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30课诗五首(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下册备课资源包 第30课诗五首(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8 09:51:10

文档简介

《诗五首》习题
一、《己亥杂诗》
1、怎样理解诗中的“离愁”?
2、为什么不说“夕阳斜”而说“白日斜”?
3、作者拿______自况,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二、《行路难》(其一)
1、“斗十千”的“金樽清酒”,“直万钱”的“玉盘珍馐”,为什么勾不起诗人的食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拔剑四顾看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闲来”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一位同学在好友的毕业留言上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这首诗谈一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饮酒》
1、第一句中虚词“而”表_________________关系。
2、本诗中纯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叙事、写景相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问君何能尔”一句中的“尔”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样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⑴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诗中写送别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诗中写分手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诗歌划分为两层,并写出层意。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表达感情方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本诗以“雪”为线索,“雪”共出现四次,依次组成四个画面,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四幅画面的内容。
5、说说画线的诗句在结构或写法上的妙处。
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解释下面的多义词:
A、高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
B、安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
C、向秋天漠漠向昏黑()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2、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理解:这句话说明南村的儿童思想素质不高。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理解:布衾多年未换,以致被子冰冷似铁,说明家境贫寒。娇儿睡相不好,多少也与“布衾冷似铁”有关。
C、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理解:前一句写作者自“安史之乱”以来,因为心系家国,早已不能熟睡。后一句一语双关。“长夜”既是实指当天的情景,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诗五首》习题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1.选出下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珍羞(xiū) 金樽(zūn) 宗悫(kè)
B.投著(zhù) 塘坳(ào) 大庇(bǐ)
C.突兀(wù) 瀚海(hàn) 挂罥(juàn)
D.风掣(chè) 狐裘(qiú) 岑参(cēn)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何能尔(你) 欲辨已忘言(辨识)
B.结庐在人境(庐山) 直挂云帆济沧海(渡)
C.多歧路,今安在(哪里) 瀚海阑干百丈冰(沧海)
D.吟鞭东指即天涯(马鞭) 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
3.默写或理解性填空。
(1)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3)《饮酒》中体现陶渊明爱菊的名言是_____________。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作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5)《己亥杂诗》中,被后人形容老一辈革命家鞠躬尽瘁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
4.下列赏析《饮酒》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写飞鸟具有象征意义,用飞鸟飞向天路喻指自己出仕。
B.诗中表现农村的恬美宁静和作者悠然自得的生活。
C.诗中形象地表现了田园的优美和静穆,与诗人的心境契合。
D.诗中写飞鸟,喻指自己归隐,悟出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5.下列对《行路难》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设宴为之饯行。
B.诗的前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感情的激荡变化,反映作者积极处世。
C.诗中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作者的苦闷,反映作者消极处世。
D.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6.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节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
B.第一节五句,诗人寓情于客观描写之中,表现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C.第二节五句,是对第一节的补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D.“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
7.关于诗词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体诗的句数有严格的规定,计有三类:律诗、绝句、排律。
B.在诗歌发展史上,把唐代以前的诗歌和唐代讲求格律创作的诗叫“古体诗”。
C.律诗由四联组成,每联两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近体诗用韵很严,除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不入韵外,各联的对句必须押韵。
8.谈谈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诗词欣赏。
(一)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建造) 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
B.心远地自偏(偏僻) 采菊东篱下(篱笆)
C.山气日夕佳(傍晚) 飞鸟相与还(结伴)
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 欲辨已忘言(辨别)
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
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
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
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
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具体情境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像“群童”、“抱茅入竹去”的场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由己及人的感情推去,靠哪句完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的人生理想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诗文,回答问题。
1.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愁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2.阅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回答问题。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下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面上虽然冷清、凄凉,但表现了诗人自得其乐的情感。
B.这首诗诗人以独白形式,极力渲染自己情感的起伏。
C.这首诗开头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角色只有作者一人,这是刻意营造的氛围。
D.这首诗表现出由“独”和“不独”相互转换的情调,点尽了诗人踽踽凉凉之感。
(2)下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然回环婉转,但也纯乎天籁,诗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B.诗中既歌且舞,表明作者渐入醉乡,把冷清的场面写热闹起来,反映作者情绪变化。
C.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和“影”人格化,始终作为“有情”之物描写。
D.诗的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表现自己凄凉之感。
(3)古代诗词中描写“月”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评析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方法提示:从诗句的内容、意境及在诗中作用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的创新与应用。
1.用现实中的实例来理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名言警句积累。
(1)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
(2)一言既出,_____________。
(3)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
(5)言者无罪,_____________。
(6)淡泊以明志,_____________。
3.根据课文用原句填空。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三句含有写“风”的宋朝的诗词名句,并注明作者。
①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C
2.D
3.(1)(2)略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A.
5.C
6.C
7.B
8.(1)这是新奇的联想,既表现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作者为读者展现了动人景象:一片片飞花离开故枝纷纷坠落,在那一丛丛花树下堆砌起来,化作红粉香泥,养护新苗新花。诗人以落花自喻,向春天发誓:我们这片落花啊,决不是无情的废物。花落归根,最后化作春泥了,我们也还要去滋润未来的花,去孕育未来的五彩缤纷的春天。今天用此来表达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
二、(一)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
2.B
3.东晋 安贫乐道 悠然自得
(二)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可从“欺”、“忍”、“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和诗人“呼不得”等词句入手,进行想像,不必拘泥诗句自身。
3.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诗歌最后一节。
三、1.C
2.(1)A (2)C (3)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略。
四、1.略
2.(1)悠然见南山 (2)驷马难追 (3)老大徒伤悲 (4)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闻者足戒 (6)宁静以致远
3.(1)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3)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②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③我欲乘风归去(苏轼)④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等
《行路难(其一)》拓展阅读
行路难(其二)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簪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行路难(其三)
李白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2013-201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化学试卷(解析版)
《诗五首》相关知识
边塞诗
盛唐主要诗歌流派之一。以高适、岑参为其代表,所以也称“高岑诗派”。被归属于这一派的诗人还有李欣、崔颢、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在初唐的骆宾王、杨炯、陈子昂等诗人笔下已出现了不少边塞诗佳作。进入盛唐时期,在唐王朝国力空前强盛的背景下,边塞诗的创作盛极一时,蔚为壮观,形成诗坛上的一个重要流派。这一流派的创作特征,刘大杰曾概括为4点:一、长于七言;二、诗风奔放雄伟,以气象见长;三、善于描写边塞风光与战争生活,善于表现征人离妇的思想感情;四、作者的人生观是乐观的、热情的,富于浪漫气质。诗歌中具有爱国感情和积极精神。作品的色彩浓烈,情调高昂,因而显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
田园诗
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主要描写美好的田园景色和悠闲的村居生活。以东晋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以后又有南齐谢,唐代王维、孟浩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