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春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专项汇编-现代文阅读卷(二)(含答案)
1.(2023春 于洪区)课外阅读
处处留心皆学问
好多人都有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用来鞭策自己,而我心中铭记着这样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日积月累,这些知识就如粒粒沙子,堆成了小沙丘。遇到问题时,从自己的积累中找出相关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正因为我信奉这句话,所以受益匪浅。
一次科学课上,老师给我们进行一次小测验。课本上的内容大家都很熟悉,答起来也不费力,可是,老师却别出心裁地出了一道课外题,问鱼有什么内脏。同学们都给难住了,有的傻愣愣地瞪着黑板,有的皱着眉头咬笔杆。而我呢,略加思考,便胸有成竹地在试卷上列出:肝、鳔、肚、肠……一鼓作气写了出来。几天后,考试结果出来了,我拿了个100分。同桌半开玩笑地说:“石蕾,你是不是在考试之前解到过鱼啊?要不怎么对它的内脏了如指掌?”我神秘地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并告诉她上个星期天,我看奶奶刮鱼,鱼的内脏刚被掏出来,我就像个“小问号”似的缠住奶奶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奶奶没法子,只好依次报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也不知什么缘故,我记得特别牢,一个个都好像在脑海里扎了根似的。谁知这“留心”而来的“学问”,竟在这次考试中用上了。啊,我这个100分可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话送给我的呀!
还有一次,我无意中看到姐姐在作文中写道:“一串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绽开了笑脸。”我猛然想起,我们学校的花坛里也有几盆一串红,可是全都是秋天开的呀!于是,我肯定地对姐姐说:“我留心观察过校园的花坛,一串红是秋天开花的,你作文中写一串红春天开花是不对的。”姐姐拍着我的头说:“小蕾,真谢谢你,我把映山红串红给弄混了。这篇作文我还打算去投稿呢,幸亏你给我指出来,否则岂不闹了个大笑话?”听了姐姐的话,我心里美滋滋的,更感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妙处。
是啊,“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学到更多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1)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了如指掌:
(2)文章表达的观点是 ,文章举了两个典型事例来说明这一观点,请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第一个事例:
第二个事例:
(3)根据文章内容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①“幸亏你给我指出来,否则岂不闹了个大笑话?”这句话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方法。
②老师问鱼有什么内脏,“我”因为在考试之前亲手解剖过鱼,所以考试得了100分。
③姐姐在作文中写到:“映山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绽开了笑脸。”
(4)文章的结尾与开头有什么联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读了这篇文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也举个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吧。
2.(2023春 汝城县)现代文阅读。
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
李雪峰
①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我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春天,小草刚被融雪洗出它们嫩嫩的芽尖时,老师告诉我们,学校准备组织我们搭车到百里外的县城去参加作文竞赛。我们一听,又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我们能够坐上大汽车去县城里看看,担忧的是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作文能赛过城里的学生吗?
②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问我们:“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不会开花的草?蒲公英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金黄金黄的,秋天时结满了降落伞似的小绒球;狗尾草也是会开花的,那尾巴似的绿穗穗就是它的花朵;就连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洁白,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照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我们想来想去,把每一种草都想遍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有哪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我们都摇摇头,说:“老师,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所有的草都会开出自己的花朵。”
③老校长笑了,说:“是的。孩子们,每一种草都是一种花。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是一种草,而生长在田地边、山野里的草也是一种花啊。不论生活在哪里,你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一种草,也都是一种花。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而每一种花也是一种草!”
