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北京市101中学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5题,共45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在古代社会,两河流域政权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神化王权;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强调社会分工;希腊城邦中的雅典,形成了民主政治。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中,官员和祭司掌握司法权;希腊和罗马则实现了司法和行政分离。总体而言,上述历史现象说明( )
A.古代文明具有多元特点 B.大河是古代文明的摇篮
C.古代希腊文明最为先进 D.古代文明之间相互借鉴
2.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3.尽管两河流域缺乏矿藏资源及熔炼金属所需要的可燃资源,但美索不达米亚及周边地区冶金技术深刻影响着古代世界的技术进步。推测促进这一地区出现青铜文明的原因是( )
①冶铁难度大工艺流失
②长途贸易网络的兴起
③赫梯王国的战争需求
④重要城市文明的崛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如图是一处古代雅典剧场遗址。观剧是古代雅典公民的集体活动,剧作家会敏锐地抓住公民群体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将城邦政务、社会矛盾等融入剧情;戏剧开演前,会把为国捐躯公民的子女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座席;观看戏剧的公民“一个挨着一个,胳膊碰着胳膊、腿碰着腿,情感会在他们之间流动”。下列对古代雅典观剧活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是公民行使民主权力的方式
B.增强了雅典公民的归属感
C.说明所有雅典居民是平等的
D.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交融
5.如图是居鲁士圆柱,其铭文是为纪念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居鲁士修建巴比伦神庙而作。内容有:“马尔都克(巴比伦保护神》……大声宣布居鲁士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君主”“世界上所有坐于王座之上的王,从地中海到波斯湾……在巴比伦向我(居鲁士)献上贡品,亲吻我足”“我加固了巴比伦城伟大的城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铭文神化君权,夸耀帝国疆域辽阔
②波斯帝国占领了巴比伦并加以建设
③两河流域因战争融入了希腊化世界
④整个地中海变成了波斯帝国的内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在小亚细亚东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赫梯人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铜柄铁刃匕首,经科技检测为人工冶炼制品,之后此类制品在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和古埃及遗址出土的逐渐增多。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的古赫梯帝国凭借锋利坚韧的铁器和轻便快速的马拉战车等,一度与埃及争夺霸权。由此可以得出( )
①赫梯人首创人工冶铁技术
②铁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③古代铁器曾经应用于战争
④冶铁技术在亚欧地区普及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公元前6世纪,波斯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流动的王权”是其政治的一大特征。帝国中央政府没有常驻地,国王所到之处成为权力中心。国王常在帝国各行省巡行,接受臣民的诉请,裁决纠纷;处理总督无法决断的问题。这反映出( )
A.希腊化引发的政治制度变革
B.波斯政体具有贵族寡头特征
C.总督在行省内形成割据势力
D.波斯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8.亚历山大城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亚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所在地。之后,亚历山大城成为托勒密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城市。由此可以推测出( )
①希腊文化中心东移
②战争客观上造成不同文化碰撞与交锋
③埃及文化深受西亚文化的影响
④北非文化被希腊文化所取代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9.如图反映出( )
A.巴比伦的荣光 B.波斯力量的崛起
C.希腊化的世界 D.奥斯曼帝国兴盛
10.公元2世纪的演说家阿利斯提德描述罗马城:“所有的货物,所有现存的和曾经存在的东西,贸易、航海、农业、金属加工,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可能出现在这一时期罗马的商品有( )
①丝绸和象牙
②罗盘和望远镜
③番茄和玉米
④铁器和马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中古时期的西欧,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国王与教会多次发生冲突。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教皇反对其强化王权的措施,派人袭击教廷,囚禁教皇,后来还将罗马教廷迁至法国小城阿维农。这说明( )
A.宗教改革强化了法国王权
B.教权影响了法国走向统一的进程
C.欧洲中世纪王权高于教权
D.法国的专制王权已经达到了顶峰
12.下列帝国中,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有( )
①古埃及帝国
②阿拉伯帝国
③亚历山大帝国
④波斯帝国
⑤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拜占庭帝国对东斯拉夫人来说,就如同罗马帝国对日耳曼人所起的作用一样。”它主要说明( )
A.沙皇俄国的崛起削弱了拜占庭帝国统治
B.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C.斯拉夫字母是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
D.沙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14.如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相符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维护了地主阶级的权益
B 2世纪,罗马商人到达洛阳,与中国进行贸易 中西方文明的交流非常频繁
C 6世纪,查士丁尼颁布《罗马民法大全》 罗马法形成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D 646年日本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大化改新” 日本建立君主专制制度
A.A B.B C.C D.D
15.下面的叙述与图中的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处诞生了佛教
