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
1.青霉素诞生于二战期间,堪称抗感染类“神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产青霉素产能有限且质量不佳,而进口价格却贵如黄金。在苏联的帮助、政府的重视与爱国专家的努力下,1958年6月,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青霉素依赖进口的局面被打破。据此推知( )
A.苏联为中国培养大量科技人才 B.新中国医疗事业得到发展
C.中苏合力打破了西方技术垄断 D.新中国外汇收入大幅提升
2.“世界免疫周”为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其目的是促进接种疫苗以保护各年龄人群免患疾病。接种疫苗的重要性在于( )
A.使全体人民享受到无差别的医疗服务 B.计划免疫是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内容
C.它是现代医学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 D.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重大传染病基本被消灭
3.19世纪,英国议会相继出台《1848年卫生法》《1855年疾病预防法》《1858年医疗法》《1875年公共卫生法》,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医院管理、地方防疫等方面做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 )
A.控制了疫情的爆发和扩散 B.促进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
C.体现政府重视疫病的研究 D.有效推动防疫体系的建立
知识点2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4.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不管你住什么地方,居委会老大妈就会喊你,“没事儿了起来打扫卫生”,大家就纷纷出来,打扫自己门前那一块儿,也包括一些公共的场所……这在农村也非常普遍。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 )
A.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 B.表明医疗体系开始建立
C.弥合了城乡的发展差距 D.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5.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的表现有( )
①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 ②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
③注重精神卫生 ④重视心理健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长到2015年的76.34岁,其中促使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长的因素有( )
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们健康状况改善
②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已经消失
③公民的卫生与健康意识逐渐增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改善民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提升能力】
7.1842年,《英国劳工人口状况报告》出版,针对大城市死亡人数甚至超过出生人数,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办法,同时也是最可行的办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场所、街道和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统的改进。六年后,英国第一部《公共卫生法》颁布。这反映出英国城市化进程( )
A.降低了英国人口的平均寿命 B.长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统的建设
C.直接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 D.推动了公共卫生的建设
8.1952年,全国卫生会议确定“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 )
A.导致医疗卫生领域出现“左”倾错误 B.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C.确立了医疗卫生的统一管理制度 D.适应了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
9.赤脚医生,是“文革”时出现的名词,尤其在1968年毛主席亲自批准后,迅速走红。指没有固定编制,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到1977年底,我国农村赤脚医生有150万,生产队的卫生员、接生员约390万人。由此可知,赤脚医生( )
A.助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制建立 B.医疗水平职业待遇双高
C.有利于村镇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 D.是时代“左”倾的产物
10.新中国成立后,培养了大量不脱离农业集体劳务、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到1975年全国已有150多万名。几乎每个生产大队都能拥有2名深受群众欢迎的“头戴草帽、身背药箱、一根银针、一把草药”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的出现( )
A.有效的提高了国家整体医疗卫生水平
B.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医疗领域的体现
C.极大满足了人民对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
D.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医疗卫生事业的成果
11.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建立了以城镇公费、劳保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的医疗保障制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基本医保制度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医疗保障的全民覆盖。我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 )
A.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 B.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
C.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 D.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
12.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 )
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 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
