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古代陆路交通与水陆交通
1.秦统一后第二年,就开始大力修筑道路。驰道,连通全国各地,堪称“国道”;直道,自咸阳始,直抵北部长城边界;五尺道,是滇蜀地区的重要商道。秦朝构建道路网旨在( )
A.镇压农民起义 B.巩固国家统一 C.发展邮驿制度 D.开发江南地区
2.北宋官粮运输主要由江南入淮水,经汴水入京;到了元代,则逐渐形成以江苏刘家港出发到渤海湾的海运路线为主,运河运输为辅的格局。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造船航海术的革命 B.政治经济中心的分离
C.全国性都城的迁移 D.政权并立局面的结束
知识点2 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
3.某英国人著书说,中国的郑和船队早在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就到达过加勒比海。你认为判断该说法是否成立的最可靠依据是( )
A.史学权威的观点 B.当地的民间传说 C.历史文献的记载 D.当地的出土文物
4.下表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铁路营运里程(单位:公里),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 )
国家 1850年 1914年
英国 9272 32627
法国 2647 39486
美国 12925 333414
德国(普鲁士) 5609 62521
A.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B.工业革命推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C.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知识点3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5.1761年,英国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彻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矿之间开了一条长7英里的运河,曼彻斯特的煤价下降了一半;后来,这位公爵又使他的运河伸展到默西河,为此耗去的费用仅为陆上搬运者所索取的价格的六分之一。这些惊人的成果引起运河开凿热,使英国到1830年时拥有2500英里的运河。“运河开凿热”反映了( )
A.货物运费明显下降 B.贵族社会责任感强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自由主义成为主流
6.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提到,应该在渤海湾建立不封冻的深水港湾,在杭州建立计划港湾,使上海成为东方大港,建广州为世界港。据此可知孙中山( )
A.加强海洋建设,抵御列强侵略 B.发展沿海交通运输业
C.注重海运现代化建设 D.注重沿海经济整体建设
知识点4 交通与社会变迁
7.下面是1908-1912年间上海制造电气公司营运的电车载客量统计表。据表可知,此时的上海( )
1908年 1909年 1912年
537.7万人 1177.3万人 4073.4万人
A.传统等级观念彻底打破 B.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快
C.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 D.实现交通工具近代化
8.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
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
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
【提升能力】
9.汉唐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大量的中国植物在中亚、西亚和东欧地区被栽种,大量的中国生产工具在这些地区被仿造与利用,诸多中医经验在这些地区被用于人和动物的治疗。由此可知,丝绸之路( )
A.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B.体现中华民族开放进取的心态
C.便利了中国商品的对外输出 D.惠及沿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10.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11.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影响,1897年大清邮政官局成立;1881-1882年,李鸿章按股份制公司组建了中国电报局;1900年,上海南京电报局开办市内电话,这是中国自办市内电话的开始。这些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
A.晚清信息传递方式的近代化转型 B.晚清走出了以往天朝上国的迷梦
C.西方近代通信方式对主权的侵犯 D.近代通信方式拉近了与世界距离
12.1909年天津关报写道:“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A.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综合素养】
13.【中国古代道路与交通】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直道工程沿途“堑山堙谷”,直通南北。驰道的修筑,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子今著《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隋唐时代的道路从自然状态来分,可分为陆路和水路两种:如果从社会性质来分,则可分为官路和私路两种。官路和驿路都是由官府修建和管理的交通干线。官路是指连接全国大城市及各州县之间的干线道路,驿路则指设有驿的遁路。唐代很重视对官路的维护和管理。水路主要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条件,主要分为海道、御河、官河、漕渠等。其中官府组织人工开凿的官河出现的频率最高。隋朝所修的大运河最具代表性。唐代以后,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支线工程,使水路交通更加便利。
——摘编自毕宝魁《隋唐生活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新式的交通和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到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千米,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4069台、3987辆和46487辆;公路8.07万千米,民用汽车5.09万辆;内河航道7.36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161个,内河港口泊位为数很少,轮驳船5698艘、37万净载重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4亿人,货运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55.5亿吨千米。
——摘编自万东升《浅析中国近代交通与中国慈善事业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交通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夯实基础】
1.答案:B
解析:“旨在”即其主要目的,秦朝构建四通八达的道路网,从当时形势看主要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驰道连通全国,有利于加强经济文化交流;直道直通北部边界,方便巩固北方边防;五尺道则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可见改善交通主要是基于国家的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项。秦统一后第二年即开始修筑道路,可见此时目的并非镇压农民起义,排除A项;交通的发展有利于邮驿制度的发展,但发展邮驿不是目的,排除C项;驰道连通全国,直道是在北方,五尺道是在西南地区,故开发江南地区不能得出,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当时的经济重心是在南方,政治经济中心处于分离的状态,故B项符合材料主旨;A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当时并没有全国性都城的迁移,排除C。
3.D
4.A
5.C
6.C
【提升能力】
7.C
8.A
9.D
10.B
