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
教学流程
板书设计
重难点突破·
教学反思
《熔化和凝固》说课: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的题目是《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是生活中常见的、很熟悉的物态变化现象,但不同的物质(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又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出乎学生意料的且是一个难点,掌握好本节内容是突破本章难点的所在,也是有效学习其它物态变化的基础。
物质熔化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对学习其他知识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对理解科学探究和提高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一、教材分析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物质存在的三态,确认固态和液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描述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③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晶体熔化图象的描绘,能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指导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善于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随堂实验使学生树立规范实验、仔细实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以及学生分工协作的团结精神
2.说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
2、通过实例说明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通过实例,能用言语说明熔化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通过讲解明确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3.学生学习目标
一、教材分析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熔化的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一、教材分析
通过小学的学习和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知道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春暖花开冰雪消融等现象,是由于物质状态发生了改变,对物质在固、液两态发生的转化跟温度的变化有关有模糊的认识;但不清楚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的特点。为了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情,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探究、分析及总结;
二、学情分析
教师:多媒体课件、粉末状的硫代硫酸钠(海波)、冰、蜡和水; 铁架台(带铁圈、铁夹)、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玻璃棒和钟表。
学生:全班同学按5-6人一组分好组,准备好课本和学具,课前预习相关内容。
三、教学准备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应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因此教学过程应始终关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学习心理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根据现代教学论的这一观点,以及教材结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的分析,本节课拟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概念。
四、学习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激发欲望--- 小组合作进行探究---- 相互交流获得新知 ---- 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学习目标
【即时演练】
海波的溶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 态,10℃的海波呈 态。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 态,-39℃时呈 态或 态,也可能呈 态,
-38℃时呈 态。
活动一 基础知识
海波的熔化曲线
蜡的熔化曲线
海波的凝固曲线
蜡的凝固曲线
思考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活动一 基础知识
晶体处于固态的是 段
处于液态的是 段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 段
温度升高的是 段
温度降低的是 段
温度不变的是 段
吸热的是 段
放热的是 段
【即时演练】0°C的房中把一块0°C的冰投入0°C的水里,过了一段时间 (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C.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吗?
不同物质变化的规律是否相同
实验仪器:
实验药品:
蜡
海波(硫代硫酸钠)
给海波加热,海波的温度不断 ,当温度上升到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给石蜡加热,在整个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 。
问题1 探究实验
海波在熔化前温度________,熔化中温度_______,熔化后温度继续________。
石蜡在熔化前温度________,熔化中温度_______,熔化后温度________。
问题2 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这3个阶段的温度特点?
晶体的熔化曲线图
非晶体的熔化曲线图
时间
温度
时间
温度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熔点
非晶体的凝固曲线图
晶体的凝固曲线图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晶体有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熔点和凝固点
几 种 常 见 晶 体
几 种 常 见 非 晶 体
根据熔化规律的不同,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冰
石膏
水晶
金属
玻璃
蜂蜡
橡胶
塑料
晶体 非晶体
熔化过程中
是否吸热
温度
熔点
凝固点
举例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不断吸热
保持不变
有熔点
有凝固点
海波、冰、各种金属
不断吸热
温度不断上升
没有熔点
没有凝固点
蜡、松香、玻璃、沥青
晶体形成时的确定的温度。
海波处于固态的是 段
处于液态的是 段
处于固液共存的是 段
温度升高的是 段
温度降低的是 段
温度不变的是 段
吸热的是 段
放热的是 段
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熔化时要吸热
温度不变
(晶体)
温度不断上升
(非晶体)
凝固时要放热
温度不变
(晶体)
温度不断下降
(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在 时,温度有什么变化?
凝固
熔化
熔化、凝固的应用
熔化吸热降温的应用:
将固体工业原料制成生活、生产所需成品:
冷冻食品保鲜
把塑料颗粒做成塑料盆
高热病人利用冰袋降温
把原料二氧化硅颗粒作成玻璃板
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为什么?
放出的热量使菜窖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致冻坏。
水
冰
放热
(1)熔化:
(2)凝固:
(3)晶体:
(4)熔点:
(5)非晶体:
(6)凝固点:
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小 结
基本概念
基本概念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熔点;
(2)要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
(2)要继续放热。
细节提示:
1、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2、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 要不断吸热,凝固过程都要不断放热.
3、热量总是在存在温度差时由高温部分
传到低温部分.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晶 体
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与联系
熔化时都要吸热
凝固时都要放热
都是固体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有一定的熔点
熔化过程要吸热
但温度不变
无熔点
熔化过程要吸热
温度不断上升
习题作业
1.完成智慧大课堂1-12题。
2. 做课本第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小题。
3.课外实验:探究蜡烛凝固和冰的凝固特点
六、重难点突破·
根据教材的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对本课时作如下处理:
①“固体熔化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没有这个实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缺少了支撑点,这样对初一学生进行熔化和凝固 的教学是十分困难的,因此,教师要在固体熔化的实验上下一番功夫。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固体熔化的规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 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使学生通过实验对固体熔化的规律有了 感性认识。
②实验药品的选择:教材中只选择硫代硫酸钠和松香进行对比实验。为了体现科学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教师应提供多种实验药品。因此我增加了萘、冰,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供实验时选用。
七、板书设计
基本概念
(1)熔化: (2)凝固: (3)晶体:
(4)熔点 :(5)非晶体:(6)凝固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熔点;
(2)要继续吸热。
晶体凝固的条件:
(1)温度要达到凝固点;
(2)要继续放热。
八、教学反思
1.学生在做探究实验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加大对实验整个过程的引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并提醒学生很多注意点,如尽可能用纯净的碎冰;温 度计玻璃泡要插入碎冰中间偏下位置,不要碰到杯底和杯壁;酒精灯火焰不能太大,应缓缓加热;最好能及时搅拌,使冰受热均匀;有条件应取0℃以下的冰。
2.教学时应特别重视对图象的分析,帮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找出不同点来认识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
3、提醒学生注意在加热过程中不要被烫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