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蕖》习题
一、语言基础知识
1.漂亮的书写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请把下面这句话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方格内。
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倚此( ) 袅娜( ) 徂秋( ) 迨至( )
并擎( ) 难堪( ) 殆所谓( )点缀(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
可人:
不一而足:
②群葩当令时。
当令:
③无如酷好一生。
无如:
④又时病其漏。
病:
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也。
②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二、语言表达训练
5.本文对芙蕖生态的描写,对芙蕖价值功用的议论,分别说明了它哪方面的特点?
6.文章分说芙蕖“可人之事”,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依次介绍,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7.你能写出几句与荷花有关的古诗句吗?
8.下面语段中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爱因斯坦是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④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21年,⑤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9.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句话。
例句: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仿句:
10.请参加名著阅读活动,看谁收获最大。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请你从《西游记》、《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部名著中任选一个典型人物,按下面三个栏目完成一期黑板报内容的撰稿。
⑴“名著人物”形象栏。(写出人名并简介其性格特点)
⑵“精彩情节”大家看。(简要概述与此人物紧密相关的一个精彩情节)
⑶“读后一得”交流台。(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此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
三、课内同步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11-14题。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娇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时在花为份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也。
11.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①群葩当令时
葩:
②此皆言其可目也。
可目: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
①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②此时在花为份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13. 语段主要写了“芙蕖”哪一方面内容?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4.语段主要写出芙蕖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一、语言基础知识
1.略
2.yǐ niǎo cú dài qíng kān dài zhuì
3.①可人:适合人的心意。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而是很多。
②当令:正当时令。
③无如:无奈。
④病:苦恼。
4.①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
②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
二、语言表达训练
5.本文对芙蕖生态的描写,说明它的“可目”;对芙蕖价值功用的议论,说明它的“种植之利”。
6.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远观其花、近闻其香,然后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7.略?
8.句①改为: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杰出科学家。句④改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句⑤改为:爱因斯坦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9.略
点拨:开放题,只要句式一致即可。
10.示例一: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领高强、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又很幽默。⑵在“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三次识破妖精的诡计,变成妖精的妈妈去赴唐僧肉宴,深入妖精洞内打死白骨精,救出了师傅等人。⑶从孙悟空身上,我看到了正义的力量是战无不胜的。示例二:⑴《水浒》中的鲁智深侠肝义胆、疾恶如仇又粗中有细、豁达明理。⑵鲁智深在潘家酒楼听到金氏父女的遭遇后,便找上门寻借口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还一边骂他“诈死”,一边不慌不忙地离开。⑶鲁智深那种路见不平、见义勇为的义举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要大力提倡的。示例三: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身残志坚,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⑵保尔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时候曾一度陷入精神危机,在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后,又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⑶保尔那种与命运抗争、永不言败的钢铁般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或:保尔那句“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的名言将作为我一生的座右铭。)
点拨:开放性题,但三个小题必须是围绕同一书中的同一人物来作答。
三、课内同步阅读
11.①葩:花。
②可目:适合观赏,看着悦目。
12.①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②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
13.语段主要写了“芙蕖”“可目”的特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
14.从花开之前写到花开之时,再写到花谢之后,突出了“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起,“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与“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完全不同的特点。
《芙蕖》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芙蕖( ) 效颦( ) 群葩( ) 自夏徂秋( )
迨( ) 菡萏( ) 异馥( ) 草菅( )
二、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1)倚此为命
(2)以芙蕖之可人
(3)迨至菡萏成花
(4)荷花之异馥
(5)殆所谓不善养生
(6)又时病其漏
三、指出下列句中划线字的不同含义。
(1)以芙蕖之可人( ) 望天乞水以救之( )
(2)请备述之(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3)蓬中结实( ) 有五谷之实( )
(4)过而不问之秋也( ) 自夏徂秋(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2)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3)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五、阅读。
[甲]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之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注:
萌:芽。
蜩腹蛇蚹:这里形容竹韧生时的状态。
振笔直遂:挥动画笔,一气画完。
兔起鹘落:鹘,一种猛禽。兔子一出现,鹘就冲下来捕捉它。
与可:文与可,善画竹,北宋著名的画家。
倏:极快的,忽然。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而节叶具焉
(2)节节而为之
2.[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3.[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把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这些文字是:
4.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来作答。
这些毛病是: (不超过12个字)
5.选出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出几项)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默观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甲文以竹的生长情况说明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已文道出不是“眼中之竹”, “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的原因。
E.“胸中之竹”源于 “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就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一、略
二、依靠 适合人的心意 及,到 特别的香味 大概 以……为苦
三、(1)介词,因为 连词,来
(2)完备,全部 预备、准备
(3)果实,种子 实用价值
(4)时间 秋天
四、(1)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优点不止一个,请让我一一把它说出。
(2)等到荷花谢了以后,(它)也(就)可以向主人宣告没有什么过错了。
(3)种植的利益有比它还大的吗?
