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14课大雁归来(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14课大雁归来(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8 09:32:13

文档简介

《大雁归来》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⑴闭口不说话。( )
⑵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
⑶暗中观察。( )
⑷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见。( )
2、找出下面句子的主干。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煽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3、如果同学把你刚买的书借去,归还时却弄得又破又脏,可他连声“对不起”也没说。对此,你应该怎么说?
4、阅读课文。你认为人类可以从大雁身上找到哪些“失去的东西”?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③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④三月的大雁则不同。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5、第①段中写道:“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第③段中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7、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它的来临,伴随着一位切断了其后路的先知的坚定信念”是文中的一句话,你认为应该放在何处?
9、纵观全文,作者对大雁有一种什么感情?
(二)
藏羚羊跪拜
①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发生故事的年代距今有好些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要想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
②那时候,枪杀、乱逮野生动物是不受法律惩罚的。就是在今天,可可西里的枪声仍然带着罪恶的余音低回在自然保护区巡视卫士们的脚步难以到达的角落。当年举目可见的藏羚羊、野马、野驴、雪鸡、黄羊等,眼下已经成为凤毛麟角了。
③当时,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见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穿长统藏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那支磨蹭得油光闪亮的杈子枪斜挂在他的身上,身后的两头藏牦牛驮着沉甸甸的各种猎物。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饿时大火煮黄羊肉,渴时一碗冰雪水。猎获的那些皮张自然会卖来一笔钱,他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那些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藏家人心甘情愿地走一条布满艰难和险情的漫漫长路。每次老猎人在救济他们时总是含泪祝愿:上苍保佑、平安无事。
④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手中的杈子枪是在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以后──应该说那天是他很有福气的日子。大清早,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要喝一铜碗酥油茶时,突然瞅见两步之遥对面的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肥壮壮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事!沉睡了一夜的他浑身立即涌上来一股清爽的劲头,丝毫没有犹豫,就转身回到帐篷拿来了杈子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壮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下来。与此同时只见两行长泪就从它眼里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得松了一下。藏区流行着一句老幼皆知的俗话:“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鼠,都是通人性的。”此时藏羚羊给他下跪自然是求他饶命了。他是个猎手,不被藏羚羊打动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⑤那天,老猎人没有像往日那样当即将猎获的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着给他跪拜的那只藏羚羊。他有些蹊跷,藏羚羊为什么要下跪?这是他几十年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躺在地铺上他久久也难以入眠,双手一直颤抖着……
⑥次日,老猎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那只藏羚羊开膛扒皮,他的手仍在颤抖。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他吃惊得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子宫里,静静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这时候,老猎人才明白为什么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也才明白它为什么要弯下笨重的身子为自己下跪。
⑦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⑧老猎人的开膛破腹半途而停。
⑨当天,他没有出猎,在山坡上挖了个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那没有出世的孩子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杈子枪……
从此,这个老猎人……
(选自2000年9月25日《新民晚报》王宗仁/文)
10、整体感知全文,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1、第④段中的画线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根据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2、第④段中写到藏羚羊“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眼里“两行长泪”也“流了出来”,其原因是什么呢?
13、第⑨段中写老猎人在掩埋藏羚羊的同时,为什么也埋掉了他的杈子枪?
