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卫辉)回答问题。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选自 写的《 》。
【答案】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况,不但要读明白课文,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也要记牢。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
故答案为: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点评】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也要记牢,注意平时多积累。
2.(2023·卫辉)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搓手(cuō) 抽噎(yē) 畜养(xù) 浑身解数(xiè)
B.裸露(lòu) 同胞(bāo) 白粥(zhōu) 弥足珍贵(mí)
C.鸿鹄(gào) 演绎(yì) 仆役(pǔ) 哪吒闹海(né)
D.吞噬(shì) 铁锨(qiān) 匍匐(pū) 载渴载饥(zài)
【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正确;B:裸露(lòu) 应读 lù ;C:鸿鹄(gào) 应读 hú;D:铁锨(qiān)应读xiān故答案为: A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字音,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要牢记。
3.(2023·卫辉)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通宵 帐蓬 栅栏 信手拈来 B.彼此 蜡肉 板粟 青面獠牙
C.忧郁 建树 绊倒 追根求源 D.倾覆 辟静 惆怅 焉知非福
【答案】C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A.帐篷应为帐篷 ;B.蜡肉应为腊肉, 板粟应为板栗;C.正确;D. 辟静应为僻静 。
故答案为: C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词语的书写,不但要认识常见的词语,还要能正确书写,注意平时多识记。
4.(2023·卫辉)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来了。
B.村里的老王死后,子孙们将他送回了老家,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C.他们迈着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D.平时不经常用的东西要整理好放在一边,以备不时之需。
【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B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从“子孙们将他送回了老家”可知不符语境,可改为:叶落归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辨析,对选项中词语分别进行辨析后,结合题目中的语境和选择即可。
5.(2023·卫辉)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自愧弗如 为是其智弗若与 B.赴汤蹈火 及其日中如探汤
C.声泪俱下 虽与之俱学 D.走马观花 走漏风声
【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相同。两个“不”意思均为:不,不如。B.相同。两个“汤”意思均为:热水,开水。
C.相同。两个“俱”意思均为:全,一起。D.不同。第一个“走”意思为:骑。第二个“走”意思为:漏出,泄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6.(2023·卫辉)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浣溪沙》作者是宋朝的王观,浣溪沙是词的题目。
B.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C.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D.《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是一篇演讲稿,作者用很大篇幅谈论了失败这个话题。
【答案】A
【知识点】作者作品;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有误,《浣溪沙》作者是宋朝的苏轼,浣溪沙是词牌名。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文学常识、课文理解及实践作业。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7.(2023·卫辉)读一读,写一写。
(1)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等着母亲买菜回来,跳房子、看云彩走、用树枝bō nòng 着yǐ xué 、翻看画报,这段时光不好挨。买菜回来的母亲fān xiāng dǎo guì 没理会追在腿底下niàn dao 的我,做着一件又一件事。
(2)“ǒu rán 的机遇”只留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波义耳由jiàn shàng 盐酸的花瓣受到启发,制成了shí ruǐ 试纸;魏格纳通过研究海岸线,同时
sōu jí 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最后根据蚯蚓的分布情况,系统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chū bǎn 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答案】(1)拨弄;蚁穴;翻箱倒柜;念叨
(2)偶然;溅上;石蕊;搜集;出版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是看拼音写词语,要正确拼读,规范书写,不要写错别字。比如,不要把“拨弄”写成“拔弄”,不要把“出版”写成“出板”。
故答案为: (1)拨弄、蚁穴、翻箱倒柜、念叨(2)偶然、溅上、石蕊、搜集、出版
【点评】看拼音写词语,要注意正确拼读,规范书写,不要写错别字,平时多识记。
8.(2023·卫辉)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一 九 ②司 见 ③ 居 业
④无 有 ⑤ 不 已 ⑥ 而不
⑴请写出词语②的近义词一个: 。
⑵仿照词语④写一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
【答案】言;鼎;空;惯;安;乐;独;偶;万;得;视;见;不足为奇;七上八下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把词语补充完整,首先要根据所给出的提示字来分析和思考,有的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比如不要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抑扬顿挫”的“抑”不要加点或撇。
故答案为:言、鼎、空、惯、安、乐、独、偶、万、得、视、见、不足为奇、七上八下
【点评】这道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不但要知道要补充的字是什么,还要会正确书写。
9.(2023·卫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请写出诗句的意思)
(3)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这小世界被一层玻璃蒙着。(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4)仿写:运动会上,老师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挥动手臂为我们高呼“加油”。
语文课上,老师就像 , 。
【答案】(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难道他的死不是比泰山还要重吗?
