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八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八年级上册备课资源包 第24课大道之行也(课件+教学设计+习题精选+媒体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8 16:15:57

文档简介

《大道之行也》同步练习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
2. 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讲信修睦 B.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 货恶其弃于地也 D. 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3. 解释加粗的词。   
(1)选贤与能:________________(2)不独亲其亲:________
(3)男有分:________________ (4)是谓大同:________
4. 翻译下列句子。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能必藏于己;为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道之行也》一文选自《________》。《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是由________(人名)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________篇。
   
   
参考答案
1. jǔ mù guān fèn wù
2. B
3.(1)通“举”,推荐,选举。 (2)以……为亲 (3)职分,指职业,职守。 (4)这   
4.(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选出有贤德、有才能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营造和睦气氛。 (2)(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5. 礼记·礼运 西汉戴圣 49
《大道之行也》习题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习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给下列的字注音并作解释。
与( ):________________。矜( ):________________。
分( ):________________。恶( ):________________。
2、《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乐映在“大同”社会中就是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反映在“大同”社会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同社会的纲领原则是________。“大道”的含义是 。
4、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此文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描述的“大同”社会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jǔ 通“举”,选拔。 guān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fèn 职分 wù 憎恶
2、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讲信修睦
3、天下为公 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4、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
5、在于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6、(1)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7、有。“世外桃源”的境界很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意对即可) 
《大道之行也》审美鉴赏
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美
   
人总是有思想的。人不仅要安排自己的生活,还要思考人生的意义,确定自己追求的目标,向往未来美好的生活。这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想法就是理想。当一个人把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与大多数人的想法统一起来时,就会产生崇高的理想。孔子就是这样的先驱。他以“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世”即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为蓝本,经过加工提炼而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没有阶级压迫剥削,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大同”社会。他为之而东奔西走,游说诸侯,大声疾呼,还勇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两千多年来,他的这一理想与他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一直启迪、激励着无数的仁人志士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推动社会发展而奉献自己的一生。
   
《大道之行也》整体感知
   
文章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句总领全文,对“大同”社会作总的说明;随后,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依次展开;最后总结:在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里,黑暗现象将不再存在,暗含对现实生活中黑暗现象的厌恶。
   
《大道之行也》相关知识
《四书五经》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五经”则是《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之时,这套“经书”大概就是这时编定的。南宋光宗绍熙元年,即公元1190年,理学大师朱熹为构筑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在福建漳州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编辑在一起,作为一套“经书”刊行于世,遂有“四书”之名,“四书”问世之后,就和“五经”并列起来,被通称为“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儒家施行其思想教化的重要教科书,也是统治者御民治国的主要精神武器,一千多年间是中国古代科举做官的必读书,它们在中国传统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以中国人的民族生存方式(包括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情达意方式、生产劳动方式、休息娱乐方式、繁衍生息方式)、民族心理素质、民族价值观念、民族审美观念等等,都产生了既广且深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失。
《礼记》简介
   
