如举官论狱亦令参预,事有可否,更谁商确······先帝著令,宜永遵守。”以上材料表明内阁 ( )
A.职能是辅助皇帝参决可否 B.形成决策的权力遭到削弱
C.逐渐失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D.有利于明代的专制与集权
A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补充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
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
州、郡、县
州、县
郡、县
郡国并行制
汉景帝“削藩策”
汉武帝“推恩令”
州刺史最初负责监察,后掌握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外重内轻、干弱枝强。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
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府军监)、县
郡、县
唐朝根据山川地形将全国划分为10个道,后增至15道,作为监察机构。后变为行政单位。
唐中期,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
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府军监)、县
省、路、府、州、县
郡、县
元朝设行省制,形成多级行政制度。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现代省制的开端。行省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
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
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
州、郡、县
州、县
道、州、县
路、州(府军监)、县
省、路、府、州、县
省、府、县
省、府、县
郡、县
明朝将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分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后向各省派出巡抚(行政)、巡按(监察),总览一省之权。
清朝设巡抚为一省长官,除此之外另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总督与巡抚之间地位平等。
1.[湖南长郡中学2021月考]东汉末期崔寔引谚语云“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汉哀帝时王嘉说:“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
A.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 B.豪强世族掌控地方权力
C.诸侯王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D.州郡长官仍由皇帝来任命
B
2.4.[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2021月考]宋朝政府规定,凡担任路、州、县的亲民官需要回避本贯、寄居地、祖产和妻家田产所在地及亲属等,并遵守定期轮调的种种规定,只有在父母年老或为优待元老重臣等较特殊的情况下才能例外。这一制度的实施 (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在于倡导官员尽孝
C.杜绝了地方吏治腐败 D.拓宽了政府选官的渠道
A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君主专制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发展趋势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一个中心两种趋势
以皇帝为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
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商朝:内外服制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
春秋战国:宗法制、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官僚制开始形成。
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朝
君主专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中央集权:郡县制
两汉至清
中央行政体制
地方行政体制
一个中心两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