14、读了本文,你认为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
15、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为故事写一个合理的结尾。(60字左右)
三、写作
16、以《我喜欢的一种动物》为题,写一篇文章,向别人介绍一种动物。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⑴缄默
⑵顾忌
⑶窥探
⑷目空一切
2、它们扇动翅膀,滑翔。
3、你可以说:“多可惜呀!前天还好好的书,今天怎么变成这个模样了。”
4、提示:我们可以从大雁身上找到善性、友情、亲情,找到联合观念、大自然的诗意等一些人类失去的东西。
二、阅读
(一)
5、作者认为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充满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6、大雁知道11月份每个沼泽和池塘都布满了猎枪,而春天是休战时刻,那些狩猎点和小洲并无猎枪,由此可见,威斯康星的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说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7、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话是说,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乱了冬日的严寒,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8、放在第②段的开始。
9、一个“爱”字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二)
10、一个老猎人枪杀了一只怀孕的藏羚羊。(或:藏羚羊为保护孩子向老猎人下跪但仍被枪杀)
11、承上启下(或过渡);他在猎杀藏羚羊时心软、手松、闭眼,但还是开了枪,他把猎获的皮卖的钱一部分供自己消费,更多的是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
12、乞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
13、在神圣的母爱面前,老猎人的良心受到谴责,他内疚、悔恨,决心从此不再猎杀无辜的生命。
14、应该认识到,野生动物也是自然中的一员,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人类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权利,与它们和谐相处;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5、提示:只要合情合理即可。
三、写作
16、提示:在介绍动物时,要突出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大雁归来》习题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黑字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弥漫(mí) 黑鹂(lí) 喧嚷(rǎnɡ) 摇晃(huànɡ)
B.狩猎(shòu)凋零(diāo)蹼鹬(yù) 瞄准(miáo)
C.缄默(jiān) 盘旋(xuàn)赌注(dǔ) 环颈雉(zhì)
D.雾霭(ǎi) 沼泽(zhǎo)香蒲(pú) 沙锥鸟(zhu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有蹼的划动而发出来的声音,还有观战者们激烈的辨论所发出的呼叫声。
B.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
C.一只定期迁徒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
D.既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3.“虽然”与“但”是配对的关联词语。将“虽然”安排在下面句子中恰当处的一项是()。
①乌鸦②通常③被认为④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A.①B.②C.③D.④
4.“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它们“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语句中的加黑词语从修辞学角度分析属于什么修辞格?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一)
通过对春雁集会的日常程序的观察,人们注意到,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它们的飞行和鸣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于是人们就得出结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我和我的学生注意到每支雁队组成的数字。六年之后,在对孤雁的解释上,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从数字分析中发现,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一只,多得多,换句话说,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而那些孤雁正好大致符合我们先前所提出来的那种想象,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单调枯燥的数字竞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6.孤雁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二段中说道:“出现了一束不曾预料的希望之光。”这“希望之光”意味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大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8.开头一句说明了什么?“一只”与“一群”表明了怎样的关系?
9.“燕子”“主教雀”“花鼠”,它们都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大雁“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10.这样的文章开头有什么特点?
(三)
忽然,在遥远的上空,两排美丽的大雁,闪动着双翅,穿过朵朵白云,来了,到我的家乡来了。我伸着双手,多么想抱抱它们,吻吻它们那远行的翅膀。可是,它们从我的头顶上飞过,向远处,向天边,变成了一个个的小黑点,不见了。雁,飞走了。一阵秋风,叶儿在空中飞旋,遍地的棉朵摇着头,同伴呼唤我:“快拾吧,叶儿掉下来了。”站在白杨树下,小小的女儿深思了:雁,到什么地方去了?它们去过冬的地方,是山洞?是沙滩?还是密密的树林?雁啊,在鲁西北的田野上,你编织过多少美丽的图案,撒下了多少幻想的种子?
去年冬天,我在云南边疆,在温暖如春的大盈江畔。江水透明如镜,一丛丛清秀的竹子,像少女,在镜中偷望自己的身影。昔马山人高唱着山歌,阿昌嫂嫂锤打着镰刀,年轻的猎人在悄悄瞄准,一行傣族姑娘,担着刚收下的谷子,在安静的小路上,向竹楼,向大青树走去了。
突然一声枪响,一群群大雁,咯咯叫着,盘旋着,从江边的沙滩上飞起来,愈飞愈高,染遍了天空,布满了山谷。我像孩子一样大声喊了:“雁哪!原来你们在这儿过冬。”
1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是什么?
12.开头第一句中“来了,到我的家乡来了”,能否改写为“飞到我的家乡来了”?为什么?
13.第一段中“雁,到什么地方去了?”一句在文章结构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14第三段画横线句表达出了什么?是什么写法?