11.A
12.B
【综合素养】
13.答案:(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实行郡县制后中央集权的加强;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
(2)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北政治和经济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
14.答案:(1)特点:天然道路和人工道路并存;水陆并举;以都城为中心;类型多样化;兼具政治、经济、军事价值;形成了全国性交通网络体系(连通性强)等。
(2)新变化:交通和交通工具走向现代化,并获得重大发展。影响:打破了内地封闭状态,有利于加强各地的沟通和联系;有利于训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加速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观念的改变,增强了人们的时间观念;有利于方便物品传递和信息文化交流;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但近代交通一定程度被列强掌握,成为列强侵略和征服中国的工具。第13课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陆海交通的发展
1.随着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全世界交通运输业有了迅猛发展,人类从平面交通时代迅速步入水、陆、空立体交通时代。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标志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B.沪杭高速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C.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
D.定期的国际航班首次在美洲开通
2.到2018年末,全国铁路拥有机车2.1万台,是1949年的5.3倍;民用汽车保有量2.3亿辆,是1949年的4564.1倍;民用飞机由1985年的404架增至2018年的6134架;水上运输船舶13.7万艘,是1950年的30.3倍。以上数据表明( )
A.交通运输服务体系逐渐完善 B.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提高
C.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 D.交通运输完成网络化布局
知识点2 航空的发展
3.2008年,为吸引惠普等科技公司到重庆投资建厂,重庆机场一方面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延长跑道,规划物流园区,建立了IT专用货站、分拨中心以及保税港区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开通国际及地区货运航线。这可用来说明( )
A.航空经济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 B.经济体制改革加速与国际接轨
C.航空发展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D.空中通道开启了贸易的自由化
4.下面图片的信息反映出近代世界的科技进步。这些发明成就的取得得益于( )
A.技术工人的生产和实践 B.世界市场的形成
C.科学理论的发展与突破 D.近代科学的诞生
知识点3 现代交通与社会生活
5.1946年,由大连沙河口工厂制造的蒸汽机车在哈尔滨被命名为“毛泽东号”,其后动力多次升级;1977年2月,改为东风4型内燃机车;2010年,改为电力机车;2014年,结束了68年货运的历史,开启了牵引旅客列车的任务。“毛泽东号”( )
A.命名与庆祝东北解放有关 B.运行始终与个人崇拜有关
C.改为客运说明列车货运功能消失 D.见证了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历程
6.互联网催生了大批打车软件,这些打车软件通过把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提高了车辆的使用率。这反映了( )
A.交通工具的明显改善 B.互联网技术超过前代
C.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 D.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提升能力】
7.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报刊上刊登告示:“租界各处马路,原多车马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急避让。”这一告示反映了当时上海( )
A.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 B.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
C.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 D.殖民统治渗透到交通领域
8.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9.伊利运河落成后,成功打通也带动了纽约商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曾经有位美国国会议员说:“美国金融市场的晴雨表之前都是悬挂在伦敦交易所:但是如今,全世界所有金融市场的晴雨表都转移到了美国纽约的华尔街上。”据此理解恰当的是( )
A.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B.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C.交通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D.运河加强了世界的联系
10.21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高速铁路沿线的旅游业快速提升,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客户资源,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这说明高铁的运营( )
A.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B.促进了关键技术重大创新
C.保障了城乡间的协调发展 D.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11.2017年5月5日,中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线民用飞机C919首飞成功,中国“大飞机梦”终于得以实现。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发展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代价,其中标志着我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是( )
A.冯如制成中国首架飞机 B.“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
C.北京至天津航线的开通 D.“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
12.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这表明( )
A.新型交通工具加快城市化进程 B.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D.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综合素养】
13.【中国古代道路与交通】
材料一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为直道”。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秦代经营的交通大道多利用战国原有道路,只有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直道工程沿途“堑山堙谷”,直通南北。驰道的修筑,是秦交通事业最具时代特色的成就。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全国交通网的基本形成。
——摘编自王子今著《新编中国史:秦汉史》
材料二
