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春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专项汇编-现代文阅读卷(三)(含答案)
1.(2023春 隆回县)课外阅读
功名难夺报国心
在近代科学史上,有三位科学家功不可没。他们是:詹天佑、冯如、谭根。他们的一生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一生。
1903年,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工程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当他决定铁路要在尽是悬崖峭壁的地方通过时,外国人惊奇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世呢!”但是詹天佑最终用成功的事实回击了他们的嘲讽。
勤杂工出身的冯如,从小就胸怀大志。1910年27岁的冯如驾驶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参加了国际比赛,战胜众多强手,荣获国际飞行协会颁发的优等证书。
与冯如同时代的谭根于21岁时就自己制造了水上飞机,在万国飞机制造大会上赢得了金牌。有一次他驾机飞越菲律宾的一座著名火山,被公认为“执全世界飞行家之牛耳的人”。
他们三人不畏艰险,登上了科学的高峰,他们用自己不凡的业绩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智慧,使自命不凡的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
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不仅爱科学,而且更爱自己的祖国。
京张铁路建成后,美国某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颁授仪式。这时,詹天佑肩负着修建川粤汉铁路的重任,便毅然谢绝了那所大学的邀请。冯如在科学上获得成就后,外国人曾经以重金聘请他。可是冯如却说:“我衷心希望把自己菲薄的才能贡献给祖国。”为此,他在1911年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年轻的谭根也始终不为名利所诱。1915年,他抱着宏大的志向,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只是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才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
今天有些人所缺少的正是他们的这种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他们只看到国外的高薪和待遇,从未想过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有人虽然拥有某种知识和专长,却把它视为获得个人地位和物质享受的资本。在他们看来,与其在国内艰苦奋斗一辈子,还不如趁早到国外享受生活。
詹天佑、冯如、谭根在我国科学史上是永远值得记载的先驱。他们那种“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崇高品格,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1)小华在阅读过程中不理解“自命不凡”和“先驱”两个词的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把它们的意思写下来。
①自命不凡:
②先驱:
(2)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引用外国人的话,让我们既能感受到外国人对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的 ,也能感受到修筑京张铁路的 。
(3)为了证明“中国人不仅有才能,还很有志气,不仅爱科学,而且更爱自己的祖国”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请简要概括。
(4)“功名难夺报国心”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涌现出了无数像詹天佑、冯如、谭根一样的科学家,请选择一位你熟悉的科学家,简单说说他(她)的事迹。
2.(2023春 黄埔区)
书
一本“书”方方正正,装订整齐,翻阅时还有纸张的清香。不过你可知道在历史上,书籍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历经千年才发展至我们现在所见的样子。而当进入新的世纪,我们习以为常的书本又发生了新的改变。
在遥远的古代,书籍并非以“纸”的形式出现。公元前三千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他们将文字刻在泥板上,如此写成的书就是“泥板书”了。当时有一部著名的史诗,叫做《吉尔伽美什》,这本书总共刻了十二块泥板。而在世界另一端的中国,当时的文字也不是书写在纸上,而是刻在动物的兽骨上,也就是“甲骨文”。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竹子削成细条,并将其蒸煮后沥干水分,用牛皮制成的细绳加以捆绑,这时的书籍被称为“简牍”。汉代一个叫东方朔的大学者,为了上书汉武帝,用了三千片竹简,动用两个大力士才搬进了皇宫。可以想象这些竹简虽然书写起来更为方便,但却十分笨重,携带更是麻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并非都是像竹简一样笨重,当时还出现了一种叫“帛书”的书籍,是将文字记录在白色的丝帛上,类似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纸,但是价格高昂,也不易装订保存,并没有得到广泛地使用。传说到了东汉,一个叫蔡伦的人改良了纸的做法,他首创用树皮、麻头和破布造纸。这项伟大的发明改变了世界。造纸术传入欧洲,现代书籍的雏形开始慢慢出现。但当时流行的还是“手抄本”,书籍上的文字都是请匠人手写上去的,能阅读纸书的人依然凤毛麟角。到了北宋时期,一个叫毕昇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把文字刻在小块烧制的泥模上,通过排列组合这些泥模,在上面刷上油墨印刷书籍。后来,德国人古登堡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从此,书籍便大量出现,和我们现在所见的书籍大致无二。
我们阅读纸书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然而到了20世纪末,“电子书”的出现又令一切都悄然改变。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手机软件阅读书籍,甚至出现了可随身携带的电子书。电子书不仅不需要纸张印刷,十分环保,而且里面的磁盘可存储大量的书籍,令阅读和搜索资料更加方便。似乎延续几千年的阅读历史就要从此改变了。电子书来势汹汹,但纸书也当仁不让,不知未来两者的命运会如何呢?
