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文档属性

名称 (学案)纲要(下)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55.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08:1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认识其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对指导20世纪俄国和世界革命进程发挥的巨大作用。
2.了解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史实,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过程,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3.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施行的背景、内容和影响。认识俄国为巩固新生政权、建设强大国家付出的艰苦努力。
4.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评价苏联模式的影响,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学习重难点】
1.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2.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与社会主义建设;
3.苏联模式。
【学习过程】
一、基础梳理
(一)列宁主义的形成
1.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1903年,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等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是:(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二)十月革命的胜利
1.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表1)
俄国革命 领导力量 革命对象 革命性质 革命结果
二月革命 布尔什维克党 沙皇专制政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1613—1917年)的统治; (2)出现了两个政权(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了实际权力。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推翻了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权。
2.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并亲自领导了组织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次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立,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了。
3.俄国十月革命与法国巴黎公社革命(表2)
角度 法国巴黎公社革命(1871年) 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
相同点 背景 发生大规模战争(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社会矛盾尖锐激化。
斗争对象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革命方式 和 道 路 革命方式上,以暴力革命或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革命道路上,走城市革命道路。
政权性质 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不同点 理论指导与 性 质 没有依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只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有列宁主义的指导,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
政党领导 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有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
群众基础 未能发动广大农民 有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支持
必然偶然 具有偶然性 具有必然性
革命影响 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1)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2)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1.列宁时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表3)
角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实施背景 原因 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武装干涉,使苏俄陷入内战(1918-1922年)当中。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1)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2)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1)克服战后的经济政治危机,巩固苏维埃政权; (2)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途径。
主要措施 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 (1)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 (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3)在一些经济部门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作用和局限 (1)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2.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模式
(1)斯大林领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体制机制,后被称为“苏联模式”。其特征是:(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2)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
(2)“苏联模式”的优缺点及其作用影响(表4)
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 作用和影响(积极与消极)
角度 表现 作用 影响
优势 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 位。 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频发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②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工业强国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弊端 ①排斥市场经济;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 ③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等等。 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②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重点突破
1.十月革命的划时代意义
材料一: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第九集“风云新途”解说词
材料二: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1)根据材料一、二,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和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条件:①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基础);②几个国家同时发生。
材料三:俄国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领袖普列汉诺夫
材料四: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如果没有战争(注:“战争”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列宁
材料五:俄国革命该不该发生?我不知道。但是它毕竟发生了,因为这个国家崩溃了!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2)材料三、四、五中,普列汉诺夫、列宁、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观点:①普列汉诺夫:否认俄国具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②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俄国率先爆发并取得胜利;③伊曼纽尔 沃勒斯坦:“这个国家(俄国)崩溃了”是导致俄国革命发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宁提出上述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列宁的观点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认识相比,你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依据: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②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各种社会矛盾尖锐);③俄国参加一战,进一步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④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结论: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材料六: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他还豪迈地说:“布尔什维克领导劳动人民,以疾风骤雨之势扫清了历史陈迹。”
——[美]约翰·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
材料七:英国人霍布斯·鲍姆在考察了世界近代历史上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后,在《极端的年代》一书中说:“这个世纪激起了人类最伟大的想象……1917年革命事件产生的实际后果,却远比1789年更为深远……(他们)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及希望,也就是启蒙时代和革命时代的意义。”
材料八:十月革命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根据材料六、七、八并结合所学,概括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实现了最基层百姓……的愿望”,“扫清了历史陈迹”,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国际意义:①十月革命“建立于众人共享的价值观及希望”,产生了一种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新的思想意识”,即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此后马列主义在世界广泛传播;②十月革命还“深刻影响了战后数十年世界历史模式”,即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③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即鼓舞了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材料九:由俄国的流亡者和信奉自由主义的英美学者组成的自由派用“灾难”、“天灾”来形容十月革命,说它是一种“瘟疫”。……
苏联剧变不久,65%左右的俄国人既不认为十月革命是伟大的革命,也不认为它造成了俄国的悲剧。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它是伟大的革命,15%左右的人认为它是悲剧性的革命。2001年以后,认为十月革命是伟大的革命的人数增加到了40%,认为它是悲剧的人数则降到了10%以下。
——摘编自孔寒冰《十月革命:90年来任评说》
(5)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的“悲剧”吗?“俄国的流亡者”和“信奉自由主义的英美学者”为什么要否定十月革命?