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综合素养】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贫乏,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沿海地区。1949年11月,卫生部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传染病、交通检疫、环境、食品、学校与劳动卫生和卫生监督等工作。1952年,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掀起了以除害灭病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血吸虫病、黑热病、鼠疫、麻风病等得到有效治理。之后,逐步组建了包括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公共卫生机构体系。60年代中期,城市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所)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农村形成了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均集预防、医疗、保健于一体。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69732个,专业医院9293个,卫生技术人员2463931人,中医院与中医院校广泛建立。
——摘编自李玉荣《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卫生事业》
材料二:《1911年国民健康保险法》规定工人参保由工人、雇主和政府共同出资,参保工人可免费接受全科医生诊疗。二战期间,战时医疗服务体系提供的免费诊疗范围扩展适用于遭空袭的伤员、服务业人员、生产军需产品的工人、特定的慢性疾病患者,最终适用于战时所有行业的工人和其他需接受医院治疗的人。《1946年国民医疗服务法》强调卫生大臣有责任促进建立全面的医疗服务,据此建立了国民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了大区医院管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机构管理,地方卫生当局负责地方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地方执行委员会负责全科医生服务管理。
——摘编自李鸻《英国国民医疗服务体系行政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新中国与英国医疗卫生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二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医疗卫生成就的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也迅速开展起来。如1982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矿山安全条例》,1986年,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进入1987年后,立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推出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由国务院发布),《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国务院发布)和《尘肺病防治条例》等,1988至1989年相继出台了《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同时《传染病防治法》已于1989年2月21日颁布。经过各地试点,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与此同时,关于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有了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在分级诊疗制度方面。
——摘编自何佳馨《新中国医疗保障立法70年》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改革实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后医疗保障改革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夯实基础】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自主生产青霉素有利于降低用药成本,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使患者受益,体现了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苏联援助的具体措施,A项排除;材料只体现进口青霉素价格较贵,未涉及西方的技术垄断,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我国外汇收入情况,无法推出D项结论。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免疫周”的目的是促进接种疫苗以保护各年龄人群免患疾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接种疫苗主要是防止出现大规模传染病,使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故选C项,排除D项。在当今社会,还无法做到全体人民享受到无差别的医疗服务,排除A项;计划免疫只是基本医疗卫生体系的一项内容,并非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19世纪,英国议会相继出台《1848年卫生法》《1855年疾病预防法》《1858年医疗法》《1875年公共卫生法》,并对居民供水、污物处理、医院管理、地方防疫等方面做出规定”可知在19世纪英国相机出台了关于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有效推动了防疫体系的建立,D项正确;法律的出台不能控制疫情的爆发和扩散,排除A项;题干并未体现法律的出台对普通民众的影响,不能得知促进了健康意识的普遍提升,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对疫病的预防,并非对疫病的研究,排除C项。故选:D。
4.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了普通民众,这说明当时的爱国卫生运动影响了国人的日常行为,故A正确。医疗体系早已建立,故B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弥合城乡的发展差距,故C错误。材料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直接影响,故D错误。故选:A。
5.答案:D
解析: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观念日益深化,传染病的预防、食品药品与公共卫生的监管,以及卫生知识的宣传取得巨大进步。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在压力日益增大的现代社会,不少国家越来越注重精神卫生,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①②③④均正确,故D项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使人民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推动了人民卫生意识的增强,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重视民生建设,努力构建医疗体系,这也有利于民众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故①③④正确;威胁人类生存的传染病仍然存在,②明显错误。故选:C。
【提升能力】
7.答案:D
