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专题第二课,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相比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主要讲述航路开辟的动因、条件与概况,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更侧重于新航路开辟后产生的历史与现实影响。显然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两课共同构成本单元的系统整体;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联系的加强为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创造条件,体现了“发现世界”到“发现人”的历史发展线索。既有贯穿欧洲古代与近代文明发展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近代欧、亚、非、美各区域文明交流的横向联系。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分别是“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以人口迁移、动植物交流与疾病传播为核心特征的全球物种大交换状况,以及这种交换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第二目意在说明全球海路的开辟对提升海路贸易重要地位的历史性意义,这一时期三大洋贸易齐头并进推动了全球商品大流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最后一目意在表现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殖民大扩张在不同文明区域产生的诸多变革,如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以唯物史观、全球史观作为认识新航路的立意,以文明史观的画卷作为解读历史的视角,以合作探究式为灵魂,对三目内容进行整合,是本课的高度所在。
【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通过本学期前两个专题的学习,对世界上古史与中古史有初步的了解,逐渐掌握了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对继续学习世界历史应该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也逐渐了解历史学习的特点,思维较为活跃,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现实型”转变,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历史。这些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去学习这一课。
2.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探寻新航路》与《早期殖民掠夺》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新航路诸多影响的基本认识。但关于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等抽象性知识,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全球史观的系统知识,大多缺乏中西联系的意识和全面把握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运用地图、故事、表格等资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
3.学生高中学生血气方刚,较为感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特别是对于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国家的双重影响,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对于历史事件的价值性判断,能够一分为二、辩证的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目标】
1.参照课本,能够清晰罗列全球物种大交换在人口迁移、物种交流与病原体传播的基本史实。运用唯物史观辩证看待跨区域大范围的物种大交换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双重作用。
2.结合地图,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太平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所涉及的流通商品与交往国家,加深自身历史学习的时空观念。
3.根据史料,概括殖民扩张的背景、主要国家、方式手段等基本史实,提高自主进行史料实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国家、殖民国家与世界的三方影响,培养多角度参与历史解释的学习观念。
4.通过中西历史走向的差异比较,联系如今我国的海洋强国战略,引导学生树立包容开放的文明观与世界观,完成情怀的课程目标。
【教学重点】
1.参照地图,掌握印度洋贸易、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涉及的交往国家与商品流动状况,结合课本,分析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促进作用;
2.结合史料,解释殖民扩张对于殖民地国家、殖民国家、世界体系带来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1.能够用自己的话阐述何为“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化抽象为具体。
2.古今相映,在学习全球联系建立、世界格局演变的过程中,培养正确对待人类多元文明的情怀、与因势利导的历史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述]: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同学们都听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话吧,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话……
[PPT展示]:
“郑和死后,明朝人的身影,就从海洋上消失了……”
——王鲁湘
老师:这句话出自香港文化学者王鲁湘之口,毫不夸张的说,明朝人背海而存的状态几乎断送了王朝的春天、甚至是整个民族的暖春。但世界相互联系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放缓,事实上,在西欧国家率先开辟下的新航路无疑加速了其民族春天的到来,甚至在某些方面带来了世界性的春天。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则体现在全球范围内殖民大扩张……
[设计意图]:通过学者的话引出新课,“背海而存”与“向海而生”的中西对比起到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的作用,自然过渡到课本殖民扩张的讲解。
二、讲授新课
新航路开辟影响一:全球殖民大扩张
(一)两个背景:繁荣的商品经济与新航路的开辟
老师:在进一步学习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殖民扩张?
[PPT展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殖民主义的概念,教师在此基础上总结)
老师:所谓殖民主义就指是资本主义强国对力量弱小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压迫、统治、奴役和剥削的政策。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对抽象的概念进行具象的解释,巩固扎实基础、为后续的历史学习提供便利。如对“殖民”进行概念解释。
[过渡]:同学们明白了殖民主义的本质内涵后,一定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不能再早、也不能太晚,偏偏在这一时期,会发生一波又一波的殖民浪潮呢?这就需要探究殖民扩张的背景了。我找同学来分析一下这则材料,探究什么因素推动了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
学生:商品经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根据划线提示,易得)
老师:很好,繁荣的商品经济需要更广阔的市场、更低廉的原料,为殖民扩张提供了一片沃土,而新兴的航路为殖民扩张的萌芽浇灌了第一滴水,殖民浪潮也就自此兴起。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符合学生认知的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精神。展示史料时应注意对难度较高史料的解读、重点字句的划线标粗等方法。
[过渡]:在殖民扩张两大背景因素的推动下,殖民者纷纷“撸起袖子”扬帆远航了……那么,谁又是第一批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呢?