五、
1.具备,具有 做,这里是画的意思
2、成竹在胸(胸有成竹),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
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时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3、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4、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5、BCE
《芙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重点突出、繁简得宜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不堆砌词藻,不用典故,明白晓畅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文言文的一些语法常识。
预习设计: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关于作者
李渔(161l一约1679),字笠鸿,一字谪凡,号湖上笠翁,原籍兰溪(今属浙江),生于雉皋(今江苏如皋)。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在明代考取过秀才,入清后未曾应试做官。出身富有之家,清兵入浙后,家道衰落。客居杭州10年,又迁南京达20年。从事著述,并开“芥子园”书铺,刻售图书。又组织以姬妾为主要演员的家庭剧团,北抵燕秦,南行浙闽,在达官贵人府邸演出自编自导的戏曲。晚年境况困窘,再度迁居杭州,终老死去。李渔在当时很有声名,但毁誉不一。平生著作有剧本《笠翁十种曲》,还有八种是否出自他的手笔,至今未有定论,有小说《十二楼》等数种,杂著《闲情偶寄》和诗文集《笠翁一家言》等。李渔在戏曲理论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闲情偶寄》之《词曲部》《演习部》实为戏曲理论专著,后人录出单印,名《李笠翁曲话》或《笠翁剧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从舞台艺术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
二、课文分析
这篇文章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笠翁偶集》中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文章。这类文章,直抒胸臆,不拘格套,不避俚语俗字,无论是内容或形式,都力求写得清新活泼。李渔的小品文尤其具有这种特征。他自己的诗文取名为“一家言”,并解释说:“凡余所为诗文杂著,未经绳墨,不中体裁,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下不觊传于后,不过自为一家,云所欲云而止。”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尽丧其为我”。可见他在写作上所抱的力求创新、力求显出自己的灵性的态度。这就使他的小品文和明清其他小品佳作一样,无论是内容或格调,都与一般正统古文不同。
三、内容和结构
古代写荷的诗文很多,一般都从荷的美丽、高洁着眼,或直接赞美荷花的形态,或以荷喻人,赞扬美女,或托物言志,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本文写荷,完全不落前人窠臼,既写荷“当令时”的“娇姿”,又写荷谢后的莲蓬,从荷出水直写到荷叶衰败。这是写荷诗文中绝无仅有的。不但如此,本文既谈荷花的可目、可鼻,又谈莲藕荷叶的可口、可用,写一般文人所不写,观赏和实用两种价值并重,也是大胆求新的表现。全文七段,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简明扼要地说明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六段),分说。具体说明芙蕖的种种优点。这部分把生长过程和多种功用结合在一起写,既按“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谢之后”时序作纵的描述,又按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种功用作横的说明。纵横交错,有条不紊。
第三部分(第七段),结尾。抒发感慨,揭示中心。
全篇紧扣“可人”二字,环环相套、丝丝入扣地展开,针线细密,结构严谨。
四、写作特点
1、重点突出,繁简得当
作文,正如编戏,必有“主脑之人”,“主脑之事”,其他的人和事只是“陪宾”。根据这一原则,本文以“可目”为主脑,写得详,“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写得略,这样使中心鲜明,重点突出。作者在写芙蕖的种植之利时,与五谷作比较,说它除了“有五谷之实”外,还有五谷所没有的“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的观赏价值,而芙蕖的观赏价值主要表现在“可目”上。这是作者如此安排的依据。另外,作者重点、繁简的安排还服从于作者、读者双方对事物的了解。对“可目”,作者有独到的体验,一般人可能所见不深,就详写;“可鼻”、“可口”、“可用”。人所熟知,作者并无特别体验,只点明一下唤起读者注意就行了。
2、语言生动形象,不避俚俗
全文信手写来,不用一典,不堆砌词藻,不避民间口语,读起来晓畅明白,与有些正统派古文不同。这是李渔“贵显浅”主张的具体表现。文中奇句与偶句交互使用,使语句声调和谐动听。特别是一些偶句颇能抓住事物特点,两两对照,相得益彰。如:“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遂之生”;“有五谷之实而设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等等。总之,一方面不避俚俗,一方面迭用奇偶,使语言生动形象,俚俗而不觉无文,质朴而不觉笨拙。