隋唐时代的道路从自然状态来分,可分为陆路和水路两种:如果从社会性质来分,则可分为官路和私路两种。官路和驿路都是由官府修建和管理的交通干线。官路是指连接全国大城市及各州县之间的干线道路,驿路则指设有驿的遁路。唐代很重视对官路的维护和管理。水路主要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条件,主要分为海道、御河、官河、漕渠等。其中官府组织人工开凿的官河出现的频率最高。隋朝所修的大运河最具代表性。唐代以后,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支线工程,使水路交通更加便利。
——摘编自毕宝魁《隋唐生活掠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代开展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时期道路交通建设的历史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莱特兄弟成功试飞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从1939年开始到1945年,美国航空工业的年均产量是二战各参战国中最多的。德国战败后,美国人将德国的喷气式战斗机制造技术带回美国。二战后初期,美国有9个战斗机公司,40多个战斗机研制项目。麦道公司是战后世界上最成功的军机制造商,波音公司一家就足以让美国航空工业在民用市场笑傲全球。波音公司推出了多款商用喷气式客机,其中有民航史上最大的飞机家族一波音737系列。美国领导人说:“美国战后的航空政策很简单,我们想飞到任何地方,这是我们的时代!”
——摘编自【美】詹尼佛·凡·弗莱克《空中帝国:美国航空与美国霸权》等
材料二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决定通过快速提高修理能力和配件制造能力来加速建设我国的航空工业。从1951年10月开始,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1956年,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一5”首飞成功。但是,1961年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整时,航空科研建设项目未能被列入重点确保范围。1986年,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航空技术也未被列入。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意味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实现了从政府部门到市场主体的巨大转变。同年,航空工业第一支股票“飞亚达”在深交所上市。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2009年,中国商飞公司正式发布首个单通道常规布局的大型客机。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
——摘编自铎恩《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美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史条件,并简析现代航空工业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国内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夯实基础】
1.答案:A
解析:由所学可知,2008年8月1日12时35分,随着C2275次列车从北京南站驶出,京津城际铁路正式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两地之间实现了30分钟通达,中国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并一举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系统掌握时速300公里高铁技术的国家,A项正确;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是沪嘉高速,排除B项;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是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这是世界最长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我国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排除C项;1919年3月22日,法国的法尔芒航空公司开辟了从巴黎到布鲁塞尔之间的定期航班,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国际民航客运航线,排除D项。故选:A。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49年到2018年陆海空的交通工具的数量都呈剧增状态,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设备科技水平也在提高,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早在1949年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就已形成完善,A项说法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交通运输工具的增多,而不是强调“交通运输量大幅增加”,C项错误;网络化布局与材料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排除。
3.答案:C
解析:考查现代中国航空发展。根据材料可知,重庆升级改造机场和增设航线以达到招商引资的目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科技公司的入驻,推动重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故C项正确。“改变了重庆的经济结构”不符合史实,当前我国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故排除B项;“开启了”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识别图示中的信息,电灯、电话、飞机、汽车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依据材料和所学,这些成果的取得均是在自然科学理论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发明的,这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C项正确。技术工人的生产和实践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原因,排除A项;世界市场与材料中科技的进步关联度不大,排除B项;以近代实验自然科学为主要标志的近代科学诞生于16至17世纪,排除D项。
5.答案:D
解析:1946年的时候,东北还没有解放,东北解放时间为1949年初辽沈战役结束之后,故A项错误;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开始于1966年发起的“文化大革命”,故B项错误;材料只在最后说到其开启了客运功能,没有表明货运功能的消失,故C项错误;我国从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此后日益完善,材料中火车机车的不断升级换代反映了这个时间段内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故D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交通的发展。根据“通过把互联网和传统的交通出行相结合,提高了车辆的使用率”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车辆使用率的提高,而不是交通工具的改善,故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互联网技术相互比较的内容,不能体现超过前代,故排除B项;“普遍应用”的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C项。
