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1.“南越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可见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上述记载主要反映出( )
A.南北方之间有巢居和穴居之分 B.巢居、穴居之分受气候影响
C.巢居可避寒,穴居可避暑 D.巢居、穴居之分受地势影响
2.徽州古村落在选址上秉承“依山造屋、傍水结村”,其体现的环境理念是( )
A.人文与自然的和谐 B.改造和征服自然 C.以人为本,人定胜天 D.人与自然的分离
3.苏轼曾在诗中描写汴京蔡河决堤后的夜景时写道:“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珠星弄寒芒。”该诗印证了( )
A.宋代商业突破了时间限制 B.宋代政府不关心百姓疾苦
C.都城经常发生水灾和火灾 D.商业交换时常在夜间进行
4.《东京梦华录》载: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这一现象表明( )
A.民间的娱乐场所已经兴起 B.市有专门的贸易场所
C.唐代的草市又称“鬼市 D.商业交易突破了时空限制
5.古代两河流域的民居,多以由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建成,木材使用较少;而古埃及的民居大量使用木材,常以甘汶和椰子叶铺成屋顶。这表明( )
A.生产方式决定建筑风格类型 B.古代两河流域建筑技术高超
C.古埃及的自然环境更为优越 D.早期文明深受自然条件影响
6.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出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下图所示民居与下列选项表述相符的是( )
A.该民居所在地区雨水稀少 B.图中民居位于尼罗河流域
C.以黏土、木、石为主要材料 D.这种民居具有防晒保温功能
7.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由此可以得出( )
A.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
B.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中国的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8.据《唐会要·舆服上》记载:“王公已下,舍屋不得施重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厅厦两头门屋,不得过三间五架。……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近者或有不守敕文,因循制造。自今以后,伏请禁断。”由此可知,唐朝( )
A.官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 B.民居营造注重地理环境
C.经济发展决定房屋建筑 D.国家政策影响房屋营造
9.“镇”最初是县城之外军事要塞的专称。宋代以后,一些镇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朝廷在那里“设官以镇防”的同时,还兼管“火禁,或兼酒税事”。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由此可知,宋代以后镇的发展( )
A.表明中央放松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 B.巩固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
C.体现了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D.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
10.明朝中后期,苏州府下辖的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有许多徽商在此租房而居,收买棉布,也就有了“钱鸣塘市”之称;同为苏州府管辖的平江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这表明当时( )
A.徽商是最具影响力的商人群体 B.外来农作物改变民众生活习惯
C.商业发展推动乡村城市化进程 D.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11.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构图是按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种设计出现的原因是( )
A.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C.布局对称,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构抬梁结构
12.中国古代的四合院中,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后院有一排较为矮小的房屋,叫作后罩房,多为女佣人居住,或为库房、杂间。这一居住格局( )
A.体现了传统社会敬天保民的思想 B.深受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的影响
C.成为小农经济下普遍的建筑样式 D.反映了封建体制下家国同构特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城市与国土、国土与上天都是一一对应的。在长期对宇宙天体的认识中逐渐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所以理想的城市是方形的。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南北和东西向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这一理想模式传承数千年。宋代是中国传统城市街道发展的一个分界点,里坊临街一面开满商店,酒肆……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明清时期,由于和山水的结合,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水系结合成双重性的交通体系。
——摘编自《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的形成与变迁》
材料二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弯曲,俭朴的住宅拥挤在一起。但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喜爱户外活动的性格。雅典的街道尽管没有非常明确的人工规划,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公元前5世纪,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后的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用规则的棋盘式网格构建城市框架。
——摘编自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城市街道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14.【元明清时期城市发展】
材料一 忽必烈曾许诺宋降后杭州“宗庙悉许如故”。元军进城后,保护了城内各衙署,对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皇宫内等建筑也仅收缴礼乐器物,建筑得以保存。忽必烈至元十九年,杨琏真迦等为发展佛教势力,夺占原南宋御前道教宫观为佛寺,重构杭州的信仰空间。两年后,元政府在南宋故宫遗址上“建大寺五”,原受元廷保护的杭州城郊天圜丘亦被毁建寺。杭州成为江浙行省省城后,杭城内原南宋官衙改造、重建成行省衙暑与官员府邸,监察江南官员的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大兴文教事业的江浙等处儒学提举司等,大体由南宋旧官衙改造而来,仍保持中轴对称、前堂后寝的布局。
——摘编自陈彩云《从国都到省城:元初对杭州政治空间的改造》
材料二 山东西南部的济宁城原为县级治所,元京杭大运河竣工后成为北方运河段的重要枢纽,是明代首批开设的7个运河上征收商品流通税的钞关之一,升级为兖州府下的州或直隶州。明中期后,土坯建起的外城城墙延仲着城市的防卫系统,鸡市口街、小纸店街、税课街、打钢巷等成为南外城街巷名。乾隆五十年,城内人口占济宁州31.8%,达15—20万。职业商帮中,出现了具有某些市民属性的社会组织和结构,参与当地修建寺庙、戏台、货栈,以及修缮城墙、码头、堤坝等。随着更多费用低、效率高的商船从事沿海南北贸易,济宁等山东西部运河两岸的城乡从19世纪中叶开始急速被边缘化。
