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卷文言文真题挖空练习-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北京卷文言文真题挖空练习-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7 05: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北京卷文言文真题挖空练习-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
【2023年北京卷】
高考原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6.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辟地广境数千里 广:宽广
B. 遂从嗜欲 从:放纵
C. 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胁迫
D. 黩货之风日甚一日 黩:贪求
7.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无不属之豪绅 行一切之变
B. 是以天下奢侈 相沿以为常事矣
C. 则择便巧史书……者 则争尽力为善
D. 数十年于此矣 今日之变,有甚于此
8.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刑措亡异
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 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 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
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 国维不张
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9.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 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 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 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10. 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二)(共10分)
1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②之意。”
(《传习录》)
【注】①去声:第四声。②声闻过情,君子耻之:语出《孟子》。情,实情。
对于①中画线的句子有两种解读,今人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④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解读,与杨伯峻有所不同。
说明杨、王两种解读对“称”的读音和词义的理解有何不同。
用自己的话写出王阳明对①“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解读的大意。
在杨、王两种解读中任选一种,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依据,简要解释其合理性。
挖空练习
(一)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 )廉洁,贱( )贪污,贾人( )、赘婿及吏坐赃者(句式: , ),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 )罚恶( ),不阿( )亲戚,罪白( )者伏其诛( ),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 ),海内大化( ),天下断狱( )仅四百,与刑措( )亡( )异。
“武帝始临天下( ),尊贤用士,辟地广( )境( )数千里。自见( )功大威( )行,遂从( )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 )谷者补吏( )。是以( )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 ),则择便巧史书( )①、习于计簿( )、能欺上府( )者,以为右职( );奸究( )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 )百姓者、以苛暴( )威服( )下者,使居大位( )。故亡( )义而有财者显( )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 )。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何以……为: )?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 )。’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 )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 )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 )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 ),相守( )②崇财利而诛( )不行( )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 )实及有赃( )者,辄行其诛,亡( )但( )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 )孝弟( ),贱( )贾人,进( )真贤( ),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 )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 )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 ),鞠( )人谋人之保居( ),叙钦( )。”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 )侍中以上,家亡得( )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 )以( )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1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 )没( )世而名不称( )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句式: , )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 )焉。吾道不行( )矣,吾何以(句式: , )自见( )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 )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 ),君子耻( )之’②之意。”
一、参考答案
(一)【答案】6. A 7. C 8. B 9. C
10. 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广:使……广,开拓。句意:开拓疆域数千里。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代指“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结构助词,的。句意:全部都归豪绅所有。/就变更各种旧有规制。
B.介词,因为;介词,把。句意:因此,天下奢侈之风盛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举国都习以为常。
C.都是连词,就。句意:就选择精通掌故、长于为文。/就会人人争相尽力为善。
D.介词,到;介词,比。句意: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当今的社会形势比汉无帝时期要严峻。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贵于官”,比一般官员高贵,意思是让他们身居要职。句意:逆乱狂妄而凶狠无畏者位居高职。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错,原文“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是说哥哥劝勉弟弟,父亲鼓励儿子都争着做“居官而置富者”“处奸而得利者”,因此社会风气败坏到了极点。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可得出: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
(二)11.【答案】(1)杨伯峻认为:称:读chēng,称述、称道。
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适合、符合
(2)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3)示例:赞同杨伯峻的观点:
依据孔子“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的能力。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杨伯峻的解读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称:读chēng,意思是,称述、称道。