④几十年过去了,当我从深山里的乡下走进都市里的大学;当我从乡下青年成为城市缤纷社会的一员;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我总会想起老校长的那句话——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而每一种花也是一种草。
(1)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实际指的是: ;“生长在田地边、山野里的草”是: 。
(3)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校长要我们记住“没有一种草是不开花的,而每一种花也是一种草”,他要告诫我们什么?(请至少从两个方面作答)
(5)你喜欢校长这个人物形象吗?请结合人物特点作简要的分析。
3.(2023春 绥中县)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节选自沈从文《腊八粥》)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材料二】(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元宵》)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节似的。
(1)阅读以上材料,完成填空。
材料一写腊八节喝腊八粥故事。材料二写 。这些都是描写过年的风俗。
(2)读读上述两则材料,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详细的。(填序号)
A.通过具体事例和描写人物的神态、心理把事情写详细。
B.用拟人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C.通过具体数字和场景把风俗写详细。
材料一:
材料二: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材料二划线的句子的理解。
4.(2023春 万源市)课外阅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
①“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古今中外,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成功。
②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趁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她在做什么?老婆婆说她在磨针。李白很吃惊,他想: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后,想到自己,心中惭愧,转身跑回了书屋。从此,他牢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便发愤读书,成了唐代的大诗人。
③无独有偶,西汉的匡衡,家里很穷,但他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晚上没有油点灯,邻居房里点着灯,所以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用洞里照过来的光看书,这就是“凿壁借光”的故事。还有现代的徐悲鸿,他的画闻名中外,年轻时他励志学画,用他的勤奋努力为国争光,不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④不光中国有这样的事例,外国同样有通过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肯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量终踏入政界。
⑤南宋理学家朱熹也说过:“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少年必须爱惜光阴,方能有成就。是啊!只要认真,努力去做了,还有什么事会难倒我们呢?不论你是在追求自己美好理想的历程中,还是灰心失败或准备放弃的时刻,都要记住一句话:功夫不负有心人。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相应四字词语。
①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
②形容声音很大。
(2)本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写一写第⑤自然段划横线句子的意思,联系短文内容写出这样引用的好处。
(4)短文在写法上是用 的方法来说明作者的观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个事例。
5.(2023春 黄山)阅读理解
紫荆花
①清晨,我推开窗户,风雨之后,清新的空气中飘溢着泥土的芳香,朦胧中,一朵红霞向眼前飞来,原来是那盆心爱的紫荆花,一夜之间竞相怒放了,真有一番“夜来风雨声,花‘开’知多少”的情趣啊!
②一阵清风吹来,紫荆花飘飘摇摇,犹如一位飘逸潇洒的仙子。它的根呈灰白色,就像两个半球支撑着树身。根上分出两个树杈,弯弯曲曲地向四周延伸,如一条石径伸向桃源深处,又如巨龙正腾云驾雾。还有那细嫩的枝条,互相盘绕,合力向上生长着,多像蛟龙的龙须呀!
③整个盆景就像一幅富有诗意的画卷呈现在我的眼前。绿叶和红花交相辉映。紫荆花的叶子是椭圆形的,分明的脉络勾勒出绿叶的轮廓;叶片有的向外翘,有的向内弯,有的平整,有的弯曲,真是____。它的花朵更是别具一格。花瓣呈紫红色,由外向内卷曲,就像一把多彩的羽扇,又像一个晶莹的铃铛,微风中送出一阵幽香,沁人心脾。花儿三朵一簇,五朵一堆,沿着紫红的花茎竞相开放。花枝上还缀满了花骨朵,它们慢慢地绽开笑脸,似乎正为自己的未来而感到喜悦。
④秋风瑟瑟,紫荆花微微颤抖着,随风飞舞着投入了大地的怀抱。这一寸泥土,这一方空间,就是它的栖身之地。曾几何时,它在这里扎了根,在大地的滋润下成长着.它没有忘记母亲的教诲,把大自然赋予的一切又还给了大自然。
⑤啊,紫荆花,你总是默默地奉献,把美留在人间。
(1)在短文第③自然段括号中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巧玲珑
B.形态各异
C.多姿多彩
D.仪态端庄
(2)短文中的紫荆花被赋予的品格是
A.无私奉献
B.志在四方
C.忠于职守
D.舍己为人
(3)把作者观察紫荆花的顺序补充完整。
→枝→ →
(4)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①短文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
②短文第④自然段中的“母亲”指的是 。
(5)大自然中还有很多植物,比如梅花、小草、竹子、荷花……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紫荆花除外),写出它被人们所赋予的品格或志向。
6.(2023春 沙市区)阅读
①匆匆上了公交车,我才发现没带公交卡。司机倒是不错,可能是看我不像是经常逃票的人,才没有把我撵下去,让我在皮包里继续找零钱。
②在车上,我觉得自己像个小偷,把身上里里外外都翻了个遍,除了几张百元整钞,再也没有找到一个硬币。那种尴尬和狼狈是我从来没有过的。面对车厢里几十人诧异的目光,我恨不能马上掏张百元大钞扔进投币箱来证明自己的粗心大意和清白。慌乱时,一个粗哑的声音从背后传来:“先生,我这里有一块钱,你拿去。”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套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言语间,她已经替我把一块钱投了进去。我慌忙解释说:“那怎么可以,我怎么还您的钱呢?”