战国至秦汉时期儒家论说或解释礼制的文章汇编,汉代把孔子所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解说“经”的文字称为“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遂升为经。这四十九篇内容涉及面较杂,一部分是《仪礼》各篇的“记”,如《冠义》、《昏义》以下六篇,即解说《仪礼》冠礼、婚礼各篇;有关丧服、祭法的近二十篇,也是解说《仪礼》相应篇章的;而《奔丧》、《投壶》则是《仪礼》所失收的古代典礼仪节文件。书中还有一些广泛说礼仪、阐释制度、宣扬儒家思想的篇章,其中《礼运》、《乐记》、《学记》等直接录自儒家旧籍。
此外,还有录自诸子的《月令》等篇,及汉代儒生追述周代制度的《王制》等篇。唐孔颖达据以撰《礼记正义》七十卷,南宋时和郑注合刻为《礼记注疏》六十三卷。宋代理学家选出其中《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作为儒学基础课本。元陈皓有《礼记集说》十卷,为求浅显,有所删改,明人用它编为《礼记大全》三十卷。清人治《礼记》的也有十余家,但无名著,唯杭世骏《续卫氏礼记集说》一百卷以资料多见称,而朱彬的《礼记训纂》则较为简明扼要。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是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相传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多方面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难点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
二、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
2、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
三、研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以下文言实词,疏通文意: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故,所以。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 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⑿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⑴自主探究理解翻译。
⑵小组合作学习,翻译全文。
⑶全班交流。
3、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⑴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天下为公” 政权和社会财富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社会的管理者都应由社会成员选举出来的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担当。社会成员之间相处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②社会关爱它的所有成员。全社会亲如一家,各年龄段的人都有合适的安排,特别对“矜、寡、孤、独、残疾”这五种身心受损的人实行有效的保障措施,对他们多一份关爱。
③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子要有稳定的职业,并且能安心的工作;女子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男耕女织自食其力,丰衣足食。
④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所有社会成员都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无自私自利之心;人人都以在共同劳动中不出力、少出力为耻,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没有多得多占的念头。
⑵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会源于“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指导诵读
1、理清文章脉胳,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大道之行也──总提,以下分述: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共有三个方面:⑴故人不独亲其亲;⑵男有分,女有养;⑶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这一层是全文的总结。
2、指名单独朗读,注意文中停顿:
⑴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
⑵“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 。
⑶“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
⑷“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
⑸末句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
3、朗读课文三遍,试着背诵。
4、抓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五、教师总结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六、作业
1、思考:“大同”社会跟陶潜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2、背诵并默写全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3、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德育目标
《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
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全班同学齐背《桃花源记》……那个美、乐、奇的世界大家还记得吧,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一下。(板书文题)
二、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如有疑难,小组自行解答。
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音j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音guān)
男有分(fèn 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厌恶、憎恨)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奉养”“抚养”)?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⑴提问:全文文字,共5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
学生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⑵教师分层指导朗读:
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教师范读或选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其余学生循声低和。
⑷全班齐读课文。
三、讨论下列问题,形成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选一位学生回答,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学生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⑴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⑵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⑶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3、提问: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四、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然后选小组长为本组代言人,阐述本组看法,全班交流。
这是三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题,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题要求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第三题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五、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今,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熟读成诵,把握字词。
2、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3、联系生活,理解提升。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想社会,交流引读
同学们,我们看了桃花源记中的安乐生活,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呢?
《桃花源记》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早在战国末年《礼记》中也有相类似的理想社会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篇《大道之行也》。(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⑴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⑵学生仿读并注意文中停顿:
①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
②“天下”三句用分列语气读,要读出层次感。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人”统领以下两句,“使老有所终”中,“使”统领以下四句,其后均当作一顿。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③“不必为己”后停顿稍长,收一层文意。
④“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
⑤末句是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⑶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⑴大道之行也:施行
⑵选贤与能:通“举”
⑶讲信修睦:培养
⑷故人不独亲其亲:独,单独。亲,以…为亲
⑸矜: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⑹皆有所养:供养
⑺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
⑻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
⑼不必藏于己:私藏
⑽谋闭而不兴:发生
⑾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第三层:总结全文。
4、议一议:我们该如何理解大道、大同、大道之行也?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天下为公:天下是公有的(天下是天下所有人的天下)
(这几个概念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三、合作探究,大同思想
