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世界市场的形成
1.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曾经每年输入欧洲的香料高达350万镑,但1501年后,葡萄牙贩运的香料开始大量流入欧洲市场,致使威尼斯的香料贸易几乎全部停止。此变化( )
A.推动了欧亚间新航路的开辟 B.推动了股份公司的相继创立
C.加速了欧洲价格革命的发生 D.反映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2.16、17世纪,建立在全球商品交换基础上的社会分工逐渐形成;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由此可见,当时( )
A.亚洲的经济地位依然比较高 B.西欧与东欧之间的矛盾尖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为主流
3.史蒂芬孙亲自驾驶新设计的“旅行”号机车,在斯托克顿至达林顿之间的第一条商用铁路上试车成功,昭示着“铁路时代”的到来。以下属于“铁路时代”到来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的有( )
①大大拓宽了商品市场 ②促进国际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③使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④促进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传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知识点2 近代商业贸易的变化
4.1790年代的一篇文章里举例谈到:一位每天挣30便士(伦敦劳动阶层的标准收入)的40岁花匠,每天可以买一个小麦面包、半磅肉、几盎司芝士、1品脱啤酒、一些茶和糖。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 B.英国工人阶级的非理性消费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 D.英国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趋势
5.1887年汉口的一份商务报告说;“针的进口数量也有大量的增加。我听说现在几乎没有人再使用土针了,英国针、美国针、德国针一起出现在市场上。”这反映( )
A.资本输出加剧了传统手工业衰退 B.民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
C.旧式土针退出了家庭手工纺织业 D.欧美控制了中国日用品市场
6.下图是1870年1913年主要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图。这反映出( )
A.英法失去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B.德国的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于平衡 D.世界贸易逐渐形成新格局
【提升能力】
7.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区域性贸易已经同东方的商业活动相联系。虽然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发展很有限,但一个包括“旧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贸易网络这时已经显现轮廓,形成了当时已知世界的“世界市场”。据此推知当时(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在欧亚初现 B.区域贸易为近代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C.欧洲与东方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D.东西方贸易主要通过民间途径开展
8.15世纪,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然后从东方买来货物,在佛罗伦萨或欧洲其他地方销售,整个过程用时三年或者更长时间。这一过程( )
A.推动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B.折射出欧洲对技术的渴求
C.得益于新的远洋航线的开辟 D.反映出西方对东方的依赖
9.有学者在评论15、16世纪的欧洲菜肴时,称其“完全消失在调料(以胡椒、桂皮、豆蔻花为主的香料)里了,食物本身已经无足轻重,它成了稀奇古怪的调料的附庸”。这说明( )
A.欧亚贸易的拓展影响欧洲人的口味 B.美洲的开发改变了欧洲的饮食风尚
C.价格革命使欧洲人的生活水平下降 D.新航路开辟使民众消费观转向奢侈
10.据记载,1637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B.早期殖民扩张引发价格革命
C.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D.荷兰丧失“海上马车夫”地位
11.据《论影响社会上劳动阶级状况的环境》记载,“1762年英国一位农业雇工家庭的饮食开支包括:面包、面粉、燕麦片、马铃薯、蔬菜、蚕豆、豌豆、水果、牛奶、牛油、奶酪、肉、啤酒、舶来品、醋、香料”等。该饮食开支表明(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趋完善 B.人民大众消费水平普遍提高
C.家庭饮食结构营养摄入均衡 D.工业化食品改变了生活习惯
12.下表为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年 22% 8% 13% (1872年数据) 10% —
1913年 15% 11% 13% 8% 4%
A.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 B.世界贸易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C.以国家干预为核心促进贸易发展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
【综合素养】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欧洲一直在寻求向外进行商业扩张的机会。16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在1600年,亚洲贸易的3/4几乎都在陆上进行,其贸易路线主要是通过中东到达地中海。但是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材料二 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货物的品种日益增多,从而带来了消费的选择。香料、丝绸等商品,大大超过了欧洲社会消费的需要,胡椒的价格自1650年以来,一直在跌落。而茶叶、糖、咖啡、烟草和甜酒等新产品深受欧洲人的欢迎。茶叶则是普通欧洲人最重要的饮料,英国人发明了把中国茶与西印度群岛生产的糖混合起来喝的新习惯,这种混合饮料能很快提供能量,在营养方面创造了一场革命。糖在15世纪的欧洲是最昂贵的奢侈品。为了提高糖的产量,葡萄牙人在巴西殖民地种植甘蔗成功,开始了大规模人工种植甘蔗的时代。美洲糖产量的增加,降低了糖价,满足了欧洲消费市场的需要,却引发了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从16世纪末开始,欧洲人从南美引入了救命的食物——马铃薯,欧洲人获得了高产的、富于维生素的廉价食品。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李世安、孟广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6-17世纪国际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欧洲“消费选择”所产生的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进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作政府大事业。