学生:西班牙和葡萄牙(初中接触过,易得)
老师:看来同学们基础知识很扎实啊,新航路的开辟揭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葡萄牙和西班牙很快走上了大规模殖民掠夺的道路。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国的殖民扩张史吧!
(二)全球殖民的两类国家
1.早起的国家有“虫”吃
老师:如图绿色和紫色的部分分别代表了16世纪西、葡两国殖民地的占有状况,我来请同学说说葡萄牙的主要殖民地有哪些?
(1)葡萄牙——钟情于亚非
[PPT展示]:
学生:16世纪,葡萄牙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书本原话,结合地图易得)
老师:很好,请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葡萄牙的侵略重点在于亚非。那么西班牙呢?
(2)西班牙——着眼于美洲
[PPT展示]:
学生: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除巴西外的中、南美洲的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设计意图]:结合地图,学生自主找出西、葡殖民地,加深时空观念。
(3)西葡矛盾激化——求助于教皇
老师:这样一来,看似两国各自搜刮着各自的殖民地“和平共处”,实则不然。实际上,当1492年哥伦布在第一次探险中发现美洲后回到西班牙时,西班牙宫廷害怕葡萄牙和它争夺这个新发现的“印度”,便要求教皇亚历山大六世承认西班牙对于这块土地的主权。为什么需要教皇承认呢?
[PPT展示]:
地理大发现时哥伦布和达·伽马的地理发现提出了关于新发现地区的主权归属问题。当时流行两种观念:
基督教国家有权力占领异教徒的国土;
第二,教皇有权力决定尚未被基督教统治者所占领的土地的主权归属。
老师:所以,为了缓和两国矛盾尖锐的局面,教皇于1493年出面仲裁,这就有了“教皇子午线”的出台。请同学们花一分钟时间阅读书本43页相关内容,找出PPT上所需的关键信息。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展示PPT答案)
[PPT展示]:
老师:刚刚同学们也提到了,由于葡萄牙不满这一仲裁,西、葡又于1494年重新缔结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了270里格,“里格”是一种陆地及海洋的古老的测量单位,1里格大约为5千米左右,270里格即1500千米,这个距离比杭州到西安(1300千米)还要遥远。根据新约,葡萄牙得到了巴西这块肥肉,如图所示。
[设计意图]:从目的、含义、地位、演变为切口梳理“教皇子午线”的相关内容,条理清晰。
[过渡]:尽管西班牙、葡萄牙一度成功证明了“早起的国家有虫吃”是句真理,可两国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问鼎世界。他们通过殖民活动中获得了大量财富,却很快衰落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4)西、葡昙花一现——沉迷于享乐
[PPT展示]:
老师:我请同学来解读一下这则材料,分析西、葡霸权如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学生:西、葡掠夺的财富被挥霍、浪费。
老师:西、葡如此“不争气”,掠夺的财富未能推动国内资本原始积累。又有哪些国家迎头赶上了呢 我们来看一张地图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确切了解何谓“资本的原始积累”、理解西、葡衰落而英法荷取而代之的内在原因,提高史料实证的能力。
2.“后来者居上”
[PPT展示]:
老师:这张图反映了17世纪上班叶之前的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概况,同学们仔细观察右下角图标,除了刚刚讲述的西班牙与葡萄牙,还有那些国家建立了殖民地啊?
