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复兴号”高铁
◎“苏联”国徽
新知探究
重点
苏联及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掌握和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难点
苏联解体的原因;东欧剧变的原因;了解在新时期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苏联的发展
(1)表现
① 经济: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
② 科技:爆炸了 、氢弹。
③ 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2)局限:优先发展 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原子弹
重工业
斯大林( 1878年-1953年)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戈尔巴乔夫
勃列日涅夫
赫鲁晓夫
“乱” “僵” “垮”
2. 苏联的改革
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1956年2月25日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掀开世界范围的“去斯大林化”运动,结束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时代,停止了苏联国内的大规模政治镇压。赫鲁晓夫时代,政治气氛空前宽松。
(1)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① 主要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 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等等。
收购
赫鲁晓夫(1894—1971)
② 影响: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但改革没有突破 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计划经济
赫鲁晓夫(1894—1971)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就不顾苏联的条件如何,强行扩大玉米的种植面积。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只有35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00万公顷,八年中要增加七倍。这项规定导致灾难性后果。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日照量不够,玉米经常结不了穗。
答话:赫鲁晓夫视察农场,看到猪儿乖乖,一时兴起站在猪中间照了张像。待到报纸准备发表时,编辑为照片的标题犯了难。“赫鲁晓夫同志和猪在一起”不好,“猪和赫鲁晓夫同志在一起”也不好……最后报纸出版,照片下的说明文字是“左起第三位是赫鲁晓夫同志”。
批判个人迷信
平反冤假错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苏联领取特别养老金者尼·谢·赫鲁晓夫逝世。”
──1971年赫鲁晓夫逝世时的讣告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 尼 克 松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5年—1975年)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改革
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
↓
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美苏军备竞赛(苏>美)
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
① 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 评价: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
新经济体制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1991年)
① 主要内容和结果:承认 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
② 影响:1991 年 12 月 26 日,苏联解体。
多元化
市场经济
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党制。
意识形态多元化,抛弃马克思主义。
“八一九”事件
政治改革:
结果:……
经济改革
结果:……
随着戈尔巴乔夫经济政治改革的全线失败, 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1991年12月25日19时25分,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将核按钮权力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45分,俄罗斯联邦国旗在克里姆林宫升起。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通过宣言,从法律上终止了苏联的存在。26日,最高苏维埃自我解散,苏联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1991年12月底 苏联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 建设
(1)背景: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建设模式及效果:东欧各国大多采取 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市场经济
2. 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① 改革内容: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权力下放。
② 改革结果: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改革的结果: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经济陷入困境,政局动荡剧烈。
自治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缔造者——铁托
3. 东欧剧变
(1)原因
① 内因: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动荡;实行政治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② 外因: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 ”战略的影响。
(2)表现
①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
② 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③ 民主德国并入 德国。
④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⑤ 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和平演变
多元化
联邦
南斯拉夫
冷战时期,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 准备
(1)1956 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随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3)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改革开放: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二
创造力
基础设施
二
基础设施
创造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复兴
小康社会
小康社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复兴
1.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苏联的改革和解体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
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从体制上克服僵化的弊端,但是必须避免主观主义和急躁冒进,尤其是政治体制的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知识迁移
2.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
知识迁移
课堂小结
牛刀小试
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 )
A.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D
牛刀小试
2. 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 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
A. 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B. 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 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 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C
3.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 )
A. 对苏联模式有所冲击 B. 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
C. 完善和巩固了苏联模式 D. 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A
4.对下面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 ( )
A. 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 B. 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
C. 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 D. 导致了苏联全面解体
D
5.早在 1949 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就进行了工人自治的最初试验。1950 年6 月,南斯拉夫通过了《工人自治法》,宣布“工人集体代表社会在国家范围内进行管理”,规定各工厂通过选举建立工人委员会。1951 年推出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法》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此后,工人自治制度从工矿企业扩展到铁路运输、邮电和公共事业部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制度 ( )
A. 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消除了计划经济的影响
C. 解决了国内的社会矛盾 D. 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A
6. 1989 年,捷克斯洛伐克发生了“丝绒革命”,剥夺了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丝绒革命”的含义应是 ( )
A. 暴力革命
B. 流血冲突
C. 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
D. 在外力的干涉下实现了政权更迭
C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