【提升能力】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租界各处马路,原多车马来往,行人宜走两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谕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冲行,临时不急避让”信息可知,租界管理者刊登的告示强调行人和车马各行其道,说明现代交通推动社会生活变革,A项正确;仅从这一则告示的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上海“最早引进了现代交通工具”,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的告示所涉及到的内容是交通规则,旨在避免发生交通规则,并非说明“西式道路频繁发生交通事故”,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交通规则,而非“殖民统治”从告示内容无法得出“殖民统治渗透到交通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选择A: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作的贡献来看,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排除B: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留学生在中国航空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强调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也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9.答案:C
解析:据题意可知,美国的伊利运河将纽约与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区联系起来,推动纽约发展成为国际化商贸中心,美国议员的话形象地描述了伊利运河落成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伊利运河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没有说明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和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排除AB项;伊利运河加强的是美国国内不同地区间的联系,而不是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高速铁路沿线的旅游业快速提升”“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缓解了一部分就业压力”可知,高铁的运营促进了沿线区域经济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1909年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A正确;1970年“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事业拉开了序幕,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BCD不符合“我国航空事业开始”,排除。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21年12月,日兰高铁曲阜至菏泽至庄寨段正式开通运营,菏泽首次接入全国高铁网。菏泽至北京、济南最快分别2小时59分钟、1小时23分钟可到达,这一铁路线完善了区域路网结构,增强了鲁南和中原地区交通互联互通性,将有效带动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可知,高铁开通后,把众多的城市连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交通圈,使得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D项正确;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是指农业人口加快转变为非农业人口,与材料强调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不符,排除A项;材料表明高铁使得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版图突破地域界限,但没有彻底突破,排除B项,C项与史实和题干主旨均不符,排除C项。故选:D。
【综合素养】
13.答案:(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实行郡县制后中央集权的加强;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
(2)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南北政治和经济联系;巩固了国家统一。
解析:(1)背景:依据材料“直道是秦始皇时代为加强北边防务、抵御匈奴南犯而开筑的交通大道”,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威胁;依据“直道是在秦统一后规划施工,开拓出的可以体现秦帝国行政效率的南北大通道”,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实行郡县制后中央集权的加强。
(2)历史影响:依据材料“官路是指连接全国大城市及各州县之间的干线道路”、“水路主要利用江河湖海的自然条件,主要分为海道、御河、官河、漕渠等”可以得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络;依据“在大运河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些支线工程,使水路交通更加便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促进了南北政治和经济联系;结合所学从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等角度进行补充。
14.答案:(1)历史条件:积极引进国外科技;“冷战”的刺激;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二战后美国综合国力强盛。
影响:拓宽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便利了人员、物资的往来;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2)特点:得到了苏联的援助;由修理到制造,发展曲折;国家主导;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薄弱。
国内因素: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央高度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国际合作的推动;经济发展,航空市场扩大。
解析:(1)关于历史条件:根据材料一“美国人将德国的喷气式战斗机制造技术带回美国”得出积极引进国外科技;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从“冷战”的刺激、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二战后美国综合国力强盛等方面作答。
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一“波音公司一家就足以让美国航空工业在民用市场笑傲全球”得出拓宽了交通运输的空中通道,便利了人员、物资的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经济全球化;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回答。
(2)关于特点:根据材料二“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可知得到了苏联的援助;根据材料二“我国重点发展了六大修理厂”“试制的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一5’首飞成功”得出由修理到制造,发展曲折;根据材料二“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得出国家主导;根据材料二“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向商用飞机研制领域中最高难度的宽体客机发起挑战。”得出民用航空工业发展薄弱。关于国内因素:根据材料时间“1993年”“1995年”等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开放政策的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根据材料二“1993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1995年,航空高科技的国家战略定位得到了重新确立”得出中央高度重视航空工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二“2017年,中俄远程宽体客机正式命名为CR929”得出国际合作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发展,航空市场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