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1 》教学设计
复备人: 复备时间:
学科 物理 设计者 单位
年级 八年级 来源 课时 1
【课程标准】 山东科学教学技术出版社第39-42页
【学习目标】 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声音的高低),响度(声音的大小),掌握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频率的定义及超声波,次声波的规定。
【评价任务设计】 从感性到理性,由生活到实际,通过实例的展现引导学生认识声音的特性及影响因素,通过实验的展现,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课前采集的各类声音:动物叫声,音乐,烟花绽放,车流声等 声音有这么多不同,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大有的小,还有的刺耳,这些不同就是声音的特性 引入本节课课题:声音的特性。 二 新课讲授 探究声音的特性 音调 引导学生回想有没有听到蝴蝶和蚊子的声音?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振动快慢不一样, 引出音调即声音的高低。 问:音调的高低和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改变发声体的音调,观察当物体的音调改变时,物体的振动快慢有没有变化。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活动,适时给予点拨,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老师总结:物体振动快慢不同,产生的音调也不同,为了表示振动快慢,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频率。 频率: 物理意义:表示振动快慢 定义: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用HZ表示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音调高低与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让学生闭住学习课本41页小资料的内容,了解频率范围,并找出什么是超声波,什么是次声波? 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响度 情景:老师小声叫一学生名字让学生站起来,可是被叫学生没有反应。再大声叫,假装质问:“老师刚才让你站起来,你为什么没听见?”学生回答:“声音太小了。” 借而说明声音有大小,声音的大小叫响度。 解释振幅:振动的幅度 让学生利用器材改变声音的响度,并观察幅度变化 发现问题,振动不明显 演示课本实验,敲击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介绍物理实验方法:转换法(微小放大) 结论: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反之越小。 实际中,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系。 课堂小结:回忆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声音的其中两个特性,音调和响度,及其影响因素。【学生活动】 观看影片 观看多媒体 学生回答:能听到蚊子,听不到蝴蝶的声音 学生实验:利用桌上的器材钢尺,橡皮筋,梳子等,改变发声体的音调。观察当物体音调改变时,物体的振动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结束后,小组总结改变发声体音调的方法,并描述发声体振动的快慢 学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刚才的实验用具,改变发声体的响度,同时观察幅度有什么变化? 梳理知识 【二次复备】【布置作业】 课本44页第二题 2、了解三类乐器,想想如何改变他们的音调和响度【板书设计】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一 音调 定义 影响因素 频率:物理意义 定义 单位 二 响度 1.定义 2.影响因素 【我思、我感、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