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结合《爱莲说》,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你心中的芙蕖形象。
《芙蕖》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
1、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
2、掌握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些多义词。
3、了解本文运用的拟人/对偶/顶真/反问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文言文的一些语法常识。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莲花,这一种寻常的植物,在我国清代戏曲家李渔看来,却是浑身都是宝,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平常。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来展示这一切的。
二、学习课文第1段
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段。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
(1)予(我)夏季倚(依仗)此为命者(表停顿,提起下文)
(2)“效颦”是“东施效颦”的简化说法。比喻生硬地胡乱效仿,效果很坏。
(3)可人(适合人的心意)
4.文段赏析:
问题:就这一段来说,你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还是散文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明确:这篇文章从结构来看,似乎是说明文,笔法不太像散文。开头第一句:“芙蕖与草木诸花似觉稍异”,也就是说,把它拿来和同类相比,着眼在它的“异”,而不是它的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抓住特点。先是引用花谱上的文字,指出其植物属性。这种写法,比较客观,有知识性,是典型的说明文的写法。接下来,又说自己依之为命,为什么呢?因为“可人”。这种行文方法,又不是客观的知识,而是主观的感情了。把主观的感情作为文章的意脉,就是散文的写法了。“备述之”,全面展示,可能是流水帐,乃散文之大忌,但却是说明文的基本办法。可见,本文以说明为主,兼有散文的笔法。
三、学习课文第2段
1.步骤如第1段。
重点解释:
(1)及其(它,芙蕖)茎叶既(在……之后,已经)生,则又日(一天一天地,名词作状语)高日上
(2)菡萏:课文注释“荷花的别称”。具体说,菡萏应是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3)与翠叶并擎:同翠叶一起耸立(在水上)。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中一些抒情语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就带着相当主观的感彩,拿它和“群葩”相比,强调它的优越,就是很绝对的。他说,其它的花美好,只在开花之时,花前花后,“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这话说明很极端,很片面。世间花卉无数,其它花卉,在开花之前和之后,就一无可赏吗?难道藤萝、秋兰、紫荆的茎叶就完全不值得一顾吗?但这并不在李渔的考虑之中,因为它说的是“可人”,是一种主观的情感,以我的感觉为标准。这就不是说明而是抒情了。
问题二:“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就是我国传统散文中所谓夹叙夹议的方法,其好处,在于自由灵活。李渔追求“云所欲云而止”,这种不拘一格的笔法,正符合他的个性。
四、学习课文第3—7段
1.步骤如前。
重点解释:
第3段:①[馥]香气。②[为]因为。③[退]减退。④[逐]跟随。
第4段:①[并]一起。②[列]陈列。③[芬]使……感到芳香。④[颊(jiá)]面颊,这里指嘴边。
第5段:①[似]好像。②[备]准备。
第6段:①[是]如此、这。②[适]适合。③[备]具备。④[实]实用价值。⑤[长]长处。⑥[于]比。
第7段:①[四命]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②[无如]无奈。③[半亩方塘]指小池。④[仅]只有。⑤[凿]挖。⑥[塞(sè)责]敷衍。塞,来、应付。⑦[病]以……为苦。⑧[望天乞水]盼望下雨。⑨[殆(dài)]大概。⑩[草菅(jiān)]把……当作野草。菅,草名。有成语“草菅人命”。
2.文段赏析:
问题一:请说出这一部分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首先言其可鼻,再次言其可口,最后言其可用。
问题二:在古代汉语中,“可”原本是个会意字。从口,从丂(供神之架),本义是唱,表示在神前歌唱,似为“歌”字的古文。引申为允诺,同意,准许。如:许可,认可,宁可。还有可能、能够之义,如:可见,可以,不可思议。《史记·项羽本纪》:“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在现代汉语中,还留存着类似的意义,如:可风(可为风范)。进一步向抽象方面联想,有“值得”的意思,如:可怜,可悲,可亲,可观,可贵,可耻,可鄙,可恨,可歌可泣,等等。以上诸词语,在结构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字后面,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但是,如果换成了名词,意味就比较特别了。如:可人,可口,可心,可意,可体,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情感意味。很明显,可口,并不是可以以口食之的意思,而是挺好吃的意思;而可人,也不是让人觉得可以的意思,而是令人觉得可爱。李渔在本文中,利用了这方面的规律,又创造出“可目”、“可鼻”。读者为什么能够接受呢?