③老太太笑了:“一块钱,还什么?又不是一万元。”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他们越是这样,我越不好意思,迫不及待地说:“大娘,要不这样吧,我和您一道下车,您等我几分钟,我去买包香烟,换开零钱后给您。”老太太又笑了:“我下站就到了,下午回山东济宁老家。我儿子一家都在南京打工,我是专门来看孙子的。三年前,我第一次到城里坐车时,不知道要投币,身上也没有零钱,就像你现在的样子,是一位好心的姑娘帮我投了一块钱。今天我正好有机会还南京人一份情。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的粗心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
④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
(1)结合短文所要表达的中心,给短文拟一个题目:
(2)短文主要讲的是
(3)从短文中老太太的外貌描写你感受到了她的 ,从她的语言、动作描写你感受到了她的 。
(4)短文中有两次描写车上的人“笑了”,第一次“笑了”是因为 ,第二次“笑了”是因为 。
(5)发挥想象,写一写“我”将爱心之举传递下去的某个场景。
7.(2023春 新会区)阅读课外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①父亲整天只知道干活,我便少了管教,成了小狗一条,整天上房爬坡,撑鸡赶狗,无所不为。这时,村里人每见父亲,总是笑着打趣:“老三,你可养了个好儿子!”父亲脸一红,摇头叹息:“别提了,败家子,丢人现眼!”言罢,还恭恭敬敬给人家递上一支烟。
②上学后,我依然顽性难改,有一回竟严重到请家长的地步。当那位戴着“瓶底”的老师见到父亲的老实相时,惊讶地险些把“瓶底”晃下来。“您就是他的父亲?不像不像!您那宝贝儿子,哪一点像您?把您的脸都丢尽了!打架、逃学、剪女孩的头发……”
③我不记得是怎样回家的,但见父亲不言不语不吃饭时,才真正明白: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
④打那以后,我像换了个人似的,不再调皮捣蛋……
⑤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小学升初中,我全乡第一,初一、初二均全届第一,参加竞赛获二等奖。“名片”变了,父亲也变了。当父亲被请到颁奖大会上时,激动得半天才说出一句话:“我就是这娃的爹。”全场笑了,我也笑了。我终于成为父亲引以为豪的“名片”了,父亲也终于可以在众乡邻面前提起自己的儿子可以在一片啧啧称赞声中坦然接过别人递过来的一支烟。
(1)给短文加个题目,写在标题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我知道“坦然”的意思是 ;我会用这个词写一个句子 。
(3)“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是一个 句,它起的作用是 。这句话的含义是 (选择正确的答案)
A.因为付出了汗与泪的代价,总是会有收获的时候。
B.因为付出了汗与泪的代价,终于有了收获成功和喜悦的时候。
C.因为付出了汗与泪的代价,终于到了收获成功和喜悦的时候。
(4)文章中所说的“名片”是指
(5)从文中找一句比喻句,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6)你有当“名片”的经历吗?说说你的感受或看法吧!
