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共51张PPT)-2024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练课件(必修与选必修融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共51张PPT)-2024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练课件(必修与选必修融合版)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6 17:2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1张PPT)
思考:什么是中世纪?
什么是“中世纪”?这个概念直到启蒙运动时才使用,指的是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有一个光辉灿烂的古代,又有一个光芒四射的现代。但在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没有光明,一切都停滞落后的时代,这个时代延续了一千年之久。他们把这个时期叫做“中”世纪,也就是处在“光芒”和“光辉”中间的一段,又被称“黑暗的中世纪”。
——钱乘旦《西方那块土》
中世纪(中古时期,封建社会),指从公元5—15世纪中期。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终于公元1453年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四年高频考点整理
专题三:中古时期的欧洲
时间 选择题 大题
2023 2023·北京·中世纪自治城市 2023·全国·拜占庭帝国 2023·湖北·中世纪农庄 2023·湖北·查士丁尼
2022 2022·辽宁·王权加强 2022·海南·欧洲城市自治 2022·山东·加强王权
2021 2021·重庆·市民阶层
2020 2020·浙江·罗马法
第四讲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标准
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认识这一时期欧洲文明的多元风貌。
学习目标
1、时空观念:图片展示5—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主要封建国家及拜占庭、俄罗斯帝国形成与发展的地理范围。
2 、史料实证: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的呈现与解读进一步帮助学生了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主要特点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过程。
3、唯物史观:认识中古时期欧洲地区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封建王权与宗教神权的联合与斗争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录
CONTENTS

动荡中的转型——西欧封建社会

发展中的变化——
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

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帝国——拜占庭与俄罗斯

小结

动荡中的转型——西欧封建社会
人类社会形态是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欧洲的中古时代逐渐从古典文明的奴隶社会迈入了封建社会,并在这一千年之久的发展过程中,逐渐为近代社会的孕育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既有黑暗,也有光明。
下面,我们将迈入中古时期的欧洲文明,去认识它。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罗马帝国的分裂(公元395年)
蛮族入侵
盎格鲁-撒克逊
诸王国
西哥特王国
法兰克王国
东哥特王国
汪达尔-阿兰诸王国
东罗马帝国
中古西欧主要国家
西罗马帝国
东罗马帝国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农及奴隶则形成和社会下层。
——朱伟奇《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1、形成背景: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它综合了罗马和日耳曼的双重社会因素。
选必一·第1单元·第2课
(一)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形成
1.建立: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法兰克人是其中一支并建立起了查理曼帝国。
2.发展:查理曼大帝死后,帝国三分,奠定今天法国、意大利、德国雏形。(843年,《凡尔登条约》)
(二)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特征
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 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力长期并立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①含义: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②形成背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社会秩序混乱,地方豪强互相斗争,战乱不已,盗匪横行。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
2、基本特征: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和农奴制
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A.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B.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C.只对直接领主负责
D.具备契约意识
即相互尽义务
E.地方领主相对独立
国王控制力有限
③特征:
任何没有直接签订契约的人之间不存在直接的权利或义务关系。因此中世纪流传着一句谚语: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历史读本》
思考:封君封臣制度会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 ,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 、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许二斌
④影响:
A.国王或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B.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思考: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维持手段不同:
西周: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来维系,天下共主
西欧: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不可越级统治
相同点:
内容: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有条件地分封土地,行使权利,承担义务
特点:等级秩序森严,层层分封;
目的:维护统治;易造成分裂割据
(2)经济:庄园和农奴制
一个领主单独管辖的特别区域的农业种植园叫作庄园,有时乡村和庄园是相当一致的,也就是说,一个农民的村落形成一个领主特有的庄园。但是,有时一个庄园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乡村,而有时一个大乡村可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庄园。
—【美】布莱恩·蒂尔尼 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①庄园构成:
土地类型 经营管理者 权利与义务
领主自营地 领主
农民 份地 自由农 份地 自由农
农奴 份地 农奴
A.提供农民土地;B.直接经营领主自营地;C.主持庄园法庭,审理庄园案件,维护庄园秩序
A.交纳地租,服劳役;B.法律上自由
A.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B.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C.自备工具为领主服劳役
(2)经济:庄园和农奴制
②庄园特点:
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A.经济: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B.政治:拥有自己的法庭,维
持社会秩序。
③庄园性质:
庄园主管理庄园事务,组织生产,征收地租,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选必1 P104】
庄园是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也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单位。
“它(庄园)承袭了罗马的大地产,但和罗马大地产不同的是。庄园由农奴…而不是奴隶耕种。在现代意义上,农奴无疑是不自由的,首先,他不能擅自离开土地,他们被迫定期给领主干活而毫无报酬,他们还得忍受数不清的侮辱性的赋税,服从领主法庭的判决。”
——【美】罗伯特·E.勒纳等著,王觉非等译《西方文明史》
问题探究:
比较奴隶与农奴,分析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
(2)经济:庄园和农奴制
④农奴与奴隶:
A.相同点:
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农奴主或奴隶主的压迫
B.不同点:
相对奴隶,农奴的地位较高、受到的束缚更小
C.生产关系:
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生产关系进步
选必一·第1单元·第18课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1.庄园自治
(1) 治理单位:庄园
(2) 治理者:庄园主或他的管家
(3)职责:①经济:组织生产,征收地租;②司法:主持庄园法庭审判,裁决纠纷
选必一·第2单元·第6课
一.西方文官制度出现的背景
中世纪初期(5-13世纪):无专门官员,社会管理主要依靠教士和封建领主
神父
主教
大主教
红衣
主教
1
教皇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拥有最高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能够制定或废除教会法规,指定主教,创立教区。
罗马教皇
天主教最高领袖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①地位: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②表现:
A.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B.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C.思想: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西欧国王为获得教会支持,赏赐给教会大片土地,罗马教皇派出许多隐修士到西班牙、高卢、不列颠和北非等地区布教,广建修道院,扩建庄园出租土地,鼎盛时期,天主教会占有了欧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成为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公元6世纪开始,教会利用《圣经》中农牧产品的1/10“属于上帝”的说法,向信徒征收什一税。中世纪时,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应的费用来获得救赎,这样教士兜售赎罪券,是西欧中世纪时特有的现象。
出 生
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 婚
由教父主持婚礼
死 后
葬礼在教堂举行,遗体被葬在教堂附属的墓地
(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②表现:D.王权与教权
西欧封建社会是二元社会,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和与以基督教会为代表的教权互相依存,共同维护封建秩序,王权与教权既依存又斗争
497年法兰克王国创建者克洛维接受洗礼
政教合作
政教冲突
卡诺莎之辱
5世纪
11世纪
13世纪
相互利用
扶持阶段
王权教权对抗
教权极盛阶段
王权加强
教权衰退
选必一·第1单元·第18课
(二)中世纪欧洲的基层治理
3.基督教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世纪欧洲基层治理的实质:基层自治并不是基层居民平等参与,封建主、庄园主或城市上层人士是基层自治的主导者。
选必三·第2单元·第4课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形成过程:
1.日耳曼人在西欧地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等封建国家
2.496年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
3.756年丕平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
选必三·第2单元·第4课
二、中古西欧文化——以基督教文化为特征
(二)表现/文化成就
1.宗教神学:《圣经》
(1)地位:基督教文化的载体。
(2)局限:维护基督教会、封建主统治。
(3)进步:思维方式源自古希腊哲学,利于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发展。
2.文学:
(1)很多素材来自于《圣经》
(2)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3.科技:少有成就——因文化受到教会控制(神学与科学是对立的)。
(三)评价
1.消极:中古西欧文化受到教会控制,少有科学成就
2.积极: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一)黑暗时代:西欧封建社会
思考:中西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政治制度
阶级矛盾
经济制度
思想文化
约5世纪—15世纪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发展中的变化——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和教会
封君封臣制度本质上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庄园、农奴制度虽然比罗马帝国时期的奴隶制度进步,但仍具有很强的人身依附关系,它是综合经济、政治、司法、军事、宗教功能为一体的封闭性社会组织。这两个制度体现了王权的削弱,因而长期形成诸侯割据、私战不已,基督教会在西欧的地位举足轻重。
到10-11世纪,西欧封建社会逐渐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深化,在14-15世纪引发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1077年,教皇格列高利和德皇亨利四世争权夺利,教皇在德国和其他国家掀起反亨利浪潮。同时,德国一些贵族宣称,如亨利不得教皇宽恕,将不承认他君主地位。德皇被迫妥协,去向教皇请罪。教皇故意不予理睬,去了远离罗马的卡诺莎行宫。德皇在卡诺莎行宫前站了三天三夜,受尽精神侮辱后,教皇才恩赐给德皇一个赦罪的吻。
卡诺莎之辱
1529年,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以教皇不同意他与王后离婚为由开始与罗马教廷走向决裂。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缴纳贡金;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在地上之惟一最高首脑”,从此,英国完全脱离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成为一个新教国家。
《至尊法案》