明确:这是很有点冒险的。一般说,词语结构是不能任意类推的,类推可能违反约定俗成的、潜在的成规。如可以说“好吃”,却不能说“坏吃”(某些方言不在此例);可以说“可人”,却不可说“可鬼”,可以说“可口”却不可以说“可眼”、“可脚”、“可手”、“可头”。但是,李渔却在本文中创造了“可目”、“可鼻”,读者并不没有感到怪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文中有了“可人”,但这还不够。还有一个原因,他先把花、蓬、实、亭亭独立、翠叶开擎,均为目光所视,讲得很丰富了,然后再说“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这就不太突然了。
问题三:在分别写了四个方面以后,李渔又作了一个总结: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这一段文字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结构上来看,这完全是议论文的句法,把荷花的好处,几乎说到了极致。
问题四:文章到此,可以说是到了高潮,无以复加了。但是,李渔却在最后来了一笔真正的散文:说他虽然以荷为命,但却没有条件得“半亩方塘”(像朱熹所赞颂的那样“半亩方塘一鉴开”)来种植荷花,只能 “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这已经够杀风景的了,又碰上池子漏水,只能求老天帮忙。结尾的句子是:殆所谓不善营生,而草菅其命哉。
“不善营生”,尚是对自己的批评;而“草菅其命”,则对自己的调侃了。这一点与周敦颐《爱莲说》有什么不同呢?
明确:周敦颐赞美荷花,目的是为了美化自己的精神境界,把它提升到陶渊明菊花的清高档次上。而李渔赞美荷花,却把自己说得很惨,很差劲,“草菅人命”,简直是花的刽子手。这一笔,作为散文,真是大手笔,神来之笔。而这正体现了李渔自己所追求的“上不取法于古,中不求肖于今”的目标。
第二课时
一、深入探究
1、请学生读课文,思考并回答:
⑴课文写芙蕖,突出其什么特点?
(答案:可人。)
⑵芙蕖“可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可目,可鼻,可口,备用。)
⑶芙蕖的“可目”表现在哪些地方?采用了什么方法?
出水之日 点缀绿波
茎叶既生 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菡萏成花 娇姿欲滴 后先相继
生蓬结实 亭亭独立 与翠叶并擎
⑷芙蕖“可鼻”,“可口”,“备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可鼻:荷叶清香 荷花异馥
可口:莲实莲耦 并列盘餐 互芬齿颊
备用:霜中败叶 摘而藏之 裹物之用
作者通过以上的说明,最后指出:
无一时一刻不适人耳目之观 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以此说明其可人。
二、比较探究
1、我们前面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请学生讨论回答:
(1)《爱莲说》是如何写莲的?
答案: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其生长地,写其形特点,并赋予其象征意义,以此写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崇高品质。
(2)《芙蕖》又是怎样写莲的?
答案:这篇课文则通过荷的用途,重点写其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特点,提倡人们种荷。
(3)通过比较,你得出什么结论?
参考答案:从上面分析可见,写作目的不同,即使题材相同,描写重点也是不同的。
三、课后作业
学生按要求背诵最后二个自然段。
《芙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以及一些特殊用法;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作品结构,理解中心主旨;
2、体会芙蕖的审美内涵。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一)字词 颦 葩 妍 迨 菡萏 徂 擎 馥 颊 擎 菅
语法1.介宾短语后置2.使动用法3.意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
作者简介
李渔(1611约1680),字笠鸿、谪凡,号笠翁,明末清初浙江兰溪人,是一位有名的戏曲家、戏剧理论家,又是一个博学者,著有《笠翁十种曲》(传奇),多系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闲情偶寄》(小品),内容包括戏剧理论、饮食、园艺等。本文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
本文是一篇说明小品,作者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将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告知于人,说明种植之利。
三、疑难辨析
1、“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关键是如何理解“当令时”。“当令时”即“当令之时”。当:值,遇到,在。令:美好。全句的意思是,许多花草最美好的时间,只在花朵开放的那几天。
2、“菡萏”应如何解释?