(1)加点词语“凤毛麟角”在文中的意思是:
(2)文章第二段的段意是:
(3)作者举了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的例子,目的是下列哪一项 ?
A.介绍东方朔是位有名的大学者。
B.解释古代官员使用竹简上书的原因。
C.说明古人使用竹简的历史十分悠久。
D.说明使用竹简作为书籍材料的弊端。
(4)书籍能够大量出现并得到普及的原因是下列的哪一项?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造纸术传到世界各地
C手抄本的发明和普及
D.古腾堡发明了新的油墨
(5)电子书具备的优势有: 。
(6)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下列的哪一项?
A.介绍古代文明国家不同种类的书籍。
B.介绍传统书籍将被电子书所取代
C.介绍造纸术及印刷术对书籍的影响。
D.介绍书籍简要的历史发展和未来。
3.(2023春 新泰市)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问题。
邮票上的老虎为何“不开心”
①中国邮政发行了《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1套2枚,分别为“国运昌隆、虎蕴吉祥”。不过,被誉为“兽中之王”和被视为勇猛和力量象征的老虎在邮票中似乎并不开心。
②第一张邮票上的老虎略显忧愁,眉头紧锁。第二张邮票的老虎妈妈带着两只崽崽也不开心,大虎没有虎威,小虎也不灵动。
③作者回应称,画中突破了动物属性,做了拟人化处理。既如此,说明邮票中的老虎的确体现了与人的共同情感,表现了某种喜怒哀乐。
④即便老虎的悲喜与人不一样,但不可否认,作为食肉动物中的佼佼者,老虎也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当然存在喜、怒、忧、惧等情感,并在表情、行为上体现出来。
⑤不过,有画家比较准确的一个评价是,这套邮票中的老虎确实有些胆怯,没有体现出来山林之王的野性。
⑥事实上,这可能是作者对现实中老虎境况的真实反映。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2020年全球仅存约3900只老虎。这个数字是否准确需要进一步的老虎生态学研究来证实。但是另一个统计表明,野生老虎的数量显然不如圈养的老虎。全球圈养的老虎数量约12574头,这也表明人们现在很难看到野生虎。
⑦艺术是现实和生活的反映,当野生虎难以观察和研究时,代替的只是圈养虎,通过对圈养虎的观察而画出的虎当然会或多或少失去野生虎的威风凛凛,因此《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是对现实状况下老虎的真实描画。
⑧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野生物种犯罪报告》指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非法贩运量上升。
⑨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同样造成老虎的生存危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统计,如今约30%﹣40%的老虎生活在老虎保护区之外。
⑩老虎的栖息地必须具备三项基本条件,有足够的动物资源,供它们猎食;有足够的水源,供它们热时洗浴和饱食之后饮水;有足够的林木或丰草,供它们隐藏。
成年虎过着独居生活,它们的领地意识极强,一山不容二虎。尽管老虎活动范围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猎物的丰度,但一只雌性虎一般需要20平方千米的领地,雄性虎的领地则大得多,约为60至100平方千米。一只雄性虎的领地往往要与数只雌性虎的领地重叠,才能获得大范围的潜在配偶。现在不只是老虎的栖息地缩小,各个老虎栖息地之间的走廊,也经常会受到道路等设施的威胁。
20世纪5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徙,到20世纪90年代几乎销声匿迹。
当然,在多年的保护之后,中国境内的野生东北虎数量已有20﹣30只。如何让人虎和谐共存是未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6年,吉林省也出台了野生动物造成人身财产损害补偿办法,有利于缓解人虎之间的矛盾,并提升了当地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020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发布《人虎冲突应对社区指南》,提出了降低人虎冲突的种种方法,如何避免与老虎相遇,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以及危急时刻如何科学处理等。
《壬寅年》虎年特种邮票向人们传递了进一步保护老虎的信息,以免老虎陷入极危状态,未来如果野生老虎的境遇改变,或许在下一个虎年(2034年)人们可能看到极具王者风范的虎虎生威的老虎。
(1)文章为什么以“邮票上的老虎为何‘不开心’”为题?