封建制(中古)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中古中后期(11世纪),随社会环境的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有不同程度的加强。
1、政治:王权加强
(1)背景
中古中后期,随着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西欧各国王权不同程度的加强
(2)表现
①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渐形成较为的强大王权
②15世纪晚期,法兰西国王逐渐完成统一,王权加强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国家
思考:王权加强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选必一·第1单元·第2课
(三)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代表
1.法国:等级君主制
(1)背景:法王腓力四世因向教会征税与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生冲突。
(2)结果: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3)影响: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
(2022·辽宁·统考高考真题)下图为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时期的王室领地示意图。该图中领地变化体现出法兰西( )
A.民族国家形成 B.封建社会衰落
C.诸侯势力扩大 D.王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详解】通过观察图例和整幅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1~14世纪,法兰西卡佩王朝的王室领地从巴黎周边发展到现在法国的大部分地区,扩大了数倍,反映出法兰西王权的不断加强,D项正确;仅有王室控制领地的增多,不能说明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封建社会衰落与国王直接控制的领地增多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体现的并非诸侯势力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2022·山东·高考真题)如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法王支持城市自治运动来打击封建诸侯、改组御前会议加强王权、借联姻来扩充领土,都是为了加强国王的权力,B项正确;法王的这些举措客观上推动了城市的崛起和民族国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C项;庄园经济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王权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影响
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④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
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
选必一·第1单元·第2课
(三)中古西欧封建国家的代表
2.英国:议会君主制
(1)《大宪章》的签署
①背景: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
②内容:肯定了国王的合法地位与人身的神圣不可侵犯,同时保障封建主的特权,并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的利益。
③影响:确立了王在法下的传统(国王不得随意侵犯人身自由;国王不得随意征税)
(2)议会制的形成与发展: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会议,议会权力逐渐加强。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
2、经济:城市兴起
中古时代王权的振兴是在城市兴起之后。城市兴起和工商业的发展使市民阶级逐渐强大起来,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国王为了战胜封建贵族,取得了市民阶级的支持,王权与市民的联盟才逐渐战胜了封建割据势力。13、14世纪英、法国王正是在市民的支持下强化中央政权的。
—摘编自朱寰《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
城市的衰落
在蛮族征战西欧之时,当年繁华的城市走向衰败。罗马就是当年盛况的一个残影。这座在古代有100万人居住的帝国都城,居民数量仅为2万人左右。有时像座鬼城,其中的宏伟建筑已人去楼空。
——《中世纪盛期的欧洲》
城市的复兴
从10世纪起,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剩余产品增加;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2022·海南·统考高考真题)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 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答案】D
【详解】西欧城市内的市民获得了相对自由的身份,为市民阶层的壮大提供了条件,这为西欧城市自治提供了前提,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市民而非封君封臣,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城市而非庄园,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王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经济:城市兴起
(1)时间:10—11世纪起
(2)原因:
①政治:欧洲社会走向稳定
②经济: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农业: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更有效的使用
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3)特征:
①居民: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阶级关系: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的自治权
琅城是法兰西东北部的一个城市,主教也是这里的领主,控制着城市。琅城居民募集金钱,赎买了自治权,并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背信弃义,擅自取消了琅城的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主教。此后又坚持斗争多年,琅城终于取得了自治地位。
选必一·第6单元·第18课
2.城市自治
(1)背景:
①10—11世纪,西欧城市兴起。
②城市的市民阶层通过谈判、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等方式,从国王或领主那里获得特许状,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2)表现:行会或商会上层分子把持城市政权,行使城市治理的职责。
(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中世纪德意志自治城市科隆是商业和手工业重镇,行会众多。1413年,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该决议不需要封建领主批准 ②工人通过罢工阻止新机器的引进
③行会有效保护了成员的经济利益 ④该决议重创了机器大工业生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中世纪的德意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的自治城市获得了一定的特权,而且从材料看出该决议是该城最高行政机构市政会议讨论决定,所以不需要封建领主的批准,①正确;根据材料“永远禁止制造和使用纺丝搓丝机,理由是它会让该城许多丝织业从业者断了生路”可以看出行会有利于保护成员的经济利益,③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以行会决议的形式阻止制造和使用新机器,没涉及工人罢工,②错误;机器大工业生产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后,④错误。g故①③正确,②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经济:城市兴起