(2)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知识的殿堂。
【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本题可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再加上反问语气词“难道”,句末“的”改为疑问助词“吗”,最后将句号改为问号。(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往:当初从军;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3)考查关联词合并句子。前后分句为递进关系,应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还……”将句子合并,将第二句话的主语“这小世界”去掉。(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照例句,说明语文课上的老师像什么,再说明老师的表现即可。
故答案为: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难道他的死不是比泰山还要重吗?
(2)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 带领我们参观知识的殿堂。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句子仿写、改写句子、关联词和诗歌翻译。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0.(2023·卫辉)课内积累。
(1)山下兰芽短浸溪, 。
(2) ,要留清白在人间。
(3)青, , 。
(4)在学习中,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 。”告诉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 , 。”让我们明白读书要下功夫,书中的文字最有价值。
(5)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不同的人物:实事求是的圣人 ,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不畏惧危险,喜欢航海和冒险,希望走遍天涯海角的英国人 。
【答案】(1)松间沙路净无泥
(2)粉骨碎身浑不怕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子欲养而亲不待;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5)孔子;李大钊;鲁滨逊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2)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摘自《孔子家语 致思》解释: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该句出自于明代 佚名《增广贤文》。(5)《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
(1)松间沙路净无泥;
(2)粉骨碎身浑不怕;
(3)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子欲养而亲不待 读书须用意 一字值千金;
(5)孔子 李大钊 鲁滨逊。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诗歌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文中的重要语句。答题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写出答案,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11.(2023·卫辉)我们即将告别小学,跨入新的学校。让我们围绕“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吧。
(1)回忆往事:小学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
(2)依依惜别:请写出一句描写友情的古诗句。
【答案】(1)丰富多彩、欢声笑语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知识点】词汇运用;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积累。学生运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小学生活生活即可,答案不唯一。(2)本题考查诗句名句的理解记忆能力。学生按照要求写出一句描写友情的古诗句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1)丰富多彩 欢声笑语;(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四字词语及古诗默写。对四字词语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词语含义,然后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解答。
二、阅读理解
(2023·卫辉)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2.文段选自课文《 》
13.请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14.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因果 C.转折 D.选择
15.在这段话中,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他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观点:
②具体事例:
③“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2.表里的生物
13.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的。
14.A
15.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得生物。;鸟叫、狗吠、蝉鸣、虫的歌唱、老人敲钟、盲人弹三弦。;好奇心强,观察力敏锐。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语段的理解,完成时要根据课文原文的理解及课内学习完成。语段选自《表里的生物》,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和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的积累。这段文字选自《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本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故答案为:表里的生物
13.本题考查改写陈述句。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最后把句子整理通顺。“哪里有”改为“没有”,“呢”去掉,句末的问号改句号。
故答案为: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的。
1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和句子的理解。读句子“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可知,这句写的是老人在敲钟;读句子“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这句写的是盲人在弹三弦。这两句讲的都是声音,为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分析。①本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各种活得生物的声音,如早晨的鸟叫,夜里的狗吠等,读句子“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知,这句为作者的观点。②读句子“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可知,有早晨的鸟叫、夜里的狗吠。夏天的蝉鸣、夜晚虫鸣;读句子“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列举的示例有:老人敲钟,盲人叹三弦。③本段写了作者听到的各种声音,以及自己的思考,说明作者的观察力很敏锐,有很强的好奇心。
