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22课短文两篇(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8 16:24:04

文档简介

《陋室铭》测试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字词
名: 灵: 斯: 惟:
吾: 馨: 上: 入:
鸿: 儒: 白丁: 调:
素琴: 金经: 丝竹:
案牍: 劳形: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 ) 苔痕( ) 鸿儒( ) 案牍( )
3.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孔子云: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家________。
2.下面句中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下面句中的“而”字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濯清涟而不妖     B.思而不学则殆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择其善者而从之
4.解释下面句中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蕃:________
②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________
③出淤泥而不染    染:________
④濯清涟而不妖    濯:________     妖:________
⑤亭亭净植      植:________
⑥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________
⑦陶后鲜有闻     鲜:________
⑧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________
5.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大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于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面的诗句中咏菊的是________,咏莲的是________,咏牡丹的是________。[  ]
A.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B.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C.冲天香阵透长案,满城尽带黄金甲。
D.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二、阅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1.作者在文中引用“何陋之有”的用意题在于说明________。
2.下列词语能统领篇的一个是[  ]
A.陋室 B.德馨 C.鸿儒  D.金经
3.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龙”和“仙”都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视。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三、作文
题目:乐在小屋。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1.爱莲说  宋  哲学家  周敦颐  2. B 3.D 4.①多  ②惟独  ③沾染  ④洗涤;美丽而不端重。⑤树立  ⑥隐居的人  ⑦少  ⑧应当。5.翻译句子(略)6.BC  D  A
二、1.陋室不陋  2.德馨  3.C。
三、作文,乐在小屋。
点拨:写自己的小屋,写在小屋中学习、生活、娱乐的小故事。
《爱莲说》表现手法
   
《爱莲说》写水陆草木之花,无论是写莲,还是写菊与写牡丹,都有丰富而深邃的象征和寄托,作者真实的用意是借花喻人,这就是以实带虚,即小见大。文章把叙说对莲花的爱好作为构思的立足点,以抒发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含蓄而不隐晦,言简而意自明。
   
为了增强文章的气势,充分展示莲花不同凡俗的高贵品质,写莲花的形和神,则极力渲染其“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实际上比喻君子的胸怀磊落、行为正直、美德广布、品格超群,用的是双关手法。这五个短句,衔接勾挂非常紧密,一气呵成,历述莲花外形和品格的可爱,并把作者所寄寓的情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短文两篇》审美鉴赏
冰清玉洁的情操美
   
情操是具有道德、理智、艺术等社会价值的复杂的高级情感。情操美是指人具有高尚的情感和坚贞的节操。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以因仙、龙而成名的山、水来比因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简洁生动地描写陋室内外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再自比古贤,确实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怀。在《爱莲说》中,周敦颐详细地描写莲的外形、气质、品格,并以菊、牡丹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衬托,刻画出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充分表现了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两位作者确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代表,“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情操令人赞叹。
《短文两篇》思考探究
《陋室铭》和《爱莲说》在写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物言志就是借一种事物来寄托自己的志向,这两篇短文都托所写之事物,表明自己的思想及追求高尚的愿望。两文都讲求句式的对仗,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将骈句和散句相结合,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如《陋室铭》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又如“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如《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又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语言优美,形式灵活。
   
不同点:这两篇短文所托之物不同,所言志向不同。《陋室铭》依托“陋室”来表现自己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志向,以“德馨”二字为整篇纲领;《爱莲说》托“莲花”的形象突出自己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质,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爱莲说》运用正衬、反衬,将自己的独特爱好表现无遗,表达自己的志向。
《短文两篇》整体感知
《陋室铭》中的“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体制短小,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押韵,读来铿锵有力。文章夹叙夹议,开头用类比手法,从“仙之于山,龙之于水”得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然后用环境之清幽,交往人物之不俗,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烘托陋室不陋的主题。再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自况古贤。最后引用孔子的话作结,画龙点睛,结束全文。全文结构严谨、说理严密,气势如虹,9句81字中叙述、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爱莲说》中的“说”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作者指出水陆草木之花各有所爱,重点描述莲花的形象和品质;用正反衬托的方法突出要写的莲花,借莲喻己,托莲言志,为下文的评价作铺垫;接着点出三种花的不同象征意义,褒贬分明;最后用感叹的方式委婉地表明自己鄙弃追求功名利禄、趋炎附势的世风,要在污浊的世间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章结构严谨,对比、象征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以“爱”字贯穿全文,文章虽短而意蕴无穷。
   
《短文两篇》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文体,清代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将古文分为13类,第一类为论辩类,“说”属此类,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说”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用来抒发感情。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的散文。
   
“铭”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多用排比对偶句式,且讲究押韵,《陋室铭》在这方面颇见功力,不仅一韵到底,而且将对偶与排比交替运用,造成一种恬静高雅的韵味与文中抒发的感情互相辉映的效果。
《陋室铭》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
山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这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
   
2.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了虚实结合、衬托、类比、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和修辞方式,十分讲究对仗和炼句、炼字,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如开篇的六句既是类比、比喻,又是以虚衬实;既有形象性和抒情意味,又有生动的议论。“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独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结尾一句引孔子的话作结,十分切合题意,显示了很强的说服力;只截取孔子原话的后一句,颇见作者的匠心,不仅含而不露,有弦外之音,而且集反问、引证、用典、警策、错综等修辞方法于一身,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