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洲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而且可以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186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增长超过了6倍,1851-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长了12倍。两次工业革命后,大量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和机器成品纷纷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存在着商品销售市场,而且还出现了资本、投资、货币、全融市场等流通形式。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大量商品证券交易市场。这些商品交易场所日趋大型化并分布于欧、亚、美、非等各大洲。而正是“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编自陈晓霞《关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教学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时欧洲开展海外贸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世界市场形成后产生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夯实基础】
1.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葡萄牙开辟了直通亚洲印度的新航路后,葡萄牙贩运的香料贸易几乎取代了威尼斯商人贩运的香料,这是欧洲贸易中心转移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现象是欧亚间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股份制公司在17世纪的荷兰最早兴起,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价格革命是大量贵金属输入欧洲的结果,与香料贸易无关,排除C项。故选:D。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和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品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各大洲之间分工明确,彼此之间联系加强,这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各大洲之间的分工合作,而不是亚洲经济地位高,排除A项;根据材料“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可知东西欧之间并无明显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各大洲之间的分工与联系,并未涉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运输革命。“铁路时代”的到来、交通领域的进步,拓宽了商品市场,使得国际人口和资本的流动加速,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和技术的传播,①②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使世界市场初具规模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结果,“铁路时代”的到来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只是工业革命的一部分,③错误,故排除A、B、D三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还可以买一些之前被认为是奢侈品的东西,如海外运来的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使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并且带动了西欧的崛起与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和扩张,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和扩张拓展了世界市场的规模,英国通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使得市场不断拓展,使得茶、咖啡、糖、巧克力、烟草和辣椒等产品成为了英国人的普通消费品,C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判断工业革命是否导致工人工资水平低,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工人的正常理性消费,不是非理性消费,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了晚清时期外国的洋针大量输入中国,使得中国的土针受到冲击,说明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促进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加强了民众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故B项正确。资本输出是在1895年《马关条约》之后,故A项错误。C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材料仅仅涉及的是洋针在中国的状况,没有体现其日用品,因此不能说明欧美控制了中国日用品市场,故D项错误。故选:B。
6.答案:D
解析:题干呈现了l870年和1913年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占比饼状图,英法贸易占比降低,美俄贸易占比上升,反映了世界贸易逐渐形成新格局。
【提升能力】
7.答案:B
解析:根据“一个包括‘旧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贸易网络这时已经显现轮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区域贸易的发展为近代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中世纪晚期仍处于封建社会,A项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8.答案:A
解析:材料“欧洲商人将在西班牙漂洗过的羊毛,送到佛罗伦萨加工成细布,随后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出售”体现的是15世纪出现了简单的国际分工,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技术的渴求,B项排除;新航路开辟是在15世纪末及16世纪,C项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
9.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的香料大量进入欧洲市场,对欧洲人的口味产生了重大影响,故A项正确;香料盛产于亚洲,不是美洲,故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金银价格下跌的价格革命,故排除C项;使用香料不代表消费观转向奢侈,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根据“当时一棵郁金香被炒到3000荷兰盾,可以交换8只肥猪、4只肥公牛、2吨奶油、1000磅奶酪、1个银制杯子、1包衣服、1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可得出荷兰出现了以物抵物的交换经营试,说明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A项正确;材料与价格革命无关,价格革命是指市场物价高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贸易中心的变化,也没有涉及到地位的丧失,排除CD项。故选A项。
