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熔化和凝固说课(共4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2熔化和凝固说课(共4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3-07-26 11:5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7张PPT)
《熔化和凝固》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章的题目是《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二、教材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一些物质的熔点。
②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③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发生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②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感悟物质世界的美丽多姿。
③经历固体熔化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④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做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关注环境温度的意识。
②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联系起来,将所学知识与生产、生活相结合。
③关注自然现象,产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和欲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确定及依据
教学重点:教材从固体熔化实验出发,通过学生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固体熔化的规律,并应用。所以确定教学重点为:
探究固体熔化过程的规律。
教学难点:由于学生缺乏对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的感性认识;图像法在教学过程中第一次的应用,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有一定差距。因此我确定教学难点为:
实验数据的图像分析方法。
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的确定: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教学过程应始终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心理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这一观点,以及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本节课我采用了“自学指导”与“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既能把自学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主体动起来,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二、教材处理:
学生对将固体区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的认识不足,教材先给出了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会形成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建立是否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本质区别带来不利影响。
说学法
一、学生分析
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对于熔化和凝固有初步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
缺乏根据实验结果画出曲线,从中得出规律等探究技能;
虽然前面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究性学习,但探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及总结;
二、学法指导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本节课按如下程序指导学生: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欲望---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相互交流获得新知 ----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
学生能够从观察到“是什么”开始,进而去思考“为什么”,而后知道能“干什么”,从而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学案(重点观察的现象)、温度计、计时器、试管、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搅拌器、温水、石蜡、海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多媒体出示]: 影片《后天》中出现的画面,水以非常快的速度结冰。中国南方特大冰灾
灾难片中的画面惊现中国
2008年中国南方特大冰灾
一、创设情境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从影片和图片引入可以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自然引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使学生对新课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火山爆发
海中冰山融化
[多媒体出示] 正在喷发的火山和海中冰山熔化
让学生用上节课的知识分析火山喷发现象和冰山熔化现象。教师进一步提出物质熔化需要什么条件?
(意图:火山的图像非常直观学生比较感兴趣,可以引起学生产生要学新知识的欲望,海中冰山融化图片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可以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较自然的引入下一环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第一个环节:设疑提出问题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过程中温度是否发生变化 不同物质变化规律是否相同 吸热还是放热 ?
第二个环节:猜想与假设
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意识,教师让学生结合问题和生活经经验见进行猜想。
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验器材的限制,为了节约时间,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观察熔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实验的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分别向学生介绍实验需要的器材、要分段观察哪些现象、必须记录哪些数据,以及要注意的问题,由于学生实验技能较差,对实验器材性能不熟悉,教师要边讲边示范,并特别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在实验的不同阶段,海波的状态和温度变化现象。
注:把要重点观察的现象编成学案的形式印发给学生
第三个环节:教师指导设计实验
海波熔化实验装置
海波的熔化实验组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记时员:________、测量员:________记录员:_______、搅拌员:____________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表
(1)温度在上升到80℃ 前海波呈______________态。
(2)在什么温度时出现液态的海波?经过几分钟完全熔化成液态的海波?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吸收热量?你的判断依据使什么?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3)海波在完全变成液态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是否上升?
(4)绘制海波的熔化图像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石蜡的熔化实验组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记时员:________、测量员:________记录员:_______、搅拌员:____________
石蜡熔化过程记录表
1.石蜡在加热前是___________状态。
2.开始加热后石蜡有什么变化?
3、在什么时候出现液态的石蜡?经过几分钟完全熔化成液态的石蜡?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吸收热量?温度计的示数是否发生变化?
4、绘制石蜡的熔化图像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温度/℃
第四个环节: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1.分工协作,职责分明 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同时进行几个实验,每小组的学生要有明确的分工,每个实验要有一人负责记录数据,一人负责观察温度计读数以及观察物质状态,一人要在熔化开始后不停地搅拌,一人负责报时。教师应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特别是强调实验时加强分工协作。学生只有分工明确,职责分明,实验才有望成功。 2.仔细观察,认真实验 实验时要培养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的科学态度。特别强调仔细观察温度计示数变化,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熔化时的状态及温度,及时记录实验中的数据(每1分钟记录一次)。注意:当海波开始熔化时,要及时搅拌;仔细观察温度与物质的变化情况。
第五个环节: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用多媒体显示教师可拿学生实验的其中一组数据,在投影仪下示范在方格纸上如何画纵坐标、横坐标、它们的指向分别代表温度和时间。把实验记录的数据一一在方格纸上描出点,最后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
(用图象来直观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的规律,这也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
海波的熔化图像
0
2
4
6
8
10
12
14
36
40
44
48
52
56
60
64
时间/分
温度℃
石蜡的熔化图像
0
2
4
6
8
10
12
14
36
40
44
48
52
56
60
62
时间/分
温度℃
第六个环节:交流探究成果
师问:(1)从图像看晶体和非晶体熔过程有什么不同?
(2) 从图像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归纳出结论 。
在比较了海波和石蜡熔化的不同和相同之后,要将两个不同的固体推广到两类不同的固体。即根据物质熔化时是否存在熔点,可将固体分为两类,一类叫晶体,另一类叫非晶体。
学生小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1)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时均要从外界吸收热量,(2)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3)晶体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处于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熔化时不存在固液共存态。
几 种 常 见 晶 体
几 种 常 见 非 晶 体
出示:几种比较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示。
使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区分晶体与非晶体的宏观依据------形状规则与否。
接着让学生阅读“几种晶体的熔点表”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记住海波和冰的熔点,知道常见金属中钨的熔点最高。
可以提问: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走进自然,注意观察身边事物发生的变化,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去感受科学,应用科学。)
这样的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们由过去的“观察者”变为“探究者”,由“验证者”逐渐转变为“实验者”,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让他们体会到了未知世界探究的乐趣。同时突出了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
三、巩固反馈,知识迁移:
通过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规律和图像,教师适时指出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让学生讨论推出物质凝固的规律和图像及特点,达到对知识的迁移。 ①物质凝固时都要放热。 ②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四、课后总结: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小结由学生自己来做。
整理自己学到的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巩固。明确本节课中采用了哪些科学研究方法,探究了哪几个问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本节习题
课外实验:探究石蜡凝固和冰的凝固特点
六、 板书设计
一、熔化:固体→液体 1.晶 体: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做晶体(如海波) 2.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叫非晶体(如松香)。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熔化需要从外界吸热 二、凝固:液体→固体 1.凝固点:晶体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凝固点。 2.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3.凝固放热
总之,本节课以认识和分析熔化现象为重点,也是难点。以此为中心,再结合学生易错处给予有意识的突击强化,促使目标得以实现。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构想,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
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心若有阳光,你便会看见这个世界有那么多美好值得期待和向往。
瞩目远方,你才会加快步伐;观赏风景,你才会步履轻盈;结伴同行,你才能欢歌笑语;风雨兼程,你才能成功登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不管失败多少次,都要面对生活,充满希望。
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有时候,不知道太多比什么都知道幸福。因为看不见的,你难以把握!
为了向别人、向世界证明自己而努力拼搏,而一旦你真的取得了成绩,才会明白:人无须向别人证明什么,只要你能超越自己。
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
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假如我不能,我就一定要;假如我要,我就一定能!
身体健康,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