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之谜》习题
1、下列加粗的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徘徊(huí) 绒毛(rónɡ) B.哺育(pǔ) 媲美(pì)
C.啮齿(niè) 幼崽(zǎi) D.繁殖(chí) 挑衅(xìn)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奥密 算帐 B.焦躁 橘红 C.歧途 导致 D.迁徙 耸肩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B.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他们在探索着,他们在判断着,他们在寻找着,他们在思考着。
C.电脑中有些网站,可以申请免费个人主页,这样,你只要将自己的信息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全世界的人都可以了解你的一切了。
D.文章里的中心思想确定以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选择组织材料。
4、下列各句中括号里的成语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
A.《警察和赞美诗》结尾(别出心裁),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B.矮桩水稻成熟期(参差不齐),不宜用机器统一收割。
C.千佛山地面上的奇巧岩石是处处可见,而各种各样的奇伟山峰也(比比皆是)。
D.他填报志愿时,又想报清华,又想报北大,总是(见异思迁)。
5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让我们算笔帐你就知道了。”他把老鼠放进一个纸袋里,从背包中取出了本子和铅笔,“一对旅鼠从三月份开始生育,假使它们一年中生了7窝,每窝12只,一共84只,这是它们的第二代,也就是儿子和女儿。再假设每胎都是6公6母,则为6对。20天后,第一胎的6对开始生育,每胎12只,一下子就可生出72只,一共可以生6胎,则为432只。40天后,第二胎的6对也投入了生育大军,它们一共可以生5胎,若每胎12只,则为360只。以此类推,那么,它们的孙子和孙女能有多少呢?一共可以有1512只。这是第三代。不要忘了,40天以后,第三代的第一胎共36对也开始繁殖了,它们的第一胎就可以生432只,一共可生5胎,为2160只。还有第三代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呢,所以第四代一生可以生出6480只小老鼠。照这样推算下去,第五代为25920只,第六代为93312只,第七代为279936只,第八代,也就是这一年的最后一批为559872只。你看看,从三月份的2只,到八月底九月初就会变成967118只的庞大队伍!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50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他把推算的结果摆在我的面前,用手指着那些数字说。
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看着那密密麻麻的数字,内心深表怀疑。于是自己动手,重新推算了一遍,所得的结果竟然和他的完全一致。“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如此广阔的北极草原上,有时候,它们的密度竟能达到每公顷有250只之多!这还只是旅鼠的第一大奥秘。”看着我惊讶的表情,他显得有点得意。
1、所选文段介绍了北极旅鼠的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说清楚的?
3、除了这一特点,文章中还介绍了北极旅鼠的哪些特点?
4、文章结尾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你认为这样说对吗?谈谈理由。
《旅鼠之谜》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⑴美好的程度差不多( )
⑵忠实地信仰( )
⑶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
⑷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
2、补写出下列成语的空缺部分:
⑴____________,渔翁得利。
⑵鞠躬尽瘁____________。
⑶桃李不言,___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不为瓦全。
⑸____________,金石为开。
⑹一言既出,____________。
3、依照下面的例句的形式,请运用学过的比喻、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以“友谊”为话题,写一段话。
例句:书籍是登山的拐杖,书籍是航海的巨轮,书籍是治愚的良药,世间上,有哪一个聪明的人不热爱读书呢?