——摘编自孙竞昊《明清北方运河地区城市化途径与城市形态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元朝对杭州的改造历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济宁城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因素并予以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寒暑”“冬”“夏”等气候条件影响巢居和穴居生活,故选B项,排除D项。A项与材料“巢居与穴居也并非因地域而截然分开”不符,排除;C项表述错误,排除。
2.答案:A
解析:
3.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新月皎如昼,新星弄寒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商业活动己经突破时间的限制,答案为A;B说法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夸大,排除:D。
4.答案:D
解析:
5.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民居住房在建筑材料、结构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存在很大不同,所以,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导致两地民居建筑不同的主要原因,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自然环境影响建筑风格,没有提及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比较的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民居建筑的不同,无法体现两地生态环境的优劣或建筑水平的高低,排除BC两项。故选:D。
6.答案:A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和正向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史。据材料“民居的建造不仅体现出了居住地的自然环境,而且反映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水平和文化习俗”,结合图示可知该民居应是中国古代北方的建筑,从其建筑布局,可知其所在地区雨水稀少,A项正确;尼罗河流域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头,排除B项;以黏土、木、石为主要材料是中国南方的土楼,排除C项;防晒保温功能适用于热带地区,与材料图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可知,原始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推断出农业与村落形成的关系,排除B项;C项属于村落的功能,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与外国原始村落规模的对比,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对房屋建造有严格的等级规制,说明唐朝的房屋建造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官民居住条件大为改善,排除A项;“地理环境”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政府行为影响房屋建筑,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D
解析:选择D: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的镇在宋代以前,以军事功能为主,宋代以后,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到明代中叶,“市与镇的分野消失,市镇成为县城以下乡村地区工商业集镇的统称”,镇的这种变化促进了乡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便利了农村居民的物品交换。排除A:古代中央政府一直都重视对地方的军事控制,并没有放松对地方的军事控制。排除B:镇在县城以下乡村地区的发展,引起了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传统的乡村社会秩序的改变。排除C:镇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政府对商业活动监管的松弛。
10.答案:C
解析:选择C:由材料“钱门塘市,是一处重要的棉布集散地”“平望镇,其经济支柱是米业”可知,随着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市镇经济迅速发展,并进一步推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排除A:“最具影响力”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大米并不是外来农作物。排除D:材料并未强调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不断提高。
11.答案:B
解析:“家长作为全家核心”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皆低于正房”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级尊卑,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对“家长作为全家核心的原则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拥着正房,而且在开间尺寸、高矮、装饰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总结而非原因,故排除;D项是关于使用材料和设计结构的说明,与原因无关,故排除。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四合院的建筑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说明这一居住格局深受严格的宗法观念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与敬天保民的思想无关,故排除A项;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的居民建筑样式,“成为小农经济下普遍的建筑样式”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D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13.答案:(1)特点:古代中国:受“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尊卑等级;注重整体规划;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古希腊:体现人文主义;受自然环境束缚;以几何学和数理知识为规划指南;开放性、公共性。
(2)意义:改善了城市的交通,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凸显城市政治内涵,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观念中……——对应的”“‘天圆地方’的空间形态观念”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城市街道建设受古代“天人合一”“天圆地方”等哲学思想影响;根据材料一“皇宫位于城市中心……大道将城市分割成棋盘式的街区”并结合所学可知,古代街道形成“皇权大道”和市民街巷两个体系,体现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注重尊卑等级的特点,也说明中国古代的街道是统计者自上而下建设的,体现了规划性;材料一“宋代……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体现了街道建设受商品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市是不规则的,街道狭窄且弯曲”可知,古希腊街道建设符合当地自然条件,体现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材料二“美丽的自然风光……但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结合所学古希腊相关史实可知,古希腊街道建设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特点以及街道的开放性、公共性特点;由材料二“公元前5世纪……城市恢复建设中以几何与数理知识为蓝本”可知,古希腊街道建设受数理知识的影响体现了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2)意义,由材料一“街道不但具有交通功能,还形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市”可知,城市街道建设提供便利的交通,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由材料二“形成了以庙宇和广场为主导的活泼多变的城市景观”并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特点可知,庙宇和广场是公民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所以对于城市发展来说有利于丰富城市政治生活,促进精神文明的进步;材料一中明清时期南方市镇街道布局与山水相结合的建设模式,材料二中“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山多石的环境”所形成的公共性街道,都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另外,结合所学可知,城市街道建设的完善也有利于加强城市管理,改善城市居住条件,并且材料一中宋代城市街道的建设着重体现了城市的交通功能和经济流通功能。