1、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特点?
⑴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
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
3、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的模式,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它源于“五帝之世”,又高于“五帝之世”。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联系伊拉克目前硝烟四起的局势,今天你又是如何认识“大同”社会的?你觉得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早日实现大同?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今天我们更要加强国防建设,以更好地维护世界和平。
2、课外延伸:
⑴背诵默写课文。
⑵“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好的生活谁都想过,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大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社会,不妨让我们一同去感受感受。(板书文题)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朗读课文,粗知文意
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意。教师提示需重点掌握的词语。
不独亲其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男有分(fèn职分,文中指职业、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厌恶、憎恨)
是故谋闭而不兴(奸邪之心。 闭:闭塞,这里作杜绝)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外户而不闭(用作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
3、通假字。
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guān)”,指老而无妻的人。)
4、教师具体指导朗读。
5、全班齐读课文。
四、翻译课文
1、根据课下注解翻译课文。
2、划出自己不能解释的字词。
3、小组讨论解决。
4、课堂交流翻译的情况。
5、同位交流检查翻译的情况。
五、合作探究、讨论下列问题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照应此句的哪句话?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提问:怎样实施“大道”,实现“大同”(“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用一个成语是“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理想的?
⑴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⑵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⑶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
4、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什么?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六、探究性思维训练
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3、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重在激发学生进行大胆新奇的联想和想象,营造一种畅游理想未来的热烈气氛。
七、课堂小结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完成配套练习。
课件18张PPT。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 知识积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施行与(jǔ),通“举”,选举《大道之行也》是培养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以……为亲以……为子同“鳏”,老而无妻的人归宿职业、职分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奉养自己的子女。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供养 憎恶终其天年,养老送终为社会效力顺理成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这是造反害人兴起理想社会发生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给大家办事),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所以人们不只是把自己的亲人当做亲人,不只是把自己的子女当做子女。翻译以下句子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翻译以下句子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所以(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 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理解文意 1.哪一句总写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根本特征、基本原则)? 天下为公(社会性质)
选贤与能(社会管理)
讲信修睦(社会风尚) 2.本文是如何具体描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人人受到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任何想像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理想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外户而不闭现实
尔虞我诈,人人自危
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
第三层,采用对比的手法。描绘了一个和平安宁,没有动乱没有压迫剥削,人人平等的世界。这样结尾,能鼓舞人心,增强说服力,使人们能为这一美好的世界努力奋斗。什么是“大道”,什么是“大同”?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有什么关系?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探究: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不满现实,向往美好激励人们,仍有意义世外桃源,美好空想谢谢课件25张PPT。《大道之行》 ——《礼记》四书:《论语》《大学》《孟子》                《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知识拓展 《礼记》,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语言简洁生动,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礼记》简介:《大道之行也 》
——选自《礼记》,儒家经典之一。
选自《礼记?礼运》,该书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文章中提出一个著名的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并给它定名为“ ”。请注意理解“ ”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分析“ ” 社会的基本特征。 大同天下为公大同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写作背景 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课文欣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一、词语积累(音): 与(jǔ)通“举” 睦(mù)
矜(guān)通“鳏” 长(zhǎng)
分(fèn) 恶(wù)二、词语积累(意):1.通假字:与:通“举”,推荐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2.词类活用:
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意动用法)
老、壮、幼、矜、寡、孤、独:(形容词作名词)
帮你归纳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大同:儒家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思考:“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
特征:
具体阐述: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力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男有分,女有归人人受到关爱
人不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层:“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大同”
社会的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整齐)。
阡陌(田间小路)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
余人(其余的人家)各复延(邀请)至其家,皆出酒食。相同点:人人平等、社会安定、团结和睦、民风淳朴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拓展延伸 孔子:大同 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陶渊明:世外桃源“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马克思
  伟大的思想家,他和思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提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的理想的社会形式。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民族、民生、民权
天下为公——孙中山康有为:小康 林觉民与妻诀别书1911年4月24日
林觉民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课堂练习:翻译下面句子: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所以人们都不只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不只以自己的儿子为儿子。3、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寡、孤、独、残疾者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4、男有分,女有归。男的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归宿。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5、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6、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8、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人们)只是从外面把门扇合上而不用门闩插门,这就是理想社会。7、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课件17张PPT。大道之行也作品简介与背景介绍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胜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编录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著作。