(2)选文第⑥段运用了灵活的说明方法,请指出你熟悉的一种,并分析其作用。
(3)选文第 段中画线句子中“几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4)请结合全文,回答野生老虎减少的原因。
4.(2023春 平果市)阅读理解
①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②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儿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④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1)短文中有不少叠词,其中与其他三个意思不相近的一项是
A.款款地
B.渐渐地
C.慢慢儿
D.匆匆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句子②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C.句子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句子④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3)下列关于句子朗读,说法恰当的一项是
A.朗读句子①时,带着高兴的心情,想象月亮升起的画面,读出月亮的调皮、可爱。
B.朗读句子②时,带着害怕的心情,想象月亮消失的画面,读出难过的语气。
C.朗读句子③时,带着紧张的心情,想象月亮失踪的画面,读出伤心的语气。
D.朗读句子④时,带着失望的心情,想象月亮不见的画面,读出命令的语气。
(4)下列关于表达方式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话主要运用了动态描写,把月亮写得既活泼又有趣。
B.这段话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把月亮写得既柔美又安静。
C.这段话中,作者写出了月亮升起时形状的变化,如,白道儿、半圆,满圆,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月亮升起的过程,特别有趣。
D.这段话中,作者的心情先是高兴的,后来有些失望。
5.(2023春 新泰市)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出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②住方家大院的八儿,a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b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③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④c“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⑤“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d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⑥“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⑦“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⑧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⑨“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⑩“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到黄焖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花生仁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上,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1)对选文情节顺序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A.盼粥 猜粥 分粥 看粥 吃粥
B.盼粥 看粥 猜粥 分粥 吃粥
C.盼粥 看粥 猜粥 吃粥 分粥
D.盼粥 分粥 猜粥 看粥 吃粥
(2)对选文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写吃粥的内容比较详细,而吃粥前的各种活动写得相对简略,这样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B.选文构思巧妙,首段是对腊八粥的特写,极力渲染人的感受,主体部分动态展示腊八粥的熬制过程。
C.选文“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写出了八儿的贪婪、执拗,只想着能吃到更多腊八粥。
D.第 段说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运用的是比喻的手法,赋予了腊八粥以灵性,符合儿童的观察心理。
(3)对选文画线句子abcd的描写方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B.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C.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D.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4)下列对选文内容及写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生活图景。
B.选文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写小孩八儿盼望吃粥的整个活动,一条线索写腊八粥的熬制过程。通过八儿的所见所闻所想,对腊八粥进行描摹。
C.选文开头作者不惜笔墨介绍腊八粥的8种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种种状态,是为了反衬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D.文中运用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将人物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也变得鲜活起来。
6.(2023春 无为市)课内阅读。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节选)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 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一 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 于化学实验中。