“菡萏”课本上未加注解。有的书则注为“荷花的别称”,这不妥当。菡萏应当解释荷花的花苞,即没有开放的荷花。
四、课文解析
全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1自然段。
这一部分以“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点明文章主旨,总领全文。其中“可人”一词,囊括了“可目”、“可鼻”、“可口”等项,紧接用“不一而足”一语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对种种可人之处的兴趣,最后用“请备述之”一语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即第2至第5自然段。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承接前文来“备述”芙蕖“可人”之处。课文的4个自然段以每一自然段为单位,逐一说明芙蕖“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长处。第2自然段说明“可目”的优点,是作者所着力加以描写的。他首先用比较的方法说明美丽的“群葩”争艳之日十分短暂,而“芙蕖则不然”,所谓“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两相比较,芙蕖“可目”之优点则胜一筹。其次作者又按照芙蕖成长直至衰败之过程,有条不紊地说明“可目”之能事。第3自然段说明“可鼻”的优点,用了对偶句式,突出芙蕖的清芬和清凉。第4自然段说明“可口”的优点,不在果腹而却芬香满口,虽为食用也不脱雅人之趣味。第5自然段说明可用的优点,前后两句,一虚一实,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第三部分即第6、第7自然段。
总结全文,将上述“可人”之四项,归为“适耳目之观”与“备家常之用”两类,与开头既有呼应,又略有变化,并以“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这一反问句式,有力地点出题旨,水到渠成地引出作者对芙蕖的酷爱之意。本文在说明芙蕖的“可人”之处时,其分类的方法颇资探究。一方面,作者把“可人”分为“可目”、“可鼻”、“可口”、 “可用”四项,而这四项,又可以从“适耳目之观”和“备家常之用”的“观”和“用”两大项来收束,其横式的分类法,就显得富有层次感。另一方面,从“可目”这一类以及从“可目”直到“可用”这四类,内容的两次展开,又基本上符合荷初生小叶、逐渐长高、成花、盛开、凋谢、生莲结子、衰败这一纵式的递进生长过程,于是,两个纵式的递进与全文的模式并列交织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相当有机协调,显示了作者构思中的匠心独运。
此外,本文的详略处理也颇值一提。全文写“芙蕖”之“可人”,以“可目”为主,其他为宾。因为芙蕖胜过群芳的地方,在“可口”、“可用”方面至为明显,略一指出就够了,“可鼻”方面,荷的香味较为一般,只有“可目”这点,似普遍,又似特殊,如不详写,则无法将其特性充分揭示出来,而且作为一种花,主要功用当然是供人观赏,所以本文以“可目”为重点,详加描写。先写“群葩”争艳时间之短突出“芙蕖则不然”。然后从荷的初生直写到其衰败,所谓从“荷钱出水”的“点缀绿波”,到“茎叶既生”的“飘摇”“袅娜”,再到“菡萏成花”的“娇姿欲滴”,直到“花之既谢”,还“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这样的祥写不但显示荷的“可目”之久,而且描绘了荷在各生长阶段的多姿多彩,渲染了荷的“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的优点。
积累运用
收集关于芙蕖的名言佳句,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芙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2.理解重点字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重点掌握本文的立意。
2.文言文的一些语法常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预习要求:
1.诵读并抄写课文。
2.参照注释,口译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背景知识导入
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79),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字笠鸿,又字滴凡,号笠翁,又号觉世稗官.别署笠道人.随庵主人.新亭樵客.澹慧居士.湖上笠翁等,时有才子之誉,称李十郎。原籍兰溪(今浙江省兰溪县),生于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县)。前半生家庭生活富裕,清人入关后,家道衰败。他自幼聪明好学,曾参加过几次乡试,屡不及第,从此醉心于小说,戏剧的创作。家设戏班,常往各地达官贵人门下演出。曾居杭州10年,后又居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达20年,经营书铺,名“芥子国”,以刊书闻于时。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全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一名《觉世名言》),诗文杂著《李笠翁一家言》等。
题解:
本文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的“种植部”“草本类打中的《芙(fú)蕖(qú)》一文。《李笠翁一家言》是李渔的诗文杂著总集,共十六卷。其中的《笠翁偶集》原名《闲情偶集》或《闲情偶寄》,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包括戏剧理论.饮食.营造.园艺等方面的内容,大都是作者多年实践的心得,尤以戏曲部分,颇多独到见解,对戏剧理论有所丰富发展。本文以说明为主,辅之以讨论.慨叹,和纯粹的说明文有所不同。芙蕖,亦作“芙渠”.“扶蓉”。郑玄说:“未开日菡萏,已发目芙蕖。”芙蕖即荷花,又称芙蓉,藕花,莲花等。
学习课文
重点字词掌握
朗读,疏通文意