学生:荷兰、英国、法国
老师:不错,事实上,西葡两国的殖民霸主地位在17世纪让位于“海上马车夫”荷兰,到了18世纪,英国也不甘示弱,以“日不落帝国”的实力一举夺过了殖民霸主的交接棒。可以说,后起的三个国家在17世纪以后建立了遍及亚洲、非洲与北美洲的多个殖民地。
(教师简要讲述殖民霸主更迭的历史过程、不做重点)
[设计意图]:流程图的呈现直观形象。有利于梳理和总结这一部分的内容,理清重点、明确脉络、利于学生记忆。
[过渡]:不论是西班牙、葡萄牙,还是荷兰与英法都采取了诸多方式参与殖民扩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殖民扩张的四种方式
[PPT展示]:
老师:我请同学来梳理一下,材料中体现了哪些殖民方式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老师:掠夺“金银产地”这就是典型的掠夺财富;“剿灭土著居民”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常见手段即种族屠杀;“掠获黑人”很简单就是指臭名昭著的奴隶贸易。除了这三种方式呢,事实上还有一种殖民方式常常为我们所忽略,那就是经商贸易。这一点,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还会详细叙述。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清晰罗列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式:夺财、灭族、贩奴、商贸。对殖民主义进行进一步深刻了解。
[总结]:面朝大海,殖民国家通过以上四种方式,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迎来了本民族的春天,但殖民扩张是否也封杀了其他民族迎来暖春的机会呢?
(四)殖民扩张的三方影响
老师:我们都知道,10月12日是世界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了庆祝这一天,西班牙将10月12日定为国庆节,美国也将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一命名为哥伦布日。这些举动遭到了拉美民众的纷纷抗议,哥伦布日也成为最具争议的节日之一。如何看待哥伦布日实质上归结于如何看待“殖民扩张”……
[PPT展示]:
[设计意图]:导入新颖,通过“哥伦布日”的争议引发对殖民扩张性质、意义的思考,古今呼应、具有现实感。
老师:从两总统的角度出发,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殖民扩张对殖民地国家的影响,来看一则材料。
1.对殖民地:灾难与机遇并存
(1)承受寒冬——传统发展历程中断
[PPT展示]:
材料一:资本来到这个世界,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在资本主义时代,人类的进步……只有用被杀害者的头颅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
——马克思
老师:这位同学,你试着来分析一下:对于殖民地国家而言,殖民扩张意味着什么?
学生:早期殖民扩张方式暴虐,对殖民地国家带来了许多灾难。
老师:非常好,殖民扩张的确中断了殖民地国家原有的社会发展历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这种灾难在不同文明区域的主要表现不同。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他们的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很多非洲人在三角贸易中成为奴隶;亚洲的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
[PPT展示]:
[过渡]:当然,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我们会发现,殖民扩张也不仅仅是个十足的“坏事”,它也提醒着昏睡在沉冬却浑然不知的被殖民者,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春天。
(2)孕育春天——革命因素的成长
[PPT展示]:
材料二: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老师:何谓封建社会的“革命因素”呢?事实上联系我们上学期学习过的中国史就十分容易理解了。殖民者带来的不仅有“血和肮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也意外的传入,在较长的时间里扎根、萌芽。促进了地区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因而老师说,殖民扩张对于被殖民国家而言,灾难与机遇并存。那么,反观殖民国家呢?
[设计意图]:以殖民地国家为切口,从正反两方面对殖民扩张进行探析。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进行历史分析的学习方法。
2.对殖民国家:“两革命”并举,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老师: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之所以称为“革命”,一定是出现了前后相异的变化。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同学们应注意借助课本内容进行史料分析。
(1)“商业革命”
[PPT展示]: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空前扩大...意大利各城市的商业地位逐渐被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所排挤。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集》
老师: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商业革命主要有哪些特征啊?我请同学来谈谈看法。
学生A: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书本原话,易得)
老师:毫无疑问,伴随着贸易范围空前扩展、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商品种类与流通量也因此成倍增长。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材料中不止提到西葡,还提到了“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学生B:新的商业强国崛起。
老师:不错,新航路的开辟带来的殖民掠夺改变了欧洲历史发展的进程,英国、法国、荷兰正是凭借商业贸易发展作为后起之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除此之外,商业革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PPT展示]:
材料二:
老师:这位同学,你从这段材料中能否找出“商业革命”的另一大特征?
学生C: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书本原话,结合材料易得)
老师:非常好,请坐。至此我们终于理清了商业革命的四大核心特征:
商品种类与流通量增加
股份公司与证券贸易出现
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
新兴商业强国崛起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谈话法进行“商业革命”的探讨,体现了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的生成性;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渡]:伴随着“商业革命”的世界性发展,“价格革命”也在欧洲成长、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那么,何谓价格革命呢?
(2)“价格革命”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一则材料,结合书本,试分析价格革命主要有哪些表现?