解析:A.材料只是反映了英国大城市,死亡率超出了出生率,并没有涉及到人口的平均寿命。B.从材料中的及供水系统的改进说明以前有供水系统。C.结合所学知识英国城市化进程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而不是破坏的结果。D.从材料可以看出,因为工业革命是城市化发展的速度较快,公共卫生建设没有跟上,所以迫使政府采取措施推进城市公共卫生建设,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由材料“‘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卫生工作方针适应了当时资金缺乏人才不足的国情,故选D项;“左”倾体现的是脱离国情,不顾实际,而材料中的“卫生工作四项原则”的提出是符合国情的,故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卫生工作而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卫生工作原则而非统一的管理制度,故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编制,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他们亦农亦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行医。”可知,改革开放之前,赤脚医生的存在和发展,在农村抵抗疾病,维护人民健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弥补国家医疗体系的不足,有利于村镇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C项正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是在2003年开始,排除A项;医疗水平职业待遇双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是时代“左”倾的产物,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A.培养赤脚医生属于低水平的医疗卫生建设,A项错误;B.赤脚医生也无法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B项错误;C.赤脚医生只能满足人民群众低水平的医疗卫生需求,C项错误。D.从材料信息可知,赤脚医生的医疗水平不高,但分布较广,是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举措。故选:D。
1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努力实现医疗保障全民覆盖,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让人民的生活幸福美满,C项正确。满足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就建立了医疗保障制度等不符,排除A项;与世界各国医保体系接轨是具体目标,并非我国进行医疗保障体系的根本出发点,排除B项;提高我国的医疗保障水平是具体做法,并非根本出发点,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可以看出医疗水平的高低跟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息息相关,A项正确;医疗水平的高低不能代表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状况,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综合素养】
13.答案:(1)新中国:基础薄弱,发展迅速;防疫、医疗、预防、保健并重;弘扬中医国粹(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政府与人民力量;统一管理与地方机构协调配合,形成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英国:基础较好,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形成分级分类管理体系;立法推进;服务全体国民,逐渐施行免费医疗。
(2)历史原因:近现代医学较为发达;战时医疗体制的深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或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发展),重视医疗卫生事业支出;试图解决医疗服务不均的弊端。
(3)意义:提升了全民卫生意识,逐步形成文明卫生生活方式;重视人民健康(或体现人民至上理念),促进了医疗技术发展;建立了覆盖世界人口最多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或建立了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创造了医疗卫生史上的奇迹;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优越性。
解析:(1)注意从发展医疗的主体、基础状况与发展速度、对待传统医学态度、卫生体系发展等角度概括新中国的特点;从医疗基础状况、发展方式、管理方式、医疗体系发展等角度概括英国的特点。
(2)注意从二战时医疗体制实践、医学发展状况、国家制度调整、解决医疗现实问题等角度分析原因。
(3)注意从医疗卫生意识与生活方式发展、技术发展与人民健康、医疗覆盖群体范围和体现制度优势等角度分析意义。
14.答案:(1)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渐进性改革;医疗保障改革涉及范围广泛;局部地区试点到逐渐推广;
(2)提升了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了民众生活(或提高了民众健康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进入1987年,立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可分析得出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根据材料“1986年,又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1988至1989年相继出台了《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和《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可分析得出渐进性改革;从医疗保障的种类来看,可归纳出保障项目设置比较齐全,分析得出医疗保障改革涉及范围广泛;从推广的过程来看,可分析得出局部地区试点到逐渐推广。
(2)影响:根据材料中“立法的速度进一步加快,推出了《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可知,提升了医疗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法案的颁布,改善了民众生活(或提高了民众健康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根据“医疗保障制度的立法有了进一步推进,尤其是在分级诊疗制度方面”等改革成果,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等方面分析可知,医疗保障改革稳定了社会秩序,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和深入发展;根据“各地试点,初步建立了医疗保险”“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模式”可知,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第14课 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历史上的疫病
1.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2.1919年,北京政府正式成立“中央防疫处”,在制定预防传染病计划,检查和鉴定传染病预防、消毒、治疗等材料,研制痘苗、血清等多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此举( )
A.有效防止了疫情出现 B.体现了国家干预卫生防疫
C.贯彻了民生主义思想 D.建立了现代卫生防疫体系
知识点2 中医药的成就
3.《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黄帝内经》提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向大小,病状相似。”由此可知( )
A.人们对于疫病的传染性有了一定认知
B.统治者对传染病采取定的防治措施
C.中国古代医学成就在世界上产生影响
D.人们对于传染病的预防工作达成共识
4.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研究医学,旨在“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唐代孙思邈也在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本序”中指出:“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这体现出古代医学研究( )
A.在战乱时期更为发达 B.在众多领域均有建树
C.深受儒家伦理的影响 D.注重运用辩证施治方法
知识点3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5.19世纪70年代后,传教士对华译介生理卫生书籍,内容以个人身体健康、西方卫生知识为主。1894年后,在华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多为国人编译、撰写,大多数书籍接受了进化论学说,宣称生理卫生对于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变化折射出( )
