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教案)纲要(下)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7 13:0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
【教学分析】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第一课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启蒙运动四大块内容,教材叙述内容所涉史事多、理论含量高、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但教材内容的核心线索也比较清晰。第一条核心线索是关于人从宗教和王权专制枷锁中如何一步步解放出来,主要涉及到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诉求;第二条核心线索是关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主要包括这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所产生的交互效应。
本节内容上承《中古时期的世界》和《走向整体的世界》,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从横向而言,将欧洲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进程与同时期经济发展历程结合起来,其中重点是要能够理解新航路背后所反映的欧洲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萌发的根本原因。从纵向而言,要知道中古时期对古典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是近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前提,又要整体把握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发展逻辑,理解启蒙运动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的影响之下“应运而生”,还要在此基础上建构人文主义与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到“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主题式学习,淡化时代的转型移步和思想的起承转合,导致学生对14—18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的历史逻辑模糊。此外,本课时空跨度大,概念多,术语多,内容多,这“一大三多”无疑是学生理解本课内容的障碍。但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基本成熟,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均有所发展,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究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完成本课学习任务的基础。因本课涉及较多历史图片,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教学目标】
本课内容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可见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相关史实是理解西方人文主义和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联系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课标的这些要求及教科书的叙述,本课的目标包括:
1.通过了解文艺复兴运动萌发的历史背景,感受中世纪和近代欧洲社会的分野和关联。
2.综合使用文献资料、实物遗存等历史资料,能够认识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体悟思想家关注人生、追求解放的人文情怀。
3.在时空推进中,能够建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之间的相互关联,认识到启蒙运动是“应运而生”。
4.通过经典史料的阅读和图表的分析,能够整体把握启蒙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解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教学重点】
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各自的思想诉求和内在逻辑。思想家的思想自成体系,与时代背景紧密联系。理清思想解放运动理路、建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关系的前提是认识人文主义者、宗教改革家和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教学难点】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的起承转合。建构关联需要整体把握这一系列思想解放运动的背景、内容与影响。引导学生在长时段尺度下、从抽象观点中理解思想史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哲学和自由七艺》。该图创作于1180年,反映的是中世纪欧洲社会对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自由七艺的理解。
材料1:
——【德】赫拉德:《哲学与自由七艺》,《喜乐花园》,1180
思考:七艺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成型于古罗马时期,在中世纪时期得以传承,反映了古代与中世纪欧洲文化传统存在着一种怎样的关系?居于中心的女神手拿飘带,其飘带上绘有“所有的智慧源于上帝”的字样,这说明了中世纪欧洲文化教育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深化学生对中世纪欧洲社会教权至上和文化传承的认识,并为理解文艺复兴的萌发作铺设。
二、学习任务
1.学习任务一:为什么佛罗伦萨能够萌发新的现象,成为文艺复兴的摇篮?
情境呈现:认识特定时空下的佛罗伦萨。
材料2:
——朱龙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与模式》,7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问题设计:概括佛罗伦萨羊毛纺织业发展特征。结合教材,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佛罗伦萨市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学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羊毛纺织业生产程序背后所体现的佛罗伦萨社会经济发展概况,在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基础之上,建构经济发展和新文化滋生的内在关联,提高对历史的解释能力。
材料3:
罗马帝国时期所建成的斗兽场
问题设计:试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分析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人文主义者之所以能够恢复和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原因。
教学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运用时空观念来认识14世纪古希腊、罗马文化之所以能够复兴的历史背景。通过材料1,让学生对中世纪在欧洲文化传承上所起的作用有基本认识;通过材料3,让学生认识到地理优势使意大利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丰厚,“近水楼台先得月”。
2.学习任务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诉求?
情境呈现:解读人文主义者的艺术文学作品。
材料4
天堂:贝缇丽彩
地狱:教皇卜尼法斯八世;荷马(约BC9世纪-BC8世纪);苏格拉底(BC469年-BC399年);柏拉图(BC427年-BC347年);亚里士多德(BC384年-BC322年);西塞罗(BC106年-BC43年)。
——整编自【意】但丁:《神曲》,朱维基译,24-31页、120页、46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问题设计:将心爱的女子和天主教教皇分别置于天堂和地狱中,表达了但丁怎样的思想主张?但丁十分尊重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但为什么还是将他们放入到了地狱之中?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故事讲解和材料解读,让学生体会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即反对禁欲主义,主张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通过比较和提取关键信息,让学生认识到,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的同时,仍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
材料5:
《最后的晚餐》《最后的晚餐》手稿对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绘画人物动作、表情等细节,进而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帮助学生观察《最后的晚餐》的手稿,分析达·芬奇之所以能够发现和使用透视法这一绘画技巧的原因;让学生回忆伽利略和牛顿的相关生平,理解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观念和实践方式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分析《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和犹大的形象,认识到追求人性张扬复苏,以世俗的标准取代天主教教会标准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察《最后的晚餐》的手稿,理解数学推理和实验观察是达·芬奇之所以能够运用透视法的必要前提,体会人文主义者提倡探索人与自然奥秘的精神;回忆关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已有知识,理解文艺复兴艺术家的观念和实践方式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教学设计意图: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教室,因此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通过对《最后的晚餐》及手稿的解读,既对人文主义者的思想诉求有进一步的理解,又以透视法为桥梁,建构文艺复兴与近代科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材料6: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莎士比亚全集》第5集,朱生豪译,317页,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问题设计:《神曲》和《哈姆雷特》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都是讴歌人性,两者刻画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和比较,让学生对崇尚理性这一人文主义内涵有进一步认识,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文艺复兴是一场延续和发展的思想解放运动。
综合以上材料,深化对人文主义者思想诉求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性与理性的解放已经提上日程,水到渠成地为信仰领域的革命、理性哲学和新科学的诞生鸣锣开道;感悟到欧洲近代人文主义是时代需求和历史发展影响的结果,理解和尊重欧洲传统文化传统,涵养家国情怀。
3.学习任务三:“小人物”为什么能够引发宗教“大革命”?