14.答案:(1)元灭南宋后保存南宋官署、礼制(宫殿、太庙)建筑但取消其礼仪功能;至元十九年后:大肆破坏南宋宫殿及礼制建筑;江浙行省建立后:按儒家礼制将南宋官衙改建为新政府机构。
(2)表现:行政级别升级;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范围扩大;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社会影响力增强。
因素:行政级别因素:杭州曾是南宋首都,后长期作为省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其发展空间比州县级别的济宁更为广阔;
交通条件因素:发展更好的杭州除了运河还可以利用钱塘江和海运,而发展相对有限的济宁只能依靠运输代价更大的运河;
经济基础因素:杭州地处经济重心的江浙地区,自身农业、手工业生产发达,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潜力更大;济宁所在的山东西部生产能力有限,其繁荣过度依赖商品流通,一旦交通条件改变即面临衰落。
解析:第11课 近代以来的城市化进程——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城市化的演进
1.据统计,1780—1790年英国人口增长率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率达到16%。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人口增长率的变化取决于( )
A.殖民掠夺劳动力的积累 B.居住环境的改善
C.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完成
2.据学者统计,城市人口方面,大城市曼彻斯特在18世纪早期只有9000人,而到了1831年则增加到14万人;苏格兰工业中心格拉斯哥的人口1755年只有2300人,到1831年则有202000人。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 B.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村人口
C.城乡贫富差距逐渐拉大 D.议会改革影响城乡人口结构
知识点2 居住条件的改善
3.19世纪5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电梯,电梯的使用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19世纪70年代,纽约的一个住宅项目首次使用了钢筋混凝土技术。用钢筋混凝土技术铸造高层住宅,能更高效地利用土地,提高居住面积。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业革命催生了新的价值理念 B.经济布局得以优化
C.科技进步助推生活方式的革新 D.社会结构发生巨变
4.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知识点3 基础设施的发展
5.“在该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
A.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C.环境污染造成室内居住环境恶劣 D.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6.工业革命时期,在英国曼彻斯特工人住宅的基本状况:地下室的潮湿程度根本不宜于给人居住……有许多工人家庭在这种墙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时期后就与世长辞了……使穷人最受苦的是通风不足。而富人阶级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从中可以看出( )
A.人们的居住条件尚未得到改善 B.环境污染引起工人居住环境恶劣
C.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D.发达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7.伦敦的一位医生发现,在1795年和1796年这两年里,他的病人中共有246人死亡,其中死于结核病的高达77人,占总死亡人数的31.4%。此外,1839年,根据注册总处总登记官的分析,死于结核病的人口在总死亡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17.6%。这一现象揭示出( )
A.工业革命伴生的社会问题 B.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
C.英国政府不重视民众生命 D.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8.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工人家庭不分男女老幼地挤在一起,在这些家庭中有四分之三只有一个房间。”《泰晤士报》群众来信中写道:“我们生活在肮脏的地方。我们没有私人厕所,没有垃圾箱,没有排水沟 ”这反映当时(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B.工业革命造成了贫富分化
C.工业建设不受政府重视 D.英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9.《文明史纲》一书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懈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10.1881年的《申报》载文:“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准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1922年的《上海指南》这样形容上海:“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太平洋西岸的纽约。”由此可见,近代上海( )
A.是列强竞相投资的场所 B.引领世界时尚潮流
C.城市化的水平明显提升 D.工业发展领先世界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凤凰城市政府每年以合同购买服务的形式,对非营利组织从事社区公共服务提供10%—80%财政资金支持,并给予特定的免税政策,同时在其从事社区公共服务时所购买的商品也免缴消费税。这些举措( )
A.源于社区公共服务不足 B.推动社区管理走向市场化
C.克服了社区自治的缺陷 D.增加了政府公共服务开支
12.如表是世界特大城市的发展趋势表。可知( )
年份 特大城市数量 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1960 114 62 52 29.5 30.4 28.4
1980 222 103 119 34.0 33.4 34.6
2000 408 129 279 40.8 34.0 44.2
A.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日趋均衡 B.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
C.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缓慢增加 D.世界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缩小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年,英国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3%,而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1861年,已有16个城市超过10万,1881年城市化率提高到72%,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城市化的国家。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进而带动煤炭、冶金等工业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商品和原料的流动,需要畅通的运输渠道,大工厂制度需要仓库、码头储存原料与货物,因而一批交通枢纽城市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日益壮大,他们要求通过议会改革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同时,城市人口的集中也为开办学校或其他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英国城镇中先后出现成百所技工讲习所,传授数理化知识。过去田园式的生活被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取代,人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而不再是宗教的慰藉;过去贵族乡绅热衷于赌博、嬉闹,现在则喜欢听音乐、欣赏戏剧、旅游等。城市集中了众多的工业,拥有稠密的人口,使得生活环境很难得到保证,如没有下水道系统,垃圾、粪便、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成为细菌繁殖和蚊蝇滋生的场所,城市中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疾病很容易蔓延。由于住宅建筑滞后,加上资本家为利欲所驱使,使得城市的住房问题非常严重,密集的人口使各种犯罪活动也随之大幅度上升。