故答案为:①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得生物。②鸟叫、狗吠、蝉鸣、虫的歌唱、老人敲钟、盲人弹三弦。③好奇心强,观察力敏锐。
(2023·卫辉)课外阅读。
我要说汉语
①大家都知道,联合国使用的6种正式语言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在联合国召开的各级会议上,代表们可以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语言进行发言。但是,你不要以为汉语从一开始就在国际上有那么高的地位,为了让汉语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性的重大会议,还有过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②那时候,联合国还没有____(诞生 产生),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是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的会议上只允许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汉语是不能使用的。1929年,国际联盟召开裁军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著名的外交家蒋作宾先生。蒋作宾到会后,就向大会提出,自己发言时要用汉语。但他的提议遭到一些国家代表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说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一个是说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
③对此,蒋作宾一一做了____(滔滔不绝 义正词严)的驳斥。他说,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
④到了中国代表团发言的时候,蒋作宾庄严地走上了讲台,面对世界各国的代表,他神情坦荡、不卑不亢地用汉语开始____(讲述 阐述)观点。
⑤他一开口,就震动了所有的代表,他们在下面议论起来。蒋作宾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发完言,昂首挺胸地走下台。
⑥散会后,代表们纷纷表示在国际会议上还是第一次听到汉语,中国人真了不起。很多代表还跑来向蒋作宾祝贺,对他的勇气表示____(钦佩 敬佩)。从那以后,中国人又作了很大的努力,最终使汉语成为联合国正式使用的语言。
16.根据句意,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17.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慌慌张张——
禁止——
18.在国际联盟召开的裁军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反对蒋作宾用汉语发言的提议
①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②蒋作宾是怎样驳斥的呢?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
19.理解加点的句子,“不为所动”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20.历经百年风雨,迈过百年长路。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中,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着“中国梦”!请你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写下自己的铮铮誓言吧!
【答案】16.诞生|义正词严|阐述|钦佩
17.镇定自若;允许
18.①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
②他说,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
19.“不为所动”这个词语说明蒋作宾有着坚定的信念,要让汉语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之地;“镇定自若”体现了蒋作宾良好的心理素质;“昂首挺胸”写出了他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
20.我们学生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本题是阅读理解,首先要读懂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根据具体的题目回答问题。
1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并选词填空。诞生:指人的降生或新事物的出现。产生: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第②段中指联合国还没有出现,应选择“诞生”。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也指连续不断的事物。义正词严:理由正确、语言严正有力。第③段中指蒋作宾理直气壮地驳斥,应选择“义正词严”。讲述: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阐述:阐明陈述,详细的解释,述说,论述。第④段中指蒋作宾阐明陈述自己的观点,应选择“阐述”。钦佩:敬仰佩服。敬佩:指敬重而佩服。第⑥段中指代表们对蒋作宾的勇气表示由衷地敬仰,应选择“钦佩”。
故答案为:诞生 义正词严 阐述 钦佩
17.本题考查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文中的反义词是在第⑤段中的“镇定自若”,其意思是指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情似的。禁止:指不准许;不许可。文中的反义词是在第①段中的“允许”,其意思是许可,答应,同意。
故答案为:镇定自若 允许
1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①结合第②段中“他们反对的理由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说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一个是说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可知,一些国家的代表反对蒋作宾用汉语发言的提议的理由是什么。②第③段中蒋作宾的话“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驳斥了“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的理由;“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驳斥了“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的理由。
故答案为:①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 ②他说,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文中的“蒋作宾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发完言,昂首挺胸地走下台”这句话写了蒋作宾在台上的表现。“不为所动”的意思是指不受外力影响而变动,表明蒋作宾坚信中国人应该在联合国会议中占有一席之地;“镇定自若”的意思是指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情似的,显示了蒋作斌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昂首挺胸”的意思是抬起头,挺起胸膛,写出了蒋作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信。表现蒋作宾不受外界诱惑的清高气节,昂首挺胸显的不悲不亢,保留了自己的尊严。
