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状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古代人的地球观。
2.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
3.了解并能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
能力目标:
1.能用一些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
2.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能用“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取证——得出结论”的探究方式进行研究问题。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地球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和宇宙奥妙的兴趣。
2.感受中国的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材重、难点】
重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难点:利用相关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形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篮球,铅笔,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蓝猫主题曲》播放:宇宙和太阳系的动画问:同学们对于太空都有哪些疑问呢 引出本节课探究的主题是“我们居住的地球” 欣赏动画歌曲学生被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住了,同时产生了各种有关太空的各种疑问,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在课前就创设一个学习太空知识的环境创设的情境直观、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探索太空秘密的欲望,同时发展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
探究:地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课件:一张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组织学生讨论:从这张图片你能获得有关地球的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图片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协作讨论,会话交流。 培养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探究:古代人的地球观 设问:古代人对地球的形状有哪些认识呢 让学生谈谈课前所收集的有关古代人的地球观。课件播放:有关古代人的地球观的图片学生思考:1. 为什么古代人对地球的形状有这样的认识,都得不出“地球是圆的”的结论? (组织学生讨论)2. .假如你是一位两千年的古人,你会如何想像你脚下的大地和头上的天空 学生谈谈古代人的各种地球观。(原以为学生的发言会很积极,但是却只有三个学生发言,可能一些学生课前没有查阅资料,这是教师在课前没有想到的)观看图片学生回答问题,并展开各种想像。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学生收集到的材料为铺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构建知识。运用多媒体使教学内容生动、丰富多彩,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想象能力。
探究:“地球真的是平的吗” 由一张科学家的照片引出: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大胆发出质疑“地球真的是平的吗 ”, 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希腊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继续问:你们想知道他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样的质疑 播放课件:船从远方行驶而来的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船身和船帆的变化。提出问题:为什么船从远方行驶而来时船帆先出现船身后出现 这可能跟什么有关?教师对学生作出的猜测,再一步追问: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不是正确的?模拟实验是模拟船从远方行驶来的现象,让学生拿出实验报告单,做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教师在学生做实验过程中,巡视各小组,并进行个别辅导。教师请几位学生说说他们的实验结论,其他学生评价。进行小结:“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弯曲的,是圆的” 。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事例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播放课件:麦哲伦的环球航海事例播放课件:月食的形成请学生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问:1.站在大地上无论你朝哪一个方向走,永远无法走到地平线,这是为什么 学生露出好奇的神色, 学生观看课件指出了船从远方行驶而来时船帆先出现船身后出现。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猜测:可能是由于地球是圆的而造成的。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做实验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评价,交流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讨论,会话交流,认为有:1.麦哲伦的航海事例2.船远航时,总是船帆先消失,船身后消失。学生观看课件学生根据课件,交流出“月食是地球的影子挡住月亮。观察地球影子的边缘,可以看出它呈现出弧形,由此推测地球的形状是圆形。”
学生回答 渗透追求真理,要有大胆质疑、创新精神。同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设疑促思,任何思维总是从疑问开始,没有疑问便不能促思。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尊重学生的原有储备知识,进行猜测,同时发展学生提出猜想的能力。让学生在交流反馈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实验现象获得结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进行反馈。
现代人的地球观 讲解:古代人很难相信地球形状时圆,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亲眼见到地球的形状,有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人类第一位太空宇航员“苏联加加林”和中国的太空第一人分别是谁?播放:杨利伟拍摄有关地球的录像播放课件:地球是个规则的圆球体吗?让学生相互讨论:地球是一个怎样的球体 它是一个非常标准的圆球吗 播放课件:地球到底有多大?练习:如果一个人日行50千米,绕赤道一圈要多少天?问:现代科技测量告诉我们,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照片还是很圆的? 学生观看录像学生观看课件学生协作讨论,交流出: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学生观看课件学生做练习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体会科技水平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供感性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参与知识的构建。通过计算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字形成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地球大小的认识。
小结 谈谈你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什么?指出未来人的地球观是怎么样的,等待同学们的探索(板书) 学生对这节课的探究过程进行总结。 进一步了解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总是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1. 收集有关著名航海家的环球航行事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艰难历程。2. 对于地球你还想了解些什么?查阅资料后做成小报。 课外调查 促进课程向课外的延伸。
【附录1】板书设计:
我们居住的地球
直觉想像
古代人的地球观 多种多样
证据
现代人的地球观 球体
未来人的地球观 ?
【附录2】学生实验报告
我们居住的地球
----地球的形状
班级 姓名
(一)实验目的:
通过模拟实验“船从远方行驶来的现象”来证明地球的形状。
(二)实验器材:
篮球、铅笔、垫板
(三)实验步骤:
1、把篮球和垫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笔尖竖直朝下。
2、分别在球面上由A向B 、平面上由C向D移动铅笔。
3、在这2种表面上移动时,铅笔的长度和笔尖位置的变化。
( 注意点:视线始终与铅笔的移动在同一水平线)
(四)实验现象:
(1)铅笔在平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 (有或没有)变化。
(2)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 (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 (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
思考:通过这2张图片,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