[PPT展示]:
材料三:16世纪,欧洲的黄金从55万公斤增加到119万多公斤,……物价上涨使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实际工资下降,日趋贫困。按传统方式征收的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收入减少了。同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靠使用廉价的劳动力和高价出售产品而得到好处。
——孔祥民主编《世界中古史》
(教师结合关键字句进行解析,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学生:黄金增加、物价上涨,工人实际工资下降、封建领主实际地租减少、资产阶级得到好处。
老师:很好请坐。概括起来“价格革命”主要有两大核心内容。
[PPT展示]:
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社会分化
(教师结合PPT讲述):商业革命使得欧洲获利、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价格波动扰乱了传统的积极关系,依靠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经济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势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过渡]:对于欧洲而言,殖民扩张引发了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增强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同时削弱了封建领主的社会地位,这一结果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与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可以说,新航路开辟伴随而来的殖民扩张给欧洲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春天,那么面朝大海的殖民扩张又给是否给整个世界带来些许影响呢?
3.对世界:孤立分散到联系紧密
[PPT展示]:
商人们赚取了利润,而物产的流通则促进了世界各地的经济交流。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老师:殖民扩张使得世界走向真正的密切交流,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也正因此,世界多了一分竞争带来的生机与活力。正如材料所言“从那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
[设计意图]:从对殖民地、殖民国家、对世界三个角度分析殖民扩张带来的影响,逻辑缜密、便于记忆,有利于养成科学进行历史解释的方法
[小总结]:
[设计意图]:基于书本基础上的系统概括与提炼有利于学生记忆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从“两个背景”、“两类国家”、“四种方式”、“三方影响”四个角度讲解一目了然。
[过渡]:事实上,新航路开辟不仅推动了殖民大扩张,改变了世界格局,在这个过程中还意外的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这又从何说起呢?
新航路开辟影响二:全球商品大流动
(一)印度洋贸易——葡萄牙主导
老师:全球海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为什么这么说呢?同学们都听过瓜子二手车直卖网的商业广告吧?
1.存在“中间商”赚差价——起因
老师:当欧洲的殖民者热切的渴求东方的香料和丝绸时,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航路是否存在中间商呢?
[PPT展示]:
结合地图,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旧航路有三大特点:
首先,都要经过地中海地区,意大利商人作为中间商赚差价;
其次,欧亚之间无直接贸易,奥斯曼土耳其会收高昂“过路费”,阿拉伯商人赚“差价”。
最后,旧航路的主动权掌握在东方人手中,欧洲人处于被动地位。
[设计意图]:新旧知识的联系利于构建整体系统的知识网络,对旧航路的回顾为理解新贸易航线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2.自己成为“中间商”——过程
老师:为了越过“中间商”,掌握贸易主动权,葡萄牙人率先建立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主导了印度洋贸易。我们来看一段小视频,看完之后我请同学描述葡萄牙人是如何主导这条印度洋贸易路线的?
[视频展示]:《葡萄牙人与澳门》(2分钟)
老师:这位同学,看了这个视频,你能说说葡萄牙商人是怎样利用澳门做中转的吗?
学生:葡萄牙商人把中国的生丝、瓷器等货物经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书中原话,结合视频易得)
[PPT展示]:
(教师结合PPT地图动画梳理)
[设计意图]:视频播放、多媒体的运用有助于学生俯瞰历史,理清葡萄牙所主导的中欧印度洋贸易状况。
[过渡]:这样一番折腾,葡萄牙这个中间商究竟赚到钱了吗 我们来看一张统计表,用数据说话。
3.“中葡共赢”——结果
[PPT展示]:
葡萄牙运至果阿生丝数量价值表
1580-1590 3000余担,价值白银24万两
1635 6000担,价值白银48万两
注:其中绝大多数白银流入中国
老师:从这张表格中,你能得出什么信息呢?
学生:葡萄牙在促进中欧印度洋贸易的过程中,白银大量涌入中国。
老师:不错,葡萄牙主导下推动的中欧印度洋贸易致使白银大量涌入中国,这也为明代推行哪一税制改革提供条件啊?
