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1课藤野先生(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8 09:26:09

文档简介

《藤野先生》习题
1.在我们学过的初中课文中,有四篇写老师的文章。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语言材料,写出与之相关的老师姓名及该文的作者。
(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老师________作者________
(2)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________作者________
(3)他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老师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
(4)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老师________作者________
2.本文记述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中的四件具体事例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2)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3)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4)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3.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然而,这些内容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试分析下列事情与藤野的内在联系,各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________
(2)途经日暮里和水户。________
(3)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________
(4)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________
(5)课堂上看电影。________
4.“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藤野先生的话要是说出来,会是怎样的?100字左右。
5.“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请你站在鲁迅的立场上,帮他把这封信写出来。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略
4.
周树人君,你是我最得意的弟子,继续学医,将来必定大有出息,可是,我万万没想到你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唉,你放弃学医,恐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吧!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年轻人,我尊重你的选择……放开脚步,去走自己的路吧!
5.
尊敬的藤野先生:
您好!
感谢您对我的悉心栽培。
离开仙台也有些时日了,我一直挂念着您。由于琐事烦扰,我没能给您写信,今天总算得空……当年,我因觉得中国是个弱国,振奋国民精神势在燃眉,故而弃医从文了,这情形不好跟您直说,所以撒了谎,相信您一定理解我这片苦心!
您没有民族偏见,令我终生感激。您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
如今,中国就像一个铁屋子,我决心跟我的同道们奋力呐喊,以笔为投枪、匕首,向反动势力勇猛冲击。
您现在过得还好吗?您的学术成果一定很丰硕了吧?
末了,顺便提一下,我现在已常用“鲁迅”这个笔名了。
再次向您表示敬意!
弟子周树人敬上
某年某月某日
《藤野先生》习题
1.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件。)
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是在讥讽我了。(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放在心上。)
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不逊:不虚心。)
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胡:马虎,不讲究。)
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的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③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④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⑤那字也在讽刺我了,犹如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①句既用了夸张,又用了比喻。
B.②③句都用了比喻。
C.④⑦句都用了反语。
D.⑤⑥句也用了比喻。
3.画线词语感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B.日本报纸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
C.实在标致极了。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4.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B.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的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C.大峪乡的粮食专业户为了取得来年的大丰收,自觉的扩种了绿肥的面积。
D.这时要防止以偏概全、一叶蔽目的片面、急躁情绪。
5.有一本书的书名是由五个汉语拼音字母拼成两个音节,把这五个字母倒过来排列,仍是这本书的书名。这本书就是鲁迅先生写的《________》。
6.初中阶段,我们共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七篇作品,其中选自小说集《呐喊》的有_______________;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抬》的有________________;选自杂文集《坟》的有________________;选自《二心集》的有________。
《藤野先生》反语的运用
反语是依靠语言环境的帮助,运用与说话人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的修辞格。运用反语能引人深思,带有强烈的感彩,起到嘲笑讽刺的作用。《藤野先生》一文中的反语不仅具有强烈的讽刺作用,而且透过反语还可体味出文中表现出来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正是本文反语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透过反语见真情。
“清国留学生”中有的“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对于“清国留学生”的这种丑态,作者说“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在这里是反语,用副词“实在”加以强调,便增强了这一反语的讽刺力量,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夷和反感。
“中国留学生会馆中的一间洋房待到傍晚时,常不免要咚咚地响得震天,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这里“精通时事的人”是反语,这些人精通的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作者把“清国留学生”学跳舞与这一反语用在一处,可见,“学跳舞”也是一种无聊的事情。从上面这两处反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为了寻求救国真理而满怀希望来到日本的鲁迅先生,在东京见到的却是这样不学无术、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他们拿着清政府的银子在这里不是用心读书而是吃喝玩乐。这与作者来此的目的完全不同。因此,作者大失所望,对“清国留学生”的所作所为十分反感。这种感情便通过反语表现出来。同时,我们透过这两处反语还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涌动着的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试想,如果作者对祖国没有这片真情,那他怎么会对“清国留学生”的行为感到反感,又怎么会用反语加以讽刺呢?可见,作者通过反语表现出来的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
作者在仙台学习时,有一天收到了日本“爱国青年”写的匿名信。“爱国青年”是反语,指的是一些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青年,在他们看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所以他们认为鲁迅先生那次考试及格不是自己能力所及而是得到先生泄漏出来的题目。作者对这些日本青年的荒谬逻辑和愚蠢做法十分愤慨,称他们为“爱国青年”实际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我们从这一反语中可以感到,作者对这些日本青年的愤慨、痛恨之情其实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感情的一种表现。正因为作者热爱自己的祖国,所以这种有损祖国尊严的做法必然激起作者的满腔义愤。透过“爱国青年”这一反语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作者的一片爱国深情。
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于是点上一支烟,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文字”,“正人君子”是一句反语,作者强调所写的文字是“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绝的,有深刻的含义:作者决心以笔作武器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从作者决心与“正人君子”斗争到底的决心和行动来看,文中几处反语中表露出来的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已转化成了实际的行动。
总之,《藤野先生》一文中运用的几处反语,处处体现出了作者的爱国真情,只要我们阅读时认真体会就会更真切地感受到本文反语运用的突出特点──透过反语见真情。
《藤野先生》相关知识
《藤野先生》一文中的日俄战争简介
这是1904年至1905年间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权益而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1900年沙俄出兵占领中国东北。日本曾向沙俄提出瓜分权益要求,沙俄置之不理。1902年英国为利用日本抑制沙俄远东扩张,与日本缔结同盟。1904年2月8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旅顺口和朝鲜仁川港的俄国舰船。2月9日俄国对日宣战。2月10日日本对俄宣战。日本陆军一面从朝鲜登陆,渡过鸭绿江,攻击俄军;一面从辽东半岛登陆,占领金州、大连。8月黄海海战中,日本舰队战败俄国舰队。9月辽阳会战中,沙俄陆军败退。1905年1月日军攻下旅顺;3月日军占领奉天(今沈阳);5月日本海军歼灭沙俄调到远东的波罗的海舰队。不久在美国的调停下,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日本迫使俄国把从中国夺得权益中的南满铁路、旅顺和大连的租借权等转让给日本,并使其承认日本对朝鲜的特权,割让库页岛南部。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数十万人民被迫流离失所。但腐败的清朝政府却置国家主权于不顾,无耻宣布“中立”,划辽河以东的“战区”,任凭帝国主义蹂躏。这种情况,也给鲁迅以很大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