背景介绍:当时社会贫富严重分化,战乱不断,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人民对黑暗现实极端不满,幻想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全书包括《曲礼》《檀弓》《王制》《月令》《礼运》《学记》《乐记》《中庸》《大学》等四十九篇,除有关我国古代社会情况和各种礼节制度的记述外,还包括了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一些小故事。礼运,《礼记》名篇,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知识点链接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拓展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字词积累大道之行也:
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
矜:
皆有所养: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
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施行。培养。 故,所以。独:单独。前亲:动词,以……为亲。后亲:名词,亲人,父母。读guān ,通“鳏”,老而无妻的人。供养。读fèn ,职分,指职业,职守。憎恶。私藏。发生。 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用门闩插门。通假字选贤与能:与通“举” 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
矜通“鳏” 老而无夫的人。一词多义归 古:女子出嫁
今:归来,归属乱 古:造反
今:杂乱,捣乱是 古:这
今:判断动词孤独 古义:是两个词, “孤”为幼而无父的人,
“独”为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是一个词,独自一人、孤单的意思词类活用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亲:动词意动用法 以……为亲
子:名词意动用法 以……为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壮、幼:形容词做名词“老人”、“壮年人”、 “幼童” 谋闭而不兴
谋闭:动词用作名词,耍奸邪之谋的行为。 思考:1、大道指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2、大同指什么?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道之行也怎样理解?全文结构:全文可分三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1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2.男有分,女有归第二层(第二至三句话)第一层(第一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第三层(第四句话)全文的总结语。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废疾者皆有所养)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细读课文,探究讨论 :c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应珍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辱。尽全力工作,没有多得的念头,更不会据为己有。a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全社会亲如一家,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有适当的安排,对五种人要实行生活保障,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 b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稳定的职业,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拓展和延伸:
  1、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有“大同”的踪影吗?
  2、我们的社会与“大同”相比,有什么差距? 3、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之处?你是如何看待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谢谢课件30张PPT。大道之行也1、洪秀全
2、梁启超
3、林觉民
4、孙中山孔子的理想
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的启蒙“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田同耕,有钱同使;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 ——洪秀全洪秀全领导了近代史
上最大的农民起义。 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是位爱国主义者、世界名人。1890年梁启超拜康有为为师,求学于万木草堂,受康有为的影响锐意维新。参与“公车上书”。
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男子大义凛然地向监斩官高喊:“你过来,我有话说!”监斩官不敢理睬,示意刽子手立即行刑。这名男子面对围观群众,大声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就倒在屠刀下。这个人叫谭嗣同,跟他一起就义的还有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和康广仁。后人称他们为“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 林觉民 1909年,林觉民从日本潜回国内,将自己信奉的主义和为此不惜牺牲一己性命的决心告知妻子,陈意映听闻之下,潸然泪下,深恐某一天夫妻二人会阴阳永隔。林觉民强笑劝慰妻子:我为国家为中华而死,死而无憾。接着又说:与其我先死,倒不如你先死。你身体太弱,怎么能禁得起失去我的悲伤呢?我先死了,将痛苦留给你,我实在于心不忍,所以我宁愿你先我而死,就让我担起失去你的悲痛吧!——陈意映听完,心中愈悲,涕泣不已。1911年4月24日
林觉民
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与妻诀别书民族、民生、民权——孙中山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了与世隔绝的美好的世界——世外桃源,儒家经典《礼记》中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大同”社会。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矜“矜”通“鳏”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wéijǔmùguānfènwù比比谁读得准初级朗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
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
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
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
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高级朗读:读出韵味与感情  大道之行也,______,选__与__,讲__修__。故人_______,________,使______, ______ , ______ ,矜、 __ 、 __ 、 __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_____,_______ 。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力恶其不出于身也,______。是故 ________ , _________ ,
故_______,是谓大同。顶级朗读:熟读成诵⒈大道之行
⒉选贤与能
⒊讲信修睦
⒋故人不独亲其亲施行。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修,培养。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①亲, 以……为亲,用作动词。这里可以译为奉养、赡养。②亲,名词,指父母。理解第一步疏通词义⒌不独子其子
⒍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⒎皆有所养
⒏不必藏于己 ①子, 以……为子。这里用如动词,可以译为抚育。②子,名词,指子女。 所终,终其天年,养老送终。所用,为社会效力。所长,顺利成长。供养。私藏。9、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11、外户而不闭
12、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从外面合上。用门闩插门。杜绝 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不会将它据为己有。 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全力地工作,却没有“多得”的念头。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理解第二步通译全文 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参考译文 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总结全文。理解第三步理清文章思路“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㈡(第2至3句)㈠(第1句)㈢(第4句)全文结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总结全文。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天下为一家,共同拥有)选举什么样的人管理国家?“选贤与能”(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提倡什么样的人际关系?人人都受到关爱 物质生活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思想观念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精神生活 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请你推测当时的现实社会。 理想社会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
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今天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有“大同”的踪影吗?我们的社会与“大同”相比,有什么差距?和谐社会六大特征 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如何评价孔子所描绘的“大同”社会?1、在当时看来:
2、在现在来说:
3、能否实现?不满现实,向往美好激励人们,仍有意义世外桃源,美好空想谢谢