故答案为:“不为所动”这个词语说明蒋作宾有着坚定的信念,要让汉语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之地;“镇定自若”体现了蒋作宾良好的心理素质;“昂首挺胸”写出了他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历经百年风雨,迈过百年长路。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中,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着“中国梦”!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写一写自己的铮铮誓言,如: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首先应该以学习为主,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结合实际生活,写下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铮铮誓言即可。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要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重任,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和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我们学生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写作
21.(2023·卫辉)按要求写作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成长。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养成了不少好的习惯。请围绕“习惯”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
提示:可以写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对你有什么帮助。在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要求:请自拟题目,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面美观,不少于450字。
【答案】范文: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小时候并不喜欢看书,而在去年暑假,我却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那是去年的一天,天下着中雨,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华人物故事全书》,我想:下雨天是最好的读书时间,我就看那本书吧。结果我才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是说几千年来一些伟人的事迹,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一天,我上书法补习班,老师问我们:“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我们班的同学都开始想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可想了大半天,也想不出来。我一想,对了,《中华人物故事全书》上有这个答案,便大声说:“我知道,是‘图穷匕现’!”“对了,”老师说,“那谁是汉高祖?他与谁抗争了多长时间?历史上称为什么?”老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惊呆了,他们都认为我回答不上来,可我却轻而易举地一一回答:“刘邦是汉高祖。他与项羽抗争了5年,称为楚汉相争。”“哇!你太厉害了。”老师赞叹道。听了老师的赞叹,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并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多看一些书。
后来,因为我看了许多书本,我的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更加让我下定决心多读书,因此,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的好处很多,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习作。首先要明白习作要求,围绕“习惯”完成习作,可以写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对你有什么帮助,在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下面这篇范文小作者写了自己如何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写了老师表扬我让我下定决心多读书的事情。是一篇值得借鉴的好文章。
【点评】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小时候并不喜欢看书,而在去年暑假,我却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那是去年的一天,天下着中雨,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华人物故事全书》,我想:下雨天是最好的读书时间,我就看那本书吧。结果我才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是说几千年来一些伟人的事迹,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一天,我上书法补习班,老师问我们:“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我们班的同学都开始想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可想了大半天,也想不出来。我一想,对了,《中华人物故事全书》上有这个答案,便大声说:“我知道,是‘图穷匕现’!”“对了,”老师说,“那谁是汉高祖?他与谁抗争了多长时间?历史上称为什么?”老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惊呆了,他们都认为我回答不上来,可我却轻而易举地一一回答:“刘邦是汉高祖。他与项羽抗争了5年,称为楚汉相争。”“哇!你太厉害了。”老师赞叹道。听了老师的赞叹,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并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多看一些书。
后来,因为我看了许多书本,我的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更加让我下定决心多读书,因此,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的好处很多,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023年小升初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2023·卫辉)回答问题。
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选自 写的《 》。
2.(2023·卫辉)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搓手(cuō) 抽噎(yē) 畜养(xù) 浑身解数(xiè)
B.裸露(lòu) 同胞(bāo) 白粥(zhōu) 弥足珍贵(mí)
C.鸿鹄(gào) 演绎(yì) 仆役(pǔ) 哪吒闹海(né)
D.吞噬(shì) 铁锨(qiān) 匍匐(pū) 载渴载饥(zài)
3.(2023·卫辉)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通宵 帐蓬 栅栏 信手拈来 B.彼此 蜡肉 板粟 青面獠牙
C.忧郁 建树 绊倒 追根求源 D.倾覆 辟静 惆怅 焉知非福
4.(2023·卫辉)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梦想走到一起来了。