二、阅读
奇特的年轮
①人们所熟知的年轮,是树木的年轮。一棵树被锯倒了,数一数树墩上有多少圈条纹,人们就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年龄了。另外,树木的年轮里,还储存着当地的气候、地震、火山爆发和水灾旱灾等丰富的自然信息。因此,科学家十分重视从树木的年轮里获取蕴藏着的科学信息资料。
②植物中不仅树木有年轮,水仙花也有年轮,它的年轮在它的“蒜头”上,有一个年轮的,开花期短;有三个年轮的,开花期长。因此,有经验的育花者,往往选取年轮多的水仙头,以便使花期长些。
③不仅植物有年轮,动物亦有年轮。鲤鱼等鱼类的年轮是其鳞片上的宽窄分界的条纹。令人不解的是,并非所有的鱼的年轮都在鳞片上,大马哈鱼的年轮在它们的背鳍上,大、小黄鱼的年轮却在它们的耳石上。
④牛、羊的年轮在它们的犄角上,所以又称为“角轮”。龟、鳖的年轮在它们的背甲上。蚌、贝和螺的年轮在它们的壳上。
⑤腔肠动物珊瑚虫的年轮是它们表壁上有粗细之分的规则形条纹。珊瑚虫不仅有它们的年轮,而且还有它们的“日轮”。一年为365日,那么它们便在自己的体壁上划下365条环纹。
⑥兔子和黄鼠狼这样的动物也有年轮,年轮在它们的骨头上,不过,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⑦有些鸟也有年轮:据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位山地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捉住一只熊蜂鸟,发现近爪处腿皮上有环圈,根据环圈判断,这只鸟已有11岁了,从而否定了一般认为熊蜂鸟的寿命只有8年的说法。
⑧日本科学家最先发现人也有年轮,是在人的头颅里面,通过声波可以检测出一个人的实际年龄。如果检测器的声波频率与被检测人的实际年龄相符,人体便会做出反应,从而在荧屏上显示出来。目前,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已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如用它来检测大型运动会参赛人员的实际年龄,或是应用到刑事案件的侦破中,用以检测涉嫌人员或罪犯的实际年龄,从而为破案提供重要的线索和有力的证据。
⑨按理说,一切生物都应该有它们各自的年龄,只不过是有的已经被发现,更多的没有被发现罢了。科学家们正努力探索生物年轮的奥秘,以便有更多的发现,进而造福于人类。
1、本文介绍年轮,为什么先从树木的年轮说起?
2、科学家为什么十分重视从树木的年轮里获取科学信息?
3、填空:
本文在介绍各种动植物的年轮时,一般是先介绍年轮的____________,再介绍年轮的____________,有的略去了对后者的介绍。这样使文章显得____________。
4、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请写出两种。
5、本文以“奇特的年轮”为题,年轮的奇特表现在哪些方面?
6、给本文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三、写作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奇异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说明性的文字,介绍某种动物的奇异表现及原因。
《旅鼠之迷》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62年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攻读地球物理勘探专业。1967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1978年归入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81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并于1982年10月去南极,从此与两极结下不解之缘。1983年回国后,利用业余时间,埋头于南极的综合研究。
1991年6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深入到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聚居区进行了一个半月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2年回国以后,在对北极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为中国的北极考察事业奔走呼吁。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由中国科协主持,中国科学院组织,组成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位梦华任总领队,率领25人的队伍,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重重困难,于199 5年5月6日胜利到达北极点。
位梦华的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南极之梦》《美国随想与南极梦说》《南极属于谁》《冰雪世界的资源》《北极的呼唤》等,由位梦华主编的丛书《神奇的北极》获第六届冰心儿童图书奖大奖(1996)和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7)。与浙江电视台合作,策划拍摄电视专题片《南极与人类》(6集)和《北极纪行》(20集),《南极与人类》获广播电影电视部颁发的1991年度全国优秀电视社教节目科技类一等奖。
