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2 有理数:1.2.3 相反数说课课件 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1.2 有理数:1.2.3 相反数说课课件 2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7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3-07-27 14:03: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相 反 数
一、课题介绍
二、教材分析
三、教法、学法分析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
一、课题介绍
本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第三课时“相反数”。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2、目标分析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相反数的学习,可以对已学过的有理数、数轴等知识加以巩固。同时又是今后学习绝对值等知识的基础。所以相反数是初中数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2、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掌握相反数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知道互为相反数的一对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养探究、归纳能力。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学习,促进交流,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理解相反数的概念以及相反数的几何意义。
难点: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双重、多重符号的化简。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做例题、老师引导、讲解、分析的模式,逐渐引入,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2、学法分析
3、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成为他们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初一学生已经接触过关于数轴的知识,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法为主、讲练结合法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通过两个师生双边活动(即1、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2、导——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发展并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2、学法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考虑到这节课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提高能力,所以我主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归纳总结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
多媒体、彩色粉笔等辅助教学。
新知探究
复习引入
创设情境
例题讲解
课堂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四、教学过程设计
5min
10min
10min
10min
4min
1min
1、复习引入、创设情境(5min)
首先是复习数轴的三要素,以及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让学生脑海中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基础,并对本节课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以下情景,让学生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复习,并且从中找出和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给出2和—2、4和—4,要求学生在数轴上将它们表示出来,先请一位同学起来回忆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在黑板上表示出这两组数表示的点,使学生真正动手动脑,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让全班同学观察这两组数在数轴上的特点,并思考还有哪些数具有以上两对数的特点。(让学生积极发言,引入新课相反数)
2、新知探究(10min)
用双手捂住+2和-2的符号和捂住后面的数,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
问题1 :剩余部分有什么特点?我们给相反数下一个怎样的定义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规律,总结归纳出相反数的概念:一般的,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1)相反数的定义:
(2) 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
问题2: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有什么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亲自实践中掌握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即表示两个相反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培养归纳能力。
总之,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体验概念的来源 ,及概念的特点。
3、例题讲解(9min)
例1 写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例2 化简下列各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例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反数概念的认识与理解,并通过观察例1,归纳出求相反数的规律:在该数的前面加一个“—”,即表示该数的相反数。通过例2,让学生运用求相反数的规律,对双重符号进行化简,从而对难点进行突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体会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4、课堂练习(10min)
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




设计意图:根据夸美纽斯的巩固性原则,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讲解了以上例1和例2后,我给出以上4个练习,将题目难度加大,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课后小结(5min)
先由老师提问,让学生和周围同学讨论,再请代表起来回答。最后老师对其进行补充、完善,并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难点。
6、布置作业(1min)
总结完以后,就布置作业,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我布置了以下作业:
教材课后习题1、3题(必做)。
思考题:2题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作业分层要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差异,加强作业的针对性,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将黑板分为四版:第一版是本节课的知识点的罗列,第二版是例题讲解,第三版用于复习引入和问题情景的创设,第四版作副版使用(草稿或多媒体展示),这样的排版使学生一目了然。
在整个排版中,我对重点部分用彩色粉笔勾画出来。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副版
练习、
例1、
例2、
一、定义:
二、规律:
1.2.3 相反数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