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九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20课《庄子》故事两则(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8 08:58:54

文档简介

《庄子》故事两则习题
一、达标训练。
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 )(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 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惠子相梁( ) (2)是鱼之乐也 ( ) (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4)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二、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吾非至于子之门 D.生于忧患
2、翻译句子。
“我之谓也”译为 :
3、本选段主旨为:
三、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的意思。
①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②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③固不知子矣( )
④请循其本( )
2、翻译句子。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庄子坚持主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四、课外阅读。
管仲、隰朋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故得道。
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以管仲之圣④,而隰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⑤之智,不亦过乎!
注:①管仲、隰朋: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即孤竹国,在今河北省。③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蚂蚁洞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八尺为一仞。④圣:精明通达。⑤不难:不以……为难。⑥圣人:古代指有智慧的人。
1、翻译句子:春往冬返,迷途失道。
2、短文的前一段是一个成语的出处,请写出该成语并说出它的比喻意。
3、短文点明寓意的句子是: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庄子》故事两则习题
1、作者掠影。
庄周,( )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家,( )家代表人物。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是( ),为( )家经典之一。
2、字词积累。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非梧桐不止  止:
②是鱼之乐也  是:
③子固非鱼也  固:
(2)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词语。
相:惠子相梁( )  欲代子相( )
之:庄子往见之( )  子知之乎( )
是鱼之乐也(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3、翻译下面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4、“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D.其名为(左宛右鸟 左刍右鸟),子知之乎
5、句中加点词含义与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鸱得腐鼠
B.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C.(条)鱼出游从容
D.至于斟酌损益
6、简答。
(1)庄子讲(左宛右鸟 左刍右鸟)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7、《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一文,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下面是其中看法之一:
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请你对谁是胜者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8、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
寓意: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左“宛”右“鸟” 左“刍”右“鸟”),子知之乎?夫(左宛右鸟左刍右鸟)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左宛右鸟 左刍右鸟)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9、翻译下面句子。
今子欲以子之粱国而吓我邪?
10、在这则故事中,庄子巧设比喻来批评惠子,以(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 )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以( )比喻高官厚禄,尖锐深刻。
11、赏析下面的语句。
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12、本文为了表达庄子的态度和志向,采用了什么说理方法?
13、用自己的话总结本文的内容。
《庄子》故事两则作者简介
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
庄子,名周,其生卒年月,历史无明文记载。据考证,大约生于公元前369年,卒于公元前286年,与孟子同时。战国时宋国蒙(现在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家贫,往往贷粟于监河侯,“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一生只做过漆园小吏,庄子的思想渊源于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合称“老庄”。《逍遥游》是他的代表作。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无论就理沦的丰盈以及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来说,庄子都比老子高明。庄子学识渊博,是一个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气节的知识分子。
《庄子》故事两则写法点击
第一则故事很有趣味性:主要表现在:其一,故事发展常常出于人的意料之外。做了大官,好朋友来看望自己,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情,惠子对庄子来梁国起初的反应可能也是欣喜。可是在别人的挑拨下,他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非要把庄子拿捏在自己手里不可。气氛骤然紧张。庄子对此的反应呢?他没有躲,没有逃,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庄子是不是要破口大骂呢?不是。他远远地从奇鸟鹓鯈讲起,直到最勾连一句,才让惠子意识到原来鹓的故事是在骂他。其二,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照。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一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关于庄子对爵禄的态度,《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个故事可从正面给本文的故事以补充。其三,比喻巧妙贴切,收到言简义丰的效果。以鹓比喻志向高洁之士,以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尖锐深刻。尤其是写鸱护卫“腐鼠”的丑态,更是传神。刘风苞说:“一赫(即“吓”)字,且护且拒,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真传神之极笔。结句径以赫字坐梁相,看得自己身份绝高。孰为腐鼠?孰为鹓?可想见其胸中寄托。惠子非真有此事,特庄子寓言以醒世耳。”(《南华雪心编》)
第二则故事在《庄子》一书里显得别具一格,它虽然由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组成,但轻松、闲适,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的快乐。
以上是从逻辑角度对二人的辩论进行分析,其实,就这段充满机智的文字描写而言,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逻辑,而可以从二人的思想、性格、气质差异上来看待这段对话。惠子是名家、好辩,对于事物更多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的欣赏与关照,对于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的庄子自然也就缺乏理解与认同了。
另外,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也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理想的,由此,他断定鱼儿“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庄子》故事两则重难点突破
庄子和惠子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和庄子在濠梁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乐”的问题发生辩论,可见两人是可以言谈往还的朋友。惠子真的像《惠子相梁》里那样无耻吗?庄子与惠子的关系究竟怎样?另一则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即“匠石运斤”的故事(出自《庄子?徐无鬼》)。它讲的是庄子路过惠子墓前,向学生慨然感叹自惠子死后,他就没有可以谈话的知已了。庄子的话很深沉,也很动人,在整部《庄子》里都是少见的。可见,在庄子心目中,惠子是难得的知己。那么,“惠子相梁”的故事完全是虚构吗?也不全是。惠子可能确实比较热衷于功名富贵,但不大可能做出伤害朋友庄子的事来。
庄子这般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有如敝屣。其高雅之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既然这样,就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像庄子这样绝顶聪明的人,要想找到一两人知己,确是不容易。平常能够谈得来的朋友,除了惠子之外,恐怕不会再有其他的人了。他们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诚。
惠子喜欢倚在树底下高谈阔论,疲倦的时候,就据琴而卧(“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这种态度庄子是看不惯的,但他也常被惠子拉去梧桐树下谈谈学问(“惠子之据梧也……”),或往田野上散步。一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更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来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到庄子的所谓“真”。
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如果从“认知活动”方面来看,两人的论点从未碰头;如果从观赏一件事物的美、悦、情这方面来看,则两人所说的也不相干。而只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一个有所断言(“知道鱼是快乐的”),一个有所怀疑,(“你既然不是鱼,那么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很显然的!”)他们在认知的态度上,便有显著的不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惠子着重知识论的判断。这不同的认知态度,是由于他们性格上的相异;庄子具有艺术家的风貌,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个性。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人垩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庄子》散文的论辩风格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奇诡的论辩风格。《庄子》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较少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而是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又表现出作者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的一系列命题,如齐是非、寿夭、合同异等等,从形式逻辑上来说,都近于诡辩。
《庄子》中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则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逻辑方法,层层推论。但若仔细考察其推论过程,在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如《马蹄》、《骈拇》、《胠箧》等篇,都以一个假言前提为基础开始论述,但这些假言前提与推导出的结论,事实上并无必然的联系。《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是被其逻辑推理所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因苦哉?
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这样的辩论,超越了形式逻辑的规则,进入了“无言无意之域”。正因为这样,庄子哲学充满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