译文:芙蕖给人感觉似乎跟各种草本花稍有不同,但是它有根却没有本质茎,一年一个生长周期,这个性质与各种花是相同的。花谱上说:“生长在水域中的叫做草芙蓉,生长在陆地上的叫做旱莲。”那就不能说它不是草本了。我在夏季里,依靠它才能活命,这并不是故意向茂叔胡乱模仿,因袭古人早已有了的说法,而是因为芙蕖称人心意,它的长处不止一种,请让我来全面地说一说。
各种花当令的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这以前或以后,就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芙蕖却不是这样:铜钱似的小荷叶露出水面的那一天,它就替人们装点绿波,等到它茎叶一长出水面,就又一天比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一天比一天向上长,就一天比一天更好看。有风的时候,固然作出飘荡摇曳的娇态,没有风的时候,也呈现出苗条柔美的丰姿,这样,我在荷花未开的时候,就先享受到了无穷的悠闲情趣。等到苞蕾开成花,妩媚可爱的姿色就象要滴落下来,一批接着一批,从夏天一直开到秋天,这在荷花是本职应做的事,在人却是应得的享受。待到花儿凋谢,它也可以向主人宣告自己的无罪了;却又在花蒂下面生出莲蓬,在莲蓬中结出莲子,莲蓬高高地挺立着,仍象没有开放的花,和翠绿的荷叶一同挺立着,不到深秋露水结成白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就不会呈献完毕。这些都是讲它适合子眼睛观赏方面的事。
适合于鼻子的嗅觉的,那就有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避暑,暑气就因它而消退,乘凉,凉气就随它而产生。
至于它适合人的口味的,那么莲子和藕都是一道列为盘中餐,使人的牙齿和嘴边都感到芳香的呀。
只有霜露季节中衰败的荷叶,零零落落使人感到不好受,似乎成了可抛弃的废物了;可是把它采摘下来收藏着,又可供一年中包裹东西之用。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合于人们耳目的观赏,没有一丝一毫不具备着家常的用处。它有当五谷之用的实际,却没有五谷的名气;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摒弃了百花的短处,种植作物的利益,有比这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斗大的小池,栽几株敷衍了事,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盼望天上降雨来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养生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四.简析文意
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但他过分强调了芙蕖的观赏价值,甚至夸大它的种植之利在“五谷”之上。这是悖逆实际和事理的,表现出一种脱离劳动人民的封建文人的情趣,与劳动者的感情是格格不入的。
文章主要说明“芙蕖之可人”。作者围绕这一中心,按照事物本身的条理,安排结构和线索。它以“可人”二字为“意脉”,以芙蕖生长的时间(春.夏.秋,即花开之前.花开之时.花开之后)为“时脉”,以芙蕖生长的规律(叶.茎.花.蓬.藕)为“物脉”,将三脉理成三线,交织于文.中,缝合为一体,脉络清晰,条理井然,层次分明,结构谨严。文章中段主要说明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是全篇的中心,重点。而中段又以“可目”为“主脑”,“可鼻”.“可口”.“可用”为“陪宾”,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用语生动形象,精炼俏丽,活泼新颖。如“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一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这些偶句,遣词造句,十分优美,不落俗套,新鲜动人,不仅颇能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声调和谐,清雅流畅,富有韵味。终章发抒感慨,也使文章生情增色不少。
课后作业
将《芙蕖》与《爱莲说》进行比较阅读,说说你的看法。
课件23张PPT。芙 蕖 李渔教学目标:?作者简介-1作者简介-2简介芙蕖 荷花,又名莲花、水华、芙蓉、玉环等。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单生于花梗顶端,花瓣多数,嵌生在花托穴内,有红、粉红、白、紫等色,或有彩文、镶边。坚果椭圆形,种子卵形。荷花种类很多,分观赏和食用两大类。
原产亚洲热带和温带地区,我国栽培历史久远,早在周朝就有栽培记载,性喜温暖多湿。
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深为人们所喜爱,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
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意要求:
1、理清文章的思路。
2、对照注释,掌握文中文言句式,一词多义等。
3、思考文章是如何兼用多种表达方式说明事物的?给加点字注音解词研究课文研讨第一部分重要词语研讨第二部分-1-1研讨第二部分-1-2研讨第二部分-1-3重要词语第二小节译文 各种花正当时(惹人注目)的时候,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人们经过它也不过问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钱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好看。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因此,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了无穷的逸致。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当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自挺立,还象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呈献)完毕。