学生:“一条鞭法”
(如本班学生历史学习基础较差,反复提示后未能答出,可结合下面两图详细回顾“一条鞭法”内容)
老师:随着税制改革推进,出于处处折银交税的需要,中国对白银的需求量也逐步增长。葡萄牙便以澳门为据点,参与获利颇丰的中日丝银贸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贸易中,绝大部分白银也流入了中国内地。这样一来,我们发现中葡双方实现了“合作共赢”。但中国并未因此而钦慕大海,却有了梁启超“哥伦布之后,有无数的哥伦布;郑和之后,竟无第二郑和”的慨叹……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内容张居正“一条鞭法”串联葡萄牙参与的两大贸易:中欧贸易与中日贸易,培养学生中西联系的全球视野。根据学生状况选择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过渡]:看到葡萄牙来来往往赚得盆满钵满,同时期参与新航路开辟的西班牙也终于按捺不住真金白银的诱惑,操持起了太平洋贸易。
(二)太平洋贸易——西班牙主导
老师:西班牙所操纵的太平洋贸易主要再起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有同学肯定纳闷,两地相隔不是地中海、那可是浩浩汤汤的太平洋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毫无疑问需要船,我们来欣赏一下西班牙的船。
1.“马尼拉大帆船”——前提
[PPT展示]:
老师:左图展示的就是坚固、快速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武装商船,即“马尼拉大帆船”,何以这样称呼呢?事实上,马尼拉即现菲律宾首都及第一大城市(位置如图所示)由1517年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开发,为西班牙殖民统治当局的首府。
[设计意图]:结合图片讲述马尼拉地理位置与马尼拉帆船特点,生动可观、为学生理解太平洋贸易提供便利。
[过渡]:葡萄牙有了得心应手的交通工具,又是如何“扬帆远航”的呢?请同学说一说。
2.“来往太平洋”——过程
学生:以菲律宾为据点,帆船运载大量的生丝、瓷器、棉布和丝绸等产品到墨西哥换取白银,再将这些白银运往马尼拉。
[PPT展示]:
(教师结合PPT地图动画梳理)
[过渡]:这样一来,葡萄牙商人也成功做起了中国与美洲的中间商,这样一番贸易往来又带来了那些结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3.“中西共利”——结果
老师:据研究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20年间共运输白银2000吨。与印度洋贸易相似的是,这些白银又基本流入了中国。毫无疑问,西班牙努力经营为自己赢来了“发展的春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作为一门心思纺纱制瓷的大作坊却意外的成为了多番贸易的最大获利者。
[PPT展示]:
“当时的中国是一列奔驰的经济火车,西欧人奋起努力,才勉强追赶坐上了一个三等车厢。”
——弗兰克
老师:可以说,弗兰克所言一点也不夸张。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也逐渐形成。如果此时的明朝能反思改革、面朝大海,谁又能说不会迎来一个美丽的春天呢?就连黑格尔也这样嗟叹:“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和贸易,但是太平洋邀请来的中国人却‘正其谊而不谋其利’……不能超越陆地上那种有限的思想和行动的圈子”
[设计意图]:引用名著《白银资本》利于扩展学生历史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增强说服力。
[过渡]:当中国与欧洲、中国与美洲的生意做得如日中天,欧洲与美洲的直接往来也没有停下脚步……甚至连大西洋的宽广也没能阻挡新旧大陆联系之间“带血的”交易。
(三)大西洋贸易
老师: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书本41页最后一段,画两分钟时间画出大西洋贸易的简要流程图。
(教师引导学生获取书本关键信息进行梳理成图)
[PPT展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图表的制作,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度与积极性、避免“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老师:我刚刚观察了一下同学们画的比老师PPT上展示的还要清晰明确。同学们会疑惑欧洲商人明明可以直接将生产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以换回所需的贵金属、蔗糖与烟草,为什么又要取道非洲大老远的换取奴隶呢?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1.美洲劳动力匮乏——起因
[PPT展示]:
南美印第安人在殖民者的矿山中劳动
学生: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严重缺乏。(结合上述材料易得)
老师:非常好,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殖民者需要印第安人进行劳动,而种族灭绝政策下的残酷压榨造成了美洲劳动力不可避免的紧缺状况。90%—95%的减少率是什么概念呢?同学们想想如果将我们班视为一个印第安群落,按照这个比率,我们还能幸存几个人?