(1)“惯”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 ;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 ,除部首外再查 画。字典里的解释是①习以为常。②纵容,放任。“司空见惯”中的“惯”字的意思是 。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文中的___ 里。
奇怪 奇迹 应用 利用
(3)读第1自然段,文中的“?”和“!”分别指什么?用“——”分别划出来。
(4)第2自然段的写作思路是:
①发现问题一观察现象一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②观察现象一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找到真理
③观察现象—找到真理一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
7.(2023春 阳山县)课外阅读
关于阅读
【材料一】统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在北京大学举行的一次写作大赛启动仪式上,甩下了一句“骇人听闻”的话:“语文高考最后要实现让15%的人做不完。”因为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以前语文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不仅是语文试卷增加了阅读量,其他科目的试卷也都增加了。原来可能所有的考题题面只有2000多字,以后的题面阅读量也许会有5000多字,甚至更多。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大量的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甚至可能连卷子都做不完。
【材料二】当代著名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认为:一个人最迷人、最值得赞美、也是最经得起审美的一个姿态,是阅读的姿态!的确,阅读是一种优雅的姿态。一卷在手,平添几分儒雅。腹有诗书,其品自高。阅读,可以让你如春风一样温柔;阅读,可以让你如夏荷一样清纯;阅读,可以让你如____;阅读,可以让你如____。书读得多了,便会有脱俗之感,使人举止得体,谈吐不凡,气质高雅。
【材料三】阅读非常重要,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某学校对六年级的5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阅读时间 读书计划 读书笔记
每天阅读时间 百分比 有无计划 百分比 是否做读书笔记 百分比
1小时以上 10% 有计划 10% 每次阅读都做 5%
1小时以内 40% 有时有计划 20% 有时会做 20%
没有阅读 50% 没有计划 70% 老师要求才做 75%
(1)关于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告诉我们
(2)结合材料,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①材料一谈的是高考改革,和我们小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可以不用在意。
②温儒敏教授谈高考改革,是为了引导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阅读,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③材料三显示每天阅读的人数和没有阅读的人数比例各占一半。
(3)用心品读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合适的内容。
阅读,可以让你如春风一样温柔;阅读,可以让你如夏荷一样清纯;阅读,可以让你如 ;阅读,可以让你如
(4)材料三显示,该校六年级学生在阅读时主动做读书笔记的人很少。请你结合学习经验跟他们说说在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好处吧。
8.(2023春 郧阳区)课外阅读
下一次就是你
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
有一个女孩对足球十分痴迷,一个偶然机会,她被父母送到了体校学踢足球。
在体校,女孩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球员,因为此前她并没有受过规范的训练,踢球的动作、感觉都比不上先入校的队友。女孩上场训中练踢球时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女孩为此情绪一度很低落。每个队员踢足球的目标就是进职业队打上主力。这时,职业队也经常去体校挑选后备力量,每次选人,女孩都卖力地踢球,然而终场哨响,女孩总是没有被选中,而她的队友已经有不少陆续进了职业队,没选中的也有人悄悄离队。于是,平时训练最刻苦认真的女孩便去找一直对她赞赏有加的教练,教练总是很委婉地说:“名额不够,下一次就是你。”天真的女孩似乎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又努力地接着练了下去。
一年之后,女孩仍没有被选上,她实在没有信心再练下去,她认为自己虽然场上意识不错,但个头太矮,又是半路出家,再加上每次选人时,她都迫切希望被选上,因此上场后就显得紧张,导致平时训练水平发挥不出来。她为自己在足球道路上黯淡的前程感到迷茫,就有了离开体校的打算。
这天,她没有参加训练,而是告诉教练说:“看来我不适合踢足球了,我想读书,想考大学。”教练见女孩去意已决,默默地看着她,什么也没说。然而,第二天女孩却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她激动不已地立马前去报了到。其实,她骨子里还是喜欢着足球。女孩这次很高兴地跑去找教练了,她发现教练的眼中同她一样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教练这次开口说话了:“孩子,以前我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其实那句话不是真的,我是不想打击你而告诉你说你的球艺不精,我是希望你一直努力下去啊!”这个女孩就是获得“20世纪世界最佳女子足球运动员”称号的我国球星孙雯。
(1)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委婉:
黯淡:
(2)“立马”的意思是“立刻”,类似的词语还有 、 、 (写出3个即可)
(3)根据上下文填空。
①女孩才入体校,上场训中 ,情绪一度很低落。
②女孩有离开体校的打算,因为 激动不已。
③教练对女孩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因为 。
(4)每个队员踢足球的目标是
A.锻炼身体
B.调节生活情趣
C.进职业队打上主力
D.赚大钱
(5)文章开头写道:“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结合孙雯的经历选出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