(4)影响: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层形成了,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层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
市民反对封建割据,反对领主特权,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而建立新城市符合国王们削弱诸侯势力的政治考虑,因而国王成为城市的长期盟友。国家出现了不与封土相联系的官吏;市民阶级开始参与政治。
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产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为教士所垄断,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摘编自《世界中古史》
②政治: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统一;市民参政,推动了议会制度的出现和民主进程的发展。
③文化:兴办大学,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与人才培养。
④阶级:欧洲出现一个新的等级——市民阶级。
①经济:促进工商业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加速庄园经济的瓦解。
(2021·重庆·统考高考真题)15—16世纪,佛罗伦萨一年有数十个宗教节日。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类似的“狂欢节”活动在意大利风行一时。这反映出当时的意大利( )
A.狂欢演出成为娱乐主流 B.教会引导市民文化品味
C.节日庆典巩固宗教信仰 D.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
【答案】D
【详解】题干“在这些节日里,人们戴着各种假面具扮演 各种宗教神话中的角色,进行奇迹剧的演出和游行,沉浸在如痴如醉的欢乐中”体现人们参加宗教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世俗精神融入宗教活动,D项正确; A项题干无从体现,排除A项; 题干不能体现文化品味,排除B项; 题干与宗教信仰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王权强化,议会兴起
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
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西欧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尤其是市民阶级和城市自治最为关键。中世纪承接着古代文明和近代文明。
选必一·第3单元·第9课
法律上:两大体系的形成
①日耳曼法:日耳曼人以部落习惯法为基础, 编纂的一批成文法,等级色彩浓厚,作为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②教会法:教会以基督教神学为思想基础制定和颁布的法律。
③罗马法的传播:11世纪后,欧洲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传播
④英国(普通法):12世纪前后,建立在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之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⑤法国:13世纪以后,随着王权加强,统一法律的步伐加快,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强大而统一的封建帝国——拜占庭与俄罗斯
在西欧封建社会日益衰落并孕育近代社会转型因素的同时,东欧却呈现出另外一种封建社会的样子。
(一)拜占庭
1、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
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
2、统治:
(1)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2)军事: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3)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汇编《罗马民法大全》。
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
在王权和教权关系上,两者截然不同……拜占庭皇帝不仅是国家首脑,同时也是最高宗教领袖,有权颁布神学理论、钦定教会法规、召开宗教会议、任命高级神职人员;此外,皇帝甚至有权剥夺教产。
——武寅主编 《简明世界历史读本》第270页
(2023·湖北·统考高考真题)某学者关注世界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统治者,研究其在位时期的文治武功。该统治者以恢复旧日罗马帝国的荣耀为己任,力图建立“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的新秩序。最符合该研究主题的史实是( )
A.罗马帝国一分为二 B.都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C.颁布第一部成文法 D.征服占领北非和意大利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西方)。根据材料可以判断,这位罗马帝国统治者力图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可知这肯定是在罗马帝国分裂以后,据材料“一位皇帝、一部法律、一个帝国”可知该罗马帝国皇帝对法律贡献大,据此可以推断这位罗马帝国皇帝是查士丁尼,据所学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时期,罗马占领北非和意大利,D项正确;罗马帝国一分为二是在查士丁尼之前,排除A项;东罗马帝国改名为:君士坦丁堡,排除B项;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十二铜表法》,而且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一)拜占庭
罗马法
(1)发展历程:
罗马共和国
罗马帝国
查士丁尼
习惯法—成文法
公民法—万民法
《民法大全》完成体系
(2)地位: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成文法典。
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拿破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3)评价:
①有利于稳定秩序、巩固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 限 性:实质上保障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选必三·第2单元·第4课
(一)拜占庭文化
1.背景:395年,罗马帝国分裂;1054年,基督教分裂;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基督教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西亚和北非文化)
2.文化成就
(1)法律:《罗马民法大全》——评价:①为传承罗马法做出了贡献;②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发展影响深远;③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2)文献:保存了大量希腊古典书籍——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
(3)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罗马式穹顶)