B.②处出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C.③处为统治者修建外形形似汉字“金”字的陵墓
D.④处诞生了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等杰出的历史人物
16.中世纪早期,西欧社会普遍认为财富只是维持“生存”的手段,追求财富遭到鄙视,禁止放贷收取利息。11世纪后,追求财富的价值观兴起,财富成为价值增殖的资本,城市市民法认定放高利贷并非对社会的罪过。以上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
A.城市的复兴和发展 B.罗马法复兴运动的展开
C.教会特权遭到挑战 D.王权与市民阶层的联合
17.如表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颁发的部分城市特许状的内容。它可以佐证( )
如果一个农奴来到一个自治城市,并在城内住满一年零一天,那他以后就是一个市民了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利任命法官,负责处理按照国王的法令而提出的申诉,遇有讼案即审理 牛津市民向国王支付了200金币从而获得可以成立商人行会的权利 如果我(国王)带领他们(市民)出征更远的地方,他们所需的费用将由我来承担。如果他们获得了任何战利品,他们必须与我均分
①自治城市瓦解了封建农奴制
②特许状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③城市享有相对独立的审判权
④城市是王权强化的依靠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有学者用如图所示两张示意图展现西欧迈向近代过程中国家结构的演变。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图1体现了封君封臣制容易造成割据
②图2表示各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③在此过程中王权和民族国家得到发展
④该历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9.中古时期,法国国王把铸币权授予诸侯。12世纪中期,享有铸币权的诸侯有300 余人。至14世纪初,保有铸币权的诸侯30余人,15世纪只有7位诸侯留有铸币 权。上述材料可以佐证法国( )
A.封君封臣制度巩固 B.封建王权不断强化
C.庄园经济快速发展 D.货币贬值日益加重
20.“拜占庭文明并非一个孤立的历史和文化现象。一方面它是古希腊、罗马文明的延续;另一方面它又影响了近代西方文明尤其是斯拉夫文明的形成。”以下能够印证此观点的有( )
①骑士文学
②《罗马民法大全》
③《吉尔伽美什》
④俄罗斯圆顶多塔建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该城市扼黑海门户,是欧亚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古代“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该城市曾是下列古代帝国的首都( )
A.亚历山大帝国和拜占庭帝国
B.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C.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D.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22.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最适合作为其依据的是( )
A.世代相袭的天皇制度 B.武士精神中的忠义原则
C.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 D.日本佛寺的中国式风格
23.《摩奴法典》古印度最具代表性的一部法典,其中规定:“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这些规定( )
A.具有阶级对立和剥削的性质
B.反映了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
C.促进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起源
D.有利于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
24.德里苏丹国的上层统治阶级都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封建主。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阿富汗人和波斯人组成的军事贵族集团成为这个国家的社会基础。……侵入印度的伊斯兰教统治者既具有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特征,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一状况造成了( )
A.婆罗门教最终走向瓦解
B.印度社会宗教状况错综复杂
C.给外敌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D.德里苏丹国统一了整个印度
25.阿拉伯帝国时期,最高统治者哈里发下设宰相、枢密院和财政部等官僚机构辅助其统治,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这表明阿拉伯帝国时期( )
A.一度实行民主政治 B.中央机构的分工明确
C.威胁君权的因素在减少 D.哈里发有意削弱教权
26.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下列有关对桑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实行中央集权
②扩大对外贸易
③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④鼓励文化发展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7.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 )
A.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
B.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
C.历法与政治宗教生活密切相连
D.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
28.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印加帝国发展到鼎盛时期。与此相关的措施包括( )
①建有完整的道路系统,传递信息和调动军队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由贵族任政区长官
③引水渠供应全城淡水,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④政府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用于征税和征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9.阿克苏姆时期,最早使用萨巴文。约从公元2世纪起,使用盖埃兹文。受印度文的影响,并从希腊文引进数字体系和一些主要符号后,经过几个世纪,形成了今天埃塞俄比亚的官方文字﹣﹣阿姆哈拉文。这套文字在5世纪末经叙利亚传入亚美尼亚,开始影响外高加索的文字。由此可知( )
A.埃塞俄比亚文字发明和使用时间长
B.阿姆哈拉文为欧洲广泛使用的民族文字
C.阿姆哈拉文是各种文字融合的产物
D.阿克苏姆文字吸收外来文字且影响较大
30.在对公元7世纪时南部非洲的卡祖落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近似长方形的木麻结构房屋和农作物的痕迹,在其中一间房子里还发现了产自沿海地区的玻璃。这些发现说明( )
A.南部非洲手工业发达