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研讨第二部分-2课文: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译文: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跟随~~----------------------------------对偶研讨第二部分-3课文: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译文: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研讨第二部分-4课文: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译文: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研讨第二部分-5课文: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译文: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观赏,没有那部分那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有比它还大的吗? ▲▲小结第二部分~~~~~~~~~~~~~~~~~~~~~~~~~~~~~~~~~~~~研讨第三部分小结写作特点课件21张PPT。芙 蕖李 渔 李渔,字笠翁,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一生著述甚丰,有小说《十二楼》、诗文杂著集《笠翁一家言全集》,其中最有价值部分《闲情偶寄》是我国第一部把戏曲作为综合艺术来加以研究的戏剧理论著作,在我国戏剧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简介 读准下列字音:倚 葩 颦 迨 菡萏 馥 徂 谱 菅 芙蕖
妍 蒂 擎 颊 袅娜
yǐpāpíndàihàn dànfùcúpǔjiānfú qúyándìqíngjiániǎonuó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之1、以芙蕖之可人2、请备述之3、过而不问之秋备1、请备述之2、又备经年裹物之用3、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它助词,的。全部备作具备实果实1、蓬中结实2、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秋1、过而不问之秋2、自夏徂秋实效时间秋天然1、然有根无树2、芙蕖则不然但是这样1、日高日上2、可目3、可鼻4、互芬齿颊5、又时病其漏一天比一天动词,看动词,嗅使……芬芳(生香)动词,苦恼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2.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3.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 避暑时暑气因它而退去,乘凉时凉气随它而产生。 它有五谷的实效,却没有粮食的名义;它兼有百花的长处,却把众百花的短处都除掉了。 有风,它作出随风摇摆的体态;无风,也呈现出婀娜秀美的身姿。 翻译下面句子4、 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因为芙蕖讨人喜欢,它的可爱远不止一处,请让我把它一一说出来。5、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 等到花儿谢了,也可以对主人说声没有遗憾了。6、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我以四种花为我的一年四季生命所在,而芙蕖这一“命”最重要。 一、作者爱荷花,爱到了哪种程度?为什么?(文中原词句)予夏季以此为命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快乐思考 二、全文抓住了这一句中的哪两个字来写?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具体描述芙蕖的特点?可人 可目、可鼻、可口、可用 三、第二段写了芙蕖生长的哪几个阶段?描写了它怎样的丰姿?(找出关键词)荷钱出水 —— 点缀绿波茎叶既生 —— 飘飖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 —— 娇姿欲滴花之既谢 —— 亭亭独立、与翠叶并 擎 四、第六段有何作用?这些句子是怎样照应前文的? 总结前文,概括芙蕖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指出其种植之利很大. 五、本文的结构有何特点?作者是怎样层次井然地述说芙蕖的?试给每段拟个小标题(两个字)可人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可赞可叹→→总分总——中心主旨 本文介绍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抒发了对荷的酷爱之情。 本文与《爱莲说》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比较探究 《 爱 莲 说》 《芙 蕖》1.托物言志的散文1.写实性的说明文?重在抒发自己的感情、志向;
?主要写外观、神韵;
③概略写莲。?重在写芙蕖本身;
?全方位、全过程述说
③细致描述3.爱自己所向往的莲花般的君子。3.爱芙蕖本身。4.以君子形象赋予莲花。4.用妙语概括其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2.2. 再见!课件22张PPT。 芙 蕖
学习目标一、整理复习文言基础知识
二、理解内容,体会本文的结构、说明顺序、立意等方面的特点
三、收集关荷花的资料,感受荷文化的魅力 作家作品 李渔(1611-约1680),清代戏曲理论家、创作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为渔,又号笠翁。人称“东方莎士比亚”。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 《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整体感知课文,列出结构提纲一、朗读课文第一段,从中找出全文总起句,说说全文抓住这一句中哪两个字来写。
二、 课文第二、三、四段分别从哪些方面写了“芙蕖”的可人之处?详略如何?