A.阳光能照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B.失败是成功之母。
C.成功会青睐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
D.只要相信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6)短文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什么,写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023春统编版语文小升初真题专项汇编-现代文阅读卷(三)(含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8小题)
1.【解答】(1)考查词语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句子“他们用自己不凡的业绩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聪明智慧,使自命不凡的外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人是有才能的”结合语境理解词语,①自命不凡:自以为不平凡。形容骄傲自满。这里指外国人自以为自己了不起。结合句子“詹天佑、冯如、谭根在我国科学史上是永远值得记载的先驱。他们那种“功名难夺报国心”的崇高品格,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句中词语②“先驱”意思是指引导的人,在文章指的是在我国科学史上的开拓者。
(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出生呢!”这句话体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技术人员的轻蔑和嘲讽,也说明了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这一任务艰巨。
(3)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工程面前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事实回击了他们的嘲讽”“京张铁路建成后,美国某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要他亲自去美国参加颁授……谢绝了那所大学的邀请”可概括为:詹天佑勇挑重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并谢绝了美国某大学的博士学位颁授邀请。“冯如在科学上获得成就后,外国人曾经以重金聘请他。可是冯如却说:‘我衷心希望把自己菲薄的才能贡献给祖国。’为此,他在1911 年将自己在美国创办的飞行器公司迁回广州”可概括为:冯如设计制造飞机并在国际比赛中荣获优等证书,却拒绝外国人的重金聘请,并将公司迁回广州。根据“年轻的谭根也始终不为名利所诱。1915年,他抱着宏大的志向,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只是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才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可以概括为:谭根制造的水上飞机赢得金牌,并驾机飞越火山,毅然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
(4)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启发。“功名难夺报国心”这句话的含义是面对名利的诱惑无动于衷,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我从中感受到詹天佑、冯如、谭根淡泊名利的品质,以及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勤学爱国的人。
(5)考查了思维拓展能力。选择一位自己熟悉的科学家,简单说说他(她)的事迹,答案不唯一,语言通顺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①指外国人自以为自己了不起;
②在文章指的是在我国科学史上的开拓者。
(2)轻蔑和嘲讽 艰巨;
(3)①詹天佑勇挑重担,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并谢绝了美国某大学的博士学位颁授邀请。②冯如设计制造飞机并在国际比赛中荣获优等证书,却拒绝外国人的重金聘请,并将公司迁回广州。③谭根制造的水上飞机赢得金牌,并驾机飞越火山,毅然从美国回到广州开办航空学校。
(4)这句话的含义是面对名利的诱惑无动于衷,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我从中感受到詹天佑、冯如、谭根淡泊名利的品质,以及他们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做一个勤学爱国的人。
(5)钱学森先生放弃在美国享受的优厚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2.【解答】(1)考查了词语解释。“凤毛麟角”比喻人或物稀有珍贵。在文中指阅读纸书的人难得一见,罕见。
(2)考查了概括段落层意。本段介绍了苏美尔人的“泥板书”、中国的甲骨文以及简牍书,阐述了这些材料书写的特点和应用场景,故本段的段意是古代书籍的形式和发展历程。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可以想象这些竹简虽然书写起来更为方便,但却十分笨重,携带更是麻烦”可知,作者举了东方朔上书汉武帝的例子,目的是说明使用竹简作为书籍材料的弊端。故选D。
(4)考查了获取文章关键信息的能力。根据“到了北宋时期,一个叫毕昇的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把文字刻在小块烧制的泥模上,通过排列组合这些泥模,在上面刷上油墨印刷书籍。后来,德国人古登堡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铅活字印刷,从此,书籍便大量出现,和我们现在所见的书籍大致无二”可知,书籍能够大量出现并得到普及的原因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故选A。
(5)考查了信息提取。根据“电子书不仅不需要纸张印刷,十分环保,而且里面的磁盘可存储大量的书籍,令阅读和搜索资料更加方便”可知,电子书具备的优势有:环保,存储容量大,方便携带和阅读。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本文介绍了从古至今不同种类的书籍的形式变化,从泥板书、甲骨文、简牍、帛书,到纸质书,最后到电子书的出现,最后提出“电子书来势汹汹,但纸书也当仁不让,不知未来两者的命运会如何呢?”,由此可知,写作的目的是介绍书籍简要的历史发展和未来。故选D。
故答案为:
(1)阅读纸书的人难得一见,罕见;
(2)古代书籍的形式和发展历程;
(3)D;
(4)A;
(5)环保,存储容量大,方便携带和阅读;
(6)D。
