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 14-2 荷塘月色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 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 14-2 荷塘月色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6 12:0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情感变化。2、学习本文融情入景的写作手法。3、感受作者人格魅力。荷塘月色朱自清知人论世朱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大毕业后,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因为严重的胃病,病逝于北京。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评价他“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1898—1948)写作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中国革命处于低潮。 此时的朱自清的内心是怎样的呢?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哪里走》“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我也不忍心走自己的路”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陈竹隐《忆佩弦》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一封信》充分预习之后,快速浏览课文。画出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找出作者的游踪,理清文章结构。游踪在家里踱小路观荷塘赏四周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文章结构情感——明线 外结构——暗线 内结构朗诵第四段。诵读要求:注意重读、语调、速度及情感。提示1:句子中的主语、修饰的定语要读重一些,感彩比较强的词语要读重一些。提示2:表赞叹的句子,要用升调;表叹息的句子,要用降调;表心平气和的句子要用平调。4段、月色下的荷塘思考:1、本段写了 “荷” 的哪几个点?2、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什么特点?如明珠,如星星 闪烁如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高洁袅娜、羞涩拟人姿态优美飘渺的歌声通感若有若无月色下的荷塘柔美幽静5段:荷塘上的月色小组研讨:是否可以换成括号里的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漂)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浸)过一样;又像笼(罩)着青纱的梦。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洗洗:映照了月色如水的比喻,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呈现出的一种洁白纯净之感,富有动感美。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的情状,描绘雾的轻飘含蓄之态。笼:写出叶与花轻飘柔美的姿容,使荷塘更具朦胧感。朦胧 梦幻炼字荷塘上的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有一层淡淡的云 不能朗照朦胧梦幻6段、作者写荷塘的四周,抓住哪些景物进行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树(重重围住)、树色(阴阴的)、远山(隐隐约约)、路灯光(渴睡人的)、蝉声和蛙声(“热闹”)阴暗无趣“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文心雕龙》)“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郁达夫论现代散文)散文——摹物以传情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采莲赋》和《西洲曲》描写的是江南采莲旧俗,也含蓄地表现了对青春、故乡的怀恋,也表达了对当下黑暗现实的不满意,对随性、不拘于时的历史的怀恋,对于传统文明的怀恋。荷月世界采莲旧俗故乡江南理想世界可观可想可忆就是不可即小结:作者是个热爱自然而情感热烈却又内敛的人,虽然向往不拘于时的热闹和风流,但作者的个性决定了他不会任意而为,只能是温柔中和,发乎情止乎礼。于是他将情感投射到荷月中,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月亮皎洁明净。荷塘与月色构成了柔美、高洁的意境。古有借香草美人言志的传统,所以,我认为,在荷塘月色的典型意境中,也包含了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赞颂、追求与坚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荷塘”,在我们怀着某种特殊心情的时刻,这样的“荷塘” 就是一个“暂时的休憩地”。在这里我们可以暂时放松苦闷,享受“独处的妙处”。写作练习:在周记本上,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描一幅景,诉一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