B.村里的老王死后,子孙们将他送回了老家,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C.他们迈着有力的步伐,浩浩荡荡地穿过大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D.平时不经常用的东西要整理好放在一边,以备不时之需。
5.(2023·卫辉)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自愧弗如 为是其智弗若与 B.赴汤蹈火 及其日中如探汤
C.声泪俱下 虽与之俱学 D.走马观花 走漏风声
6.(2023·卫辉)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浣溪沙》作者是宋朝的王观,浣溪沙是词的题目。
B.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
C.一个好的开头,可以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一个好的结尾,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
D.《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是一篇演讲稿,作者用很大篇幅谈论了失败这个话题。
7.(2023·卫辉)读一读,写一写。
(1)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我等着母亲买菜回来,跳房子、看云彩走、用树枝bō nòng 着yǐ xué 、翻看画报,这段时光不好挨。买菜回来的母亲fān xiāng dǎo guì 没理会追在腿底下niàn dao 的我,做着一件又一件事。
(2)“ǒu rán 的机遇”只留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波义耳由jiàn shàng 盐酸的花瓣受到启发,制成了shí ruǐ 试纸;魏格纳通过研究海岸线,同时
sōu jí 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最后根据蚯蚓的分布情况,系统整理了“大陆漂移学说”,chū bǎn 了《海陆的起源》一书。
8.(2023·卫辉)补充词语,并按要求完成练习。
①一 九 ②司 见 ③ 居 业
④无 有 ⑤ 不 已 ⑥ 而不
⑴请写出词语②的近义词一个: 。
⑵仿照词语④写一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
9.(2023·卫辉)按要求改写句子。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请写出诗句的意思)
(3)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这小世界被一层玻璃蒙着。(用关联词合并成一句话)
(4)仿写:运动会上,老师就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挥动手臂为我们高呼“加油”。
语文课上,老师就像 , 。
10.(2023·卫辉)课内积累。
(1)山下兰芽短浸溪, 。
(2) ,要留清白在人间。
(3)青, , 。
(4)在学习中,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树欲静而风不止, 。”告诉我们要及时孝敬父母;“ , 。”让我们明白读书要下功夫,书中的文字最有价值。
(5)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不同的人物:实事求是的圣人 ,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不畏惧危险,喜欢航海和冒险,希望走遍天涯海角的英国人 。
11.(2023·卫辉)我们即将告别小学,跨入新的学校。让我们围绕“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一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吧。
(1)回忆往事:小学生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
(2)依依惜别:请写出一句描写友情的古诗句。
二、阅读理解
(2023·卫辉)课内阅读。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12.文段选自课文《 》
13.请将画横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14.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分号,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 )
A.并列 B.因果 C.转折 D.选择
15.在这段话中,作者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他用了哪些事例来说明?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①观点:
②具体事例:
③“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023·卫辉)课外阅读。
我要说汉语
①大家都知道,联合国使用的6种正式语言是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汉语、阿拉伯语。在联合国召开的各级会议上,代表们可以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语言进行发言。但是,你不要以为汉语从一开始就在国际上有那么高的地位,为了让汉语堂堂正正地进入国际性的重大会议,还有过一个特别的故事呢。
②那时候,联合国还没有____(诞生 产生),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国际性组织是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的会议上只允许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汉语是不能使用的。1929年,国际联盟召开裁军大会。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著名的外交家蒋作宾先生。蒋作宾到会后,就向大会提出,自己发言时要用汉语。但他的提议遭到一些国家代表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说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一个是说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
③对此,蒋作宾一一做了____(滔滔不绝 义正词严)的驳斥。他说,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
④到了中国代表团发言的时候,蒋作宾庄严地走上了讲台,面对世界各国的代表,他神情坦荡、不卑不亢地用汉语开始____(讲述 阐述)观点。
⑤他一开口,就震动了所有的代表,他们在下面议论起来。蒋作宾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发完言,昂首挺胸地走下台。
⑥散会后,代表们纷纷表示在国际会议上还是第一次听到汉语,中国人真了不起。很多代表还跑来向蒋作宾祝贺,对他的勇气表示____(钦佩 敬佩)。从那以后,中国人又作了很大的努力,最终使汉语成为联合国正式使用的语言。
16.根据句意,选出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
17.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慌慌张张——
禁止——
18.在国际联盟召开的裁军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反对蒋作宾用汉语发言的提议
①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②蒋作宾是怎样驳斥的呢?把相关句子画上波浪线。
19.理解加点的句子,“不为所动”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20.历经百年风雨,迈过百年长路。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中,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着“中国梦”!请你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写下自己的铮铮誓言吧!
