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分析周进 范进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分析周进 范进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6 16:51:5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0张PPT)
《儒林外史》名著导读二
之“腐儒”代表人物
导入新课
我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陈美林说:“《儒林外史》不仅描写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生活命运,而且反映了以他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社会理想的探索和
追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18岁考取秀才,23岁继承家产又很快荡尽。33岁家迁南京,生活贫困。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科考。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文木山房诗说》,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创作背景
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而在时代背景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大兴文字狱,以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等方法统治思想,牢笼士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中,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一词源自《史记》“儒林列传”,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众生相。
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 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 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作 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 厄运。
那边走过三个人来,头带方巾,一个穿宝蓝夹纱直裰,两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岁光景,手摇白纸扇,缓步而来。①吃了一回,那胖子开口道:“危老先生回来了。新买了住宅,比京③街的房子还大些,值得二千两银子。因老先生要买,房主人让了几十两银卖了,图个名望体面。前月初十搬家,太尊、县父母都亲自到门来贺,留着吃酒到二三更天。街上的人,那一个不敬。”
②那瘦子道:“县尊是壬午举人,乃危老先生门生,这是该来贺的。”那胖子道:“敝亲家也是危老先生门生,而今在河南做知县。前日小婿来家,带二斤干鹿肉来见惠,这一盘就是了。这一回小婿再去,托敝亲家写一封字来,去晋谒晋谒危老先生;他若肯下乡回拜,也免得这些乡户人家,放了驴和猪在你我田里吃粮食。” ②那瘦子道:“危老先生要算一个学者了。”那胡子说道:③“听见前日出京时,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着手走了十几步,危老先生再三打躬辞了,方才上轿回去。看这光景,莫不是就要做官?”三人你一句,我一句,说个不了。(P3)
——第一回
胖子——欣羡富贵,瘦子——名位,胡子——前程。
作用:这三个人正是后文中无数士人的先驱和影子。
“儒”:旧时泛指读书人。
“腐儒”:指迂腐的儒生,只知读书,不通世事。
《儒林外史》之“腐儒”代表人物
——周进、范进对比阅读
一、姓名含义
姓“周” ,“周”有“方正”的意思;
姓“范”,“范”为“范式”的意思;
“进”有进学之意。
事件:
1.周进撞号板事件
2.范进中举发疯事件
近代文学家鲁迅评《儒林外史》道:“婉而多讽”。
二、人物出场
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回)
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出场时,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土裰,冻得乞乞缩缩。衣服因为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
(出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三、人物经历——周进撞号板
1.刚出场时,周进六十多岁,却还是个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后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惠的冷嘲热讽。
2.不久,周进丢了饭碗,只好替一伙商人当帐房。当他进省城路过贡院的时候,恳求别人带他参观贡院时,大半生追求功名富贵却求之不得的辛酸悲苦,以及所忍受的侮辱欺凌一下子倾泻出来,周进的人生也一举进入高潮:
3.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号板摆的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不知道是悲从中来的发泄,还是灵光乍现的奋力一搏,周进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纳监进场。
4.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然后几个商人又帮助周进捐了个监生。
5.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做朋友,连他教过书的学堂居然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
1.家境情况:二十岁应考,一直考到五十四岁。考过二十余次,家中一贫如洗,只剩下老母亲和妻子,常让岳父胡屠户辱骂,这次主考的周进,让他进学取了第一。并鼓励他道:“本道看你的文字,火候到了,即在此科,一定发达。”
2.不顾丈人胡屠户的辱骂、责备,瞒着丈人,偷偷地去城里参加乡试。等乡试回来,家里人已饿了两三天,范进抱着鸡,正在集上寻人买鸡之际,忽然,邻人来扯他回家,说是高中了举人。
3.范进回家只见墙上中间高悬着报喜的帖子,上面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举人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 亏了众人热水灌醒,人虽醒了,却已疯了。
4.众人便找到胡屠户,胡屠户终“局不过众人”,壮着胆子,给了范进一巴掌。范进被打晕了,众人一齐上前,揉心口、捶背心,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5.范进在众人的簇拥下往回走,他开始品尝“举人老爷”的滋味。“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此时范进直呼岳父大人为“老爹”。
6.过了三年,范进进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授职部属,考选御史。范进不识“四川苏轼”,却很会做“山东学道”。他新官上任,为了讨好老师周进,便想“拔”出周进推荐的荀玫,连夜查卷。不久,范进被升任为通政,成为了一个正四品官。
三、人物经历——范进中举
四、两人关系
周进担任广东学道在主考院试时,遇范进考秀才,周进以第一名成绩将范进录取。因此周进对范进有知遇之恩,二人是师生关系。
五、形象探究1
1、人物形象分析:周进是一个年纪老大却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典型的腐儒,中举前穷苦潦倒,受尽他人白眼与嘲讽,但也是一个迷信科举却依旧怀有一颗淳朴之心,善良地读书人。
2、主要事件:周进,对科举考试极为热衷至痴狂,可惜人到花甲却连个秀才都没中。后几个商人出于怜悯,凑钱帮这个可怜的老头儿捐了个监生。周进欣喜不已,后来借着监生的身份,他居然中了举人,接着又中了进士。
五、形象探究2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他的迂腐无能。
4、善良淳朴:虽然范进是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但也不乏好的一面。他是一名书生,本质上是善良的,中举后,赏银给胡屠户。
5、圆滑世故:张乡绅来贺喜时,不慌不忙,善于周旋,体现了范进圆滑、世故的特点。
六、他人表现——侧面描写1
1.梅玖
——梅三相(相公是秀才的尊称)
思考:主要事件?性格特点?侧面反映周进?
年少气盛、势利刻薄; 委曲求全、忍气吞声
2.王举人
人物出场?性格特点?
自我吹嘘、虚伪自大
六、他人表现变化——侧面描写2
1.胡屠户
前:尖酸刻薄、嫌贫爱富、为人势利、冷漠无情
后: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前倨后恭、色厉内荏
2.邻居
前:冷漠无情、世态炎凉
后:急于巴结、趋炎附势
3.张乡绅
前:不在意、冷漠
后:虚伪世故、攀富结贵
七、人物作用
周进是我国厚道善良还略有点迂腐的知识分子的典型,未得志时难免受尽欺负,但发达后也并无报复甚至炫耀的念头。通过他反映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使他们深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神童诗》)的观念毒害。
范进原是穷秀才,为人老实,受人欺侮。五十余岁中举,喜极发疯,被岳父胡屠户一巴掌打醒。后受到百般奉承,自己也结交官绅, 巧取豪夺,最终成为卑污、庸俗的官僚。
八、主旨探究
周进和范进都是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作者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之深,封建科举制度已经扭曲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人格和灵魂。
写作特色
第一、《儒林外史》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言行描写,表达对人物的嘲讽之情;抓住平常生活中传神的细节,以冷峻的白描直书其事。
第二、善于通过描写人物言行的自相矛盾来表现讽刺意义;正面人物的嘉言懿行,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量。
第三、通过故事情节的前后对比来表达讽刺意义;
第四、讽刺的基调中对不同的人物寄寓了不同的感情。
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语),将讽刺的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通过冷静传神的刻画,寥寥数语,便将人物形象和世俗风貌描摹得形神兼备,人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