11.答案:A
解析:1762年英国基本确立了世界殖民霸主地位,这一时期农业雇工家庭饮食种类较为丰富,而且出现了马铃薯、舶来品、香料等非英国出产的食物,说明当时世界市场日趋完善,A正确;B中的“普遍提高”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列举饮食结构摄入比例,无法证实当时营养摄入均衡,排除C;工业化食品在饮食种类中占比较低,排除D。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870年、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表格可知,时间是1870年和1913年两个节点,而1933年罗斯福新政才开创国家干预新政策,故C分析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贸易垄断地位被美德等国打破,世界贸易逐渐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其中俄国占比最低,也体现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ABD均分析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综合素养】
13.答案:(1)变化:主要贸易路线由陆上转变到海上;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由地区性贸易转变为世界性贸易(或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贸易发展更为迅速。
(2)影响:改变欧洲人的生活习惯;改善欧洲人的生活质量;丰富欧洲市场的商品种类;推动世界市场发展;引发奴隶贸易;刺激殖民扩张与殖民掠夺。
解析:(1)第1问,解答变化类试题时应注意从材料的关键信息点找答案,比如由“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可知贸易路线的变化;由“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可推知全球贸易范围的变化等。
(2)第2问,影响可从欧洲习俗、商品种类、世界市场、三角贸易、殖民扩张等角度分析。
14.答案:(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政府的鼓励: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文艺复兴使欧洲人的思想得到解放:传教的需要。
(2)积极:使世界各地联系日益紧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商业革命;带动了亚非拉地区的近代化。
消极:随着世界市场形成开展的殖民侵略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同时加剧了列强的矛盾,为战争埋下了隐患。
解析:(1)根据材料“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土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16、17世纪的欧洲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而且可以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文艺复兴是欧洲人思想解放;资本主义经济产生,资本原始积累的需求;政府的鼓励;社会舆论的宣传和推动。
(2)特点:根据材料“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可概括出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根据材料“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大”“大量各式各样的工业产品和机器成品纷纷进入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可概括出世界贸易增长速度快、数量大;世界市场中的产品种类多,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根据材料“不仅存在着商品销售市场,而且还出现了资本,投资、货币、金融市场等流通形式。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还出现了大量商品证券交易市场”可概括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证券交易市场并存;根据材料“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可概括出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第7课 古代的商业贸易—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课时分层练
【夯实基础】
知识点1 商业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均设市官,鲁谓“贾正”,楚谓“市令”,齐谓“市掾”,宋、郑、卫等国称为“褚师”。据此可知当时( )
A.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管理
C.社会转型推动商业发展 D.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
2.《宋史》记载凡大食、暹罗等诸蕃并通货物,“以金银……杂色铭络线、铅锡、杂色帛、瓷器,市香药、犀、象……”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海外贸易繁荣兴盛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陆上丝绸之路兴盛
3.下图为在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491—518)的金币。这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 )
A.货币信贷 B.商业贸易 C.商业规模 D.商人地位
知识点2 货币、信贷、商业契约
4.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垄断对外贸易
5.《吐鲁番出土文书》被评为首届向全国推荐的优秀古籍整理图书,其中整理的隋唐五代时期汉文商业契约文书约163件,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可见隋唐五代时期( )
A.经济史的史料全面完善 B.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商业贸易的主体多元化
6.宋代的地契分为“红契”和“白契”,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在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白契是民间买卖土地房屋时,由交易双方协商拟订,有中间人作保并签名盖章。此做法最有助于( )
A.维护小农的合法权益 B.确保政府的赋税收入
C.缓和尖锐的社会阶级矛盾 D.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提升能力】
7.《夏书》记载:“关石和钧,王府则有。”石、钧都是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中也发现有陶、骨等制成的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这表明夏朝( )
A.小农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史书记载与事实完全一致
C.着力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D.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8.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形式多样,贸易主体多元,涉及各个社会阶层。其中,主体是政府,政策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对外贸易形式是( )
