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春天
夏天
秋天
冬天
第二节地球的公转
第一课时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 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
2. 掌握黄赤交角概念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3.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4. 运用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原理,解释昼夜长短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四季变化、五带的形成等自然现象。
中心
地球绕太阳运转叫做公转
1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征
思考: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速度
1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征
(1)地球公转的轨道
地球在近似正圆的 圆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
(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自转方向一致
(2)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N
N
太阳
公转方向
公转方向
S
S
从北极上空俯视:
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俯视:
顺时针
1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征
1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征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为一年,由于人们是在地球上观察公转,所以通常视地球不动。由于选取的参照点不同,地球的公转周期有恒星年与回归年之分。
1) 恒星年:太阳中心连续两次通过地球与某一恒星连线的时间间隔,时间:365日6时9分10秒(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2)回归年: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的时间间隔,时间: 365日5时48分46秒(回归年),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年。
(3)公转周期
1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征
(4)公转速度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在相等时间内太阳和运动着的行星连线所扫过的面积相等
近日点
1月初
公转速度最快
远日点
7月初
公转速度最慢
1.521亿km
1.471亿km
角速度平均59′/天,线速度平均30千米/秒,周期为365d6h9m10s
1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征
内 容 公转
概 念
轨 道
方 向
周 期
速度 线速度 角速度
地球绕太阳的旋转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7月初(远日点)最慢 1月初(近日点)最快
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知识点总结】
1.2016年2月8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时地球所在位置最接近
A.甲点 B.乙点 C.丙点 D.丁点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动所用时间最少的一段是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甲
A
B
下图是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图中P点是近日点,甲、乙、丙、丁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且甲、乙两点关于P点对称。
随堂训练
逻辑上似乎说不通,正如寒冬向火,靠得近才会暖和嘛!除距离因素外,是不是还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北半球季节的变化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运动
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盛夏,骄阳似火。这是真的吗?
2 黄赤交角及其意义
赤道面
黄道面
北极星
地轴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约66.5
特点:“一轴两面三夹角”
目前约为23.5
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即地球自转面与公转面的夹角,目前是23°26′(可以简略为23.5°)。
成因——地轴的倾斜
2.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
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即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
A
C
B
D
冬至
12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2.1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周期:1回归年
(365日5时48分46秒)
(1)结合课文关于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描述,请在下图中标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并用平滑的曲线接起来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
活动探究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
活动探究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做回归运动
北回归线
23.5°N
赤道
0°
南回归线
23.5°S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春分 3月21日
思考:1.哪一时段,太阳直射北半球?直射南半球呢?
2.哪一时段,直射点向北移动?向南移动呢?
3.两条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几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上呢?南回归线以南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呢?
地球自转
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_________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范围:__________________
23.5 N~23.5 S
23.5
1. 决定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回归运动
2. 决定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值
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回归线的纬度值
极圈的纬度值=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 当黄赤交角发生变化时,回归线和极圈的纬度值也随之变化,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五带范围的变化。
总结归纳
地轴倾斜
本质
拓展延伸
五带:黄赤交角的存在,按太阳辐射总量分为五个带。
北极圈66.34°
南极圈66.34°
南回归线23.26°
北回归线 23.26°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0o
热 带
有极昼极夜,终年寒冷
极昼极夜,也无直射
四季分明
有太阳直射,终年炎热
极昼极夜,也无直射
四季分明
有极昼极夜,终年寒冷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五带会发生什么变化?
66.5°N
23.5°N
66.5°S
23.5°S
60°N
30°N
30°S
60°S
热带范围变大
温带范围变小
温带范围变小
寒带范围变大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度数=回归线纬度值
极圈纬度值=90°-黄赤交角度数
思考题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0°?
太阳直射点一直在赤道上,
各地不再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没有四季的更替。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90°?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两极点之间来回移动,全球都有直射现象。
思考题
极昼极夜范围变大
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太阳直射点范围变大,移动速度变快
冬夏季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变大
冬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差变大
黄赤交角变大的影响
1.我国每年元旦时,太阳直射点最
接近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地球公转速度( )
A.①到②先加快后变慢到 B.②到③逐渐变慢
C.③到④先加快后变慢 D.④到①逐渐加快
读下图“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D
C
随堂训练
某年7月1日中午12时30分52秒,广州市花地大道时间园(23.08°N)里的九条铁柱失去黑影,出现“立竿无影”的景象,引得现场观看的数百名广州市民啧啧称奇。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此景象发生时( )
A. 地球公转到近日点附近 B. 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
C. 太阳直射点缓慢北移 D. 太阳直射赤道
2. 此景象在一年内会出现两次,另一次可能发生在( )
A. 4月18日前后 B. 6月11日前后
C. 8月11日前后 D. 10月6日前后
B
B
随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