3.【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文章以“邮票上的老虎为何‘不开心’”为题,交代了文章说明对象——老虎;题目新颖,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了说明方法。第⑥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野生老虎的数量和圈养老虎的数量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野生老虎数量少,很难看到。从“3900只”“12574头”这些数字可知,还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指出野生老虎的数量和圈养老虎的数量,具体说明了世界上现存老虎数量之少,野生老虎数量少之又少,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任选其一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首先回答:不能删除,然后分析原因。“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表程度,起修饰限制作用。结合“20世纪5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徙”分析,这里说明到20世纪9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徙现象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所以不能删除。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结合“联合国发布的《2020年全球野生物种犯罪报告》指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非法贩运量上升”,概括为: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非法贩运量上升。结合“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同样造成老虎的生存危机”,概括为: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结合“20世纪5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徙,到20世纪90年 代几乎销声匿迹”,概括为:20世纪5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
故答案为:
(1)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老虎;题目新颖;设置悬念;运用问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
(2)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野生老虎的数量和圈养老虎的数量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野生老虎数量少,很难看到。
(3)不能。“几乎”表程度,说明到20世纪9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导致野生东北虎向俄罗斯地区不断迁徙现象差不多销声匿迹了。“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4)虎豹等大型猫科动物的非法贩运量上升;人类与老虎争夺栖息地;20世纪50年代,东北大规模的拓荒。
4.【解答】(1)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款款地”“渐渐地”“慢慢儿”表示的是慢的意思;“匆匆的”表示的是快的意思。故与其他三个意思不相近的一项D。
(2)考查了修辞手法。从四个句子中的“长了腿、爬、跑、走了”等词语可以看出来,是把月亮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选C。
(3)考查了朗读。文中四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态变化,①②应该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③④写了月亮“跑了”,不在穿衣镜了,应带着失望、惆怅的语气读。故选A。
(4)考查了写作手法。A、C、D正确。B.有误,从文段中运用了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可知,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故选B。
故答案为:
(1)D;
(2)C;
(3)A;
(4)B。
5.【解答】(1)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腊八粥》主要描绘了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故选D。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A.有误,选文写吃粥的内容比较简略,而吃粥前的各种活动写得相对详细,这样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B.正确。
C.有误,这句话反映了八儿想多吃腊八粥的心理,写出了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反映了八儿 天真、狡黠、机灵的特点。
D.有误,第 段说花生仁儿“脱了它的红外套”,运用的是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腊八粥以灵性,符合儿童的观察心理。
故选B。
(3)考查了对描写方法的理解。从“喜得快要发疯了”可知,这是神态描写。从“进进出出”可知,这是动作描写。从“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可知,这是语言描写。从“眼睛可急红了”可知,这是神态描写。故选B。
(4)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选文开头作者不惜笔墨介绍腊八粥的8种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种种状态,是为了表现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不是反衬。故选C。
故答案为:
(1)D;
(2)B;
(3)B;
(4)C。
6.【解答】(1)考查了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词语解释。“惯”用音序查字法应查音序“G”,再查音节“guan”。用部首查字法,应查“忄”部,再查8画。司空见惯: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惯”意思是习以为常。
(2)考查了选词填空。奇怪:跟一般情况很不一样。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应用:直接用于生产或生活的。利用:使事物或人发挥效能。结合语境和词义,依次应填“奇迹、奇怪、利用、应用”。