《旅鼠之迷》写作特色
1、数据说明,烦而不乱:
一对旅鼠,一年有七代子孙,作者一代一代说下来,总体上看,是详细说明,详说之中,也有详有略。第二代详说,第三代,第一胎、第二胎详说,其他几胎就不再一一详说。就是一、二两胎,仔细比较,详细的程度也有差别。第四代,详说第一胎的,第二胎到第七胎就概说总数。至于第五代、第六代、第七代、第八代都只说总数,最后是祖孙八代的总数。可见,作者的写法是逐步展开,有详有略。第几代第几代一一交代明白,所以让人觉得烦而不乱。
2、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
这是一篇很别致的科学小品,如果先用记叙的要素来衡量,记叙的要素完完整整:
时间:“有一天”;
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马洛拉斯先生;
事情的起因:“我”捉到了一只旅鼠;
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
结局:丹尼斯就旅鼠的研究和旅鼠的行为的奇特发表他的感想。
由此看来,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记叙文体。可是这篇记叙文很特殊,它所叙述的故事跟一般记叙文叙述生活故事不一样,讲的全是关于旅鼠的知识。
3、说明详细,方法多样:
“它们虽然是哺乳动物,但在所有动物之中,甚至也包括昆虫在内,是繁殖能力最强的动物,也许只有细菌分裂才能和它们相媲美。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更加有趣的是,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这里运用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使要说明的道理准确、严密。
“旅鼠是一种啮齿类动物,主要以草根、草茎和苔藓之类的植物为食,这些植物遍布北极草原,即使达到每公顷250只的密度也还是地广鼠稀,不可能发生严重的饥荒。”这里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介绍了旅鼠的特点及生活习性。“啮齿类动物”“每公顷250只”都显得非常严谨科学。
“就是由于气候、疾病和天敌的消耗等原因中途死掉一半,也还有50万只!天哪,这简直像是一个天文数字!”这里通过具体的数据,意在突出旅鼠的数量之多,繁殖之强。
4、对话描写,通俗亲切:
文章有对话,有讨论,内容便于展开,而且适合阅读。主要表现在对话的方式又通俗又亲切,“我”不仅是忠实而专心的听者,而且“我”的心理活动和语言也有作用。
“是的,”我喃喃地说,“这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这是用“我”的惊叹烘托旅鼠之奇。
我“陷入了迷惘的沉思”“那些可怜的旅鼠怎么会想方设法去自杀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这种悲剧!”
──这是用“我”的迷惘推进话题。
“它们这种大迁移是不是因为发生了大饥荒,而试图去寻找一块水草丰美的新领地而误入歧途呢?”
──这是用“我”的疑问让丹尼斯深入讲解。
丹尼斯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我”一连提了四个猜想或疑问,丹尼斯一一补充讲解,说明“大迁徙的原因决不是因为饥荒,而是另有他图”,“它们似乎是按照某种严格的指令行事,明白无误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终的归宿”,大迁徙之际,“留下少量的伙伴看家,并担任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至于为什么集体大自杀,至今仍是一大难解之谜。
5、语言表达,生动活泼:
这篇科学小品不仅形式新颖,内容连贯,而且文笔活泼生动,读来有一种幽默风趣之妙。
第一,妙在动词精妙。如“它跑了半天,找不到一个洞口可钻,我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把它扣住了”,一“跑”一“钻”显示老鼠的机灵可爱,一“摘”一“扣”写出了我捉鼠的轻松快意。
第二,妙在四字短语精粹。文中用大量富有生命力的四字短语来介绍北极旅鼠,如“焦躁不安”写其恐慌,“勇敢异常”状其举止,“毫不惧色”绘其坚毅等。
第三,妙在人物情态逼真。如“笑眯眯地问”“我迟疑地接过他的本子”“他坚定地摇摇头”“我急不可耐地打断了他的话”等都活灵活现地表现人物对话中的神态。
第四,妙在庄词谐用,如“它们的计划生育很严”“并担任起传宗接代的神圣任务”,这些语言真是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6、谋篇布局,讲究波澜:
旅鼠的三大奥秘言之有序,超强的繁殖能力是前提,其他两大奥秘虽然至今还是一团谜,但总与繁殖有关。三大奥秘一个比一个更神秘莫测,第二大奥秘、第三大奥秘都是自杀行为,但是第三大奥秘比第二大奥秘更神秘。所以这样的总体结构有一浪更比一浪高的效果。
再说对话的详略,丹尼斯讲述前两个奥秘之后,写“我”的反应都比较少,对于第一大奥秘,我由怀疑而计算,由惊讶而感叹,对于第二大奥秘,“我却怎么也笑不出,陷入了迷惘的深思”,气氛与前不同,行文显出波澜。讲了第三大奥秘之后,写了反复的谈论,“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发问,谈兴前所未有。如同叙事文学作品的高潮,一问一答之间,实际上也是反复制造悬念,反复解开悬念,最后却又是“一大难解之谜”,让读者也“陷入了迷惘的深思”。篇末,又有丹尼斯发人深思的感慨和让人始而惊吓继而发笑的举止,又庄又谐。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旅鼠之谜》拓展阅读
自杀是动物高贵的选择吗?