情境呈现:解读马丁 路德的思想主张。
材料7:
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
——【德】马丁 路德:《九十五条论纲》,《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中古部分》,郭守田主编,33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赎罪”视角下天主教与路德派的不同
问题设计:马丁 路德的主张是什么?为何这一主张能够引发轩然大波?
教学设计意图:结合原始材料和图表解读,建构马丁 路德思想主张的内在逻辑。在中世纪天主教教会和新教观点的比较之中,让学生认识到这一思想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和精神自由,理解《圣经》代表着理性和思想自由。
材料8:
由于路德与其他宗教改革家的努力,16世纪中新教取得了合法地位,天主教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敌对教派之间的大辩论由此成为可能,造成了思想界的活跃和思想的解放。……由两大教派的存在与其论战所造成的人们对两大教派信仰的怀疑与思考,是导向信仰自由或思想自由的一种巨大的力量。
——王加丰:《西欧16—17世纪的宗教与政治》,94页,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
问题设计:两大教派都声称自己是上帝的唯一代表,拥有独一无二的真理。这就第一次在许多欧洲人面前提出了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究竟应该支持谁,谁真正代表真理?两派人说的都可靠吗?这样的疑问和思考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9:
《比利时信条》(1561)是一份加尔文派的信条,……它宣称自然界是“在我们眼前的一本佳作,在其中的一切受造之物,无论大小,都引导我们观摩上帝不可见的事”。
——【英】阿利斯特 麦格拉斯:《宗教改革运动思潮》,蔡锦图等译,26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问题设计:除了借助《圣经》可以同上帝“沟通”之外,新教教徒认为还可以通过何种途径?新教中重视研究宇宙、自然的观念,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教学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叙述和材料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宗教改革对启蒙运动和“科学革命”的影响,在14-18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的时空尺度中把握宗教改革的历史方位。
4.学习任务四:“科学革命”昭示了人类拥有何种力量?
情境呈现:分析“科学革命”的影响。
材料10:
17世纪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深信可以运用力学原理说明一切,不仅钟表是机器,动物、人类甚至国家也不过是一部机器,他们都可以用力学原理加以解释。把本来只适用于描述机械运动的科学提升为一种哲学观点——机械论。……它告诉人类支配人类社会的法则依靠人的理性也可以为人们所发现。
——姜守明等:《西方文化史》,19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问题设计: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理性思考产生的影响。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解读和教师引导,让学生理解近代科学从观念上推动了启蒙思想家敢于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
综合以上材料,利用时间轴,在时空推进中建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与启蒙运动的关联,理解启蒙运动是14世纪以来思想运动不断深化和渐进的必然结果,认识到发展和继承是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强化对历史的理解。
5.导入学习任务五:启蒙运动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情境呈现:解读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材料11:
我看到他在橡树下饱餐,在随便遇到的一条河沟里饮水,在供给他食物的树下找到睡觉的地方,于是他的需要便完全满足了。
——【法】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李常山译,7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材料12:
当人们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们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们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是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取他的自由就是毫无根据的了。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材料13:
必须建立一个全新的契约,这不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契约,而是全体人民之间的契约。通过社会契约,人民建立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政府。这个政府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希腊城邦似的公民大会,人民都有参政权利,因此人民服从政府就是服从自己。
——整编自【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卢梭视域下的历史进程
材料14:
例如在市场交换中,我的面包卖出去了,我的权利得到了实现,同样你也有面包吃,你的权利也得到了实现。
——李宏图:《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商业社会”理论——以亚当 斯密为中心的考察》,《世界历史》,2017(4)
问题设计:在卢梭眼中,“自然状态”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析“自然状态”特征,了解卢梭思想的逻辑起点。
教师引导:然而当有些人突然想把橡树、河流和食物占为己有,有些人却还没有这样的想法时,贫富差距就出现了。为了让自己的财富不受侵犯,富人制定了法律,成为国家的统治者,穷人成为被统治者,强弱之分就出现了。这一情况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专政暴君的出现。暴君凌驾于任何规则和制度之上,造成了主仆关系的出现。那么,暴君无视现有契约和政治制度,使人类社会近乎于回归到什么状态?
