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2 《登高》课件(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2 《登高》课件(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6 15:5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登 高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杜甫
学习目标
1.体会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理解“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评价。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杜甫的“八重之悲”。
3.感受杜甫对秋日意象的选择,体会本诗秋日意境的阔大、雄浑之美。
4.梳理诗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感情脉络,体会杜甫诗歌的“诗脉顺畅”。
秋日即景
思考:你印象中的秋天有何特征?
你在秋天常有什么感受?
秋日之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回忆《沁园春·长沙》,当风华正茂,渴望建功立业的青年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眺望秋景,他是如何描写眼前所见的?
描绘了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四周枫林如火,漫江碧绿,充满着浓郁的、鲜艳的颜色。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和光明,正是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正是“星火燎原”。百船齐发,奋勇争先,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
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登 高
杜甫
如果你是老病孤独、
流落他乡的老年杜甫,当你站在高处眺望秋景,你会如何描写眼前所见?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 高
(1)事件:
登高,中国古代风俗,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饮酒,可以长寿消灾。士大夫又有登高言志、赋诗抒怀之传说,所谓“君子登高必赋”。
(2)诗歌类型:
登临诗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你学过哪些属于这一类型的诗歌?
登高怀人、客中思乡
感怀伤时,表达个人的身世飘零之悲,怀才不遇之叹。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抒怀励志,鼓舞人心,寓含哲理 。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712-770)
写作风格: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此诗是作者在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给晚年的杜甫带来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旷世之作。
(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三年之后他病逝。)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读诗歌
1.《登高》的诗眼是哪个字?
悲。
2.悲从何来?
3.前两联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①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分别呈现“急”“高” “啸哀”“清”“白”“飞回”的特点。
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颔联从大处着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的画面。
4.你认为前两联的所有意象里,最重要的是哪个意象?
“风急”。
——试探究全诗的感情脉络。
高→低。
朗读诗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写景的脉络和抒情的脉络如何衔接?
“无边落木”+“不尽长江”
“落木萧萧” ——“悲秋”之叹
“长江滚滚” ——“百年”之悲
2.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你能领悟出诗人哪些境况和思想感情?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3.尾联中“艰难”“潦倒”“苦恨”如何理解?
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百年,迟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万里”
总结
看似悲凉,
实则悲壮!
总结
1.语言凝练:十四字六处景、十四字八重悲
2.情景相融:诗脉顺畅,由景入情一气呵成
3.境界阔大:壮阔之景,悲壮之情。
作业
请结合第三单元学习任务的要求,为《登高》写一篇文学短评,题目自拟,字数300-400字。
感谢欣赏
gan xie xin s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