三、写作
21.(2023·卫辉)按要求写作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成长。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养成了不少好的习惯。请围绕“习惯”自拟题目,写一篇习作。
提示:可以写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对你有什么帮助。在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
要求:请自拟题目,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面美观,不少于45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这道题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了解情况,不但要读明白课文,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也要记牢。司马迁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出自毛泽东写的《为人民服务》。
故答案为: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点评】一些重要的文学常识也要记牢,注意平时多积累。
2.【答案】A
【知识点】字音
【解析】【分析】A正确;B:裸露(lòu) 应读 lù ;C:鸿鹄(gào) 应读 hú;D:铁锨(qiān)应读xiān故答案为: A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字音,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要牢记。
3.【答案】C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A.帐篷应为帐篷 ;B.蜡肉应为腊肉, 板粟应为板栗;C.正确;D. 辟静应为僻静 。
故答案为: C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词语的书写,不但要认识常见的词语,还要能正确书写,注意平时多识记。
4.【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C、D正确;B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从“子孙们将他送回了老家”可知不符语境,可改为:叶落归根。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成语的理解与辨析,对选项中词语分别进行辨析后,结合题目中的语境和选择即可。
5.【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相同。两个“不”意思均为:不,不如。B.相同。两个“汤”意思均为:热水,开水。
C.相同。两个“俱”意思均为:全,一起。D.不同。第一个“走”意思为:骑。第二个“走”意思为:漏出,泄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义字词。我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同一个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就是“多义字”和“多义词”的现象。
6.【答案】A
【知识点】作者作品;其他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有误,《浣溪沙》作者是宋朝的苏轼,浣溪沙是词牌名。B、C、D正确。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文学常识、课文理解及实践作业。作家及其作品属于文学常识的范畴,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7.【答案】(1)拨弄;蚁穴;翻箱倒柜;念叨
(2)偶然;溅上;石蕊;搜集;出版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是看拼音写词语,要正确拼读,规范书写,不要写错别字。比如,不要把“拨弄”写成“拔弄”,不要把“出版”写成“出板”。
故答案为: (1)拨弄、蚁穴、翻箱倒柜、念叨(2)偶然、溅上、石蕊、搜集、出版
【点评】看拼音写词语,要注意正确拼读,规范书写,不要写错别字,平时多识记。
8.【答案】言;鼎;空;惯;安;乐;独;偶;万;得;视;见;不足为奇;七上八下
【知识点】汉字书写
【解析】【分析】这道题是把词语补充完整,首先要根据所给出的提示字来分析和思考,有的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比如不要把“再接再厉”写成“再接再励”,“抑扬顿挫”的“抑”不要加点或撇。
故答案为:言、鼎、空、惯、安、乐、独、偶、万、得、视、见、不足为奇、七上八下
【点评】这道题考查词语的积累,不但要知道要补充的字是什么,还要会正确书写。
9.【答案】(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难道他的死不是比泰山还要重吗?
(2)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带领我们参观知识的殿堂。
【知识点】句式转换;仿写;古诗词翻译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本题可将肯定词“是”改为否定词“不是”,再加上反问语气词“难道”,句末“的”改为疑问助词“吗”,最后将句号改为问号。(2)本题考查诗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的解释: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往:当初从军;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3)考查关联词合并句子。前后分句为递进关系,应使用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但……还……”将句子合并,将第二句话的主语“这小世界”去掉。(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照例句,说明语文课上的老师像什么,再说明老师的表现即可。
故答案为: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难道他的死不是比泰山还要重吗?