学生活动:观察图示,阅读材料,思考专制制度的影响。
教师引导:主仆关系的出现使人们社会似乎重新回归到自然状态,而且由于自然状态下的人是生而自由的,因此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用暴力来推翻暴君和旧的政治契约。这样,卢梭从专制制度中引出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推陈出新,那么卢梭假想的社会又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归纳卢梭直接民主和社会契约等主张。
教师引导:伏尔泰、孟德斯鸠与卢梭的主张存在差异,但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多数都试图依靠政治理论完成对未来社会的构建。但是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亚当 斯密另辟蹊径,希望借经济理论实现理想中的“商业社会”。那么,亚当 斯密认为人们权利得到实现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分析亚当 斯密的主张。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问题链、文字材料和思维导图,在对自然状态、暴力革命和社会契约等概念有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明了卢梭思想的逻辑关系,也为理解人文主义是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思想渊源作知识铺设;通过比较,认识到苏格兰和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的差异,更体悟到启蒙思想家是以相同的忠诚和不同的理路致力于人类理性的彻底解放,感悟思想家的家国情怀。
材料15:(狄德罗)并将这部书定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辞典》,……要让它成为一个介绍科学知识,破除宗教迷信,反对专制制度的巨型炸弹。
——整编自李宏图:《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历史教学问题》,2011(2)
材料16: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德】康德:《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问题设计:除了政治和经济路径,对于思想上如何破除迷信、传播理性,狄德罗和康德有着不同的主张。比较两人眼中“理性”内涵、途径和效果的差异。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比较差异。
教师引导:在狄德罗眼中,“理性”主要指向科学知识,这说明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往往把“理性”限定在认知理性的范畴,因此对于著书立说热衷非常。但“理性”在康德这里,被定义为“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是自我思维。因此,以往启蒙思想家眼中的启蒙是给人知识,是“授人以鱼”,而康德式的启蒙则是“授人以渔”,使理性的主导权从少数思想家转移到全体人类手中。因此,经过康德批判的理性,真正意义上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材料阅读和概念比较,在知道两人思想主张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康德哲学思想是在理性狂妄的背景下、对启蒙运动弊病的批判中形成的,从而在理性确立和反思的视角下,解释启蒙运动的历史进程。
材料17:
——【美】罗伯特 达恩特:《启蒙运动的生意》,叶桐等译,283页,北京:三联书店,2005
材料18:
18世纪的法国,还远未解决扫盲问题,对于占人口大多数的文盲和半文盲来说……而更方面、更大众的去处是咖啡馆。……18世纪最大胆的思想,也因而有了更畅销的传播渠道,在浓郁的咖啡刺激下,启蒙时代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咖啡馆里相遇、交流、互补,逐渐形成一股股潮流。
——张克毅、邢娜:《论文化传播在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作用》,载《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问题设计:《百科全书》的印刷与销售都受到了政府官员、贵族和神职人员的反对,但《百科全书》绝大多数订购者却又还是这些旧制度下的传统精英,怎么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比较启蒙思想的传播路径和受众,分析这样的差异对启蒙思想传播带来何种影响?
教学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固有思维的修正,认识到启蒙思想已经渗透到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特别是少数法国贵族的反叛,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正如托克维尔所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通过比较,认识到18世纪多样的信息传播网络将启蒙思想传播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理解启蒙运动是“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
三、教学收束
材料19:
(15世纪到18世纪)所发生的思想革命,或叫做精神领域的革命……就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相继联系、承接起来的“链条”。通过这个“革命”链条,“人”一步一步地从“神”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173-174页,上海: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2014
14—18世纪思想解放运动的起承转合
设计意图:借助思维导图和文字材料,理解这一课例的核心线索和教学立意——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启蒙运动是一条起承转合的“革命链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例突出了对多种类型史料的分析处理,但同时也出现了史料数量相对较多的现象。如何把握好史料的多元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其次,理性张扬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仅仅是“蜻蜓点水”,无法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启蒙运动的影响。再者,尽管使用了核心概念、重要问题和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但是思想史的深、难、繁的特点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基于上述困境,教师可尝试以下方式:第一,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层次与结构构成,既实现历史知识的建构,又以问题带史料,实现有效和精简的兼顾。第二,助推学生在课后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通过搜集史料的方式,进而立体认识主体地位确立和理性张扬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影响。第三,进一步关注教材中的“人”和课堂中的“人”,即补充历史人物的细节,让学生从细节走进历史人物,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让学生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