——摘编自牟元军《论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
年份 全国总人数(万) 城市人口数(万) 城市化率(%)
1840 41281 2768 6.7
1843 41724 2825 6.8
1893 33671 2769 8.2
1901 42645 4173 9.8
1920 44715 4742 10.6
1931 46884 5106 10.9
1936 46962 5281 11.2
1949 54167 5765 10.6
——摘编自李蓓蓓徐峰《中国近代城市化率及分期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以来,由于国内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使得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推进城市管理理念变革。清廷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宣布进行“新政”。其中涉及城市管理体制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城市广泛设立一种新型的承担城市管理职能的警察机构,并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杜商部,开始建立并初步确立相应法律体系。颁布自治章程,实行城乡分治,在各城镇实行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城市管理机构的雏形在许多城市中建立起来。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指出,要加强党委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城市人民生活。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工业生产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通过实行一系列城市管理彻底组织化的措施,形成了由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官方化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及其他半官方化社会团体等纵向组织构成的组织网络。区政府按照市政府机构的构成在本级设立相应部门,进行辖区内城市事务的管理工作,这种强调上下相互对口的机构设置方式组成专业性“条条”;从对上归口管理的角度,城市国营大中型企业也形成了另一种“条条”关系。
——摘编自陈松川《中国共产党城市管理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人口数量的增加,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与殖民掠夺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未体现居住环境的改善,排除B项;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明显体现出城市化的发展,结合时间“18世纪早期”可知主要原因是工业化的推动,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选:A。
3.答案:C
解析:发明与使用电梯、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建筑高层住宅扩大居住面积,这两个例子可以用来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C项正确;其他三项皆与材料无关,排除。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城市设施的建设出现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城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民族企业家主导城市设施建设,排除A项;材料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内地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乡,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人阶级和富人阶级在居住环境上存在巨大差异,社会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尖锐,A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在该城的某些部分”,而非国家之间,排除B项;工人的居住条件简陋恶劣是因为剥削和贫富分化,排除C项;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题干强调的是两个阶级之间的差别,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工业革命时期,穷人居住条件差,而富人却可以住在富丽堂皇的居室里锦衣玉食,说明当时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激化,C项正确;材料中富人的居住条件较好,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环境污染和居住环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英国,排除D项。故选C项。
7.答案:A
解析: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结核病死亡率在英国死亡率中占比较高,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恶化、民众生命健康遭受威胁等社会问题相伴而生,A项正确;城市化发展降低了人口死亡率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英国政府漠视民众生命,排除C项;公共事件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A
解析: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揭露了工人阶级低下的生存状况。《泰晤士报》来信进一步揭示普通人的生活条件恶劣。工业革命带来大量的劳动力缺口,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推动英国城市化的发展。然而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十分低下,A项正确;贫富分化本身就存在,并不是工业革命造成了贫富分化,B项错误;此时的工业建设受政府重视,C项错误;材料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并非城市化进程推进,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根据时间“19世纪上半期”首先可知工业革命开展,可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所述现象是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社会公平导致的结果。C项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腐败问题。D项说法绝对化,城市化的发展可能带来很多问题,但是都是发展中的问题。故应选B。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人之称誉上海者,以为海外各地准数法国巴黎斯为第一,今上海之地,不啻海外之巴黎……上海,世界第六大都市;上海,东方的巴黎;上海,太平洋西岸的纽约”可知近代上海城市发展与巴黎、纽约相似,可知上海城市化水平提升,C项正确。