从表面来看,自杀是对自然法则的嘲弄,一切生灵都有为生命而战斗的本能,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
人类了断自己的原因非常复杂,非人类的动物很显然不会留下任何一个像便条那样清晰的东西给你去研究,它们也不太可能带有像跳下悬崖寻死那样清晰的意识去做一些事情。
但是,还是有无数的例子可以证明,动物们能为其同类而自我牺牲。白蚊会把内脏爆裂开来,吐出黏糊糊的、污秽的东西在敌人身上,以反击它们对巢穴的威胁;老鼠宁愿有意饿死也不愿冒险让一种疾病传染给同穴内其他的同伴。更令人侧目的是,许多非人类的灵长类动物在行为不便、精神紧张时会遭受严重的压抑;如果进入忧郁期,猴子们会进行许多危及生命的行为──不吃食,直到死于营养不良,或者吊在危险的树枝上来回摆动,而正常的猴子是绝不会那样做的。猴子的抑郁跟人类的病情如此相像,以至于给它服一片抗抑郁药竟能消除它的情绪障碍症状。
很显然,在把自杀和压抑归因于物竞天择的法则,是不能解释人类自杀的复杂行为的。但是,动物的事情比起人来说要简单得多。经常的情况是,人们不清楚旷野之中发生的死亡是故意的,抑或是一场事故。
一、为了节省食物,兄弟中较弱的那个会轻松说晚安
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已构筑出模型,可以预测在某些情况下,刚孵化出来的小鸟处在一群小鸟当中时,为了基因的遗传而宁可让别的小鸟把自己啄死也不愿进行反击。比如,在有冠毛的企鹅中,雌鸟每次总要产两只卵,一只大,一只小。在极地环境下,它只有能力把一只鸟养到成年独立的时候;通常,这幸运的鸟就是较大的蛋产出来的那一只。可是,它每次还是下两枚蛋,以作为一种保险,以防较大的那枚被吃掉了。如果两枚蛋都活到孵化出来的时候,则较小的那只最好就让较大的同胞啄死自己而毫无怨言──这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把自己送到同胞的利剑之下。毕竟,两只鸟不可能同时存活,因此,为什么要从更有可能活下来的同胞嘴里分走食物呢?
这个理论有一些观察数据支持它:一群企鹅碰到一起时,较小的看上去的确是一个一个相继赴死,直到全部死光,丝毫也不伤及别人的羽毛。但是,评论这个场景的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说较小的竞争者不会那么轻松地道晚安。他们指出,如果一位普通人与迈克?泰森在一条救生船上相遇,身边的食品又十分有限,不会打拳的这位如果向泰森发出挑战那就是件愚不可及的事情了;反过来,小个子的这位多半会抱低姿态,等机会把他推下海去,或者干脆就祈祷泰森会被雷电击中。
二、累死自己的蝴蝶,憋死自己的鼹鼠……那些为了让同类从自己的死亡中获益的动物
总起来说,从遗传的角度来看,只有在动物死后会从这个行为当中得到很多而失去很少的情况下,科学家们才把一种死亡称作自杀。
有人把羽翼色彩缤纷斑驳的蝴蝶归入这一类,因为它会混入周围的环境色而逃过被吃掉的厄运。一只成年蝴蝶过了繁殖期后,会对活下来的后代构成威胁,因为,如果年老的昆虫被鸟发现后,捕食者会根据蝴蝶的图案从大自然中分辨出它想要捕获的蝴蝶,这样就会使小蝴蝶亦同时处于危险之中。这样,实际发生的情况是,过了繁殖期的蝴蝶会落在地表上,凶狠地扑打自己的翅膀,直到精疲力竭而亡。它们在自己被捕捉住之前灭掉自己的痕迹和自己的一切秘密。
还有其他许许多多自我牺牲的例子。在一些虫瘿──即很小的、引起虫害的昆虫中,母亲会把自己的身体献出来,当作食品奉献给后代,而这些后代会很高兴地消耗掉这些食品。在一些鼹鼠当中,生活在地底下,无毛且没有视力的啮齿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只蜂窝当中的蜜蜂一样。一只感染了寄生虫的动物知道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一头窜至洞穴内大家排便的地方,一直呆在那里,直到咽气为止。它的决心一旦下定,要改变就很困难了,而且无法强行喂食,哪怕是在实验室条件之下,生了病的鼹鼠不会冒险让大家都染上病。
它们也许认为,最好是在它污染它们最深爱的东西之前消灭疾病的来源。
因为动物行为的简单,因而过去也一直是误解了。例如,提起物种自杀,无一例外地就会提到旅鼠这个显著的例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些啮齿动物集体赴海自杀,就像听到一声集体的警钟长鸣,告知它们说今天是个寻死的好日子。可是,最新的研究发现,自杀的旅鼠故事完全是编造的。
这些形体粗短、黄褐色的啮齿动物的确是集体赴死的,可那是因为判断失误造成的恶果。旅鼠是哺乳动物中的蝗虫,它们会把栖居之地啃得一毛不剩,然后开始大规模移民,寻找新的觅食之地。它们攀上巨石堆,绕过大树,超过挡在前面的任何东西。如果遇到水域,它们会试着游过去,平日在小溪和池塘边经常看见它们这样做。如果它们碰巧撞上湖泊或者海洋,等叭嗒着发现再也游不下去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三、旅鼠自杀之谜