学生:2到4人。(40乘10%或5%易得)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引导学生理解美洲印第安人减少幅度之惊人,将抽象的数字变为可感的事实。
2.“穿梭大西洋”——过程
老师:如何获得更充足、更高质量的劳动力呢?一方面,的确存在一个廉价的黑人劳动力=3个印第安土著劳动力的事实;另一方面,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大量的产品决定了他们能够以此交换黑人。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商人开始把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从当地酋长手里换取黑人,欧洲人自己也抓捕非洲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换回所需的原料与贵金属。以此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
[过渡]: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政府的默认,欧洲殖民者对利润的疯狂追逐,以及非洲人民由于原始的社会结构造成的愚昧使得“三角贸易”竟在历史上存在了三百年之久。如此这般的大西洋贸易,你是如何看待的呢?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3分钟。
3.褒贬不一——评价
老师:这组同学你们来讲讲:你认为存在这样的贸易是件好事么?
学生A组:我认为不是。黑奴贸易对非洲人的摧残和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的,使非洲丧失将近一亿的精壮劳动力。
老师:嗯,很好。侧重于对非洲的影响,事实上,对美洲土著奴役与财富掠夺也存在不妥之处。还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B组:我认为三角贸易推动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得到充分发展,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步骤。
老师:不错,更着眼于大西洋贸易推动欧洲走向近代化的层面。而大西洋贸易推动商品的大范围流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联系各文明区域的作用。因此,我们说批判历史事件要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
(上面仅是课堂预设,具体情况应结合学生回答状况进行调整。教师做如下总结)
[PPT展示]: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将成为历史教学的必然趋势,教师在展开小组学习前应注意几个问题:明确主题和要求;尊重学生看法;及时引导与总结。
[小总结]:
(教师结合上图进行简要总结)
[设计意图]:阶段性的小总结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形成体系,也给其进入下一知识点的学习提供缓冲。
[过渡]:由海上航路扩展带来的三大洋贸易,一方面加速了商品流动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另一方面,在加强世界各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物种的大交换。
新航路开辟影响三:全球物种大交换
(一)人口迁移
老师:值得同学们注意的是这里的物种包括人口、动植物甚至是病原体。而在这之中最首要也最直接的就是“人种的交换”。这是一张反映15到19世纪的世纪人口大迁移的地图,结合地图,我请同学讲讲这一时期推动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贩奴促进、资源吸引——原因
[PPT展示]:
学生A:人口迁徙,一方面是由于欧洲殖民者的黑奴贩卖,另一方面是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的吸引。(根据图中提示标注,易得)
老师:很好,欧洲的探险家在发现美洲这块新大陆以后就源源不断的入主美洲,对土地与矿产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随着美洲殖民地的建立,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欧洲人把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这也是我们刚刚讲述的大西洋三角贸易带来的直接后果。这样一来,美洲人种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人口迁移、族群混合——结果
[PPT展示]:
来自欧洲和非洲的大规模迁移把南美洲从纯粹是蒙古种人的大陆改变成世界上种族成分最混杂的地区……最终的结果是,如今,居住在美洲大陆的是多数的白种人与明显少数的黑种人、印第安人、印第安人与白人的混血儿以及黑白混血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学生B:非洲与欧洲人口大量涌入美洲,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根据材料,易得)
老师:很好。结合材料,你说说都有哪些族群呢?
学生B:土著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材料易得)
老师:事实上,除了美洲,还有哪些地方存在族群混合的现象呢?这位同学,结合地图,你来说说?