(3)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通读语段中的“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这段内容可知,句子“最后把‘?’拉直变成‘!’”中的“?”指的是“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是“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2自然段先写了波义耳偶然发现溅上盐酸的紫罗兰花瓣会变红;再写他感到很奇怪,心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最后写他通过研究观察发明了石蕊试纸。由此可以得知,第2自然段是按照“观察现象一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找到真理”的思路进行叙述的。所以选②。
故答案为:
(1)G 忄 8 ①;
(2)奇迹 奇怪 利用 应用;
(3)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 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4)②。
7.【解答】(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阅读材料一“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大量的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甚至可能连卷子都做不完”,材料二“书读得多了,便会有脱俗之感,使人举止得体,谈吐不凡,气质高雅”可知,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在告诉我们阅读的重要性。
(2)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①有误。阅读句子材料一“从小没有养成阅读习惯,没有大量的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甚至可能连卷子都做不完”可知表述错误。②正确。结合材料二可知,温儒敏教授谈高考改革,是为了引导老师、家长和学生重视阅读,让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故表述正确。③正确。结合材料三最后一行“没有阅读50%”可知每天阅读的人数和没有阅读的人数比例各占一半。故表述正确。
(3)考查了句子仿写。阅读句子“阅读,可以让你如春风一样温柔;阅读,可以让你如夏荷一样清纯”可知,文中空缺处可补充为:阅读可以让你如秋菊一样色彩丰富;阅读,可以让你如梅花一样高洁不屈。
(4)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可从做笔记的重要性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阅读的重要性;
(2)①×;②√;③√;
(3)秋菊一样色彩丰富 梅花一样高洁不屈;
(4)阅读时做读书笔记的好处有:1.有助于加强理解文章内容;2.有利于材料的积累;3.有助于产生新的思考;4.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
8.【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委婉的意思是曲折地表达本意。黯淡的意思是没有希望。
(2)本题考查近义词。结合所给词语,写出和“立刻”意思相近的词语即可,如:瞬间、立即、立马、迅速。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①结合文章自然段句子女孩上场训中练踢球时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女孩为此情绪一度很低落。”可知女孩才入体校,上场训中练踢球时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女孩为此情绪一度很低落。
②结合文章第自然段句子“第二天女孩却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她激动不已地立马前去报了到。其实,她骨子里还是喜欢着足球”可知,女孩有离开体校的打算,因为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而激动不已。
③结合文章第自然段句子“孩子,以前我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其实那句话不是真的,我是不想打击你而告诉你说你的球艺不精,我是希望你一直努力下去啊”可知,教练对女孩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因为希望女孩一直努力下去。
(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句。结合文章句子“每个队员踢足球的目标就是进职业队打上主力”可知,每个队员跟足球的目标是进职业队打上主力。故选C。
(5)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结合文章所讲的孙雯的经历可知,让孙雯最终梦想变为现实的是他的坚持和努力,因此“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的意思是成功会青睐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故选C。
(6)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找出短文中你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什么,写下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即可。“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形象地告诉我们成,功会青睐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哪怕处境再艰难,只要咬牙坚持,最终将会走上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
故答案为:
(1)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本意。
没有希望,不美好。
(2)顿时 赶紧 马上。
(3)①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
②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
③希望女孩一直努力下去;
(4)C;
(5)C;
(6)“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形象地告诉我们成,功会青睐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哪怕处境再艰难,只要咬牙坚持,最终将会走上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