A.传教士的影响日渐衰微 B.进化论学说已被普遍接受
C.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D.西学传播以医学知识为主
6.洋务人士薛福成在欧洲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惟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外洋医家得一良法,报明国家,考验确实,给以凭照,即可传授广远,一朝致富,断无湮废之虞,所以其医学能渐推渐精,蒸蒸日上也。”在此,薛福成意在强调( )
A.中西医培养模式的利弊 B.西医发达取决于政府鼓励
C.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 D.西医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
【提升能力】
7.阅读下表“出土的针灸‘九针’器具”,这表明( )
出土文物 对应的“九针” 出土地点
镞形砭石 类似九针中的锋针 湖南鹿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
小型玉质砭石 与九针中的铍针相似 郑州商代遗址
青铜针 陕西齐家村周代遗址
金针四根、银针五根 与九针中的锋针、毫针、员针等相似 河北西汉刘胜墓
A.中医器具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晶 B.南北针灸医疗技术水平渐取接近
C.中医器具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 D.汉代针灸学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
8.南北朝时期的“六疾馆”,有学者认为可用以隔离患病之人。南宋真德秀知泉州时,鉴于“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这说明了中国古代( )
A.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 B.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
C.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 D.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
9.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俗称“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贵族、教士,甚至连一些国王和大主教都未能幸免。面对死亡,很多人祈求上帝庇佑,但无济于事。后来民众尝试采取改善卫生条件等措施,使得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这场浩劫( )
A.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 B.使得人们更加向往来世的享受
C.直接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D.标志着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
10.法国传教士编著的《西洋药书》中介绍了金鸡纳等40余种西药,论述了30多种病状及医疗护理药方和临床使用方法。1765年,药学家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其中收入了金鸡纳等药物。由此可知,西药的传入( )
A.推动了中医药学理论的发展 B.促进了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
C.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 D.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
11.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曾亲至刑场,观察人体脏器,发现古书所绘与实际不符之处,绘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他还在医学实践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新说。这反映出当时( )
A.传统医学的经验性特征 B.西学东渐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医学的近代化趋向 D.经世致用成为时代精神
12.天花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曾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全球天花根除认证委员会于1979年签署认证书,宣告人类消除天花疫病。世卫组织助理总干事西蒙森说:“当时苏联和美国正在进行合作……这是多边体系最伟大的成就。”材料说明(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抗疫成效
【综合素养】
13.阅读材料后按要求回答。
材料一 在十五世纪之前,天花大本营局限在欧亚大陆、西非、北非,以及一些毗邻地区。十六到十八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爆发一次大规模天花病,感染者死亡率高达25%—30%,最终导致美洲许多地区的印第安人的人口长期下降。有学者指出,“虽然欧洲人带给新大陆的第一种疾病不得而知,但记录最好的疾病是天花”。北美洲的天花疫情于1518年首次爆发于艾斯帕尼奥拉岛的非洲黑奴中,很快病毒便蔓延到整个加勒比海地区,1520年传播到墨西哥,无数人被夺去生命,疫情波及到的人数约占1492年(印第安)人口总数的90%。
——摘自《剑桥插图医学史》
材料二 1831,英国爆发霍乱。10年间,伯明翰、曼彻斯特和利物浦等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1843年发表的《英国劳动人口环境卫生状况调查报告》指出,“各种传染病、地方病和其他疾病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
——摘编自《19世纪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天花疫情在北美洲蔓延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中所述时间内死亡率上升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年,卫生防疫口罩开始零星出现于中国社会。1904年《中华报》报道,北京城内因开挖沟渠,不仅臭气熏天,且有“无限奇状之微生物”经口鼻进入腹部而致疾,因此“西人行者均带鼻罩”。1918年,留美公共卫生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发起人俞凤宾在概括与总结国际社会抵御“西班牙大流感”,以及中国应对东北、华北鼠疫之经验基础上发表了《避疫面具之制法及用法》,对口罩的规格形制、佩戴方法、防护效果等进行了细致说明。总体而言,口罩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并未真正流行和普及开来。20世纪初年,中国现代卫生事业刚刚起步,面临政局动荡、人才匮乏、财政困顿、职权不明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连负责全国公共卫生事务的内政部卫生司都一度降格为卫生科。口罩往往是在疫情突发时应急使用,疫情扑灭之后便束之高阁,因此口罩这一新生事物也就迟迟未被纳入中央层面的公共卫生防疫制度。
——摘编自陈鹏、王璞《卫生防疫口罩在近代中国的兴起、流行与波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民初卫生防疫口罩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民初卫生防疫口罩兴起的特点。
答案以及解析
【夯实基础】
1.答案:B
解析:A“医巫逐渐分离”并不意味着世俗生活摆脱神学影响,排除。B夏、商、西周时期,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表明社会进步和科学进步,正确。CD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B。
2.答案:B