(2)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3)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4)一位博学多才的导游 带领我们参观知识的殿堂。
【点评】这道题考查了句子仿写、改写句子、关联词和诗歌翻译。句子仿写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
10.【答案】(1)松间沙路净无泥
(2)粉骨碎身浑不怕
(3)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子欲养而亲不待;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5)孔子;李大钊;鲁滨逊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
【解析】【分析】(1)出自宋代苏轼的《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2)出自清代郑燮的《竹石》。(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意思是:靛青是从蓼蓝草里提炼出来的,却比蓼蓝草还要青。比喻人经过学习或教育之后可以得到提高。常用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4)“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摘自《孔子家语 致思》解释: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但父母却已等不到这一天。“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意思是:想文采出众,一字千金,就得在读书时下一番苦功夫。该句出自于明代 佚名《增广贤文》。(5)《两小儿辩日》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列子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亦是一则极具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十六年前的回忆》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中国现代作家李星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是回忆录,写了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对家人的关怀、爱护,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鲁滨逊漂流记(节选)》由“梗概”和“节选”组成。“梗概”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情节。“节选”写了鲁滨逊初到岛上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表现了鲁滨逊不畏艰险、正视现实、乐观向上、顽强生存的精神品质。
故答案为:
(1)松间沙路净无泥;
(2)粉骨碎身浑不怕;
(3)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子欲养而亲不待 读书须用意 一字值千金;
(5)孔子 李大钊 鲁滨逊。
【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诗歌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文中的重要语句。答题时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写出答案,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11.【答案】(1)丰富多彩、欢声笑语
(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知识点】词汇运用;古诗词运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积累。学生运用两个四字词语形容小学生活生活即可,答案不唯一。(2)本题考查诗句名句的理解记忆能力。学生按照要求写出一句描写友情的古诗句即可,答案不唯一。
故答案为:(1)丰富多彩 欢声笑语;(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点评】本题考查了四字词语及古诗默写。对四字词语的考查,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词语含义,然后要根据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然后作出正确的解答。
【答案】12.表里的生物
13.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的。
14.A
15.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得生物。;鸟叫、狗吠、蝉鸣、虫的歌唱、老人敲钟、盲人弹三弦。;好奇心强,观察力敏锐。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课内语段的理解,完成时要根据课文原文的理解及课内学习完成。语段选自《表里的生物》,主要写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的话。从而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根据具体的题目来分析和作答即可。
12.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的积累。这段文字选自《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本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故答案为:表里的生物
13.本题考查改写陈述句。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把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最后把句子整理通顺。“哪里有”改为“没有”,“呢”去掉,句末的问号改句号。
故答案为: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的。
1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和句子的理解。读句子“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可知,这句写的是老人在敲钟;读句子“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这句写的是盲人在弹三弦。这两句讲的都是声音,为并列关系。
故答案为:A
15.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和人物形象分析。①本段文字主要讲述了各种活得生物的声音,如早晨的鸟叫,夜里的狗吠等,读句子“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知,这句为作者的观点。②读句子“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可知,有早晨的鸟叫、夜里的狗吠。夏天的蝉鸣、夜晚虫鸣;读句子“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街心有时响着三弦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可知,列举的示例有:老人敲钟,盲人叹三弦。③本段写了作者听到的各种声音,以及自己的思考,说明作者的观察力很敏锐,有很强的好奇心。
故答案为:①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得生物。②鸟叫、狗吠、蝉鸣、虫的歌唱、老人敲钟、盲人弹三弦。③好奇心强,观察力敏锐。
【答案】16.诞生|义正词严|阐述|钦佩
17.镇定自若;允许
18.①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
②他说,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
19.“不为所动”这个词语说明蒋作宾有着坚定的信念,要让汉语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之地;“镇定自若”体现了蒋作宾良好的心理素质;“昂首挺胸”写出了他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
20.我们学生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文章主旨理解
【解析】【点评】本题是阅读理解,首先要读懂短文内容,了解短文的主旨,认真阅读短文,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根据具体的题目回答问题。
1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辨析并选词填空。诞生:指人的降生或新事物的出现。产生:由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第②段中指联合国还没有出现,应选择“诞生”。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说话很多,连续不断。也指连续不断的事物。义正词严:理由正确、语言严正有力。第③段中指蒋作宾理直气壮地驳斥,应选择“义正词严”。讲述: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阐述:阐明陈述,详细的解释,述说,论述。第④段中指蒋作宾阐明陈述自己的观点,应选择“阐述”。钦佩:敬仰佩服。敬佩:指敬重而佩服。第⑥段中指代表们对蒋作宾的勇气表示由衷地敬仰,应选择“钦佩”。
故答案为:诞生 义正词严 阐述 钦佩
