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8 16:03:23

文档简介

《亲爱的爸爸妈妈》习题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纳粹(suī) 屹立(yì) 舀水(yǎo) 寒噤(jìng)
B.盟誓(méng) 荒谬(nìu) 韵律(yùn) 憧憬(chōng)
C.沉寂(jì) 屠杀(tú) 赤裸(luǒ) 反驳(bó)
D.禽兽(qín) 模糊(mó) 哭泣(qì) 杀戮(lǔ)
2.请在下面“然”字前填写一个恰当的词。
然一体 然处之 然自得 然大悟
然泪下 然而生 然大怒 然开朗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萨特是法国哲学家、作家、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等。
B.课文再现了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着重再现了被残杀者的心灵,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
C.课文还联系到南京大屠杀,那更是震惊世界,被害者达30万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疯狂,更是灭绝人性,惨绝人寰。
D.课文还写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发言,他们发言的内容均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忏悔。
4.文中引用的迪桑卡的诗句包含怎样的思想感情?
5.六十几位作家聚在一起讨论,发言一定很多,作者只记了三四个人的发言,为什么特别记下西德作家与日本人的发言?
《亲爱的爸爸妈妈》习题
(一)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对残废的恐惧,对亲人的呼唤,父母丧子的哀伤和控诉,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反抗和对自由的执著——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天地亦与人同哀,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人就那样年年不间断地表达他们的历史感:没有仇恨,没有愤怒;只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1.本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请在原文中划出“在两个小时之内,将半个世纪前的残酷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具体内容。
3.声音本是看不见的,为什么本段中写到“回音在倾泻的雨中缭绕不绝”?
4.有人认为既然写声音已“响彻云霄”,就没有必要再写声音“响遍山谷”,你的看法呢?
5.请你谈一谈你对“天地与人同哀”的含义。
6.“只有记忆,只有警告——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中的破折号作用是什
么?
7.任选一个角度对此段进行品析。
(二)
平分生命
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唯一的亲人。①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这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作为唯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与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②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他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音,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手术完毕,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男孩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那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③“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的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输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人每个人活50年!”
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同别人平分生命,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来并做到呢?
8.阅读语句①,找出哥哥“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的原因。
9.阅读语句②,说说小男孩内心变化的过程。(抓住关键词语表达)
10.体会小男孩抽血前的“微笑”与抽血后的“颤抖”,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男孩内心很矛盾,也很犹豫,因此他又“微笑”又“颤抖”。
B.小男孩内心很恐惧,但为了妹妹的生命,不得已呀。
C.“微笑”是因为妹妹的生命得到了保证,“颤抖”是因为小男孩认为自己抽血后活不长了。
11.小男孩“无知”与“勇敢”的内涵分别是指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2.揣摩“平分生命”这个文题的含义。
13.为什么“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
14.选文结尾写道“所有人都震惊了”,请找出人们震惊的原因。
《亲爱的爸爸妈妈》作者与作品信息
作者简介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著有《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等小说集,《梦谷集》、《三十年后》等散文集,《百花文集》等翻译集。
写作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纳粹在欧洲很多国家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南斯拉夫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大肆屠杀,一天之间,杀死7000多人,其中包括300个孩子。二战结束后,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聂华苓于1988年10月21日来到这里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写下了她的所见所感。
《亲爱的爸爸妈妈》写作特点
1、大量引用,真实可信。
以“悼念”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具体表现了南斯拉夫人民对历史的记忆和对和平的向往。为了增加叙述的可信度,增加主题的宽度和力度,作者多处运用了引用的方法,主要体现在三个地方:
一是开头对“萨特”名言的引用,是全篇之纲,暗示了主旨。
二是中间第二节中对一首歌词的引用,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命的喜悦。
三是末尾对八位死者遗言的引用,突出了他们对生的祈盼,对敌人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向往。
这些引用,形式多样,内容各异,既增强了文章的力度,又强化了文章主题。
2、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本文以记叙为主,情节清晰,过程明显,先后有序,文脉一目了然。在此基础上,还突出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的方式,如开头环境描写很有感染力。
再如“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这句话以议论为主,告诫人们不能忘记历史,记住历史教训,不要战争,要和平。
还如“我们简直就是禽兽!所有集中营都必须粉碎!”这是出自西德作家明赫白之口,以抒情为主,对本国历史上的侵略者表示了极大的仇恨和深深的自责,很有感染力。
3、选材精当,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作者介绍“六十几位作家”时,重点选取了两位:西德作家和日本人。德国和日本都曾侵略过他国,但对待历史,二者的态度迥然不同,对比十分鲜明,使人领悟到正视历史才会得到他人的宽容和尊重。这样选材,意在告诫人们: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前提是正确认识历史。再次突出了主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审美鉴赏
呼唤自由的人性美
“亲爱的爸爸妈妈!”300个孩子的最后一声呼唤令所有生者为之动容。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与丑恶还未来得及细细甄别,就遭到了屠杀。他们本应该都有拥有梦想和秘密的权利,都有在阳光下欢乐地奔跑的自由;但是,这一切都被法西斯残暴地剥夺了!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所以有人会为之而抛却生命。
但是,处在屠刀下的人们却没有生存的自由,没有梦想的自由,没有作为一个“人”的自由!发生在克拉库耶伐次小城的屠杀是灭绝人性的,发生在石头城南京的屠杀更是惨绝人寰!
几十年来,一辈又一辈人一年一年的虔诚的悼念,是对和平的呼唤,对自由的呼唤,对人性的呼唤!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力求全面。
课文重点是控诉法西斯的罪行,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课文特点是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标题是如此,引用诗句是如此,第四部分引述死者遗言也是如此,要让学生据此想象被残杀者生前的形象,从而体会法西斯的残酷。
整体感知又要全面,对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对塞尔维亚人民的历史感,对德国、日本对侵略战争的不同态度,都应该包括在感知的范围内,不应忽视。
二、要把文前的引文与正文联系起来。
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本文的一个纲,特别是“沉重”与“美丽”是两个主题词,看课文怎样写出“沉重”,怎样写出“美丽”,就容易从主要方面把握课文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