不是,俄国十月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开创了世界历史新纪元,改变了世界格局;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俄国的流亡者”和“信奉自由主义的英美学者”本质上代表俄国国内外的资产阶级势力,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2.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
材料一: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第64页)
材料二:……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列宁《论粮食税》,《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
材料三: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急剧的转变……学习实行“新经济政策”。
——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材料四: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
材料五: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围绕“苏俄(联)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探索”这一主题,自行提出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认识。
认识(评价):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破坏”条件下(为“战胜地主和资本家”)被迫实行的特殊政策;②(肯定其功劳)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它使苏俄赢得了内战的胜利(粉碎了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③(指出其局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作用)是有限的,引起了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指出“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区别。联系材料一,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或认识?
区别: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来调整产品生产和分配,而新经济政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政策;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新经济政策实行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认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
(4)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
“新”体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利用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5)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改变:①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②改变多种所有制并存,实行单一的公有制;③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由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到排斥市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与苏联模式
材料一: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摘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摘自《斯大林选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列宁和斯大林都强调发展重工业的共同背景,(4分)并指出斯大林采取的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共同背景:①苏俄(联)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面临敌对势力的包围、封锁和战争威胁;②作于“一个农民国家”,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国防薄弱。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材料三: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做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
——摘编自周新城《苏联农业集体化》
材料四:斯大林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了过高的地位,忽视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基本要求。把农业仅仅放在为工业服务的地位,从农业抽取得过多,“把农民挖得很苦”,结果使苏联农业生产、农民生活都受到损害,造成农业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从1926年到1940年,重工业增长18.4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1.2%;轻工业增长6.2倍,年均增长速度为14.1%;农业仅增长26%,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5%”。
——摘编自曹英伟《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合理性分析》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原因:①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或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开展);②传统小农经济相对落后;③粮食危机的推动。
影响:①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资金,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发展;②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③极大损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农业发展的长期滞后。
材料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五,概括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产生的影响。
影响:①影响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有些国家“模仿”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如美国罗斯福新政;②“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民族”(如中国、南斯拉夫等国)纷纷仿效苏联模式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材料六: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七: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4)根据材料六、七并结合所学,列宁和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有哪些历史经验和教训?我们从中能获得哪些启示?
经验:①列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②斯大林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开创新型工业化道路(模式)。
教训:①排斥市场经济,导致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③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严重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削弱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停滞不前。
启示:①社会主义实践应依据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②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推动经济快速发展;③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农轻重按比例协调发展;④要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民)的根本利益(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⑤要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
三、认知结构
【反馈检测】
1.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形成的最直接条件是( D )
A.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沙皇强化专制统治,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C.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D.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2.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以上论断( C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 B.凝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 D.说明列宁仍坚持和平夺取政权设想
3.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C )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攻占冬宫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的实行( B )
A.有利于粮食税顺利实施 B.保障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C.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支持 D.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
5.1922年,一位俄共(布)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简直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受到指责的主要原因是( C )
A.实行余粮收集制 B.调整苏维埃与农民的关系
C.发展租让制经济 D.通过粮食税巩固工农联盟
6.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D )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把农业、小企业、商业和资本主义搞活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C )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 B.农业正在开展集体化运动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土地不适合机械生产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由于苏联是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苏联经济技术十分落后,而周围的资本主义国家技术先进,工业发达。如果苏联不能在短时期消灭这种落后性,不发展工业,不建立军事工业,不迅速巩固国防,帝国主义随时可能发动军事干涉和侵略,扼杀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
材料三:
图1 苏联工农业产值的增长(%) 图2 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比重
(1)根据材料一,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作了怎样的说明?
区别: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利用资本主义(即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的政策(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提出的基本主张及其理由。
主张:加快工业化建设。
理由:①苏联经济技术落后;②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中。
(3)根据材料三,苏联工业化有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苏联工业化的重要影响。
特点:①实行五年计划经济;②增长幅度大;③优先发展重工业(或农、轻、重比例不协调);④在世界工业中地位突出(在世界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大,或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位)。
影响:①为苏联农业集体化提供机械设备;②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与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的对照;③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为战后东欧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