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习题
一、语言积累运用
1.为加点粗注上汉语拼音。
①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
_____通_____。 读音:____意思: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A.____通____。 读音:____意思:_____
B.____通____。 读音:____意思:_____
③其真无马邪!_____通_____。 读音:____意思:____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词语。
A.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而:_______)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_______)
B.①不以千里称也(以:_______)
②策之不以其道(以:_______)
C.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尽: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尽:_______)
D.①虽有千里之能(能:_______)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_______)
E.①策之不以其道(策:_______)
②执策而临之(策:___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
④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5.参考本课所学知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这批木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 (不等:_________)
②粉碎侵略者的蚕食阴谋。 (蚕食:_________)
③情况如是,敬请酌定。 (如是:_________)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安知:_________)
⑤无边的牧场,任人策马驰骋。 (策马:_________)
⑥南面的窗户临街,噪声挺大的。 (临街:_________)
二、课文阅读理解
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两处。
①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②且 欲 与 常 马 等 不 可 得
2.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
①这篇文章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
以“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以“食马者”比喻____________。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句(中心句)是:
③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
④“食马者”的愚妄具体表现在:(A)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这篇文章表现的思想感情是:
3.简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马说》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加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问号结束。请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置于句末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有时也放在句中表示短暂的停顿,用来提醒读者注意下面将要说到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内容,简析下列句子中的“也”字所表达的语气。
①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象,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说》习题
一、基础知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代________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______________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之一。是唐代_______________的领袖。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称也()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⑷食不饱()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⑻执策而临之()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⑴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千里马有怎样可悲的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人们常用文中两句话概括自己怀于不遇,这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表达了才能之士的悲愤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有一个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我们联想到本文中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⑼文中哪句话包含了一个反题,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⑴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____________。
⑵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研究
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1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
21.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___________方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____________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27.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28.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29.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
3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
3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3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3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马说》拓展阅读
伯乐与九方皋
据《列子》记载,当伯乐年老,秦穆公请他推荐孩子继续担任相马官时,伯乐回答:“我的孩子只能看出一般的好马,却认不出天下少见的千里马。只有九方皋行!”
于是,秦穆公请九方皋去找千里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报:“已经找到了,是在沙丘的一匹黄色的母马!”可是派人抓来之后,却是黑色的公马。
秦穆公很不高兴地对伯乐说:“你介绍的人真差!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不清,又怎能认出马的好坏呢?”
伯乐居然长叹一声,赞美道:“没想到九方皋相马的技术到如此高的境界,这已经远超过了我,因为他看的是内里的天机与精神,而完全不在外表。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要比千里马更宝贵呀!”
把马牵到面前,果然是天下少有的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