17.本题考查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慌慌张张:形容举止慌乱,不稳重。文中的反义词是在第⑤段中的“镇定自若”,其意思是指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情似的。禁止:指不准许;不许可。文中的反义词是在第①段中的“允许”,其意思是许可,答应,同意。
故答案为:镇定自若 允许
18.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①结合第②段中“他们反对的理由无非有两个:一个是说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一个是说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可知,一些国家的代表反对蒋作宾用汉语发言的提议的理由是什么。②第③段中蒋作宾的话“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驳斥了“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的理由;“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驳斥了“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的理由。
故答案为:①在国际会议上使用英、法两种语言是惯例,不能随便更改;中国文字太难懂,不宜于推广。 ②他说,使用英、法两种语言虽然是惯例,却是不公平的,因为它把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所使用的语言排除在外了。忽视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那么国际联盟还有什么意义呢?至于说汉语难懂,每个国家都以自己的语言为骄傲,认为自己的语言是最易于世界通行的。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对世界文明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只要热爱它,你就会发现它的语言是世界上最优美动听的语言。
19.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文中的“蒋作宾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发完言,昂首挺胸地走下台”这句话写了蒋作宾在台上的表现。“不为所动”的意思是指不受外力影响而变动,表明蒋作宾坚信中国人应该在联合国会议中占有一席之地;“镇定自若”的意思是指在情况紧急时不慌不乱,当作没什么事情似的,显示了蒋作斌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紧急情况不慌张;“昂首挺胸”的意思是抬起头,挺起胸膛,写出了蒋作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信。表现蒋作宾不受外界诱惑的清高气节,昂首挺胸显的不悲不亢,保留了自己的尊严。
故答案为:“不为所动”这个词语说明蒋作宾有着坚定的信念,要让汉语在联合国占有一席之地;“镇定自若”体现了蒋作宾良好的心理素质;“昂首挺胸”写出了他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历经百年风雨,迈过百年长路。中华民族在自强不息中,屹立于世界舞台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着“中国梦”!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写一写自己的铮铮誓言,如:做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毕业生,首先应该以学习为主,用自己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结合实际生活,写下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铮铮誓言即可。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广大青少年学生要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重任,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格和甘于奉献的思想境界,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充满必胜的信心!
故答案为:我们学生要练就过硬本领。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青年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着实现中国梦的进程。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我们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让我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21.【答案】范文: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小时候并不喜欢看书,而在去年暑假,我却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那是去年的一天,天下着中雨,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华人物故事全书》,我想:下雨天是最好的读书时间,我就看那本书吧。结果我才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是说几千年来一些伟人的事迹,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一天,我上书法补习班,老师问我们:“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我们班的同学都开始想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可想了大半天,也想不出来。我一想,对了,《中华人物故事全书》上有这个答案,便大声说:“我知道,是‘图穷匕现’!”“对了,”老师说,“那谁是汉高祖?他与谁抗争了多长时间?历史上称为什么?”老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惊呆了,他们都认为我回答不上来,可我却轻而易举地一一回答:“刘邦是汉高祖。他与项羽抗争了5年,称为楚汉相争。”“哇!你太厉害了。”老师赞叹道。听了老师的赞叹,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并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多看一些书。
后来,因为我看了许多书本,我的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更加让我下定决心多读书,因此,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的好处很多,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知识点】其他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是习作。首先要明白习作要求,围绕“习惯”完成习作,可以写这个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对你有什么帮助,在养成这个习惯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印象深刻的事。下面这篇范文小作者写了自己如何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并写了老师表扬我让我下定决心多读书的事情。是一篇值得借鉴的好文章。
【点评】 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小时候并不喜欢看书,而在去年暑假,我却养成了爱看书的好习惯。
那是去年的一天,天下着中雨,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华人物故事全书》,我想:下雨天是最好的读书时间,我就看那本书吧。结果我才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这本书是说几千年来一些伟人的事迹,使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历史故事。一天,我上书法补习班,老师问我们:“与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有关的成语是什么?”我们班的同学都开始想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可想了大半天,也想不出来。我一想,对了,《中华人物故事全书》上有这个答案,便大声说:“我知道,是‘图穷匕现’!”“对了,”老师说,“那谁是汉高祖?他与谁抗争了多长时间?历史上称为什么?”老师这一连串的问题把同学们惊呆了,他们都认为我回答不上来,可我却轻而易举地一一回答:“刘邦是汉高祖。他与项羽抗争了5年,称为楚汉相争。”“哇!你太厉害了。”老师赞叹道。听了老师的赞叹,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并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要多看一些书。
后来,因为我看了许多书本,我的成绩也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更加让我下定决心多读书,因此,我在不知不觉中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读书的好处很多,希望你也可以像我一样,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