8.(2023春 息县)阅读。
端午日(节选)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和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通读全文,完成题目。
①本文按照 顺序,围绕“ ”这个主题,有详有略地叙述了龙舟竞赛和赶鸭子竞赛等场景。
②“龙舟竞赛”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三个场景,请按叙述顺序进行概括:
→ →赛完领奖赏。
(2)请把文中直接描写桨手划船的语句抄写下来。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描写了湘西端午民俗,主要有龙舟竞赛和赶鸭子竞赛。
B.描写赶鸭子竞赛是为了讽刺军官的身份优越。
C.军官放鸭子和百姓赶鸭子充分体现了军民同庆端午。
D.文中描写了端午日桨手、鼓手划船竞赛的场面,充分体现了大家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精神。
(4)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风俗或活动?这样的风俗或活动是为了纪念什么?请简单介绍。
(5)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请你选择一句描写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的诗句书写下来。
2023春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专项汇编-现代文阅读卷(二)(含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解答】(1)考查了基础知识。根据“你是不是在考试之前解剖过鱼啊?要不怎么对它的内脏了如指掌?”可知答案。
(2)考查了论点和论据。根据“好多人都有一句自己喜欢的名言,用来鞭策自己,而我心中铭记着这样一句话:‘处处留心皆学问。’”可知本文的论点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根据“我看奶奶刮鱼,鱼的内脏刚被掏出来,我就像个‘小问号’似的缠住奶奶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奶奶没法子,只好依次报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也不知什么缘故,我记得特别牢,一个个都好像在脑海里扎了根似的。谁知这‘留心’而来的‘学问’,竟在这次考试中用上了。”可以概括出段落的主要事例。根据“我猛然想起,我们学校的花坛里也有几盆一串红,可是全都是秋天开的呀!于是,我肯定地对姐姐说:‘我留心观察过校园的花坛,一串红是秋天开花的,你作文中写一串红春天开花是不对的。’”可以概括出段落的主要事例。
(3)考查了文章内容。①“幸亏你给我指出来,否则岂不闹了个大笑话?”这句有“岂”字是一个反问词,这句话是一个反问句。题干判断正确。②根据“告诉她上个星期天,我看奶奶刮鱼,鱼的内脏刚被掏出来,我就像个‘小问号’似的缠住奶奶问它们叫什么名字。奶奶没法子,只好依次报了出来。我认真地听着,用心地记着。也不知什么缘故,我记得特别牢,一个个都好像在脑海里扎了根似的。”可知作者见奶奶解剖鱼了,自己没有亲手解剖,题干说法错误。③根据“我无意中看到姐姐在作文中写道:‘一串红在这美丽的春天里绽开了笑脸。’”题干描述正确。
(4)考查了文章的结构。文章开篇高松我们“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就能从一些细小的地方、平常的事情中获得知识。在结尾又说了,“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学到更多的知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结构上是首尾呼应。作用两方面,结构更紧凑。内容上更详细、丰富。
(5)考查了拓展训练。根据自己的日常观察作答,在生活中要注意一些小细节,小知识,它们蕴含着大道理、大知识。
2.【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可以根据记叙文六要素进行概括。时间和地点:那时我们还居住在深山里的乡下;事情的起因、经过:学校组织我们去城里参加作文竞赛。“我”又高兴又担忧,老校长就对“我们”说了一句话;结果:使“我”受益深刻。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联系第1自然段可知,“栽在精美花盆里的花”实际上指的是城里的学生;“生长在天地边、和山野里的草”实际上指的是山里的孩子。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根据句子特点进行辨析。“就连麦田里的荠荠草也是会开花的,它的花朵洁白,有米粒那么大,像早晨被太阳照亮的一颗颗晶莹的露珠。”由“像”这个喻词可知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荠荠草的花朵”比作“露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荠草花朵洁白晶莹的特点。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阅读“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也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努力都能作出一番成就来。而作出了一番成就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你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当我面对一束束流光溢彩的鲜花和一次次雷鸣般的掌声时,我从不自卑,也没有浮躁过”等内容可知,老校长要告诫“我们”不论是乡下人城里人,也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努力都能作出一番成就来。而作出了一番成就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你也是—位很普通的人。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结合“头发花白的老校长看出了我们的忧虑,他问我们:‘你们常常上山下田,谁能说出一种不会开花的草?’”可知老校长循循善诱、善于引导;结合“老校长笑了”可知老校长慈祥。
故答案为:
(1)那时“我”还住在乡下,学校组织我们去城里参加作文竞赛。“我”又高兴又担忧,老校长就对“我们”说了一句话,使“我”受益深刻。
(2)城里的学生 山里的孩子;
