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3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6 20:3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第1课
齐读下面的诗句,看看它们共同描绘的是什么内容。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晨星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它们共同描绘的是劳动情形。劳动是最美的,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绽放了嫣然的花朵,是因为辛勤的劳动结出了累累的硕果。劳动是最美的,更是因为那辛勤劳作中的痴痴执着,更是因为那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坚持,更是因为它所带来的催人奋进的希冀。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杨万里的《插秧歌》,和古人一起亲历劳作的情景。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2.领会诗歌艺术手法的精妙之处。
3.比较分析劳动类诗歌。
4.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作者及背景
1.作者知识
“诚斋先生”——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并称“中兴四大诗人”或“南宋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称其为“诚斋先生”。
绍兴二十四年(1154),登进士第,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病逝,终年八十岁。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有《诚斋集》传世。
2.背景知识
(1)《芣苢》:《诗经》中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作者成分很复杂,诗歌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内文,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芣苢》是《诗经》中的一篇,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谣。
(2)《插秧歌》: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诗人辞官在家。他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描绘了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3.文体知识
(1)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他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
创新学习
活动一 整体感知懂内容
1.作为此次活动的主持人,在报幕时需要总体介绍一下《芣苢》和《插秧歌》的主要内容。请阅读诗歌,概括诗歌内容。
答案 《芣苢》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中表现了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
活动二 深入探究明含义
2.朗诵诗歌《芣苢》的过程中,需要加入伴舞。伴舞的同学认为舞蹈动作的先后顺序需调整,请结合诗歌内容说明动作顺序能否调整。
提示:舞蹈动作的先后顺序即诗歌中三章的六个动作,请思考能否调整动作的顺序。
要求:正确理解这六个动词的含义,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解说清晰。
答案 不能调整动作的顺序。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从一开始人们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袺之”“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越采越快,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调整。
3.请给诗歌朗诵准备一个旁白,将诗中表现的几个场景介绍给参加丰收节的农民。
提示:用“……图”的形式,描述诗歌中的5个图景。
要求:语言简洁,概括准确。
答案 抛秧接秧图、拔秧插秧图、雨中插秧图、呼唤用餐图、农夫应答图。
活动三 指导诵读悟感情
4.作为诗歌朗诵的组织者,你需要指导同学们正确并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结合《芣苢》这首诗在艺术技巧方面的特点,用心感悟本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 ①重章叠唱。重章叠唱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吟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在不断的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
②赋的手法。本诗直接描写采摘芣苢的劳动,从劳动开始到结束,没有交代劳动者、起因、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
③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芣苢的过程,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等。主体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更为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
这首诗体现的是劳动的愉悦,劳动者从日常劳动中发现美,歌颂美。所以在诵读的时候要把这样的情感很好地传达出来。
活动四 激发共鸣赏语言
5.忙碌的劳动充满了生活的乐趣与情趣。请从《插秧歌》的每一联中提取出关键字,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农人插秧的生活,以激发农民朋友的共鸣的。
提示:从语言的角度进行赏析,比如动词的选用、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风格等角度。
要求:层次清晰,术语正确,分析有理有据。
答案 诗的首联,诗人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而忙碌不停的场景。
诗的颔联,诗人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明白如话,写出了雨势之猛,上下两句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诗的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这一“唤”与“不答”,生动活泼,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呼唤的答话:“秧苗还未栽稳,田里还未栽插完毕,提防家里的鹅与鸭,以免它们糟蹋庄稼。”这两句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
《芣苢》和《插秧歌》两首诗歌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体不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蕴含的情感也不同,请欣赏下面三首写劳动的古诗,仔细阅读,品味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赏析田园之歌,感受情感之异
比较鉴赏
归园田居(其三)
[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田 上
[晋]崔道融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
答案 ①范诗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
②陶诗通过描写自己劳动的情景,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抒写了诗人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③崔诗写一位农夫在雨天半夜就辛劳耕作的情形,表达了诗人对农夫苦难生活的满腔同情,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课堂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对下列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     采采:茂盛的样子
B.薄言掇之  掇:拾取,摘取
C.雨从头上湿到胛  胛:肩胛
D.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渠水
1
2
3
4
5
6
7
8
9
10

渠:第三人称代词,他。
2.下列诗句中,断句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田夫/抛秧/田妇/接
C.雨从/头上湿/到胛 D.低头/折腰/只/不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雨从/头上/湿到/胛。

3.下列诗句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B.笠是兜鍪蓑是甲
C.雨从头上湿到胛 D.照管鹅儿与雏鸭
1
2
3
4
5
6
7
8
9
10

把“笠”“蓑”分别比喻成“兜鍪”“甲”。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
诗歌,共311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
始称《诗经》。
C.“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艺”。
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六艺”应为“六义”。
5.下列对本课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
过写妇女们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
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了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
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
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写出了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以‘兜鍪’和‘甲’借代”错。第三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6.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
A.①缫丝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煮海歌
B.①缫丝行 ②采茶歌 ③煮海歌 ④渔家
C.①煮海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缫丝行
D.①煮海歌 ②采茶歌 ③渔家 ④缫丝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①由“煮茧”可知,应为《缫丝行》(南宋·范成大)。
②由“焙成粒粒比莲心”可知,应为《采茶歌》(清代·陈章)。
③由“风干日曝咸味加”“卤浓碱淡”可知,应为《煮海歌》(北宋·柳永)。
④由“钓收鹭下虚舟立”可知,应为《渔家》(南宋·陆游)。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课外拓展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悯 农
[宋]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①忍饥度残岁,更堪②岁里闰添长!
[注] ①分:料定。②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比喻,写稻田远望如云,却因无雨天旱,大片稻田丰收已经
无望。
B.第二句承接首句,写荞麦因遭霜而只开空花,意味着麦收又落空,灾
上加灾。
C.后两句写灾民度日如年,“已分”“更堪”突出了灾民的无可奈何和
苦不堪言。
D.前两句写天灾不断,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
根源。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两句写人祸无情,揭露了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错。第三句是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第四句说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了极致。诗中并未提到“人祸”,也未揭露“广大农民遭受苦难的根源”。
8.杨万里在这首诗和《插秧歌》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插秧歌》写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的赞美。
②《悯农》写农民面对天灾的苦难,民生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