材料与投资无关,排除A项;上海城市化发展,但并不能引领世界,排除B项;材料与工业发展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凤凰城市政府积极引导非营利组织从事社区公共服务,在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的同时以免税手段保障社区公共服务供给,这些举措必然推动社区管理向市场化方向转型,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变化,据此无法判断20世纪80年代以前社区公共服务不足,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看出社区自治的缺陷,且这些举措正是为了推动社区自治良性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社区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变化,有助于减少政府公共服务开支,而非加重政府负担,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1960-2000年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的增加幅度和特大城市人口占比,可得出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大城市数量对比和人口占比来分析,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高于发达国家,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发达国家特大城市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只能得出特大城市人口增加缓慢,不能得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发展情况,故排除C项;“世界各国之间贫富差距缩小”这种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3.答案:(1)特点:起步早,发展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以轻工业城市为先导;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纽带。
影响: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推动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但易造成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社会治安恶化等弊端。
(2)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
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业化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1861年,已有16个城市超过10万,1881年城市化率提高到72%”“世界上第一个”可概括出起步早,发展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材料“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晨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可概括出以轻工业城市为先导;根据材料“因而一批交通枢纽城市应运而生”可概括出以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为纽带。影响:根据材料“带动煤炭、治全等工业的发晨”可概括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材料“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晨,城市内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日益壮大,他们要求通过议会改革以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可概括出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根据材料“城市人口的集中也为开办学校或其他文化教育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可概括出推动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材料“过去国因式的生活被节奏紧张的城市生活取代,人们追求的是世俗的利益而不再是宗教的慰藉;过去贵族乡绅热衷于赌博、闹,现在则喜欢听音乐、欣赏戏剧、旅游等”可概括出改变了居民的生活方式。根据材料“使得生活环境很难得到保证”“垃圾、类便、污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成为细菌繁殖和蚊蝇滋生的场所”“由于住宅建筑滞后,加上资本家为利欲所驱使,使得城市的住房问题非常严重”“犯罪活动也随之大幅度上升”可概括出易造成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社会治安恶化等弊端。
(2)趋势: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城市人口总数及城市化率表格内容可知,从1840—1949年,我国的城市化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城市化进程缓慢。原因: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经济入侵;近代民族工业总体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仍占据主导地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城市化起步晚;工业化水平低;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等角度分析。
14.答案:(1)背景:①列强的入侵;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④部分知识分子的推动;⑤清末新政的推行;⑥外国近代城市管理理念的传播。
(2)基本特征:城市建设围绕工业生产开展;形成了系统的管理组织网络
原因: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政权性质的变化: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析:(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晚清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离不开列强侵略,民族危亡和中国人民奋力抗争,救亡图存的大背景的推动。根据材料“国内租界城市化示范效应”“内忧外患的压力”可知列强的入侵、租界的城市化示范效应为改革背景:材料中“政治精英和市政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阶层,呼吁和提出改革近代中国政治体制的诉求”可得出知识分子推动的答案:从材料“建立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一商部”可推论,进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适应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据“清廷宣布‘新政’”可知是清末新政推动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近代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受到西方管理理念的影响。
(2)第一问,由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形成了城市单位和居民委员会等横向组织,工会、共青团等纵向组织形成的组织网络”“形成条条关系”等内容可概括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特征。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经济发展,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工业经济发展上来,结合材料“城市由多功能向以工业生产为中心转变”可得出工业化生产对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城市管理体制适应新政权的发展;同时,1949年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就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城市的管理体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