解析:本题以1919年北京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处”创设情境,呼应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这一社会热点。材料显示,1919年北京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处”,为防疫事业作出各种努力,体现了国家干预卫生防疫,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这些做法的结果,且“有效防止”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强调平均地权等,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现代卫生防疫体系逐渐建立,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史书和医术都有关于传染病的记载,所以题干体现了人们对于疫情的传染性有一定的认知,A正确;BCD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
4.答案:C
解析:A.古代医学研究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古代医学研究领域,排除;C.由“君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说明古代医学研究深受儒家理论的影响,正确;D.材料没有涉及古代医学方法问题,排除。故选:C。
5.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介绍西方生理卫生知识的书籍,注重宣传进化论,强调生理卫生对于个人和国家重要性,折射出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促进了西学东渐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并非传教士影响的日渐衰微,排除A项;19世纪末,进化论学说并未被中国人所普遍接受,排除B项;西学传播以医学知识为主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医的差别。依据材料,洋务人士薛福成考察西洋医学后感叹,“中国名医,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而“外洋医家得一良法”后,可以申请专利、传授广远,所以其医学能越推越精,所以薛福成认为中西医培养模式的不同导致了中西医发展不同的结果,故选A项;西医能够越推越精是由于其专利政策和医学知识广泛传播,排除B项;薛福成指出,中国名医由于医学传播的封闭性,导致数世之后往往失其真传,并非中医世代传承,积淀深厚,排除C项;西方医学由于其专利政策及广泛传播,推动了西医的发展,但并未涉及推动欧洲近代化,排除D项。
【提升能力】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针灸器具材质从石质、到玉质、到金属,说明针灸用的器具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获得更新进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针灸器具材质的变化,不涉及南北针灸医疗技术水平的比较,排除B项;材料只强调中医器具,不涉及中医药学与中医器具的关系,排除C项;仅凭西汉出土金属针不能说明汉代针灸学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南北朝时期出现用以隔离患病之人的“六疾馆”,南宋地方官员为防范水灾引发疠疫,兴工清理沟渠等,说明了中国古代已出现从公共卫生角度对疫病防和治,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最早”出现了专门机构来隔离病人,A项错误;疫情导致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动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医药学具有丰富的临床诊疗的经验,D项错误。故选:B。
9.答案:A
解析:材料主旨是“黑死病”使整个欧洲都受到冲击,上帝的庇佑无济于事,民众求助于己方得救,可得出这场浩劫冲击了教会的权威和等级制度,故A项正确;“黑死病”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现世的享受,故B项错误;“黑死病”不是使近代自然科学兴起的直接原因,故C项错误;“黑死病”不是欧洲人文主义思想复兴的标志,故D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的医学著作中收录了《西洋药书》介绍的金鸡纳等药物,体现了西药的传入丰富了我国传统医药学内容,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医药学理论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西医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B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D。
11.答案:C
解析:科学近代化,不仅是指科学发现和科学成果,更是指科学的研究方法。近代科学是实验科学、理论科学,王清任的医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实验和观察,A项排除;材料未能体现受到西方影响,B项排除;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以济世安民为己任,D项排除。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医疗卫生体系。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合作以及多边体系的构建使得天花基本被消除,这说明抗疫需要全球团结合作,C正确;美国和苏联的意识形态并未因为疫情而发生改变,排除A;题干中强调的是美苏合作在对抗天花中的重要性,而非公共卫生政治化,排除B;题干所列时间正值冷战时期,政治格局并未发生变化,排除D。
【综合素养】
13.答案:(1)主要原因: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全球各地联系加强;西方殖民者将天花病毒带到了美洲大陆;同时黑人奴隶被转卖到美洲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来源;美洲长期独立于其他大洲之外,对天花病毒缺乏抵抗力。
(2)霍乱传染病的流行;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高度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解析:(1)主要原因:根据材料“十六到十八世纪,每隔十几年,美洲就会暴发一次大规模天花病”及所学可得出,由于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全球各地联系加强;根据材料“虽然欧洲人带给新大陆的第一种疾病不得而知,但记录最好的疾病是天花”可得出,西方殖民者将天花病毒带到了美洲大陆;根据材料“北美洲的天花疫情于1518年首次爆发于艾斯帕尼奥拉岛的非洲黑奴中”可得出,黑人奴隶被转卖到美洲客观上扩大了疫病蔓延的来源;由所学可知,美洲长期独立于其他大洲之外,对天花病毒缺乏抵抗力。
(2)原因:根据材料“1831,英国暴发霍乱”可得出,霍乱传染病的流行;根据材料“工业城市的平均死亡率从20.69‰升到30.8‰”“都是由腐烂的动植物、潮湿与肮脏引起、加重或传播的,与过度拥挤的居住环境也紧密相关”及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人口高度聚集和城市贫困现象导致的疾病和死亡。
14.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防治疫病的现实需要;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才的推动。
(2)特点:普及过程缓慢;具有应急性特征;缺乏制度保障;民众认可度低。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西人行者均带鼻罩”,得出西方的影响;依据材料“北京城内因开挖沟渠,不仅臭气熏天”,得出防治疫病的现实需要;依据材料“留美公共卫生学博士、中华医学会发起人俞凤宾……《避疫面具之制法及用法》”,得出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人才的推动。
(2)特点:依据材料“口罩在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并未真正流行和普及开来”,得出普及过程缓慢;依据材料“口罩往往是在疫情突发时应急使用,疫情扑灭之后便束之高阁”,得出具有应急性特征;依据材料“口罩这一新生事物也就迟迟未被纳入中央层面的公共卫生防疫制度”,得出缺乏制度保障;民众认可度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