B.当时居民已经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C.商业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经济部门
D.外来文明推动了南部非洲的发展
31.《全球通史》中写道,“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是因为玛雅人从事的是刀耕火种的农业,在两三年内便耗尽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地迁移驻地”。据此可以判断( )
A.玛雅人尚未建立起最初的国家
B.古代美洲没有出现战争和军队
C.玛雅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
D.古代美洲畜牧业占有较大比重
32.15世纪,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的支持和鼓励下,亨利王子创办了专门的水手航海学校,从1418年开始步步推进沿西非海岸的探险活动。1487年迪亚士绕过非洲好望角,10年后达 伽马继续向东航行抵达印度。葡萄牙的航海活动( )
①是国家支持的航海殖民活动
②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的商业利润
③推动了葡萄牙工业的迅速发展
④体现了人类不畏艰难的探险精神。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3.某航海家在日志中写道:1492年8月3日早晨,我从(西班牙)帕罗斯出发,向西“前往位于大西洋上的加那利群岛,然后从那里出发前往印度。这次航海的任务是作为国王陛下的使节,完成国王陛下吩咐给我的任务,向彼岸的君主致以我们的问候。”该航海家( )
A.深信“地圆说”
B.途经了非洲最南端的海角
C.在东方实现了“黄金梦”
D.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航线
34.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35.“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包括被印第安人称为海地……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对此段文字解读正确的是( )
①“我”指的是航海家达 伽马
②“王上”指的是西班牙国王
③1492年的航行最终到达印度
④航海活动带有殖民扩张色彩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6.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欧、亚、非洲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
C.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亚洲、非洲、美洲沦为了西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7.如图是17世纪欧洲一本书中所记载的凤梨、马铃薯、木薯的插图,它反映出世界地理大发现( )
A.促使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转移
B.促进了洲际间农业物种的交流
C.为欧洲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38.下列四幅历史示意图反映的历史时期,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④③②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39.据统计,到1600年,全西欧的总价格水平比1500年高出200﹣300%,其中西班牙上涨幅度最高,平均达到4倍。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则平均上涨两倍到两倍半。这一现象对欧洲社会的影响是( )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社会阶层固化严重
C.贵重金属大量流入 D.封建经济关系破坏
40.如表为英国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况表,这种状况( )
时间 入股人数 资本(单位:英镑)
1600年 100 6.8万
1617年 954 162万
1708年 ﹣﹣ 316.3万
①源于海外市场的扩大
②导致贸易中心的转移
③是对外殖民掠夺所致
④传播先进的生产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41.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16世纪,荷兰航海家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这些海上探索( )
①拓展了欧洲人对地球的认知
②加强了大陆与大洋间的直接联系
③形成了“三角贸易”商业圈
④推动了哥伦布的跨洋航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从1498年开始,意大利威尼斯的香料贸易在13年之间暴跌了75%;而欧洲人每年消费的胡椒量从1497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560年的700万磅。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探险开辟了新的贸易通道
B.西班牙对美洲的殖民扩张和掠夺
C.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香料贸易
D.荷兰严格控制香料的产量和供应
43.1496年,在罗马教皇调停下,西、葡两国签订条约,从北极到南极划一条分界线,称“教皇子午线”,线东“新发现”的土地归属葡萄牙,线西则归西班牙。教皇子午线的划定表明( )
①新航路开辟带来西欧殖民国家间的冲突
②教会势力对世俗事务有重要影响
③确认由葡萄牙控制欧洲通向印度的商路
④整个美洲被西班牙殖民者所控制。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4.“这一场的崛起分享着昙花一现的荣耀,里斯本取代了威尼斯成为香料交易的贸易中心,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美洲源源不断的金银资助下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这则材料描绘的景象大致出现于( )
A.13世纪 B.14世纪 C.15世纪 D.16世纪
45.“面对海上航行的竞争者,荷兰联省共和国政府、阿姆斯特丹市及私人贸易公司于1602年创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以图垄断印度与荷兰之间的贸易。”这家公司面对的主要竞争对手有(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西班牙
C.英国与葡萄牙 D.英国与法国
二、解答题:本大题共5题,共55分
4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数字源于印度,起源时间相当于中国汉代,之后流传于印度周边国家,唐时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传入亚洲、非洲、欧洲部分地区。阿拉伯数字包括东、西两种形式,亚洲用东式,非洲、欧洲用西式。“至北宋则西式字渐传于欧罗巴洲诸国,于是名阿拉伯数目字也。历世微加变体,于今犹未废坠,故市井及数学中咸重之,其法与中华算术字码同类。”
﹣﹣据《中西闻见录》
材料二 如图为1957年陕西西安出土的元代安西王府铁板幻方及上面的数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种形式的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的路径,并说明原因和结果。
(2)以上两则史料的类型分别是什么?若探究阿拉伯西式字何时传入中国,还需收集哪些材料?