学生C:非洲、亚洲和大洋洲。(读图易得)
[设计意图]:结合三大洋贸易的学习背景,“人口迁移”这一知识点就易于理解,故不做重点阐述。利用地图,学生较容易把握人口迁徙的动态。
[过渡]: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人口迁移基本上都是跨洲跨洋的长距离流动。在缺乏飞机、高铁等新式交通工具的情况下,人类的长距离迁移都是较为耗时耗力的,这就需要在旅途中多备“干粮”。也正因此,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
(二)动植物交流
1.欧美交换、全球流动——内涵
老师:新航路开辟极大地推动了动植物的跨区域交流,据统计,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越有三分之一的品种源于美洲。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列举……)
老师:同学们知识含量很丰富啊,接下来让我们结合图片具体来看看
[PPT展示]:
老师结合图片讲解: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猪、牛、羊等家畜,小麦、燕麦、大麦、裸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与此同时呢,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也流向世界各地,产生了许多影响,以中国为例,我们来解读一下。
[设计意图]:历史教学中巧用图片,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动植物交流图》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建构体系与记忆要点。
2.粮食增产、人地和谐——影响
[PPT展示]: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教师结合关键词梳理,整理出如下表格进行讲述)
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 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人地矛盾
经济作物烟草、花生 丰富农产品结构、促进农业
[设计意图]:以小见大,以中国为切口讲解全球动植物交流带来的影响,学生易于掌握。
[过渡]:在中国如此、在世界的其他许多地方状况也类似。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动植物交流对人类的共同发展起到了极为积极的作用。然而,事物总有两面性。伴随着人口、动植物的流动,病原体的传播也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三)病原体传播
1.欧洲殖民者——病原体的携带者
[PPT展示]:
“哥伦布交换比早先的物种交流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哥伦布交换涉及了很多……疾病……这些疾病中,天花是由欧洲人传入的……”
——赫伯特《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老师: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航路的开辟不仅加速了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种疾病的传播。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天花”,欧洲人还携带了哪些疾病的病原体呢?这位同学,结合书本41页你来说说。
学生A:除天花外,欧洲人还将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传入美洲与大洋洲。(书本易得)
老师:如此多样的病原体的传入,在当时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2.病原体——欧洲殖民者的助攻者
[PPT展示]:
“传入美洲和大洋洲的新疾病给土著居民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损失,并为欧洲的征服和殖民铺平了道路。”
——赫伯特《新全球史》
老师:结合左图与材料,你认为病原体的大量传入带来了哪些后果?
学生B:一方面,造成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另一方面,传染病也为欧洲殖民活动提供便利。
老师:回答的非常清晰。正如这位同学所言,传染病造成的原住民的死亡与原有社会的解体,的确是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原因。
[小总结]:
(教师结合PPT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
[课堂小结]:
新航路的开辟建立了全球交通、促成了全球联系、开阔了全球视野。世界各地人口的迁移和动植物的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三大洋贸易使商品实现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世界市场由此初步形成;殖民扩张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西欧开始成为世界的领跑者……这种经济层面的领跑也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其思想层面的领先。
[PPT展示]:
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动。
——《全球通史》
[设计意图]:承上启下。总结梳理了本课的教学线索:新航路产生的三大影响。(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物种交流)与此同时,点明了新航路开辟与思想解放的紧密联系,为下节课《西欧的思想解放运动》奠定基调。
[课堂深化]:
1433年郑和航海梦碎印度洋,与他个人的梦想一同埋葬在南京牛首山麓的,还有整个民族的期望。中华民族正为此付诸了意外的代价,事实证明,只有包容开放,才有文明共融的美好;只有面朝大海,才有花开的暖春。这一点被15世纪的欧洲人封为圭臬,西欧也因此迎来了民族的春天。庆幸的是,这一点,在21世纪的今天同样为我们所珍视,21世纪丝绸之路合作建设,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陆上,还有那一片和平之海、交流之海、互利之海、民族复兴之海……这正是每个中国人的海洋之梦!这正是中国梦!
[设计意图]:与本课导入相联系,浑然一体。通过同一时期“闭关锁国”、“殖民扩张与联系”的中西对比、不同时期“郑和下西洋”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古今相映,引导学生感受“只有包容开放,才有文明共融的美好;只有面朝大海,才有花开的暖春”的历史哲理。不仅实现了家国情怀的价值目标,还提升了本课的立意高度。
[课堂检测]: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较为关键的时期……从而预示了世界历史的全球性阶段的来临。”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商帮与会馆的出现
C.新航路的开辟 D.宗教改革的开展
2.“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方式。上图地图中白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反映( )
A.天主教的传播 B.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C.罗马帝国的扩张 D.“日不落帝国”形成
老师(先进行难题分析、核心词的提示与讲解,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如有学生回答错误,则应再次强调知识的易错点)
[设计意图]:课堂测验有助于掌握学生把握与否,与此同时,帮助学生通过错题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作业布置]:
同样是远洋航行却怀揣着不同“梦想”,也因此产生了几乎完全相反的历史结果。
比较中西在以上几点的差异,完成表格后谈谈中西远洋航行产生的不同影响(150字)。
[设计意图]:作业布置应时常具备开放性与灵活性,一方面推动知识重点的巩固;另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作业反馈作用往往事半功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