(3)比喻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荠荠草花朵洁白晶莹的特点;
(4)论是乡下人城里人,也不论是穷人富人,只要努力都能作出一番成就来。而作出了一番成就也不要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你也是—位很普通的人。
(5)喜欢。他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学生,给学生莫大的鼓舞、人很慈祥,面带微笑。
3.【解答】(1)考查了内容理解。认真阅读材料二,结合标题可知,写的是元宵节的习俗。
(2)考查了内容理解与赏析。通过阅读材料一,结合句子“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可知,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食物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材料二,从句子“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一笔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可知,通过具体数字和场景把风俗写详细。
(3)考查了句子理解与赏析。认真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围屏是过年的习俗,如果不看围屏,感觉不到过节的气氛。
故答案为:
(1)元宵节的习俗。
(2)B C;
(3)围屏是过年的习俗,如果不看围屏,感觉不到过节的气氛。
4.【解答】(1)考查对词语的理解。文中意思是①指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词语是“饱经沧桑”。②形容声音很大。词语是“声震长空”。
(2)考查了文章的论点。根据“‘功夫不负有心人’是一句很有名的俗语。古今中外,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饱经沧桑,然而他们面对困难迎难而上,锲而不舍,最终取得了成功。”可知论点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3)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话的含义是做什么事,只要勤奋,努力地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所以以后在生活中我们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要不怕困难,用心去做才会成功。第⑤自然段划横线的句子:“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的话,强调少年必须爱惜光阴,方能有所成就。引用名人名言,能够为作者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有利于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4)考查写法及概括能力。短文在写法上是用事例说明作者的观点,仔细读文可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个事例,如:匡衡“凿壁借光”勤奋读书的故事。林肯刻苦练习,成为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成功的律师。
故答案为:
(1)①饱经沧桑。②声震长空。
(2)功夫不负有心人。
(3)做什么事,只要勤奋,努力地去做,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所以以后在生活中我们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要不怕困难,用心去做才会成功。引用名人名言,能够为作者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有利于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4)事例说明作者的观点 匡衡“凿壁借光”勤奋读书的故事。林肯刻苦练习,成为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成功的律师。
5.【解答】(1)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形态各异”的意思是指很多事物形状、姿态、形式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故这个词语放入文中合适。
(2)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句子“啊,紫荆花,你总是默默地奉献,把美留在人间”可知,短文中的紫荆花被赋予的品格是无私奉献。故选A。
(3)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这篇短文具体描写了紫荆花的根、枝、叶以及花的样子。故作者观察紫荆花的顺序为:根→枝→叶→花瓣。
(4)考查学生句子的理解。①阅读句子“根上分出两个树杈,弯弯曲曲地向四周延伸,如一条石径伸向桃源深处,又如巨龙正腾云驾雾”可知,这句话把“树杈”比作“石径、巨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紫荆花根弯弯曲曲地向四周延伸的状态。②短文第④自然段中“母亲”指的是大地。
(5)考查学生的课外知识积累。学生结合课下积累回答即可。即: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它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故答案为:
(1)B;
(2)A;
(3)根 叶 花瓣;
(4)①比喻 紫荆花根弯弯曲曲地向四周延伸的状态;
②大地;
(5)菊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它象征着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菊作为傲霜之花,一直为诗人所偏爱,古人尤爱以菊名志,以此比拟自己的高洁情操,坚贞不屈。
6.【解答】(1)考查给文章加标题。根据主要内容,要体现“我”受到帮助后内心的愉悦。老太太乐于助人,她就像一朵美丽芬芳的花;“我”得到老太太的帮助,希望也像她一样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老太太用实际行动传递文明友爱之花。