15.文章最末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C
提示:旋
2.B
提示:A.辩论C.迁徙D.即使
3.B
提示:这个句子的共用主语是“乌鸦”,后面的语言有转折,所以才放在②处。
4.含意:威斯康星法规规定,春季禁止猎杀大雁,冬季则允许猎杀。大雁也知道这个法规,所以冬天只有晚上才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偷食玉米粒,春季则可以放心地活动、觅食。
提示:此题可根据后文分析出答案。
5.拟人。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6.飞行和呜叫很频繁,而且声调忧郁,都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即都是伤心的单身。
提示:此题抓住“所有的孤雁都有一种共性”这个标志语即可。
7.“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要比偶尔出现的一只,多得多。”也就是说,孤雁不多,或者说很少。这“希望之光”意味着人们捕杀雁的现象得到了控制,保护鸟类的意识有所加强。
提示:此题要根据上下文来综合分析。
8.表明大雁是报春的使者,给我们带来春天的生机、喜悦和希望。“一只”和“一群”表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别认识和普遍认识的关系。提示:此题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分析。
9.用个别动物的错觉来陪衬大雁的群体意识。因此,大雁的行动一旦做出就不易收回,是经过集体决策,精心准备的行动。
提示:此题只要抓住各自的特点分析即可。
10.文章的开头就通过对比写出大雁的群体智慧和行动,为文章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提示:此题只要抓住语段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即可。
11.大雁的飞来飞去,见到鲁西北人们的规划,充满希望。
12.不能。原句用拟人手法,反复强调了大雁的到来,表达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改后就达不到这种效果。
提示:本题要从句子的修辞、句式特点等人手,结合语境体会其表达效果。
13.起过渡作用,引起下文。
提示:此类题要从语句(段)所处的位置及与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方面去思考。
14.表达雁群大、气势非凡。夸张写法。
15.表达了作者再次发现大雁时的高兴之情。
提示:此题可以从上文中作者对大雁的情感上分析出来。
《大雁归来》主题开发
本文的主题开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向善是一种自然的力量;
2、欣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欣赏自然才能爱护自然,欣赏环境才能保护环境,才能树立环保意识;
3、充满人性美的雁群具有一种超人类的自然道德的人性美,它们比人类自身更高更纯的善性、友情和亲情,比人类自身具有更广阔的胸怀和国际性的联合观念,相比大雁而言,人类的思想情操何等卑微渺小,利奥波德以充满人道主义的情笔,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雁群充满和谐纯美的生活,对人类的狭隘、自私和虚伪充满了批判,在对比中完成了深切的批判和褒扬。
因而作者呼唤“大雁归来”,实际上是呼唤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想方式,一种充满自然向善、互敬互爱、有着整体联合观念的“人性”的回归,“雁情的返朴”,试图从大雁身上找到人类“失去的东西”,一种充满自然淳朴的野性,对人人有益,于人人无损的充满爱的生活方式的整体世界。呼唤“大雁归来”正是呼唤“真正人性的回归”。
《大雁归来》作者与作品信息
奥尔多·利奥波德与《沙乡年鉴》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年生于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哈佛大学林学专业硕士,威斯康星大学农业系教授。曾任联邦林业局官员,毕生从事林业和猎物管理研究。这位被称为美国先知、美国野生生物哲理之父的享誉世界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他离世一年后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这部页数不多,看似简单、朴素的自然哲学随笔是利奥波德一生观察、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作者土地伦理思想德精髓。
利奥波德认为:最初的伦理观念是用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后来扩展到处理人与社 会的关系。“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人们习惯把土地只看作是一种财富。“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以经济为基础,人们只需要特权,而无需尽任何义务。”这是必须成交的观念。他首次推出土地共同体这一概念,认为土地不仅仅是土壤,它包括气候、水、动物和植物。人只是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一员,他必须改变他在共同体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在的权利。
像利奥波德这样从伦埋学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只是 当时并未受到世人普遍重视。《沙多年鉴》的中文本译者侯文蕙女士认为.在60年代未、70年代初的新环境保护运动需要新的理论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恰似茫茫夜空中的北斗,真正显出了它的光彩。这颗星早就有了。只是当人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进行探险旅行时,曾经长期被那实际不存在的海市蜃楼弄得眼花缭乱,从而未能察觉到它的存在。利奥波得无疑是 一个认识上的先知,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了美国新环境运动的思想上的“无形的领导者”。他的思想也传到了海外,在中文译本之前,《沙乡年鉴》已有了俄文、日文、法文和德文译本。
1948年4月21日上午,利奥波得在奔赴邻居农场救火的途中,因心脏病猝发而突然离世。近二十年来,美国开始有更多专著,呼吁重视环境伦理问题。

《大雁归来》拓展阅读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