旅鼠是一种极普通、可爱的小动物,常年居住在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而斯堪的纳维亚的农民则直接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丰年里,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是天兵天将,突然而至似的。一旦达到一定密度,例如 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几乎所有旅鼠突然都变得焦躁不安停止进食,不再胆小怕事,反而极力吸引天敌的注意,来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们。有时甚至会主动进攻,还把毛色由便于隐蔽的灰黑变成目标明显的橘红。同时,还显出一种强烈的迁徙意识,纷纷聚成大群,莫名其妙地朝着大海亡命而去。有科学家发现,种群数量急剧增加引起旅鼠体内的化合过程和内分泌系统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大量的集体自杀。但旅鼠到底是集体自杀,还是在迁移过程中误入大海溺死,仍是生物界的难解之谜。但只有北欧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体跳海自杀行为,美洲西北部、俄罗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带的旅鼠都未曾发现这种情形出现。
四、冲滩之鲸
最为令人关切的动物“自杀”之谜或许就是鲸、豚的“冲滩”或者说是“搁浅”了。1999年9月 25日,加拿大海岸警卫队在胡安?德?福卡海峡东边的本丁克岛附近发现了一头已经搁浅死亡的逆戟鲸,皮尔森大学的专家和学生得到允许把它拖上岸,以调查研究其死因。为辨认它的身份,学生们给它的背鳍外形和斑纹拍了照,经专家对比确认得知它属于附近温哥华岛域L种群逆戟鲸的第51号,出生于 1973年,出事前不久还有人发现它的后代曾在附近游弋。最后它被彻底分解以做成标本展示,组织样本则送往学校,确定其真实死因。德国海洋学家特波尔德曾在多头海豚的脑中发现了高浓度的三丁酯锡毒液,这种毒液来自船上的油漆。据调查,目前海洋中约含数千万升的三丁酯锡毒素,且呈增加趋势。鲸类有追船戏波的习惯,时间一长很易中三丁酯锡的毒,伤害脑神经,使其辨别方位的能力受损,上演自杀悲剧。
《旅鼠之谜》相关资料
关于北极旅鼠
旅鼠,哺乳动物,常年居住北极,体形椭圆,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长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两眼闪着胆怯的光芒,但当被逼得走投无路时,它也会勃然大怒,奋力反击。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斯堪的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这是因为在特定的年头,它们的数量会大增,就像天兵天将,突然降临。
1985年的春天,成群结队的旅鼠浩浩荡荡地挺进挪威山区,所到之处,草木被洗劫一空,庄稼被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伤。旅鼠成灾,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为此,人们忧心忡忡。然而,到了4月份,这群旅鼠大军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会义无反顾地跳入水中,为后来者架起一座“鼠桥”;遇到悬崖峭壁,许多旅鼠会自动抱成一团,形成一个个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滚去,伤的伤,死的死,而活着的又会继续前行,沿途留下了不可胜数的旅鼠的尸体。就这样,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继,沿着一条笔直的路线奋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将下去,奋力往前游去,直到全军覆没。
至于旅鼠为什么会集体自杀,科学家们虽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却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