A.官方的朝贡贸易 B.民间的月港贸易 C.传统的丝绸之路 D.边境的榷场贸易
9.从8世纪起,瓷器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的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这表明( )
A.中国制瓷业历史悠久,宋朝制瓷工艺达到高峰
B.来自对外贸易的税收成为唐朝国库的主要来源
C.中国瓷器的大规模输出影响了亚非制瓷业的发展
D.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开通,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10.在中国古代,货币体系基础是贱金属(比如铜和铁),在宋代纸币发明之前,历代皇帝都为铜矿甚至铁矿的稀缺而苦恼,因此货币发行量受到天然限制。而纸币出现之后,那些不再为铜矿稀缺而苦恼的皇帝,肯定无法抵御过度发行纸币的诱惑,从而“毁掉了一种又一种纸币”。与生产力与经济体制不相匹配的纸币,其过早出现必然导致过早夭亡。这表明( )
A.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纸币的废弃 B.纸币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C.中央政府放弃了纸币发行管理权 D.纸币的消失是由于铜铁矿增多
11.如表为汉代史书中有关朝廷处理侯王借贷问题的部分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汉代( )
记述 出处
汉文帝前元四年,河阳侯陈信“坐不偿人责(债)过六月,夺侯,国除” 《史记·高祖功臣者年表》
汉武帝元鼎元年,旁光侯刘殷“坐货子钱不占租(交纳租税),取息过律,会赦,免” 《汉书·王子候表》
汉咸帝建始四年,陵乡侯刘诉“坐……—货谷息过律免” 《汉书·王子侯表》
A.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
C.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 D.严厉打击豪强地主势力缓解土地兼并
12.清代的一则告示写道:“民间执业,全以契券为凭。其载银数或百十两,或数千两,皆与现银无异,是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手交银,一手交契”;“盖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由此可知当时( )
A.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 B.国家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
C.契约文书的内容严密详细 D.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
【综合素养】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中国一直都是茶叶消费的唯一渠道,凭借优势,古代的茶叶出口值甚至一度超过瓷器、丝绸等商品。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这一时期主销江南茶,以绿茶为主。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而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外销茶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出口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同时砖茶、花茶、黑茶、乌龙茶也接连外销。
——摘编自李璟《我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情况研究》
材料二 1886年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蹶不振,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印度、锡兰、日本从中国引种或自育良种进行耕种,并以大规模茶园种植为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这是中国个体茶农的产茶成本和质量根本无法和企业制相抗衡的。当时太平天国活跃在南方茶产区,起义军势力的扩张使得茶园荒废,茶叶贸易路线网也遭到破坏,加之沉重的茶税负担,茶商承担的风险非常大。英国等茶叶商人利用种种资金优势和特权,设法打压茶价,甚至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中国的茶叶贸易败下阵来也是情理之中。
——摘编自仲伟民《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由盛转衰解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茶叶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并简要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茶叶贸易衰败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夯实基础】
1.答案:B
解析:各国均设市官对市场进行管理,说明当时的官府重视工商市场的管理,故答案为B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最早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的现象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种现象与社会转型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经商谋利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
2.答案:B
解析:B.根据题干可知,宋代时期西方大食、罗与中国贸易使用钱币形式多样,贸易内容破空,体现了宋代海外贸易繁荣,故B项正确; A.题干未体现,排除; C.题干未涉及朝贡体系中官方贸易的内容,排除; D.题干与路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故选:B。
3.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中国地区出土他国货币反映的当时中外的商业交流,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币同制”。A项,根据材料“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统治者认为地方掌握铸币权的话,容易造成分裂割据,因此元朝实行“币同制”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材料“有涉及借贷、契约、买卖等方面,文书内容全面丰富、规整清晰”体现的是隋唐五代时期通过商业契约来约束商业的发展,使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B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材料“红契是政府或法律认可的产权凭证,土地交易在完税后由政府在契尾加盖政府印章,相当于官府颁发的财产所有权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正确;A说法片面,排除;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D。
【提升能力】
7.答案:C
解析:《夏书》记载提到度量衡规制,夏墟考古发现规格等级强严的量器和少量青铜制成的量器,说明夏朝重视规范市场交易行为,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排除A项;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没有和世界其它地区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中政府奉行“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策,体现了官方对外贸易中不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故A项正确;丝绸之路上官方、民间贸易皆有,以民间贸易为主,与外国使节或外商来华的朝贡贸易不同,C项错误;民间私人贸易不同于官方进行的朝贡贸易,B项排除;边境榷场贸易是官方主持的,但政策是公平互利,与材料不符,D项排除。