3.特点
(1)独特性、包容性、开放性
(2)与宗教密切联系
(3)融汇东西方文化
(4)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一)拜占庭
3、衰亡:
(1)原因:①连年征战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②游牧部落的冲击,帝国陷入混乱。
(2)灭亡: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答案】D
【详解】据本题材料时间“13世纪”,“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东罗马帝国领土日益缩小,第4次十字军东侵期间(1202~1204),西欧封建主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及帝国的大部,建立拉丁帝国,东罗马残余势力退至小亚细亚,建立尼西亚帝国,1261年复国,国力更加衰落,14世纪初开始,又面临奥斯曼土耳其的严重威胁,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灭亡。由于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导致材料中拜占庭人认为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D项正确;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最早出现于15世纪,由著名律师傅德斯古爵士明确提出限制君王权力的主张,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创建时间始于1299年,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13世纪时奥斯曼帝国处于初建阶段,排除B项;14世纪前后,欧洲地中海区域的意大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故选D项。
(2020·浙江·高考真题)马克思、恩格斯谈及罗马法时指出:“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商业方面引起进一步的结果,因为他们的整个生产方式没有改变。……当工业和商业——起初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国家——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又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君主们开始照顾它的利益,以便借助资产阶级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所有国家中……始真正地发展起来了。”其所阐述的是
①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
②罗马法涉及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规则不够完善
③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
④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详解】材料信息是,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取得威信,并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罗马法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真正发展起来。由此可知,生产方式的变化使罗马法私法精神得到激发,罗马法对近代资产阶级法律产生了影响,故①③正确;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罗马私法规则不够完善,故②错误;材料和罗马法积累了一整套灵活务实的治国经验无关,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ACD错误。
1、兴起与发展
9世纪
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13世纪
莫斯科公国
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16世纪初
17世纪末
1547
汗国臣属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继续扩张
地跨欧亚
已经将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二)俄罗斯
史诗成书的时代,是俄罗斯大地上公国林立,相互攻击、残杀的时代。主人公伊戈尔为消除公国的外患,率远征军进行征伐,却失败了,他先是成了敌人的阶下囚,后来终于逃回了祖国。史诗最后借基辅大公之口道出了这部作品的要旨:团结起来,为祖国和民族,为伊戈尔的失败复仇。
选必三·第2单元·第4课
(二)俄罗斯文化
10世纪中叶,基辅罗斯的统治者接受了基督教,基辅罗斯进入基督教文化圈
1.特点:深受拜占庭文化影响;结合亚欧文化。
2.文化成就
(1)文学: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创作于12世纪,是基辅罗斯时期最杰出的文学作品
(2)宗教:拜占庭灭亡后,东正教重心转到俄罗斯,成为专制君主统治国家的工具
(3)建筑: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与中古西欧哥特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被视为东正教象征
俄罗斯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
(二)俄罗斯
中古时期的东欧社会:
1、政治:封建制度稳固、王权强大,政教合一(开明专制统治)
2、经济:海洋贸易、独特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和货币化经济
3、思想:信仰东正教、融合与创新的文化
伊凡四世(教材19页)改革:
1、内容: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实行“特辖领地制”。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转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耍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
2、历史意义:①伊凡四世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并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最终形成。②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俄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
罗斯受洗:公元988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

本课小结与高考材料题
476年
(5世纪) 6—7世纪 8世纪 9世纪 10—11世纪 13世纪 15世纪年 16世纪初 1547 17世纪末
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
《罗马民法大全》颁布;拜占庭帝国衰落
政治:封君封臣制
基辅罗斯建立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四个趋势:
王权不断强化
教会势力不断被削弱
西欧新变化:
城市兴起与自治、
王权加强
莫斯科公国兴起
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
拜占庭帝国灭亡;
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
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城市自治程度不断提高
上古史
近代史
中古时期(中世纪史)
中国南北朝
中国明朝
西欧
东欧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
宗教: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拜占庭帝国
俄罗斯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