47.城市
材料一:宋代城市发展迅速。相对于乡村来说,其社会结构更加复杂,人员在地域空间上和阶层间的流动性也更加频繁。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官方设置的市内进行,而是随时随地都可进行。新兴的工商业城市(市镇)兴起,工商业者在城市中建立起众多行会。这些行会由官府组织,并向官府纳税。行会评定物价、规定本行产品质量、划分本行经营地段。独立的工商业者虽然也在成长,一旦受到国家政策挤压,就会被迫依附于官僚权势集团。再则,少数人发迹后转向土地投资,转化为工商业者兼地主的双重身份,其子弟通过科举入仕为官,向传统政治、经济体制复归,因而很难形成有共同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这与西欧作为封建制度对立面的城市和封建制度掘墓人的市民阶层大相径庭。
——摘编自曹大为等主编《中国大通史(宋)》等
材料二:在公元1000年,欧洲城市的社会秩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此之前,欧洲城市居民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受当地贵族或政府委派的官员统治,向不同领主缴纳税金。渐渐地,欧洲的城市和市镇建立起几乎完全独立于领主权力的自治政权,不向领主交税,并以相对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城市居民不再受封建法律的制约。11世纪晚期,富裕的城市居民开始形成一个与众不同的阶层一市民阶层(后来发展成为近代的“资产阶级”)。在市民阶层中,城市手工业者组建起行会。行会阻挠外来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活动,又严格规定本行业的制造工艺和产品规格等。商人是市民阶层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稳步地获得经济力量,而且也在稳步地获得政治权力。
——摘编自(美)乔纳斯 戴利《现代西方的兴起》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11~12世纪城市的发展所折射出的中、西方社会状况。要求:信息提取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8.“茶”字发音的传播史
材料一 茶起源于中国,汉唐时期即开始对外传播。在汉语中“茶”有不同的发音,随着茶叶海外贸易的扩展,“茶”字的不同发音传入亚、非、欧等地。北方以及广东地区“茶”字的发音形成今天世界上的cha发音系统;厦门方言发音形成今天的tea发音系统。明清时期,荷兰、英国主要从厦门进口茶叶。英、荷语言中本无茶叶一词,于是直接借用厦门发音,将“茶”读作tea。
材料二“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
(1)读图,cha与tea发音系统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2)不同发音系统的形成与茶叶贸易路线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不同发音系统形成的历史原因。
4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梗概如下:
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优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50.“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
2023年6月,高二历史组为同学们布置了历史阅读《“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在此之后,“皮朗命题”、“地中海世界”、“穆罕默德和查理曼”等,成为了高二历史生谈笑中的历史梗。
史学命题 “皮朗命题”
提出者 比利时史学家亨利 皮朗
著作 《穆罕默德和查理曼》
关注问题 古代世界的终结与中世纪的起源
之前的主流观点 “罗马帝国衰亡”论:蛮族入侵的蹂躏摧毁了古典文明,西欧自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
皮朗的颠覆性论断 “倘无穆罕默德,查理曼无法想象。”
特点 他不是将政治危机作为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而是从不同文明之间大范围互动的角度出发,根据地中海世界的整体结构性变化,将“地中海统一性”的破裂与否作为考察古代世界是否终结的衡量标准。
影响 “皮朗命题”被视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命题之一。一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环境学、生态学等新兴学科的成就,以及不断扩大的研究视野,日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使各领域专家得以不断地对“皮朗命题”进行补充、修正与重新思考,“皮朗命题”因此被不断地赋予新的生命力。随着强调网络互动关系的全球史的兴起,作为典型互动区域的地中海重新成为研究热点,这促使一些研究者运用跨区域研究与全球史研究的新理念,对“皮期命题”做出了新的挑战与突破。“皮朗命题”为罗马世界转型、欧洲中世纪起源、中世纪城市史与经济社会史,以及古代晚期史和地中海史等诸多研究领域搭建了开放性的平台,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新与突破的基准线。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从古代世界到中世纪的历史发展演变进程的画面日战丰富多彩,并逐渐清晰起来。
一一摘编自武海燕《倘无穆罕默德,查理曼无法想象:“皮朗命题”的历史命运》
其他老师和同学面对上述历史梗时,既不知所云又充满好奇。作为一名善于进行历史名词解释的高二历史生,请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为“皮朗命题”撰写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