9.答案:C
解析:由于西亚、北非等地喜爱中国瓷器进而仿制中国瓷器,说明中国瓷器的大规模输出影响了北非制瓷业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瓷器在海外的影响,并未体现制瓷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唐朝国库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收入,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自两汉发端,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纸币发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还是因为发行的纸币无法进行兑换,纸币的产生是“交子须有见(现)钱相当乃可行”,而宋朝官府因为缺钱,往往造成滥印,超额发行,导致纸币的废弃,A项正确;最先出现的纸币“交子”是四川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果,B项错误;后来交子被官府经手,宋元中央政府始终掌握着纸币发行管理权,C项错误;纸币的消失是由于超额发行,导致通货膨胀,纸币废弃,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史书中记载了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尝还问题,甚至剥夺候王爵位,体现了政府重视规范社会上借贷行为,C项正确;不能通过朝廷严肃处理侯王借贷不尝还问题,就推断出高利贷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用盐铁官营等经济手段是解决侯国问题的主要方式,B项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以民间议价立契约之时,必一手交银,一手交契”、“有契,斯有业,失契即失业也”说明清代政府认可了当时契约的法律功能,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政府认可了契约的法律功能,没有反映商业贸易的诚信精神缺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政府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不是契约文书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是政府认可契约的法律功能,不是契约在商业中有货币属性,排除D项。故选:B。
【综合素养】
13.答案:(1)不同之处:
中国 西方
适用于以血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 适用于“陌生人”之间
是立身之本,治国之道 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侧重于社会理论道德义务 侧重于社会经济活动
以榜样、社会舆论和道德约束进行保障 以制度和法律进行保障
(2)背景:中国:农业经济为主导;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西方:商品经济的发达;罗马法的影响;契约精神影响广泛。
解析:(1)本小问的不同之处,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比较即可。
(2)第一小问的背景,结合古代中国和西方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的价值,结合中国儒家思想和罗马法的影响分析。
14.答案:(1)发展情况:茶叶占据古代出口商品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文化交流对茶叶贸易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在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受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贸易地区由亚洲转向欧洲(贸易地区不平衡);茶叶消费方的价格逐渐下降;外销品类日益丰富;外销茶叶产区逐步扩大。
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增加了中国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丰富了西方物质文化生活。
(2)原因:中国茶叶缺乏市场竞争力;世界其他茶产区对外贸易发展;杂税繁多,层层盘剥;战争影响生产和贸易路线;贸易主动权把持在外商手中。
解析:(1)发展情况:根据材料“在国际茶叶市场中,中国一直都是茶叶消费的唯一渠道,凭借优势,古代的茶叶出口值甚至一度超过瓷器、丝绸等商品”可知,茶叶占据古代出口商品中极其重要的地位;根据材料“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可知,文化交流对茶叶贸易的繁荣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据材料“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可知,在世界市场扩展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可知,受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根据材料“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而亚洲市场变得微不足道”可知,贸易地区由亚洲转向欧洲(贸易地区不平衡);茶叶消费方的价格逐渐下降;根据材料“外销茶区包括苏、浙、赣、皖、粤、闽、滇、湘、鄂九省,出口以红茶为主,绿茶为辅,同时砖茶、花茶、黑茶、乌龙茶也接连外销”可知,外销品类日益丰富;外销茶叶产区逐步扩大。影响:根据材料“唐朝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茶叶贸易呈现繁荣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根据材料“到16世纪时,受到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需求增长的影响,中国茶在亚洲流行起来,开始具有了高度的国际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根据材料“17世纪,清政府开放了南洋贸易口岸,并取消了物物交换的‘茶马贸易’,茶叶贸易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增加了中国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在西方饮茶习俗发展后,供需双方有机结合,在消费能力增长的推动下,英国一跃成为国际最大的茶叶承销国。经过茶价几次下调,茶叶真正走向普通百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丰富了西方物质文化生活。
(2)原因:根据材料“1886年后,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一蹶不振,逐渐丧失了垄断地位,印度、锡兰、日本从中国引种或自育良种进行耕种,并以大规模茶园种植为主,运用科学的经营管理方法,这是中国个体茶农的产茶成本和质量根本无法和企业制相抗衡的”可知,中国茶叶缺乏市场竞争力;世界其他茶产区对外贸易发展;根据材料“当时太平天国活跃在南方茶产区,起义军势力的扩张使得茶园荒废,茶叶贸易路线网也遭到破坏,加之沉重的茶税负担,茶商承担的风险非常大”可知,杂税繁多,层层盘剥;战争影响生产和贸易路线;根据材料“英国等茶叶商人利用种种资金优势和特权,设法打压茶价,甚至采用各种欺骗的方法,中国的茶叶贸易败下阵来也是情理之中”可知,贸易主动权把持在外商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