王阳明“‘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称:读chèn,适合、符合。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王阳明认为“称”读chèn,就是适合、符合之意;疾,忧虑; 没世,犹如“没身”,即去世。 名:君子之名须以仁成名,才能名实相符,流传后世。
王阳明认为君子担心自己死后,德行配不上自己的名声(名不副实,徒有其名)。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价值、意义的感悟和评价能力。
如赞同杨伯峻的观点:杨伯峻认为:到死而名声不被人家称述,君子引以为恨。
结合“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可知,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孔子在这里担忧的也确实是自己的名声不能被称道,那么自己的主张就不能实行于当世,也就不能让后世了解自己。这比较符合孔子对“道”的推行。
二、挖空练习参考答案
(一)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崇尚)廉洁,贱(鄙视)贪污,贾人(商买之人)、赘婿及吏坐赃者(定语后置,有贪污,受贿行为的官吏),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行)罚恶(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恶行),不阿(偏袒)亲戚,罪白(罪证确凿)者伏其诛(诛杀,处死),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下令行动就立即行动,下令停止就立即停止。 形容执行命令坚决迅速。),海内大化(广远深入的教化),天下断狱(审理和判决案件)仅四百,与刑措(搁置)亡(同“无”,没有)异。
“武帝始临天下(即位),尊贤用士,辟地广(使……广阔,开拓)境(疆域)数千里。自见(认为)功大威(威望)行,遂从(放纵)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交纳)谷者补吏(补为官吏)。是以(因此)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责罚),则择便巧史书(精通掌故、长于为文)①、习于计簿(古代计吏登记户口、赋税、人事的簿籍。指计吏在簿籍上登记户口赋税等)、能欺上府(上级官府)者,以为右职(高官);奸究(犯法作乱的坏人)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控制)百姓者、以苛暴(苛刻暴虐手段)威服(用威力胁迫使人屈服。《史记·秦始皇本纪》:“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彊,威服海内。”)下者,使居大位(要职)。故亡(同“无”)义而有财者显(显赫)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位居高职)。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何以……为:怎么用得着……)?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做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指捋起袖子,露出胳膊表示振奋)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做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因为,由于)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②崇财利而诛(诛罚措施)不行(实行不力)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按照)实及有赃(贪赃行为)者,辄行其诛,亡(通“不”)但(只)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以……为贵,推崇)孝弟(通“悌”),贱(以……为贱,唾弃)贾人,进(进荐)真贤(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国家纲纪制度)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到现在)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社会民生),鞠(养育、抚育)人谋人之保居(保障生存),叙钦(予以叙用和礼遇)。”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各部)侍中以上,家亡得(不能够)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递相沿袭)以(把)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11. 阅读下面四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君子疾(担心)没(通“殁”,死)世而名不称(被称颂)焉。”
(《论语·卫灵公》)
②子曰:“君子病(担心)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宾语前置,知道自己)也。”
(《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被人称道)焉。吾道不行(实行)矣,吾何以(以何,宾语前置,凭什么)自见(显露自己)于后世哉?”
(《史记·孔子世家》)
④先生(王阳明)曰:“为学大病(最忌讳)在好名。……‘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①读,亦‘声闻过情(实情,实际),君子耻(意动,以……为耻)之’②之意。”
全文翻译参考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孝文皇帝时,崇尚廉洁,鄙视贪污,商买之人,入螯之婿,以及官吏中有贪污,受贿行为者,都禁锢终身不得为官。奖赏善行,惩罚恶人,不偏袒亲戚,罪证确凿者按律诛杀,罪证不能肯定者,从轻发落,没有赎罪的规定,因此,令行禁止,天下大治,全国共审理和判决案件四百起,和无人犯法,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汉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拓疆域数千里,他认为自己功绩盛大,威望很高,于是开始奢侈纵欲,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规制,使犯法者可以用钱物来赎罪,交纳一定的谷物就可以补为官吏。因此,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众多。各郡国害怕祸殃及身,就选择精通掌故、长于为文、熟悉赋税簿籍、善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为高官;奸邪之事层出不穷,便举用凶狠而能控制百姓者,能以苛刻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者,让他们身居要职。因此无义而有财者显赫于世间,欺诈而善书者尊贵于朝廷,逆乱狂妄而凶狠无畏者位居高职。所以,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要孝悌何用?钱财多就光荣。要礼义何用?善于为文就能显贵,要谨慎何用?凶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过黥、劓、髡、钳等各种刑罚的人也在世间奋起参政,行为虽如同猪狗,却家境富有,势力强大,颐指气使,这就是所谓贤能之人。于是,做官而致富者被视为英雄豪杰,奸诈而得利者被称为壮勇之士,哥哥劝勉弟弟,父亲鼓励儿子,争蹈其途,社会风气的败坏,已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由于犯法允许赎罪,求士得不到真正的贤能,郡国长官贪图钱财和私利,诛罚措施实行不力的缘故。
“现今要想振兴社会,达到大治,使天下太平,就应当废除赎罪的法律。诸侯国相和郡守选拔举荐人才情况不属实,以及有贪赃行为的,要坚决诛杀,不能仅仅免官而已,这样一来,就会人人争相尽力为善,推崇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唾弃商贾货利之人,进荐举用真正贤能而廉洁的人,天下就会得到大治。”
唉!当今的社会形势比汉武帝时期事要严峻。从明神宗皇帝以来,社会上贪财好利的风气越来越严重,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社会风气彻底变坏,到现在已经有数十年了。《尚书·盘庚》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不要追逐珍宝、钱财和利欲,而要关注社会民生。对于那些爱护民众的人,就要给予重用。”只有按照这样的准则去做事,才能使天下太平。
贡禹又说:“应该让近臣以及那些官府中侍中以上的,家中不能够私自贩卖,跟百姓争。触犯这条法律的就免去官职,削掉爵位,不能做官。”这个建议如今也可以实行。自从万历以后,天下的水利、碾硙、渡口、市集全部都归豪绅所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举国都习以为常。
(二)
①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②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没有才能,不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③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名声不被人称道。我的主张不能实行,还有什么东西能留给后人呢?
④王阳明说:“做学问最忌讳的是追求名声。……担心自己死后名不副实,‘称’读去声,也就是‘名声盖过了实际,君子以此为耻辱’的意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