三、哪一段话总结了上文所写的几个方面?
四、概括末段内容
可目(详)
可鼻(略)
可口(略)
可用(略)对芙蕖的喜爱和无奈芙蕖可人种植的好处最大--使用
价值---观赏
价值
读课文第二段,并说说该段说明时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标志性词语是哪些?荷钱出水,点缀绿波花 之 未 开日高日上日上日妍飘摇袅娜茎叶既生
菡 萏 成 花矫姿欲滴花 之 既 谢花 之 既 谢亭亭独立似未开花 花之未开荷钱:点缀绿波茎叶:日上日妍菡萏成花——花之既谢——莲蓬:犹似未开之花荷花:娇姿欲滴时间顺序可人目口鼻用本文在立意和写法上与《爱莲说》有何不同呢?《芙蕖》同一事物不同旨趣—立意新,不因袭前人《爱莲说》重在写神,突显莲的精神品格重在写形,突出使用价值描写议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说明,介绍了莲的花叶根实带给人的实际好处拓展迁延与莲相关的诗文知多少?【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世间花叶不相论,花入金盘叶作尘。 惟有绿荷红菡萏,舒卷开合住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煞人。” 李商隐《赠荷花》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汉乐府《江南》莲的食用价值知多少?叶藕莲子花 荷花全身是宝,用途很广,既是食品,又是药物,它的地下茎——鲜藕,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各种维生素及矿物盐等,营养价值很高,是一种很好的水生蔬菜;它既可生食,又可熟食,还可加工成藕粉、蜜饯和糖藕片等,既有营养,又易消化,是妇幼老弱的良好补品。莲子,鲜可生食,也可做汤菜、甜食或蜜饯。小资料 干莲子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高达62%,蛋白质的含量高达16.5%,钙、磷、铁质及维生素B1、B2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也相当丰富。荷梗、荷花、莲蕊、莲须中还含有各种生物碱,荷叶还是很好的包装材料。 荷花的各部分都可入药。莲须,有固肾的功能;莲子,有收敛镇静之用;莲蕊,有清心、利尿、降压降烦之效;花托、花瓣,有活血祛痰之妙;花蒂(叶中央近叶柄部分)能清暑利尿…… 作业完成配套练习课件15张PPT。谜 语
一个小姑娘,
坐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袄,
阵阵放清香。
(打一花卉名)芙蕖 作者简介 李渔(1611~约1679)字笠鸿,号笠翁,浙江省溪市人,清代戏曲理论家。所著《闲情偶记》,有专论戏剧词曲部分,对撰写戏剧剧本多有精辟见解。他力主戏文“贵浅不贵深”,他写的传奇《比目鱼》、《风尘误》等十种,合称《笠翁十种曲》,另有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作品多写才子佳人故事,情节离奇。
.给红色的字注音
芙蕖 效颦 群葩 徂
迨 菡萏 异馥 草菅
qú pín pā cú
dài hàndàn fù jiān
重点字词二 词语解释(一)
倚此为命:
其事不一而足:
请备述之: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过而不问之秋:
自夏徂秋:
依靠优点、长处全部全年、一年时候到、往;秋天 词语解释(二)
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互芬齿颊:
无如酷好一生:
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擅长的事;停止使……芬芳无奈大概;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任意处置合作探究: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芙蕖特点的?花开之前 点缀绿波
花开之时 娇姿欲滴
花开之后 亭亭独立可目荷叶-清香
荷花-异馥
避暑-暑退
纳凉-凉生可鼻莲实与藕互芬齿颊可
口霜中败叶-备经年裹物之用?
犹有风骨存 可用抒发感叹 收束全文: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