(2)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运用“人物+事件法”概括内容。本文主要写了“我”坐公交车忘带公交卡,一位老人帮助我挽回尴尬的局面,并且让“我”为遇到忘带零钱的人投票以示对她的报答。
(3)本题考查形象分析。“我回头一看,说话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满脸黑色的皱纹,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穿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一个典型的外地老太太”,这个句子对老太太的年龄、长相、穿着进行了描写,是外貌描写。从“一套灰色的布衫,头上裹了条很旧的白毛巾,脚穿一双褪了色的绣花鞋”可以看出老太太很简朴。“下次如果你在车上遇见像你一样粗心的人,替他投一块钱,就算你还我了,我把这一块钱暂时保存在你那里”。这是语言描写,从中可以看出老太太是一个善良、懂得感恩和回报的人。
(4)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从文中的“这时,我发现车里的人都冲我和老太太笑了,这种让我捉摸不透的笑容使我越发不安起来”这句话可读出人们的笑是对老太太的助人为乐精神的赞扬和对“我”不占别人便宜的肯定。从文中的“听了老太太的话,满车厢的人都笑了,笑得那么灿烂、那么自然”这句话读出人们的笑是被老太太说的话朴实、在理、幽默,把全车厢的人逗乐了,同时也是对好心的姑娘和老太太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传递的肯定。
(5)考查扩展写话。要发挥想象写出类似的帮助的事。
故答案为:
(1)心底盛开一朵花;
(2)“我”坐公交车忘带公交卡,一位老人帮助我挽回尴尬的局面,并且让“我”为遇到忘带零钱的人投票以示对她的报答。
(3)简朴 善良,懂得感恩;
(4)老太太的助人为乐和“我”不占别人便宜 老太太说的话朴实、在理、幽默,把全车厢的人逗乐了,同时也是对好心的姑娘和老太太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传递的肯定;
(5)有一位老爷爷因为丢失钱包不能付钱,“我”帮他付了。
7.【解答】(1)考查给短文加题目。文章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由于顽劣,让父亲感到丢人,抬不起头。父亲的痛苦,使作者警醒。懂事后,作者用勤奋和努力,取得一个个好成绩,为父亲赢得尊严和赞誉。结合第⑤段“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故可用“父亲的名片“为题。
(2)考查词语解释和造句。坦然:坦白,心安。形容心里平静,没有顾虑的样子。造句时要注意联系词语的意思,如,淡泊是人生的一种坦然,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得失。
(3)考查句子的作用和含义。阅读短文,文章的前面说父亲只知道干活,且受了“我”的牵连而流泪,文章的后半部分写了“我”“悔过“,努力改正错误,取得了好
的成绩。故“汗与泪的付出,终有收获的时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这句话的含义:因为付出了汗与泪的代价,终于到了收获成功和喜悦的时候。为了说明“我”经过努力,改变了别人的对“我”的看法,让父亲欣慰和自豪。故选C。
(4)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第③段句子“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分析,“名片”是指“我”的表现。
(5)考查找关键句子。比喻句,是一种常用修辞手法,意思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联系句子“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可知,把“我的好坏”比作“名片”。故该句为比喻句。
(6)考查知识的拓展和表达。作答本题,可结合自身的经历来写,符合题意即可。如:小时候我的成绩在班级里总是平平无奇,后来经过不断努力,我获得到了很多数学比赛的大奖。父母很开心,因为我的成绩无比自豪。
故答案为:
(1)父亲的名片;
(2)坦白,心安 人要学会得之坦然,失之淡然。
(3)过渡 承上启下 C;
(4)“我”的表现;
(5)我的好坏就代表着父亲的脸面,是父亲向外人展示的一张“名片”。
(6)我作文获了奖,父母很高兴,我认为我们就是父母的希望,俗话说得好“养儿防老”嘛,我们好了,父母也就安心了,脸上也就有光了。
8.【解答】(1)①本题考查写作顺序和文章主题。由句子“上午11点钟左右”“直到天晚方能完事”可知,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由文章的题目和主要内容可知,本文主要写的是端午日这一天的活动,因此主题是“端午日”。
②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场景。第一空由句子“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可概括为“挑选人员分组”。第二空由句子“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可概括为“正式比赛”。
(2)本题考查根据要求筛选句子。题干要求画出直接描写桨手划船的语句,可定位到句子“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C、D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描写赶鸭子竞赛是为了表现军民同乐的欢庆场景,而不是讽刺军官的身份优越。故选B。
(4)本题考查节日风俗和语言表达能力。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及其目的即可。
(5)本题考查古诗文积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任选一个节日的诗句写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
(1)①时间 端午日;
②挑选人员分组 正式比赛;
(2)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地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3)B;
(4)在我的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是全家人一起吃粽子,然后会在门上挂艾蒿。这样的风俗是为了纪念屈原和驱邪辟邪。
(5)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